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孟子》选修教材教学方法之我见

来源 :金色年华·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ZHU19872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学习文言文本来就缺乏热情,而高三选修教材《论语》《孟子》文字比较艰深,内容更加难懂,学生面对该教材很无奈,有抵触情绪,但《论语》《孟子》对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学生修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强调在经典中融入时尚元素,让审美与教育同行;既注重精读与泛读结合,又坚持选修与读本结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向生活。
  【关键词】《论语》;《孟子》;选修课;教学理念
  面对选修教材《〈论语〉〈孟子〉选读》,许多高三同学的第一反应是,眉头一皱,一声叹息。我想原因大概有几个方面:一是觉得内容过于陈旧,与现代生活相去甚远,与学生的青春朝气格格不入;二是内容艰深难懂,阅读起来较为困难。而有的老师只讲一两篇应付差事,或只从应试角度找其中的名句供学生背诵,更有甚者干脆不讲。
  新课程标准强调“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为使学生具有较广的文化视野,尊重多元文化,吸收中外古今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科学和人文素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探究精神和思辨能力。”显然一些教师的做法违背了这个教学理念。
  我在近几年对《〈论语〉〈孟子〉选读》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总结,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就抛砖引玉,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经典中融入时尚元素
  学生普遍认为《论语》《孟子》内容陈旧,已经过时了。什么“仁义礼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等,离生活十万八千里,远着呢!且不说它到底过不过时,单从这种态度和认识上不难看出学生心里有抵触情绪。学习很被动,效果自然大打折扣。为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中国古代经典的兴趣,当学生问我学习《论语》《孟子》有什么用时,我借用于丹的话回答他们“学习论语,我们能找到快乐的秘诀,以保持一颗真诚敬畏之心,能保持人格尊严,能学会交友之道,学会为人之道。”然后把他们的目光拉向国外,好多发达国家早已兴起孔子热,许多军人、商人和学者均把求学的目光投向东方的孔子,孔子早已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这说明什么?作为后人的我们,又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其作品呢?自此以后,学生面对《论语》《孟子》再也不是横眉冷对了。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推荐学生去读于丹的《〈论语〉心得》,去看百家讲坛孔庆东主讲的《〈论语〉的魅力》。站在当下看《论语》看《孟子》,借助学者的视角,借助媒体,把沉寂千年的作品看活了、看新鲜了。我这样做,很受学生欢迎。
  二、注重精细阅读与宽泛阅读
  精细阅读就是要深入其内,去理解,去品味,去赏析。在整体了解内容的基础上,选择其中重要的章节,有侧重点地进行探究学习,从而把握孔子、孟子思想的核心价值。这个过程可通过老师引导进行;宽泛阅读,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宽泛联系,进行丰富的积累,能出乎其外,真正实现人文素养的提高。
  比如在学习《为人之道》时,我发动学生到图书馆,到网络上去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其内容及相关文化背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再联系《红楼梦》中宝钗对黛玉所说的“何必作司马牛之叹?”的剧情也就明了了。由此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生的遗憾,不能怨天尤人,纠缠其中。正如印度诗人泰戈尔所说的“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会错过星星。”这样只能徒增苦恼,于事无补,不如用行动去弥补这个遗憾。通过深入阅读,学生从《为人之道》中懂得了如何面对人生的缺憾。而且学生在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收获的又岂止是知识本身!
  三、审美教育与高考同行
  我常想,如果学生不用参加高考,那么我会怎么教《论语》《孟子》,理想状态是与学生一起领略其诗意的语言、高雅的情趣、悲天悯人的情怀、深邃的思想、闪光的智慧,领略语言文字中蕴含的美。但现实不容回避,高考在即。那么能不能两者兼顾呢?
  看看近几年高考作文,多少学生的高分作文沾了古人的光,这其中的古人就有孔子、孟子。从作文中看学生对孔孟二人的了解,对其思想精髓的把握,那种驾轻就熟、游刃有余的熟稔程度,当不是靠翻译几句文言文便能达到的。而当我们聆听孔子师徒对话时,必能领略他们思想的醇和之美;与孟子同游,必能感受他的至大至圣的浩然正气。因为他们将真诚的性情、深厚的修养、雄辩的语言,伟大的思想、博大的胸怀都化作隽永的语言,充满着思辨又闪烁着诗性。
  再者,《论语》《孟子》的选修内容与必修课本中的文言文相比,前者相对艰深难懂,后者浅显易懂。学习《论语》《孟子》需要过文字关,过翻译关,这样,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
  如此,学生的这个过程,谁又能分得清“审美”和“应试”的界限呢?
  四、选修与读本相结合
  《论语》《孟子》选读部分有9个专题,每个专题有2到5篇文章,共27篇,由于高三阶段时间紧,不可能一一教学,因此我事先选好重点专题中的重点篇目,同时辅以选修的配套用书读本,两者相结合,适当拓展,以达到理解儒家思想精髓的目的。我在与学生学习《从孔子到孟子》专题《夫子自道》一文时,辅以读本上的《孔子的形象》。从《夫子自道》中,认识了孔子好学、安贫乐道,既知且勇的仁者形象;从《孔子的形象》中,学生读懂了孔子悲天悯人的情怀,幽默自嘲的大气,坦然的自信,学生对孔子的形象有完整深入的了解。把选修与读本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走进课本,走向生活
  学以致用,我们学习的东西对生活(物质层面或者精神层面)总会有帮助作用。如果在学习《论语》》《孟子》时能适时地与生活相联系,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他们课堂参与意识,而且能提高学生道德修养,陶冶性情,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
  在学习《仁义礼智》一专题时,笔者与学生深入文本探讨“勇”的话题。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意思是说,君子崇尚勇敢并没有错,但这种勇敢是有约制的,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义。有了义字当先的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否则,一个君子会以勇犯乱,一个小人会因为勇敢沦为盗贼。
  联系生活,想想看看,小偷劫匪穿门入户,甚至越货杀人,你能说他不勇敢吗?但是这种没有道义约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灾害。这些人失去了内心的约束,没有了“义”,终难逃法律的制裁。可见无论是古之君子还是今之众人,做人都要坚守“义”。
  通过对课本深入探讨学习,然后走向生活,这种由内向外,内外兼顾的方式,使学生的思想道德觉悟水平、是非判断能力明显得到提升,人生观、价值观也有所改变。
  以上是我教学《〈论语〉〈孟子〉选读》的几点做法,伴着《论语》《孟子》一路走来,途中有前路的彷徨,也有收获的喜悦。希望我的粗疏的见解能给诸位同行一点启示,在经典文学选修课的教学道路上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宋淼淼.关于《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研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9,(12).
  [2]于丹.《论语》心得[M].中华书局,2006.
其他文献
2003年以来量化投资的方法在中国金融市场逐渐开始,越来越多投资机构在运用量化投资,而其选取金融产品的方法迥异.本文基于曲面选基模型,结合因子时间影响的差异并选取了2009
“现代语言学之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首次将语言和言语区分开,提出“言语活动=语言+言语”的著名论断,掀起了一场语言学界“哥白尼式的革命”.索
举报县长受贿,竟被县长指为“黑社会”?发生在湖南沅陵的“网络举报”事件,受到各方关注.先是,一篇网帖引发网民转发,列举了沅陵县长龚琪的“多宗罪”.随后,该县长在接受媒体
摘 要 检察公信力体现的是人民群众对检察制度、检察机关、检察权运作过程和结果的信任程度,检察公信力的标准实际上就是信任标准。检察公信力的信任标准包括检察机关的整体执法能力、检察权能的发挥与制约、检察人员的素质构成等,只有这三个方面达到了一定的水准,才能赢得社会公众的信任。  关键词 检察机关 检察公信力 信任标准 构成要素  信任标准是检察公信力的主要评判标准。检察机关要提升执法公信力,就要在“信
油料管理作为军队后勤管理的一个关键环节,我们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油料管理系统的建设对于军队后勤管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信息的飞速发展使得战争也走向高科技模式,优良的油
近些年,随着人口增长、工业发展、机动车数量的增加,我们生活的环境和自然环境受到严重破坏,资源短缺、河流海洋污染、沙漠化、雾霾等问题突出,尤其是城市大气污染严重,与我
“山山有热水,峡峡有温泉”,山峦起伏的重庆,地热资源储丰质优,被专家评为“具备世界级品质”的旅游资源.如今重庆已正式提出宏伟规划--打造温泉之都.这一决策正在引起海内外
上海要立足于长期发展,将新市镇培育成产业集聚的新高地、功能集成的新平台、要素集约的新载体,建成布局合理、产业发展、功能完善、生态宜居、特色明显、层次分明的与上海现
外国纳税人诉讼制度存在针对财政违法行为、具有公益诉讼属性、设置了一定的法律限制以及普遍取得良好实效等诸多共性,这些共性值得我国参考和借鉴。引入纳税人诉讼制度,不仅
3月28日,杭州市余杭区“梦想小镇”正式启用.从这一天起,众多创客在这个新型“众创空间”里开始放飞人生梦想——和当年的马云一样,脑袋里装梦想,内心满怀激情,渴望开启属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