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美术课堂是审美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在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美术感知能力、审美鉴赏意识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将小学美术教学与审美教育的结合改变了传统单一技巧教学的模式,带领学生从多重角度观察、欣赏、学习美术,让学生明白美是什么、审美是什么、为什么审美等基础性的审美知识,以审美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本文从笔者实际教学经验出发,分析探讨了小学美术课堂中开展审美教育的有效策略,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美术;审美教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以往的小学美术教学更侧重于艺术技巧的讲授与训练,忽视了学生审美素养的发展。美术教学中的美育,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开阔发现美的视野、增强感知美的敏锐度,进而能够尝试创造美,通过系统化的审美教育,学生能从中收获温暖与感动,也能形成良好的审美素养与正面的思想价值观念。
一、在小学美术课堂中融入艺术美
美术是广受大众喜爱的一类艺术形式,也存在于大众生活与社会生产的方方面面,有着独特的魅力。教师应优先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再发展其感知能力与欣赏能力,倘若学生在鉴赏美术作品时毫无兴趣又缺乏了解,那么自然不能进入作品的意境中,无法产生情感共鳴,也无从发现艺术之美。传统的美术课堂中,教师往往倾向于使用针对某一作品仔细讲解、学生模仿绘画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对作品艺术美的理解只停留于理论层面,并未深入作品内核,与之对话,仅仅是复述课本与教师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艺术感知力的培养。
众所周知,美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温婉含蓄是美,开门见山也是美,美可以是生动的,也可以是狂放的,我们可以从细微处窥见美,也可以从宏大叙事中受到美的震撼。小学生年龄尚小,教师引导学生感知艺术之美应从具体的细节出发,领略美的多样性。一方面,教师要以深入浅出的话语传授感知美、欣赏美的方法与技巧,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美的观点,不为学生设限,不应以成人想法判定学生审美结论的正确与否,让学生在评价美术作品中发展自身思维,增强艺术感受力,使每个学生感受到的艺术之美都折射出独特的个性色彩。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感知到的艺术之美进行二次创造,加强基本功的练习,并养成利用美术作品表达个人思想的良好习惯。
二、在小学美术课堂中融入自然美
自然美的感知欣赏是小学美术审美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环境是我们进行生产生活的载体,了解自然环境不仅能受到美的濡染对学生的美术学习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实际上,自然印象、自然描写本就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大主题,但如今许多学生只能从图片上、视频中或是生动的文字中领略自然之美,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规模慢慢辐射到周边的镇与乡村,高楼、汽车、马路越来越多,小学生们缺乏拥抱大自然的机会。美术渗透离不开大自然这一媒介,教师在美术教学时应突出美术与自然间的紧密联系,启发学生们关注自然,寻找自然之美。例如,可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大自然中各具特色的美景,鼓励学生谈谈自己的观后感受;或是以小组互动交流的形式让学生分享自己与父母亲友游览自然风光的经历,谈谈自己最想去景点;也可积极开展一些户外实践活动,带领学生游览校园、公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走到田间地头,切身感受自然界的秩序之美、音韵之美。
三、在小学美术课堂中融入社会美
社会美可以说是一种普世的价值观、一种人人追求并努力建设的良好风气,是能够引导人们向善的思想正能量。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将美育融合德育,引导学生发现社会之美,并通过自身道德品质的培养促进社会美的发展。善良、热心助人、团结友好、爱护环境等都是展现社会美的良好品质,美术教师要通过思想品质上的教育规范学生社会生活中的行为举止,提高其社会适应性,最终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不难发现,在校园这个特定环境中,许多学生都能认真遵守规则,认真听讲并爱护校园环境,但脱离校园环境进入公园、超市、电影院等社会环境后,部分学生可能会做出一些不文明行为。归根结底,教师在平时教导学生遵守规则时,大多将场景局限于校园、班级内,很少为学生说明具体社会场景中的行为规范。因此,小学美术教学应结合美术之美与社会之美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律己意识,让学生从受教师权威影响遵守规则变为主动、习惯地遵守规则。具体而言,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身边发生的一些展现人性美的小事以美术作品展现出来,组织学生相互展示作品并讲述背后的小故事,通过美术作品展现社会之美,也借社会之美丰富了学生的创作内容。
四、在小学美术课堂中融入生活美
美术创作无法脱离生活实际而进行,生活离不开美术作品的点缀与装扮。作为美术教师,理应让学生的视线聚焦生活,通过观察街区、校园、邻居、同学等周围的人与事物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感同身受是发现美的前提条件,由于小学生年龄尚小、生活经验不足,教师应加重美术教学中的生活实践活动比例,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亲身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与快乐。例如,教师可以布置“家务小能手”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帮助父母做一些能力范围内的家务劳动,并使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可以带领小学生制作泥塑作品,学生按照自己养的小宠物或是最喜欢的小动物形象展开泥塑创作,慢慢引导学生用心感受种种小美好,进而养成观察生活、欣赏生活美的良好习惯。
综上所述,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学生美术知识与技巧,更要传递给学生美的概念及认识美的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美的多样性与普遍性,从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等多角度切入审美教育,以灵活多元的教学方法与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构建有益于学生审美能力发展的美术课堂。
参考文献
[1]姜侠.以跨界思维激发小学生的美术创新意识[J].江苏教育研究,2021(17):54-57.
[2]徐道忠.例谈构建民主和谐的小学美术课堂[J].教育界,2021(24):4-5.
关键词:小学美术;审美教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以往的小学美术教学更侧重于艺术技巧的讲授与训练,忽视了学生审美素养的发展。美术教学中的美育,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开阔发现美的视野、增强感知美的敏锐度,进而能够尝试创造美,通过系统化的审美教育,学生能从中收获温暖与感动,也能形成良好的审美素养与正面的思想价值观念。
一、在小学美术课堂中融入艺术美
美术是广受大众喜爱的一类艺术形式,也存在于大众生活与社会生产的方方面面,有着独特的魅力。教师应优先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再发展其感知能力与欣赏能力,倘若学生在鉴赏美术作品时毫无兴趣又缺乏了解,那么自然不能进入作品的意境中,无法产生情感共鳴,也无从发现艺术之美。传统的美术课堂中,教师往往倾向于使用针对某一作品仔细讲解、学生模仿绘画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对作品艺术美的理解只停留于理论层面,并未深入作品内核,与之对话,仅仅是复述课本与教师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艺术感知力的培养。
众所周知,美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温婉含蓄是美,开门见山也是美,美可以是生动的,也可以是狂放的,我们可以从细微处窥见美,也可以从宏大叙事中受到美的震撼。小学生年龄尚小,教师引导学生感知艺术之美应从具体的细节出发,领略美的多样性。一方面,教师要以深入浅出的话语传授感知美、欣赏美的方法与技巧,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美的观点,不为学生设限,不应以成人想法判定学生审美结论的正确与否,让学生在评价美术作品中发展自身思维,增强艺术感受力,使每个学生感受到的艺术之美都折射出独特的个性色彩。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感知到的艺术之美进行二次创造,加强基本功的练习,并养成利用美术作品表达个人思想的良好习惯。
二、在小学美术课堂中融入自然美
自然美的感知欣赏是小学美术审美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环境是我们进行生产生活的载体,了解自然环境不仅能受到美的濡染对学生的美术学习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实际上,自然印象、自然描写本就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大主题,但如今许多学生只能从图片上、视频中或是生动的文字中领略自然之美,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规模慢慢辐射到周边的镇与乡村,高楼、汽车、马路越来越多,小学生们缺乏拥抱大自然的机会。美术渗透离不开大自然这一媒介,教师在美术教学时应突出美术与自然间的紧密联系,启发学生们关注自然,寻找自然之美。例如,可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大自然中各具特色的美景,鼓励学生谈谈自己的观后感受;或是以小组互动交流的形式让学生分享自己与父母亲友游览自然风光的经历,谈谈自己最想去景点;也可积极开展一些户外实践活动,带领学生游览校园、公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走到田间地头,切身感受自然界的秩序之美、音韵之美。
三、在小学美术课堂中融入社会美
社会美可以说是一种普世的价值观、一种人人追求并努力建设的良好风气,是能够引导人们向善的思想正能量。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将美育融合德育,引导学生发现社会之美,并通过自身道德品质的培养促进社会美的发展。善良、热心助人、团结友好、爱护环境等都是展现社会美的良好品质,美术教师要通过思想品质上的教育规范学生社会生活中的行为举止,提高其社会适应性,最终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不难发现,在校园这个特定环境中,许多学生都能认真遵守规则,认真听讲并爱护校园环境,但脱离校园环境进入公园、超市、电影院等社会环境后,部分学生可能会做出一些不文明行为。归根结底,教师在平时教导学生遵守规则时,大多将场景局限于校园、班级内,很少为学生说明具体社会场景中的行为规范。因此,小学美术教学应结合美术之美与社会之美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律己意识,让学生从受教师权威影响遵守规则变为主动、习惯地遵守规则。具体而言,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身边发生的一些展现人性美的小事以美术作品展现出来,组织学生相互展示作品并讲述背后的小故事,通过美术作品展现社会之美,也借社会之美丰富了学生的创作内容。
四、在小学美术课堂中融入生活美
美术创作无法脱离生活实际而进行,生活离不开美术作品的点缀与装扮。作为美术教师,理应让学生的视线聚焦生活,通过观察街区、校园、邻居、同学等周围的人与事物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感同身受是发现美的前提条件,由于小学生年龄尚小、生活经验不足,教师应加重美术教学中的生活实践活动比例,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亲身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与快乐。例如,教师可以布置“家务小能手”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帮助父母做一些能力范围内的家务劳动,并使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可以带领小学生制作泥塑作品,学生按照自己养的小宠物或是最喜欢的小动物形象展开泥塑创作,慢慢引导学生用心感受种种小美好,进而养成观察生活、欣赏生活美的良好习惯。
综上所述,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学生美术知识与技巧,更要传递给学生美的概念及认识美的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美的多样性与普遍性,从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等多角度切入审美教育,以灵活多元的教学方法与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构建有益于学生审美能力发展的美术课堂。
参考文献
[1]姜侠.以跨界思维激发小学生的美术创新意识[J].江苏教育研究,2021(17):54-57.
[2]徐道忠.例谈构建民主和谐的小学美术课堂[J].教育界,2021(2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