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介绍学院优才创新班的管理,对设立的意义,选拔的过程,班级的管理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分析,探索如何通过优才创新班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带动其他专业的教学改革,以提高教学效果。
一﹑研究背景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三十条意见》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战略思想和举措,对高等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高校在校生人数达到世界第一的当下,人们对人才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信息社会对计算机人才需求的工作性质来看,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大致可以将需求分为四类:
1)从事研究型工作的专门人才;
2)从事工程型工作的专门人才;
3)从事应用型工作的专门人才;
4)从事复合型工作的专门人才。
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在本科阶段对第1)、2)类人才的培养已有一定的基础,第3)类人才已经作为重点开始培养,而对于第4)类人才的专门培养则几乎是空白。因此,很有必要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优才创新培养,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以满足社会需求。复合型人才就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知识运用能力强、有科学创新精神、通晓国际惯例、具有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语言文化交流能力的人,即一专多能的人[1](孟庆研,2010)。
如何挖掘出优秀的学生,并且在这些学生表现出优秀的潜质时,我们能够给天才以空间,任他们自由发展,给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培养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不至于浪费人才,不至于让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最终归于平庸。
拟创设一个优才创新班,在学生进校一个学期后就开始选拔,尽早选拔出好苗子,然后给他们个性化的培养。通过培养方案的修订,以及科研项目和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学生早进项目,早进实验室,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通过创设优才创新班,尽早地发现一些可造之才,通过对优才班培养方案的科学设定,给这些可造之才以充分的发展空间,把他们培养成复合型创新人才,并以此为契机,带动学校其他专业的教学改革,从而达到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形成学校品牌和专业特色的目标。
优才创新班培养目标:强数学基础,强编程能力,强计算机硬件和体系结構知识,从事复合型工作的专门人才。
二﹑如何选拔优才创新班学生
学生进校第一学期的11月份下旬开始落实优才创新班学生的选拔。以宣讲会—学生自愿报名—笔试—面试的流程选拔出优秀的学生,通过数学和C++的考试,以计算标准分的方式,选拔出数学基础好,编程能力强的学生,首先按成绩排出30人,然后按照单科和过往科技创新能力表现选出6人,最后算两个成绩的标准分相加。按标准分从高到低的形式选拔出36人左右的学生进入优才创新班。考虑学生可能面临的因学习任务加重带来的压力,实行自愿加入或退出机制。
三﹑如何管理优才创新班
1.实行小班教学,配备优质师资,修订优才创新班培养方案,更加强调数学能力和编程能力。在课程难度和进度上不同于普通班。
2.导师制:学院选拔一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担任实验班导师;学生提出选择指导教师意向后,由学院协调确定导师。每个优才创新班学生均配备学业导师。每位导师负责2-4位学生,帮助学生安排学习计划,指导学生合理选课和落实学习计划;及时了解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动态,及时向学院反映实验班教学状态,提出问题及建议;适时组织本学科骨干教师向学生介绍学科概况和学科前沿动态,指导学生以各种形式参与本学科高年级或研究生的学术交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有条件的导师将学生纳入本人在研项目或课题。
要获得优秀师资力量支持,需要提供必要的物质激励,为学业导师提供一定工作量补贴,更重要的是导师与学生的互动和关怀,使教师获得物质激励之外的精神满足。学院设立“伯乐奖”,对慧眼识英才的老师给予奖励。
3.对于优才班学生,实行激励措施,在保研,交换生等项目中优先考虑。
优才创新班学业压力比普通班大,学生整体素质均优,在普通班中成绩优异学生在优才创新班可能只处于中等水平,科研课业压力大,要注意学生的情绪管理和人文关怀,同时实行淘汰和增补措施,允许不适应的学生中途退出。
4.资源分配问题
优才创新班的设立不可避免地需要较多和较好的师资、经费等资源来支撑,而学院总体的资源有限,如何在现有的各项资源条件下,做好资源的再分配,解决好优才创新班和普通班之间的各种资源分配问题。优才创新班是学院改革的重点,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但学院总体师资有限,在保证优才班小班教学的基础上,其他班级势必存在大班上课的情况,学生的维权意识很强,协调好普通班级的教学,做到相对公平公正。
2014年度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培育项目:计算机专业优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孟庆研.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考.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
[2]杨杏芳.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高等教育研究.1998(06)
[3]金一平,吴婧姗,陈劲.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和成功实践———以浙江大学 竺可桢学院强化班为例.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3)
一﹑研究背景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三十条意见》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战略思想和举措,对高等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高校在校生人数达到世界第一的当下,人们对人才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信息社会对计算机人才需求的工作性质来看,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大致可以将需求分为四类:
1)从事研究型工作的专门人才;
2)从事工程型工作的专门人才;
3)从事应用型工作的专门人才;
4)从事复合型工作的专门人才。
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在本科阶段对第1)、2)类人才的培养已有一定的基础,第3)类人才已经作为重点开始培养,而对于第4)类人才的专门培养则几乎是空白。因此,很有必要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优才创新培养,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以满足社会需求。复合型人才就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知识运用能力强、有科学创新精神、通晓国际惯例、具有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语言文化交流能力的人,即一专多能的人[1](孟庆研,2010)。
如何挖掘出优秀的学生,并且在这些学生表现出优秀的潜质时,我们能够给天才以空间,任他们自由发展,给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培养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不至于浪费人才,不至于让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最终归于平庸。
拟创设一个优才创新班,在学生进校一个学期后就开始选拔,尽早选拔出好苗子,然后给他们个性化的培养。通过培养方案的修订,以及科研项目和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学生早进项目,早进实验室,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通过创设优才创新班,尽早地发现一些可造之才,通过对优才班培养方案的科学设定,给这些可造之才以充分的发展空间,把他们培养成复合型创新人才,并以此为契机,带动学校其他专业的教学改革,从而达到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形成学校品牌和专业特色的目标。
优才创新班培养目标:强数学基础,强编程能力,强计算机硬件和体系结構知识,从事复合型工作的专门人才。
二﹑如何选拔优才创新班学生
学生进校第一学期的11月份下旬开始落实优才创新班学生的选拔。以宣讲会—学生自愿报名—笔试—面试的流程选拔出优秀的学生,通过数学和C++的考试,以计算标准分的方式,选拔出数学基础好,编程能力强的学生,首先按成绩排出30人,然后按照单科和过往科技创新能力表现选出6人,最后算两个成绩的标准分相加。按标准分从高到低的形式选拔出36人左右的学生进入优才创新班。考虑学生可能面临的因学习任务加重带来的压力,实行自愿加入或退出机制。
三﹑如何管理优才创新班
1.实行小班教学,配备优质师资,修订优才创新班培养方案,更加强调数学能力和编程能力。在课程难度和进度上不同于普通班。
2.导师制:学院选拔一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担任实验班导师;学生提出选择指导教师意向后,由学院协调确定导师。每个优才创新班学生均配备学业导师。每位导师负责2-4位学生,帮助学生安排学习计划,指导学生合理选课和落实学习计划;及时了解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动态,及时向学院反映实验班教学状态,提出问题及建议;适时组织本学科骨干教师向学生介绍学科概况和学科前沿动态,指导学生以各种形式参与本学科高年级或研究生的学术交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有条件的导师将学生纳入本人在研项目或课题。
要获得优秀师资力量支持,需要提供必要的物质激励,为学业导师提供一定工作量补贴,更重要的是导师与学生的互动和关怀,使教师获得物质激励之外的精神满足。学院设立“伯乐奖”,对慧眼识英才的老师给予奖励。
3.对于优才班学生,实行激励措施,在保研,交换生等项目中优先考虑。
优才创新班学业压力比普通班大,学生整体素质均优,在普通班中成绩优异学生在优才创新班可能只处于中等水平,科研课业压力大,要注意学生的情绪管理和人文关怀,同时实行淘汰和增补措施,允许不适应的学生中途退出。
4.资源分配问题
优才创新班的设立不可避免地需要较多和较好的师资、经费等资源来支撑,而学院总体的资源有限,如何在现有的各项资源条件下,做好资源的再分配,解决好优才创新班和普通班之间的各种资源分配问题。优才创新班是学院改革的重点,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但学院总体师资有限,在保证优才班小班教学的基础上,其他班级势必存在大班上课的情况,学生的维权意识很强,协调好普通班级的教学,做到相对公平公正。
2014年度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培育项目:计算机专业优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孟庆研.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考.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
[2]杨杏芳.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高等教育研究.1998(06)
[3]金一平,吴婧姗,陈劲.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和成功实践———以浙江大学 竺可桢学院强化班为例.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