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慢轮

来源 :走近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rc_1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寰底陶罐
  
  罗钰足云南省博物馆的研究员,20世纪70年代初,他在两双版纳集市上,买回一只土陶罐,至今仍然保留着。
  这只陶罐明显带有新石器时代的诸多特征:陶罐的沿外翻,罐子有一个小环底。考古学界一致认为,陶器的发明最初是用泥巴糊在葫芦上或其他环形器物上制作出来的。
  那么,罗钰保存至今的这只陶罐会不会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存物呢?如果真的如此,云南的制陶史将会上推至1万年前。
  然而,这只貌似新石器时代的陶罐出自现代人之手,它不过是西双版纳傣族人家一种普通的生活用具。
  当地人制作这种土陶罐的技艺十分独特,他们称之为“慢轮制陶”。
  慢轮是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在学会用手捏制陶坯后,发明的最重要的一种制陶工具。它使陶器的器壁厚薄均匀,形状更加美观。但到了后来,慢轮被更加先进的快轮技术所取代,时至今日,已经几乎看不到慢轮的身影了。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西双版纳,傣族人家“慢轮制陶”至今已沿用了至少4000年,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时光仿佛在这里序滞,使我们能够在这个原始的工艺样本中回溯先民的智慧灵光呢?
  《中国记忆》节目摄制组辗转千里,奔赴西双版纳寻访答案。
  
  最后传人
  
  西双版纳位于云南省南部,是地球北回归线沙漠带上唯一的一块绿洲,独特的热带雨林风光和纯朴的民族风情,使这里成为中国最具人气的旅游胜地之一。
  在罗钰的带领下,摄制组走进当年发现傣族原始制陶工艺的景洪市曼斗寨。玉勐阿妈是这个寨子里唯一的慢轮制陶传人。
  玉勐阿妈告诉我们,慢轮制陶器的经济收入太少,现在学习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原来从事这门手艺的人现在也都改用快轮制陶了。
  可是,玉勐阿妈的女儿玉单罕却有自己不同的想法,她说,她想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比方说在政府机关工作。女儿的态度丝毫没有影响玉勐阿妈对传统慢轮制陶技艺的热情。
  玉勐阿妈说:“这个是祖先传给我们的东西,我再去买新的机器用新的方法做陶,这些老祖先传下来的东西就没有了。我爸爸的爸爸以及爷爷,都是用这个来做陶,要是到了我这一代金部改掉的话,老祖祖的传统就没有了。”
  玉勐阿妈说制陶就是捏泥巴,但并不是随便什么样的泥巴都能捏成陶器的。傣族制陶用的是一种叫“伊利石”的粘土。
  20世纪80年代,村里的老人们已经陆续放弃制陶。可是,玉勐阿妈发现,制陶能有一些经济收入,于是,她开始学习这门手艺。除了维持生计,她学习制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她坐月子时,想借个陶罐来熬药。她上门求助于一位亲戚,但想不到这位亲戚不仅不借给她,还拿棍子赶她走。生气的玉勐决心自己学会这门手艺。
  后来,玉勐阿妈凭着一股倔强劲儿,终于掌握了制陶技术,成为“慢轮制陶”的传人。
  
  古老工艺
  
  “慢轮制陶”有着严格的要求。
  首先是备料。刚取回来的泥土还不能马上用来制陶,必须先晾晒干,用脚碓舂成细土,再用筛子筛,筛了春,春了筛,反复几遍。和泥时,要加入一定比例的沙子,将陶泥揉和“成熟”,放入一个大钵中“发酵”后,才能用来制作陶器。
  玉勐阿妈给我们演示制陶的过程,她先在陶轮的轮子盘放上一块揉捏好的泥团,她说这是“锅底”。然后将泥搓成4~5厘米宽的泥条,圈起来,盘放在“锅底”上,将里外抹平。接下来是盘条,盘条就是在起好的器底上面用泥条一圈圈地往上盘筑,制做器壁。研究表明,泥条盘筑是新石器时代采用的一种制陶方法,在傣族地区一直沿用至今。
  玉勐阿妈慢条斯理地捏着陶坯,不经意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远古的神秘人门。
  不过,这一切仅仅是前奏,玉勐阿妈说,做陶最难的就是如何使用慢轮。
  用泥条盘筑好的泥坯,要放在太阳底下晾晒,半干后进行修整。用泥条盘筑捏制出来的陶坯,器形极不规整,器壁上还常常留有指纹。这时就需要再用陶轮来修整陶坯。人们将陶坯放在陶轮上,藉其转动的力量,用捻拉的方法修整成型。
  最后是给陶坯加上纹饰,然后把它放在阴凉通风之处自然阴干,就可以烧制了。
  听玉勐阿妈说,烧陶的地方就在她自家的院子里。这着实让我们大吃一惊,因为在她家的院子里根本看不见一座烧窑,她究竟如何烧陶呢?
  
  无窑烧陶
  
  就在我们大惑不解之时,只见玉勐阿妈不慌不忙地在地上堆放一层1.5米见方的柴火,将200件陶先大后小依次码放在柴禾堆上面,然后盖上一层稻草。女儿玉单罕虽然不想继承母业,但每逢阿妈做陶时,也总是阿妈最得力的助手。
  早在新石器时代,远在北方黄河流域的原始先民建立了首座陶窑,陶坯装窑后,在下面生火,火焰和热气上升,保证了窑内所需要的温度。这个发明堪称一项科技奇迹。
  可是,玉勐阿妈这种露天窑烧制的方法,所用的柴禾和稻草并不多,再加上是露天烧制,温度能达到陶器烧成必需的摄氏800度以上的高温将土陶烧熟么?
  对于我们的怀疑,玉勐阿妈没有丝毫的担心,也没有做更多的解释。
  玉单罕告诉我们,还要在稻草上面敷上一层泥巴,才可以点火烧窑,这样能保证把陶给烧熟(图5)。
  在稻草堆糊上一层黄泥巴后,看上去倒酷似一座窑堆了。不过我们又产生了新的疑问,糊上泥巴,把稻草和下面的柴禾都封死了,从哪里点火呢?
  玉勐阿妈说,在下面开一个口子,把火点燃之后,再把它封上。还要在上面扎上几个眼作为通风孔,一来保证窑堆里通气,好燃烧,二来可以通过这些通风孔随时观看窑里的情况。
  直到这时,我们终于明白了,这种焙烧方法,其原理与烧窑是相通的。一般来说,焙烧一天一夜之后,就可以起窑了。我们问玉勐阿妈,估计会烧得怎么样,她说她估计不出来。不知她是真的无法预见,还是有意留给我们一个悬念?
  时值8月,西双版纳正逢雨季,天气变化无常,就在我们忐忑不安等待的第二天,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玉勐阿妈的土陶刚烧了一天,会不会受到大雨的影响吗?大雨刚歇,我们就冲到玉勐阿妈家去看个究竟。
  原来,经验丰富的玉勐阿妈早有防范,一切安然无恙。
  第三天是开窑的日子,摄制组一早就赶到了玉勐阿妈家。眼前的情形让我们大吃一惊,原来很高的窑堆,现在已经完全塌下去了。我们不禁担心会不会把陶罐压坏了,但玉勐阿妈似乎成竹在胸。
  玉勐阿妈告诉我们,陶器烧得好坏,要听声音。声音越清脆,表示质地越好。开窑了,200件土陶件件呈现砖红的颜色,敲击的声音十分清脆,玉勐阿妈和我们都十分高兴。
  
  延续之谜
  
  比起现代高温烧制的陶器,傣家人自制的土陶强度相对较低,比较易碎。尽管它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但对于大多数傣族人,尤其是上了年纪的傣族人来说,土陶仍旧是他们居家生活、礼佛祭祀时的首选用品。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原来这种土陶透气性很好,在炎热的西双版纳,它无意中成为食物的保鲜盒。人们最开始觉得它很神奇,在使用的过程中,又发现它制作简便,原料随处都有,烧制可以随时随地起炉灶。加上西双版纳远离中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无形中过滤掉不少外来文化的影响。所以,无论岁月怎样流转,原始的慢轮制陶技艺始终和傣家人的生活一起延续了下来。
其他文献
2006年4月,春天的新疆巴里坤县西山草原寒气未消。  一群狼将一个牧民家的骆驼咬死了,牧民一气之下用猎枪打死了母狼,把一窝狼娃子掏了回来……  当地农民陈明听说这个事儿以后,立即赶往那个牧民家中。  陈明:我赶快到掏狼崽的那人家,三四只狼娃子已经被摔死了。他们说狼娃子长大了吃羊呢,不叫留。我一想,狼也是个小生命,我也爱护这个动物,我就花了一点钱,把剩下的一只狼娃子买回家了。  陈明养狼,不禁使人
期刊
所谓“鱼皮部落”,是人们对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下游三江平原一带的、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人口约4000多人)之一——赫哲族同胞的别称。而之所以有这个叫法,是因为很早很早以前就从贝尔加湖以东地区迁此定居的赫哲人世代过着夏捕鱼、冬打猎,吃鱼肉,穿鱼皮的渔猎生活。也许是“近水楼台”之便,赫哲人便成了中国惟一能制作鱼皮衣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制作鱼皮衣的民族。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里陈列的
期刊
悬空寺千百年来,经历了无数次的地震、山崩、洪水等灾害却始终保存完好,它究竟靠什么支撑悬空千年之久呢?    碗口粗的木柱    公元398年,北魏天师道长寇谦之仙逝前留下遗训,要建一座空中寺院,能在寺里感觉到与天上的神仙共语。他的弟子们精心选址、设计了43年,然后才动工修建,建成后确实让人感觉这是一座空中的庙宇。  悬空寺建造在距离地面60多米高的悬崖上,整个建筑都悬在半空。远远望去,偌大的楼阁仅
期刊
把机箱藏起来    笔记本电脑体积小速度慢,台式机速度虽然快,可它的USB接口、光驱都安在机箱上,机箱庞大。  新的IT技术就为台式电脑制作了一个称为JOYHUB的盒子,把经常要用到的光驱、USB接口、读卡器接口甚至话筒集成到一起,放到显示器下面,这样机箱的体积就缩小了,还可以放到看不见的地方。    新款中央处理器(CPU)    通常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只有INTEL和AMD两家厂商可选择,现在
期刊
在现代战争中,空军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产生着重大影响。在空战中,飞行员要随时改变自己的战术,这就要求战机具有非常好的操控性能。先进的战机在守卫祖国蓝天之前,都要经过试飞员无数架次的试验飞。 试飞是科研的一部分,需要严谨细致。每个起落飞什么科目,做多少个动作,都有严格规定,甚至动作量的大小都要控制得非常好,容不得一丝任性和随意。试飞充满危险,死亡无时无刻不伴随着这些蓝天的挑战者。试飞员驾驶的飞机是仍
期刊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没有把皇城修建在南京城的中心,而是修建在元代旧城的东侧。北边有富贵山,南边是秦淮河,合乎“背山、面水、向阳”的风水模式,这里水运方便又和旧城紧密相联。最重要的是朱元璋把紧连富贵山的钟山看作龙头,所以,他把皇城位置定在龙头之前。  明皇城一部分建在燕雀湖的湖身上,由于地势十分低洼,朱元璋调集了几十万民工填平了燕雀湖,才建起了这座皇城。到朱元璋晚年,皇城地基下沉很严重,使整个皇城的地
期刊
“老二团”活捉匪首谢文东  在大雪封山的日子里,摄制组走进茫茫的林海雪原,雪特别大,风也格外强劲,整个山林都仿佛凝冻在这肃杀的寒意中。当年,人民解放军牡丹江军区田松支队二团的全体官兵就穿行在这样弥漫的风雪中。人们至今仍习惯地称他们为“老二团”。  老二团是国民党驻守刘公岛海军陆战队一支起义队伍改编而成。老二团改编后奔赴东北,到了牡丹江还没来得及洗去征尘,就投入了新的战斗。  当时东北地区土匪猖獗,
期刊
与时间赛跑    为早日“缚住苍龙”,“驯核人”正在与时间赛跑。在我国著名的金属物理学家陈能宽的带领下,爆轰组正在加紧研制作为原子弹引信的炸药部件。在工程兵某部北京试验场,“驯核”专家经过一次次的炸药部件爆轰试验,反复验证不断修正设计方案。试验爆轰的炸药部件,可不是以往战争中简单用麻袋片捆绑而成的炸药包,而是将要安装在原子弹里经过精密计算出形状和体积的炸药零件。大概谁也想象不到,这些高级科学家们手
期刊
在中国的新疆,遥远的天山和阿尔卑斯山交界地带生活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张新生,跟一种小鸟结了缘。因为这种鸟能帮农牧民解决一个大问题——    时间:1970年  地点:新疆北部山区    上个世纪70年代的新疆,自然灾害时常张扬它的威猛。    有一年,蝗灾来得格外凶,草原上、庄稼地里爬满了蝗虫,一片片绿色被啃噬得一干二净(图1)。  为了保护粮食,人们操着简易的灭蝗器械奋力地与蝗虫搏斗。  那时的张新
期刊
引子——赫鲁晓夫的墓碑    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的克林姆林宫红墙外是前苏联时期的国家公墓。红墙下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所有死难者的无名烈士纪念碑前的火焰60年未曾熄灭,这里也是前苏联最高领导人、苏共早期活动家去世后的安葬地。但出人意料的是,1971年前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去世后,他的遗体没有按照惯例安葬到克林姆林宫红墙之下。  原来,赫鲁晓夫生前就说过他不愿和斯大林埋葬在一起,而发动政变使赫鲁晓夫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