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晚年三“知己”

来源 :文史博览·文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sxxcc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读《大师——陈寅恪》,了解到陈寅恪晚年,双目失明,境遇凄然,但幸运的是遇到了三位“知己”。他们分别是当了他13年助教的黄萱,替他挨批斗的学生刘节,还有帮他整理200多万字《陈寅恪文集》的学生蒋天枢。
  黄萱女士是闽南爱国华侨巨商的女儿,自幼受过良好的教育,尤其古典文学底子相当深厚。1951年11月黄萱经人介绍试任陈寅恪助教,当时黄萱年届四十,是岭南大学医学院院长的夫人,可谓身份显贵,但她为人低调,乐于为大师当助手。她一方面在陈寅恪上课时,将所讲的重点在黑板上写下来;一方面帮助陈寅恪收集整理学术研究资料。据说黄萱根据陈寅恪的需要,能准确地从浩瀚的书海中找到某一句话的出处,也能紧跟大师的思路忠实地记录其口述的论说,而且与之反复斟酌修改。
  在黄萱的帮助下,13年间,陈寅恪相继写成了《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元白诗笺证稿》等近100万字的著作。黄萱凭其任劳任怨的美德和扎实的文学功底,令陈寅恪非常满意。陈在《关于黄萱先生工作鉴定意见》里写道:“总而言之,我之尚能补正旧稿,撰著新文,均由黄先生之助力。若非她帮助,我便为完全废人,一事无成矣。”短短几言,不仅看出陈大师给黄萱很高的评价,也读到了大师对黄萱的感激之情。
  若说黄萱是陈寅恪晚年的“助力之人”,有如知己,那么陈寅恪在清华的老学生刘节可谓是“传承之人”、忘年知己。
  当时岭南大学与中山大学合并,刘节出任中山大学历史系主任,成了陈寅恪的同事加领导。虽然陈寅恪与刘节称兄道弟,但刘节对陈寅恪行弟子之礼却一点也不含糊。逢年过节,刘节定当拜望陈寅恪,并对老师行下跪叩头大礼,一丝不苟,旁若无人。刘节认为“学生想学到知识,就应当建立师生的信仰”。
  1967年陈寅恪风烛残年、病魔缠身,可红卫兵还要抬陈寅恪去礼堂批斗,陈夫人出面阻止,被造反派狠狠推倒在地。于是刘节挺身而出,代替老师去挨斗。批斗会上,红卫兵小将对刘节轮番辱骂殴打后,问刘节有何感想,刘节昂头回答说:“我能替老师挨批斗,感到很光荣。”结果得到红卫兵更加猛烈密集的拳头。刘节在当时自身难保的情况下,还替师受难,这样的师生之谊、朋友之道,当如学术,泽被后世。
  当然陈寅恪可含笑九泉的是他正确选择了一个“托命之人”——清华的老学生复旦大学教授蒋天枢。蒋天枢自清华毕业后,只与陈寅恪见过两次面,可陈寅恪却将他身后整理文集的事托付给了蒋天枢。有人说是因为蒋天枢的忠厚老实,其实这绝不是受托的全部因由。蒋天枢在陈寅恪失明的数年里,始终与老师保持着书信联系,特别是老师写《柳如是别传》时,有关材料都是由蒋天枢从上海图书馆查出,并筛选、抄录寄给陈寅恪的。更为重要的是蒋天枢继承了陈寅恪在治学上的独特方法。
  其实在1964年蒋天枢接受陈寅恪重托之前,就已经参与老师著作的整理及出版事宜。陈寅恪的《元白诗笺证稿》《论〈再生缘〉》等出版都是蒋天枢协调联系的。更让人敬重的是蒋天枢在陈寅恪死后,弃自己文稿而不顾,在80高龄的时候毅然修订整理老师的文集,让《陈寅恪文集》得以保存与流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陈寅恪在一段时间内沉寂无声,像一块蒙尘的至宝,那么让这块宝重放异彩的人就是蒋天枢。
其他文献
焦敏之,名有功,敏之本是他的字,后来即以字行。此外,他还用过焦光华、焦勉之等名字。青年时代的焦敏之,曾有过颇不寻常的经历,后来,则以俄文翻译家、著作家著称,是解放前国统区文化界的知名人士之一。  笔者有闻焦敏之之名,还是在读初中的时候。记得在我们当时所学的一本世界历史课本的前言中还有过“曾请焦敏之先生指正”之类的话,加之焦的一个侄儿跟我又是同班同学,所以印象就更深了。1982年,笔者曾专门到天津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