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辩式教学,是基于审辩式思维的学科育人模式。它是由陕西省特级教师周宏老师在对一线教学实践及教育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首先提出的新的教学主张,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国外先进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学科育人模式,它有两重含义,第一是基于审辩式思维的中学历史教育的简称。第二是基于审辩式思维的教学操作模式的名称。经过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反复实践,摸索,提炼,审辩式教学模式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具体包含三个环节十个要点。其中三个环节分别是指备课环节、课堂教学环节、检测评价环节;十个要点分别指各个环节中的关键要素。如图所示: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从课标看,核心指向“育人”,目的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中,如何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达到历史学科育人的目标,是时代赋予历史教师的使命。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尽快理解并学会运用五大核心素养,紧跟课程改革的步伐。面对各种新情况与新问题,一线教师都在努力适应、解决。以下是笔者结合人教版必修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课的教学,浅谈审辩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应用及思考。
一、知识铺路,学习的载体
知识是课堂教学的载体。学生思维的培养与发展,依托于对知识内容的不断加工。针对明朝废丞相、设内阁的知识点,教师提问:教材导入框介绍,因为宰相胡惟庸权倾朝野,骄恣擅权,恣意妄为,最终招致杀身之祸。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胡惟庸擅权,朱元璋只要诛杀胡惟庸,他完全可以重新选拔一个忠心为君为国的李惟庸、张惟庸来辅佐自己,为何要废除宰相制度呢?首先引导学习对宰相制度知识的回忆梳理。知识铺路,引导学生从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开始梳理,到汉、隋唐、宋、元至明初,以时空观的脉络来强化宰相制度这一历史解释,指出宰相对皇权的制约作用,在审辩式教学视野下的知识不再仅仅是记忆的对象,更是提供给学生用来操作、加工、提升能力的素材。
二、追问激疑,学习的助力
中学历史教育不是要使学生发展成为特定历史结论的记忆载体,而是要通过对具体史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应对世界的方法。朱元璋后来不仅解决了具体的人,还要从制度上根本解决对皇权的威胁。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后,根据处理政务的需要,明成祖又设立了内阁,内阁设立后内阁职权有哪些?地位如何?明神宗时内阁首辅张居正权倾朝野,内阁是不是成了变相的宰相?进一步追问学生,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的需要与欲望,引发深层次思考,认知冲突在追问中呈现,在追问中深化学习的兴趣,将书上的结论性的知识转变成学生成长的素材,在追问中感知前人决策的艰难,追问也成为理性面对自身生活的入口。
三、搜证求解,学习的过程
面对认知冲突,积极地搜求证据,并将自己的看法、意见建立在基于证据的论证之上,这是拥有审辩式思维者的行为表现,更是民主社会中公民所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
为了解决对内阁知识相关追问的解答,引导学生积极地搜索证据。学生阅读教材,教师拓展内阁建立发展的相关资料:①奠基一一明太祖试设殿阁大学士(洪武十五一十八年,1382——1385年)三殿:武英殿、华盖殿、文华殿。两阁:文渊阁、东阁。殿阁大学士侍左右,备顾问,协助理政。尝试三年,发现大学士辅政能力。明成祖朱棣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备顾问、咨询,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由于明成祖有乃父之风,善独断,内阁权力有限。②发展一一明宣宗给予阁臣票拟权(宣德年间),明宣宗时,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即“建议权”)。票拟权的获得是内阁制度的一个里程碑。如果票拟不合帝意,内阁再议,为“改票”。明朝皇帝处理政事的形式变化,由皇帝日朝理政、六部执行为主,逐渐变为“内阁票拟一一皇帝或皇帝授权太监批红一一六部执行”为主。明代内阁票拟,体现了儒家“君逸臣劳”的理想模式。③顶峰一一明神宗时,阁权一度压倒部权(万历年间),页17“历史纵横”,张居正既是帝师,又是内阁首辅(连续10年),权倾一时,“部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了。凹学生在从课本结合所给史料进行积极的搜证,通过史料实证,明了内阁从无到有,到地位日益提高的过程。收集证据,基于证据论证也是学术研究的起点。这样的课堂实践为学生提供理性看待世界的机会,为全面、优质的发展奠定基础。
四、缘据立论,学习的归属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内部观念以结论体系形式存在,思想观念决定行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在不断的追问与确认过程中,才能内化于心,外显于行。引导学生“通过追问获取基于证据的结论”这一方式,是落实“使历史教育成为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这一课程理念的绝佳途径。
内阁地位虽高,根据史实引导学生分析,内阁也有如下的特点:①内阁不是法定的、制度上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六部。法定的决策者:皇帝。内阁只是法定的内侍机构、秘书咨询机构,有票拟权(建议权),不决策,不执行。②阁权完全受皇权控制,依据:a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b阁权的大小由皇帝意旨而定;c票拟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最后决定权、否决权在皇帝。③内阁无权对六部发号施令。
所以明朝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明朝通过一破一立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透过皇权的独尊,显明官僚体系、民众话语的无助。
缘据立论是审辩式思维的核心,检视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关联强度,做出有依据的判断,是学生审辩式思维结果的呈现方式。论从史出,本质上是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在历史学科学习中的具体表现,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对未来挑战的基本思想方法。学生对这一思想方法的遷移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未来整个民族的理性程度。
审辩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所坚持的“知识铺路、追问激疑、搜证求解、缘据立论”是对“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操作性表述。审辩式教学将历史知识的教学作为基础,就是要求学生们将历史还原到其特定的时空。知识是基础,是载体,是追问的起点。追问、搜集证据、基于证据的论证,建立在对史料的认知、分析之上。凡有历史结论则必有史料支撑,这样的认识为学生打开了追问的门户,同时也是引导学生明白所有结论都是对史实基于一定立场的解释,当证据发生变化时,修正结论便是合理且必需的选择。这样的教学传递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方法,更重要的是实事求是的精神以及对不明白的事物进行理性探究的人格倾向。通过审辩式教学,全面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符合当前教学改革需求的有效范例。周宏老师提出的审辩式教学,涉及到了当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优选途径,这样的课堂实践与探索值得我们关注并推广应用。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从课标看,核心指向“育人”,目的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中,如何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达到历史学科育人的目标,是时代赋予历史教师的使命。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尽快理解并学会运用五大核心素养,紧跟课程改革的步伐。面对各种新情况与新问题,一线教师都在努力适应、解决。以下是笔者结合人教版必修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课的教学,浅谈审辩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应用及思考。
一、知识铺路,学习的载体
知识是课堂教学的载体。学生思维的培养与发展,依托于对知识内容的不断加工。针对明朝废丞相、设内阁的知识点,教师提问:教材导入框介绍,因为宰相胡惟庸权倾朝野,骄恣擅权,恣意妄为,最终招致杀身之祸。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胡惟庸擅权,朱元璋只要诛杀胡惟庸,他完全可以重新选拔一个忠心为君为国的李惟庸、张惟庸来辅佐自己,为何要废除宰相制度呢?首先引导学习对宰相制度知识的回忆梳理。知识铺路,引导学生从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开始梳理,到汉、隋唐、宋、元至明初,以时空观的脉络来强化宰相制度这一历史解释,指出宰相对皇权的制约作用,在审辩式教学视野下的知识不再仅仅是记忆的对象,更是提供给学生用来操作、加工、提升能力的素材。
二、追问激疑,学习的助力
中学历史教育不是要使学生发展成为特定历史结论的记忆载体,而是要通过对具体史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应对世界的方法。朱元璋后来不仅解决了具体的人,还要从制度上根本解决对皇权的威胁。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后,根据处理政务的需要,明成祖又设立了内阁,内阁设立后内阁职权有哪些?地位如何?明神宗时内阁首辅张居正权倾朝野,内阁是不是成了变相的宰相?进一步追问学生,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的需要与欲望,引发深层次思考,认知冲突在追问中呈现,在追问中深化学习的兴趣,将书上的结论性的知识转变成学生成长的素材,在追问中感知前人决策的艰难,追问也成为理性面对自身生活的入口。
三、搜证求解,学习的过程
面对认知冲突,积极地搜求证据,并将自己的看法、意见建立在基于证据的论证之上,这是拥有审辩式思维者的行为表现,更是民主社会中公民所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
为了解决对内阁知识相关追问的解答,引导学生积极地搜索证据。学生阅读教材,教师拓展内阁建立发展的相关资料:①奠基一一明太祖试设殿阁大学士(洪武十五一十八年,1382——1385年)三殿:武英殿、华盖殿、文华殿。两阁:文渊阁、东阁。殿阁大学士侍左右,备顾问,协助理政。尝试三年,发现大学士辅政能力。明成祖朱棣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备顾问、咨询,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由于明成祖有乃父之风,善独断,内阁权力有限。②发展一一明宣宗给予阁臣票拟权(宣德年间),明宣宗时,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即“建议权”)。票拟权的获得是内阁制度的一个里程碑。如果票拟不合帝意,内阁再议,为“改票”。明朝皇帝处理政事的形式变化,由皇帝日朝理政、六部执行为主,逐渐变为“内阁票拟一一皇帝或皇帝授权太监批红一一六部执行”为主。明代内阁票拟,体现了儒家“君逸臣劳”的理想模式。③顶峰一一明神宗时,阁权一度压倒部权(万历年间),页17“历史纵横”,张居正既是帝师,又是内阁首辅(连续10年),权倾一时,“部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了。凹学生在从课本结合所给史料进行积极的搜证,通过史料实证,明了内阁从无到有,到地位日益提高的过程。收集证据,基于证据论证也是学术研究的起点。这样的课堂实践为学生提供理性看待世界的机会,为全面、优质的发展奠定基础。
四、缘据立论,学习的归属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内部观念以结论体系形式存在,思想观念决定行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在不断的追问与确认过程中,才能内化于心,外显于行。引导学生“通过追问获取基于证据的结论”这一方式,是落实“使历史教育成为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这一课程理念的绝佳途径。
内阁地位虽高,根据史实引导学生分析,内阁也有如下的特点:①内阁不是法定的、制度上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六部。法定的决策者:皇帝。内阁只是法定的内侍机构、秘书咨询机构,有票拟权(建议权),不决策,不执行。②阁权完全受皇权控制,依据:a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b阁权的大小由皇帝意旨而定;c票拟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最后决定权、否决权在皇帝。③内阁无权对六部发号施令。
所以明朝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明朝通过一破一立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透过皇权的独尊,显明官僚体系、民众话语的无助。
缘据立论是审辩式思维的核心,检视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关联强度,做出有依据的判断,是学生审辩式思维结果的呈现方式。论从史出,本质上是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在历史学科学习中的具体表现,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对未来挑战的基本思想方法。学生对这一思想方法的遷移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未来整个民族的理性程度。
审辩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所坚持的“知识铺路、追问激疑、搜证求解、缘据立论”是对“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操作性表述。审辩式教学将历史知识的教学作为基础,就是要求学生们将历史还原到其特定的时空。知识是基础,是载体,是追问的起点。追问、搜集证据、基于证据的论证,建立在对史料的认知、分析之上。凡有历史结论则必有史料支撑,这样的认识为学生打开了追问的门户,同时也是引导学生明白所有结论都是对史实基于一定立场的解释,当证据发生变化时,修正结论便是合理且必需的选择。这样的教学传递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方法,更重要的是实事求是的精神以及对不明白的事物进行理性探究的人格倾向。通过审辩式教学,全面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符合当前教学改革需求的有效范例。周宏老师提出的审辩式教学,涉及到了当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优选途径,这样的课堂实践与探索值得我们关注并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