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线仅半年的首张“全国抑郁症援助地图”,如今已拥有近千万下载量,抑郁症患者或家属只要用手机上网,就能在数秒钟内找到离自己最近的援助机构。而据世卫组织统计,中国抑郁症患病率约为6%,即9000萬人以上。就诊率却不足10%。这张电子地图的出现,将会挽救众多生命。在这张地图背后,是一位失独母亲的涅槃——因阳光俊朗的演员儿子抑郁而死,她倾其所有创立基金会,帮万千抑郁男女抗击病魔!
明星儿子跳楼,北漂母亲誓为他正名
今年61岁的毛爱珍是湖北荆州市人,早年做过话剧演员,当过电台编辑,后随丈夫到深圳创业。1983年出生的尚于博是毛爱珍与丈夫的独生子。在父母的倾情培养下,他从小就是个孝顺懂事、品学兼优的乖孩子,与母亲感情特别深。在深圳读高二那年,已是英俊少年的尚于博入选学校话剧社,成为话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男主角罗密欧。初登舞台,尚于博年少的心就萌发了对表演的热爱。
2001年,尚于博以760分的傲人成绩,考取了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一家人也因此迁居北京。
2005年毕业后,高大帅气、阳光开朗的尚于博在演艺道路上走得顺风顺水,每年有四五部作品面世。尤其从2009年到2011年,他接拍了《娘家的故事》、《杜拉拉升职记》、《海峡往事》、《瑶山大剿匪》等多部热播剧,步入了发展快车道,成为深受观众喜爱的内地新星。
光怪陆离的演艺圈生活,并没有磨蚀掉尚于博身上那些宝贵品质。成名后的他严于律己,没有闹出一丁点绯闻,也不喜欢声色犬马的酒吧夜生活,每一笔片酬到手,他都会拿出一部分买礼物孝敬父母,或陪他们出去旅游。
谁能想到,这个年轻的生命竟会戛然而止。2011年10月26日,一个普通的日子,毛爱珍本要外出办事,在她将要跨出家门时,踌躇已久的丈夫,不得不含泪告诉她瞒了一夜的噩耗:“我们的儿子,他……永远地走了。”
一瞬间,毛爱珍只感觉双腿发软,险些瘫倒在地。继而,“抑郁症”三个字猛然闪现在她的脑海中,这是母亲的直觉。而这三个字,埋伏在她和儿子之间已有两年多。
2009年4月的一天,毛爱珍开车送儿子去机场赴外地拍戏。路上,尚于博突然对她说:“妈妈,我得了抑郁症。”但又立刻轻描淡写地补充道:“不过,我吃了药已经好了。”
当时,在毛爱珍的理解中,抑郁症就是“心情不好”。于是,她只是关切地问:“那你现在感觉怎么样,快乐吗?可能工作太累了,要不,休息一段时间再工作吧儿子。”“没关系啊,我现在非常快乐!”两年多里,这样的对话不断地重复,让毛爱珍感到安心。
两年后,儿子的突然离去让毛爱珍不解:抑郁症不是已经好了吗?怎么还会以跳楼自杀的极端方式离开这个他原本深爱的世界?儿子到底经历了什么事?
此时,尚于博主演的两部电视剧正在播出。看到他自杀的新闻,网络上舆论四起。粉丝们在微博论坛发帖,表达着对他的爱和不舍。但同时,也不乏胡乱的猜测,有人称他是不堪娱乐圈的压力,也有人说他是为情所困才选择了这条路;更有网友猜测,尚于博是因为家庭矛盾才轻生的……各种传言,如针般刺痛了毛爱珍已痛到麻木的心,同时也唤醒了毫无生存欲望的她:我要维护儿子最后的声誉,他原本是个霁月清风的疏阔男儿,性格温和超然,绝不是因为什么不堪而离开的。毛爱珍发誓,一定要弄明白儿子离世的原因,不让世人曲解他。
毛爱珍开始探寻和回望儿子悄悄与病魔斗争的那些时光。她查阅了尚于博的电话记录、日记、微博、微信、短信,寻访他身边的朋友。儿子的内心世界,逐渐在她眼前清晰起来。
尚于博第一次看病是在2009年5年29日,病历上写着“近一个月睡不着觉,情绪焦虑,有抑郁状态……”
而后,他开始吃药,但药物副作用严重——“总犯困”“记不清台词”“思想也不能集中”。还有就是“不断长胖”。看到镜头里浮肿的脸,作为一个演员,尚于博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除了用药,尚于博还努力用多种方式进行治疗,比如运动——运动能令大脑分泌多巴胺,这是一种抵抗抑郁的天然物质。尚于博坚持跑步,还制定了高强度的健身计划;他定期看心理咨询师,写快乐日记,旅行放松……他慢慢好起来,似乎痊愈了。他与朋友一起在青海贵德的温泉里,开心得哈哈大笑,大声喊:“我好了!我好了!”引得旁人侧目。
他并非厌世,只是小觑了病魔的狰狞
然而,好景不长。2011年的秋天,尚于博再次发病。他曾经热爱的表演已无法拯救他。他向曾经的经纪人兼好友彭珊倾诉:“一切都没意思。以前觉得演戏很快乐,现在也不快乐。怎么办?”
他对彭珊说:“我大脑里好像有一个开关,被魔鬼控制着,‘咔哒’一下,开关关上,所有快乐都没有了,一切都没意义了。”
彭珊对毛爱珍回忆说:“尚于博开始犹豫纠结,什么事情都很难决定。甚至开车都常常迷路。他很多次问我,‘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不坚强才控制不住自己的思想吗?’”
连尚于博自己都不明白,他为什么这么痛苦——他生活优渥,事业顺遂,又做着自己喜爱的事。不仅是尚于博自己,包括母亲以及他身边所有朋友,也都没有真正了解抑郁症,不懂得这其实是一种功能性、器质性疾病,不懂得尚于博的所有表现都是生理性的病症,而非精神空虚,意志薄弱。
在追溯中,毛爱珍才明白,三年来,尚于博一直默默地努力自救。即使在儿子病情最严重时,她也丝毫没有察觉。“他在我们面前总是微笑着,只说他快乐的事情。去世前几天,我们和朋友吃饭,他干净清爽地坐着,不说话,一直微笑。”
2011年10月23日晚上,尚于博主动到妈妈的房间征求意见,有三部戏同时找到他,他很难抉择先参演哪一部,母子俩最终以抓阄做决定,“当时不知道,此时他其实已经不能演戏了,但是他在挣扎,寄希望通过演戏来拔出抑郁。”毛爱珍抽泣着说,然而为时已晚。 10月24日下午,电视剧《瑶山大剿匪》举行首映发布会,毛爱珍开车将尚于博送到发布会现场。分别之际,她爱怜地撩了撩儿子额前的头发,目送他走进演播厅。毛爱珍万没想到,这竟会成为母子俩的生离死别!
次日,电视里放着尚于博主演的《娘家的故事》第三部;《瑶山大剿匪》当晚首播;下午刚签约的新戏正待开机……然而,在荧屏里笑着闹着演绎人生的尚于博,却在当天中午再次爬上了北京的一栋楼顶。当时他给朋友打电话说:“我在观景,看到一片很美的景色……”说完,他终于放下了抑郁症的重负,纵身跃向了另一个世界。
刚满28岁的宝贝儿子就这样被抑郁症夺去了生命,带走了毛爱珍和丈夫所有的幸福、梦想和未来,这疼痛无以复加,夫妻俩抱头痛哭。
想到儿子这近三年孤独的煎熬,毛爱珍肝肠寸断,她自责自己对抑郁症知之甚少,对儿子的病情没能及时察觉。更心疼儿子在病魔肆虐之下,还维持着一如既往的阳光、温和,接拍了近300集电视剧,出演了话剧、音乐剧和三部电影,并友情主持美国华人春晚……
尚于博离世后不久,母亲和经纪人联名发表了怀念他的文章,将他经历的抑郁时光公之于众,并劝诫人们在保重身体的同时,也关爱自己的心理健康。
在回望兒子最后经历的过程中,毛爱珍感到自己抚摸到了儿子的灵魂,她和儿子有相同的疑问:得了抑郁症,为什么脑子就像被魔鬼控制了?
为解开心中的谜团,她走访了哈佛大学、南加州大学、北京大学的多位专家,查阅了大量有关抑郁症的书籍和资料。“我要彻底弄清楚抑郁症。”
渐渐地,她了解到,抑郁症存在的历史比战争、癌症和艾滋病都长;其发病诱因很复杂,与演员的职业没有必然关联,任何人都有患病的可能。而症状千差万别,严重时会产生幻听、幻视、幻觉。在中国,有9000多万人忍受着抑郁症的折磨。国内每年自杀死亡的人数约15万,而其中一半以上患有抑郁症!著名诗人徐迟、女作家三毛、明星张国荣等,也都是被抑郁症夺去生命的。
当获知和儿子相同的悲剧每天都在上演,毛爱珍那颗做母亲的心,又感到一阵猛烈的疼痛。
好妈妈涅槃重生,首创“抑郁症援助地图”
在搜检儿子的遗物时,毛爱珍还发现了尚于博不为人所知的另一面。2011年10月21日,彭珊曾把帮助尘肺病人的公益活动信息转给尚于博,他立刻和母亲准备了两大纸箱衣服,邮寄了过去,同时还给尘肺病人赵文海捐了2000元钱。
孩子走了,却用生命惊醒了对抑郁症一无所知的母亲。冥冥中,毛爱珍感到有一种力量在引导着她,去为中国抑郁症患者做点什么。这既是延续儿子尚未完成的公益使命,也是对生命另一重意义的开启!
2012年10月25日,尚于博去世一周年之际,毛爱珍倾其所有,创立了北京尚于博慈善公益基金会(简称尚善),致力于抑郁症防控知识的普及与传播,让人们认识抑郁症,消除人们的病耻感,从而得到积极的预防和治疗,减少自杀。这也是中国第一个专事抑郁症防控的基金会,尚于博的房间,就变成了基金会的办公室。
2013年4月,毛爱珍组织编撰了国内第一本《关爱精神健康,关注抑郁症认知手册》。两年多时间里,尚善基金会在全国举办和参与各种公益活动一百多场,发放精神健康方面的书籍及宣传品达二十余万份。
这期间,毛爱珍接到许多抑郁症患者家属无助的电话,痛心之下,毛爱珍觉得,基金会不能局限在做抑郁症防控认知宣传,还要在帮助抑郁症患者就医及互助上做出努力,让抑郁症患者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救援,也许生命还可以挽回。
基金会的同仁几经讨论提出,是否可以通过一张互联网地图,把散布在全国不同地区的抑郁症援助机构信息收集在一起,让陷于痛苦无助的抑郁症患者和家属能够通过互联网,及时、便捷地找到离自己最近的援助机构?
2015年5月,尚善基金会和高德地图成功合作,高德为地图项目无偿提供技术支持。历经三个多月的辛劳,8月7日,援助地图的第一批数据采集完成,收录了全国3290个援助机构的数据。这犹如3290座通往生命的桥梁,任何一名抑郁症患者或家属只要手机上网,就能通过互联网搭建的数字桥梁,在数秒钟内找到离自己最近的援助机构。
此外,该地图还通过开放平台,向用户采集援助机构的真实信息,抑郁症患者和家属可以为每一家援助机构评分。对于非法经营或有违规行为的抑郁症医院、心理诊疗室等,系统会将其列入“黑名单”。
2015年8月25日,这份中国第一张“抑郁症援助地图”上线运行。短短数月时间,下载量已高达890万。
一位通过该地图成功治愈了抑郁症的媒体编辑,曾在2016年初携礼品拜访毛爱珍,并红着眼眶说:“阿姨,我以前也几度想自杀,是您的宣传册和地图救了我的命。您的不幸经历我略有所闻,以后我就是您的儿子,有什么困难就找我!”
北京SOHO城的一位女白领,同样在毛爱珍的耐心劝导和帮助下,通过“抑郁症援助地图”积极求治,战胜病魔,打消了轻生的念头。后来,她就认毛爱珍做了干妈,并与一帮曾经的抑郁症病友一起,当起了尚善基金会的爱心志愿者,他们每天都利用工余时间四处发传单,接听求助者的电话……
2016年“三八”妇女节这天,毛爱珍坐在儿子曾经的房间里,端详着一幅幅他的生活照和影视剧照。照片上,尚于博迎着阳光微笑,俊朗而飘逸。四年多来,毛爱珍经常站在照片前,凝视着他,心里默念:“儿子,妈妈做的,你还满意吗?”
就在鬓角斑白的她眼含泪光追忆独子时,一帮热情洋溢的青年男女来了,他们手中捧着鲜花,拎着手果。“妈妈,节日快乐!”“阿姨,我们来看您了!”大家亲热地与这位六旬老人拥抱,并关切地询问她的身体状况,以及基金会的事。这些人,都是通过“援助地图”走出死亡谷的抑郁症患者。
“老天待我不薄,虽然病魔夺走了于博的生命,却又在我无助之际赐予我满屋的孝顺‘儿女’。我们的基金会,还要大力发展下去,为了儿子,为了国内近亿名抑郁症患者。”说这话时,毛爱珍老人闪亮的眼眸中,充满了慈爱的力量。
责编/昕莉
明星儿子跳楼,北漂母亲誓为他正名
今年61岁的毛爱珍是湖北荆州市人,早年做过话剧演员,当过电台编辑,后随丈夫到深圳创业。1983年出生的尚于博是毛爱珍与丈夫的独生子。在父母的倾情培养下,他从小就是个孝顺懂事、品学兼优的乖孩子,与母亲感情特别深。在深圳读高二那年,已是英俊少年的尚于博入选学校话剧社,成为话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男主角罗密欧。初登舞台,尚于博年少的心就萌发了对表演的热爱。
2001年,尚于博以760分的傲人成绩,考取了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一家人也因此迁居北京。
2005年毕业后,高大帅气、阳光开朗的尚于博在演艺道路上走得顺风顺水,每年有四五部作品面世。尤其从2009年到2011年,他接拍了《娘家的故事》、《杜拉拉升职记》、《海峡往事》、《瑶山大剿匪》等多部热播剧,步入了发展快车道,成为深受观众喜爱的内地新星。
光怪陆离的演艺圈生活,并没有磨蚀掉尚于博身上那些宝贵品质。成名后的他严于律己,没有闹出一丁点绯闻,也不喜欢声色犬马的酒吧夜生活,每一笔片酬到手,他都会拿出一部分买礼物孝敬父母,或陪他们出去旅游。
谁能想到,这个年轻的生命竟会戛然而止。2011年10月26日,一个普通的日子,毛爱珍本要外出办事,在她将要跨出家门时,踌躇已久的丈夫,不得不含泪告诉她瞒了一夜的噩耗:“我们的儿子,他……永远地走了。”
一瞬间,毛爱珍只感觉双腿发软,险些瘫倒在地。继而,“抑郁症”三个字猛然闪现在她的脑海中,这是母亲的直觉。而这三个字,埋伏在她和儿子之间已有两年多。
2009年4月的一天,毛爱珍开车送儿子去机场赴外地拍戏。路上,尚于博突然对她说:“妈妈,我得了抑郁症。”但又立刻轻描淡写地补充道:“不过,我吃了药已经好了。”
当时,在毛爱珍的理解中,抑郁症就是“心情不好”。于是,她只是关切地问:“那你现在感觉怎么样,快乐吗?可能工作太累了,要不,休息一段时间再工作吧儿子。”“没关系啊,我现在非常快乐!”两年多里,这样的对话不断地重复,让毛爱珍感到安心。
两年后,儿子的突然离去让毛爱珍不解:抑郁症不是已经好了吗?怎么还会以跳楼自杀的极端方式离开这个他原本深爱的世界?儿子到底经历了什么事?
此时,尚于博主演的两部电视剧正在播出。看到他自杀的新闻,网络上舆论四起。粉丝们在微博论坛发帖,表达着对他的爱和不舍。但同时,也不乏胡乱的猜测,有人称他是不堪娱乐圈的压力,也有人说他是为情所困才选择了这条路;更有网友猜测,尚于博是因为家庭矛盾才轻生的……各种传言,如针般刺痛了毛爱珍已痛到麻木的心,同时也唤醒了毫无生存欲望的她:我要维护儿子最后的声誉,他原本是个霁月清风的疏阔男儿,性格温和超然,绝不是因为什么不堪而离开的。毛爱珍发誓,一定要弄明白儿子离世的原因,不让世人曲解他。
毛爱珍开始探寻和回望儿子悄悄与病魔斗争的那些时光。她查阅了尚于博的电话记录、日记、微博、微信、短信,寻访他身边的朋友。儿子的内心世界,逐渐在她眼前清晰起来。
尚于博第一次看病是在2009年5年29日,病历上写着“近一个月睡不着觉,情绪焦虑,有抑郁状态……”
而后,他开始吃药,但药物副作用严重——“总犯困”“记不清台词”“思想也不能集中”。还有就是“不断长胖”。看到镜头里浮肿的脸,作为一个演员,尚于博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除了用药,尚于博还努力用多种方式进行治疗,比如运动——运动能令大脑分泌多巴胺,这是一种抵抗抑郁的天然物质。尚于博坚持跑步,还制定了高强度的健身计划;他定期看心理咨询师,写快乐日记,旅行放松……他慢慢好起来,似乎痊愈了。他与朋友一起在青海贵德的温泉里,开心得哈哈大笑,大声喊:“我好了!我好了!”引得旁人侧目。
他并非厌世,只是小觑了病魔的狰狞
然而,好景不长。2011年的秋天,尚于博再次发病。他曾经热爱的表演已无法拯救他。他向曾经的经纪人兼好友彭珊倾诉:“一切都没意思。以前觉得演戏很快乐,现在也不快乐。怎么办?”
他对彭珊说:“我大脑里好像有一个开关,被魔鬼控制着,‘咔哒’一下,开关关上,所有快乐都没有了,一切都没意义了。”
彭珊对毛爱珍回忆说:“尚于博开始犹豫纠结,什么事情都很难决定。甚至开车都常常迷路。他很多次问我,‘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不坚强才控制不住自己的思想吗?’”
连尚于博自己都不明白,他为什么这么痛苦——他生活优渥,事业顺遂,又做着自己喜爱的事。不仅是尚于博自己,包括母亲以及他身边所有朋友,也都没有真正了解抑郁症,不懂得这其实是一种功能性、器质性疾病,不懂得尚于博的所有表现都是生理性的病症,而非精神空虚,意志薄弱。
在追溯中,毛爱珍才明白,三年来,尚于博一直默默地努力自救。即使在儿子病情最严重时,她也丝毫没有察觉。“他在我们面前总是微笑着,只说他快乐的事情。去世前几天,我们和朋友吃饭,他干净清爽地坐着,不说话,一直微笑。”
2011年10月23日晚上,尚于博主动到妈妈的房间征求意见,有三部戏同时找到他,他很难抉择先参演哪一部,母子俩最终以抓阄做决定,“当时不知道,此时他其实已经不能演戏了,但是他在挣扎,寄希望通过演戏来拔出抑郁。”毛爱珍抽泣着说,然而为时已晚。 10月24日下午,电视剧《瑶山大剿匪》举行首映发布会,毛爱珍开车将尚于博送到发布会现场。分别之际,她爱怜地撩了撩儿子额前的头发,目送他走进演播厅。毛爱珍万没想到,这竟会成为母子俩的生离死别!
次日,电视里放着尚于博主演的《娘家的故事》第三部;《瑶山大剿匪》当晚首播;下午刚签约的新戏正待开机……然而,在荧屏里笑着闹着演绎人生的尚于博,却在当天中午再次爬上了北京的一栋楼顶。当时他给朋友打电话说:“我在观景,看到一片很美的景色……”说完,他终于放下了抑郁症的重负,纵身跃向了另一个世界。
刚满28岁的宝贝儿子就这样被抑郁症夺去了生命,带走了毛爱珍和丈夫所有的幸福、梦想和未来,这疼痛无以复加,夫妻俩抱头痛哭。
想到儿子这近三年孤独的煎熬,毛爱珍肝肠寸断,她自责自己对抑郁症知之甚少,对儿子的病情没能及时察觉。更心疼儿子在病魔肆虐之下,还维持着一如既往的阳光、温和,接拍了近300集电视剧,出演了话剧、音乐剧和三部电影,并友情主持美国华人春晚……
尚于博离世后不久,母亲和经纪人联名发表了怀念他的文章,将他经历的抑郁时光公之于众,并劝诫人们在保重身体的同时,也关爱自己的心理健康。
在回望兒子最后经历的过程中,毛爱珍感到自己抚摸到了儿子的灵魂,她和儿子有相同的疑问:得了抑郁症,为什么脑子就像被魔鬼控制了?
为解开心中的谜团,她走访了哈佛大学、南加州大学、北京大学的多位专家,查阅了大量有关抑郁症的书籍和资料。“我要彻底弄清楚抑郁症。”
渐渐地,她了解到,抑郁症存在的历史比战争、癌症和艾滋病都长;其发病诱因很复杂,与演员的职业没有必然关联,任何人都有患病的可能。而症状千差万别,严重时会产生幻听、幻视、幻觉。在中国,有9000多万人忍受着抑郁症的折磨。国内每年自杀死亡的人数约15万,而其中一半以上患有抑郁症!著名诗人徐迟、女作家三毛、明星张国荣等,也都是被抑郁症夺去生命的。
当获知和儿子相同的悲剧每天都在上演,毛爱珍那颗做母亲的心,又感到一阵猛烈的疼痛。
好妈妈涅槃重生,首创“抑郁症援助地图”
在搜检儿子的遗物时,毛爱珍还发现了尚于博不为人所知的另一面。2011年10月21日,彭珊曾把帮助尘肺病人的公益活动信息转给尚于博,他立刻和母亲准备了两大纸箱衣服,邮寄了过去,同时还给尘肺病人赵文海捐了2000元钱。
孩子走了,却用生命惊醒了对抑郁症一无所知的母亲。冥冥中,毛爱珍感到有一种力量在引导着她,去为中国抑郁症患者做点什么。这既是延续儿子尚未完成的公益使命,也是对生命另一重意义的开启!
2012年10月25日,尚于博去世一周年之际,毛爱珍倾其所有,创立了北京尚于博慈善公益基金会(简称尚善),致力于抑郁症防控知识的普及与传播,让人们认识抑郁症,消除人们的病耻感,从而得到积极的预防和治疗,减少自杀。这也是中国第一个专事抑郁症防控的基金会,尚于博的房间,就变成了基金会的办公室。
2013年4月,毛爱珍组织编撰了国内第一本《关爱精神健康,关注抑郁症认知手册》。两年多时间里,尚善基金会在全国举办和参与各种公益活动一百多场,发放精神健康方面的书籍及宣传品达二十余万份。
这期间,毛爱珍接到许多抑郁症患者家属无助的电话,痛心之下,毛爱珍觉得,基金会不能局限在做抑郁症防控认知宣传,还要在帮助抑郁症患者就医及互助上做出努力,让抑郁症患者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救援,也许生命还可以挽回。
基金会的同仁几经讨论提出,是否可以通过一张互联网地图,把散布在全国不同地区的抑郁症援助机构信息收集在一起,让陷于痛苦无助的抑郁症患者和家属能够通过互联网,及时、便捷地找到离自己最近的援助机构?
2015年5月,尚善基金会和高德地图成功合作,高德为地图项目无偿提供技术支持。历经三个多月的辛劳,8月7日,援助地图的第一批数据采集完成,收录了全国3290个援助机构的数据。这犹如3290座通往生命的桥梁,任何一名抑郁症患者或家属只要手机上网,就能通过互联网搭建的数字桥梁,在数秒钟内找到离自己最近的援助机构。
此外,该地图还通过开放平台,向用户采集援助机构的真实信息,抑郁症患者和家属可以为每一家援助机构评分。对于非法经营或有违规行为的抑郁症医院、心理诊疗室等,系统会将其列入“黑名单”。
2015年8月25日,这份中国第一张“抑郁症援助地图”上线运行。短短数月时间,下载量已高达890万。
一位通过该地图成功治愈了抑郁症的媒体编辑,曾在2016年初携礼品拜访毛爱珍,并红着眼眶说:“阿姨,我以前也几度想自杀,是您的宣传册和地图救了我的命。您的不幸经历我略有所闻,以后我就是您的儿子,有什么困难就找我!”
北京SOHO城的一位女白领,同样在毛爱珍的耐心劝导和帮助下,通过“抑郁症援助地图”积极求治,战胜病魔,打消了轻生的念头。后来,她就认毛爱珍做了干妈,并与一帮曾经的抑郁症病友一起,当起了尚善基金会的爱心志愿者,他们每天都利用工余时间四处发传单,接听求助者的电话……
2016年“三八”妇女节这天,毛爱珍坐在儿子曾经的房间里,端详着一幅幅他的生活照和影视剧照。照片上,尚于博迎着阳光微笑,俊朗而飘逸。四年多来,毛爱珍经常站在照片前,凝视着他,心里默念:“儿子,妈妈做的,你还满意吗?”
就在鬓角斑白的她眼含泪光追忆独子时,一帮热情洋溢的青年男女来了,他们手中捧着鲜花,拎着手果。“妈妈,节日快乐!”“阿姨,我们来看您了!”大家亲热地与这位六旬老人拥抱,并关切地询问她的身体状况,以及基金会的事。这些人,都是通过“援助地图”走出死亡谷的抑郁症患者。
“老天待我不薄,虽然病魔夺走了于博的生命,却又在我无助之际赐予我满屋的孝顺‘儿女’。我们的基金会,还要大力发展下去,为了儿子,为了国内近亿名抑郁症患者。”说这话时,毛爱珍老人闪亮的眼眸中,充满了慈爱的力量。
责编/昕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