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新课标的提出,如何才能切实提高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抵制高分低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成为教师的首要任务。
一、用兴趣作指导,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学生感到亲切、熟悉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其一,利用学生渴求自己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提出恰如其分的问题,以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兴趣和求知欲。如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我让学生用长分别为5cm、6cm、12cm的三条小棍摆三角形。当然这是办不到的,正是这种办不到的事情激起了学生的热情,引发了好奇,他们就会思索为什么办不到?从而自己去探索三角形三边之间存在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课本知识,而是积累了如何去探索、发现,如何去研究的数学活动经验。
其二,合理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培养学生创新兴趣。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很有必要。如在学习了中心对称图形后,安排这样一个游戏:两人轮流在一本书的封面上不重叠地放一枚硬币,直到放满书的封面,以放最后一枚硬币者为胜,经过学生操作,教师适时点拨——如果你先往中心放一个,以后不论对方怎么放,你都把和对方币值相同的硬币放在其对称位置上,结果总是你胜,然后考虑为什么?寓知识于娱乐之中,不仅可以在教学上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二、建立师生互动关系,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采取以下教学方式:
1.师生互问互答:师生互问互答是常用的一种互动形式,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同学之间也可以开展小组活动,自由问答,然后汇总问题,教师解答。这种互动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2.师生商榷研讨:学生在学习中对一些问题的是与非、对与错的判断易于忽视,教师应有意揭示矛盾,引导学生争辩,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辨识能力。如“垂径定理”一节中:“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弧”学生易于忽视括号里面的内容,而导致判断错误。此时教师要发挥主导者的作用,允许课堂上有不同声音的出现。
3.师生互讲互评:学生在学习中对一些问题的理解,思维空间只限于课本内容,教师应适当拓宽思维空间,另辟思路,采用互讲互评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发表个人见解,达到全体成员互补、互纠、互赏的目的。
三、感悟数学的实用价值,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正如《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中的运用价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桥梁,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与生活问题数学化。如学生学习测量物体高度一节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回顾、整理已经学过的测量高度的方法及相关知识,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设计出方案,然后进行室外的实际测量。此处可安排两个活动:其一,分组制作简单的测角仪,测量出校园旗杆的高度。其二,利用一号教学楼的空间测量出二号楼的高度,并撰写出活动报告,促使学生从小课堂走到生活中,在设计、制作、分析、计算过程中学到的不仅仅是数学课本知识,更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应用和实际价值。
总之,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生活经验,选取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和生动有趣的数学素材,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空间。真正把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有效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
一、用兴趣作指导,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学生感到亲切、熟悉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其一,利用学生渴求自己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提出恰如其分的问题,以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兴趣和求知欲。如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我让学生用长分别为5cm、6cm、12cm的三条小棍摆三角形。当然这是办不到的,正是这种办不到的事情激起了学生的热情,引发了好奇,他们就会思索为什么办不到?从而自己去探索三角形三边之间存在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课本知识,而是积累了如何去探索、发现,如何去研究的数学活动经验。
其二,合理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培养学生创新兴趣。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很有必要。如在学习了中心对称图形后,安排这样一个游戏:两人轮流在一本书的封面上不重叠地放一枚硬币,直到放满书的封面,以放最后一枚硬币者为胜,经过学生操作,教师适时点拨——如果你先往中心放一个,以后不论对方怎么放,你都把和对方币值相同的硬币放在其对称位置上,结果总是你胜,然后考虑为什么?寓知识于娱乐之中,不仅可以在教学上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二、建立师生互动关系,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采取以下教学方式:
1.师生互问互答:师生互问互答是常用的一种互动形式,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同学之间也可以开展小组活动,自由问答,然后汇总问题,教师解答。这种互动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2.师生商榷研讨:学生在学习中对一些问题的是与非、对与错的判断易于忽视,教师应有意揭示矛盾,引导学生争辩,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辨识能力。如“垂径定理”一节中:“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弧”学生易于忽视括号里面的内容,而导致判断错误。此时教师要发挥主导者的作用,允许课堂上有不同声音的出现。
3.师生互讲互评:学生在学习中对一些问题的理解,思维空间只限于课本内容,教师应适当拓宽思维空间,另辟思路,采用互讲互评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发表个人见解,达到全体成员互补、互纠、互赏的目的。
三、感悟数学的实用价值,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正如《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中的运用价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桥梁,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与生活问题数学化。如学生学习测量物体高度一节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回顾、整理已经学过的测量高度的方法及相关知识,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设计出方案,然后进行室外的实际测量。此处可安排两个活动:其一,分组制作简单的测角仪,测量出校园旗杆的高度。其二,利用一号教学楼的空间测量出二号楼的高度,并撰写出活动报告,促使学生从小课堂走到生活中,在设计、制作、分析、计算过程中学到的不仅仅是数学课本知识,更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应用和实际价值。
总之,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生活经验,选取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和生动有趣的数学素材,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空间。真正把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有效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