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病毒

来源 :脊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nney_you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脏。地面上汪着一层油腻,油腻上沾着一层泥土,泥土上踩着无数肮脏的脚印,脚印的周围,团团的白色餐巾纸像撒了满地的雪片。鼻头冻得通红的老头儿吸溜一下鼻子,一串鼻涕就落在胡须上,他忙用手去揩。有人喊,来碗碎面,要快呀。老头忙应道:来啦。手在衣摆上蹭了蹭,就去抓面。餐桌上拢着火盆,火盆里灰尘飘飞。灰尘落进啤酒杯里,被一个矮个子喝了下去,就喝醉了。矮个子本想向同伙显摆一下酒量,无奈胃已憋得涨痛难忍,就借着撒尿的名义去呕吐了。吐,却吐不出任何东西。情急之下的矮男人就用手指伸进喉咙里去扣,哗啦,一股秽物喷涌而出,臭气熏得黑暗中的老鼠愤怒地吱吱叫唤了几声,然后仓皇逃离。矮个子回到桌上,手抓肉已经上来。手抓肉,要用手抓着才好吃,他说,都别用筷子,用手呀。当将一块肥大的羊肉塞进嘴巴时他闻到了掏过喉咙的手指上散发着酸臭的胃液的味道,但这并不影响他的食欲。街上的垃圾堆被几个靠拾垃圾为生的穷人点燃,用来烤烤手,滚滚的浓烟散发出刺鼻的气味。咳嗽。吐痰。道边绿化带上的树木是小便的最佳场所,因为对着树干撒尿对于随地大小便的人来说似乎更有安全感和成就感。打着满意的口哨回到餐桌以后,他们又开始新一轮的饕餮。吃,似乎只是为呕吐做准备。因为当那些油炸物进入肚子三秒钟以后,酒精使他们的胃部开始痉挛,从而再次被掏空。但是,也或许是,呕吐是为了占有更多的食物——因为野心促使着人们想把这个世界上的一切(盘子里是油炸的麻雀、蛇,还有一些陌生的哺乳动物)全部都放进胃里,消化掉。也许等到当这个世界上的任何可供消化的食物再也无法刺激人们的肠胃的时候,人们就得用进食钢铁的方式来寻求感官上的刺激。也许钢铁的坚硬在那些肮脏又柔软的消化器官面前,根本不堪一击。
  
  2
  
  吵。那所名为“夜不归”的KTV里灯光闪烁。闪烁的还有一些分不清性别的年轻人。他们的脑袋剧烈摇摆,像某种上了发条的机器——那种好似金属断裂的重音乐捶击着他们的心脏,以至于使他们无法安分下来。歌声含混不清,好似他们的性别,让人难以捉摸;歌声暗哑娇弱,好似病者的呻吟,让人头皮发痒。还有一些歇斯底里的人把头发染成了绿色,撕心裂肺的喊叫把黑夜撕开一道流血的口子——在这个痛苦不堪的城市的夜里,他们需要以这样高分贝的呐喊来发泄。两群好斗的少年为一件难以启齿的事情发生冲突,高脚杯和玻璃酒瓶发出清脆的撞击声,其中一个抄起一只酒瓶叫嚣着说,老子杀了你!在另一个昏暗的包厢里,几个中年人哭声四起。他们应该是很多年以前的老同学,在偶尔的一次聚会时喝醉了酒,才敢如此放肆——放肆到忘记了温文尔雅,忘记了扭捏作态。那个秃顶的胖男人泪流满面,他摸着光秃秃的脑袋,说,我们再也不会年轻啦……吵的声音四处飘荡,比如那些在深夜里飙车的人,他们用速度的极限来刺激感官,以至于忽略了刺骨冷风的呼啸和发动机震耳欲聋的吼叫。比如夜市上那些猜拳的声音、笑声、叫声、酒杯碰撞声和油锅沸腾的声音混杂在一起,吵得在旁边垃圾箱里居住的流浪狗和报刊亭的老头无法睡去,于是老头开始叫骂而流浪狗们开始相互撕咬。整个城市在沸腾,在零下十三度的深夜里沸腾。高烧的城市像极了一个精神病患者,他发狂、他尖叫、他摔打、他自虐,他在诸多种声音的叫嚣中暴露着自身的病症,就像那个有露阴癖的精神变态者一样,他把他自身的所有阴暗和丑陋之面全部以声音的方式暴露出来。
  
  3
  
  乱。醒着的是一些失眠的人和几只游荡在瓦房上的猫。失眠的人用过量饮用酒精来制造瞌睡,就像做爱是为了让身体疲倦,从而睡去一样。只是,黑眼圈的男人在喝够了酒以后,眼睛却像灯泡一样扑闪发亮。黑色的夜让他厌倦,因为睡眠越来越稀薄眼圈越来越黑,而这种夜的黑对于一个单身汉来说是难熬的,难熬到让他一看到天黑就对生活开始产生恐惧,甚至愤怒,从而产生出一种复仇心理。这种病态的心理必导致一些暴力事件的发生,但此刻他很平静地走进了黑夜里,消失。另一些失眠的人在赌钱,筛子落地的声音足以使他们亢奋到天亮以后。在输掉了一宿的辛苦费和一宿的瞌睡以后,那个靠卖羊肉串为生的瘦子说,奶奶的,老子去睡觉了,明天接着玩。另一个同样输掉一宿瞌睡却赢得少量钞票的人说,再来一把,我借给你十块钱。一些猫从一个房顶跳到另一个房顶,暗黄的眼睛里发出幽幽的冷光。它的夜间活动与老鼠的存在并没有多大关系。因为,对于一个饱食鱼肉的宠物来说,它有权利藐视任何食物。所以当一只老鼠还在阴暗的垃圾堆里翻寻的时候,它对身边经过的那只猫没有一丝恐惧。两个被现代生活重新诠释了关系的天敌就这样出现在同一个地方,却井水不犯河水地彼此毫不在意,就像两个一样冷漠的陌生人擦肩而过那样。猫的夜间行走只是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与生俱来,因为交配等事情只能在夜间发生:因为隐藏在那团身体里那团古老的火种从来没有熄灭过,这团火让它难以入眠;这团火让它在黑夜里行走和尖叫:这团火,叫做欲望。也许,这是现代生活唯一没有改变的最古老的生理和精神习惯,但也许也会被改变——在将来。天亮以后,这些醒着的人和动物开始睡眠。刺眼的阳光和喧嚣的车辆使他们做着一串疲倦的噩梦。与此同时,报刊阅读栏里发出一则消息:北城外发现一具无名女尸,经警方初步调查,死者是于昨天深夜被人强暴以后扼喉窒息死亡,有关部门提醒广大市民夜间出行时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4
  
  角落。阴暗。潮湿。这里没有苍蝇,苍蝇在夏天时已被这里巨大的酒气灌醉,现在正在某个避风的缝隙里醒酒。暗黄的路灯的光在这里发生转角,黑的角落越发黑暗。阴冷冬天的风吸不干的是潮湿,潮湿让泥土变质、发黑。细菌和乞丐——两个土著居民常年在这里厮混,就像两个身份不明的男女。在这个灯火通明、冷风习习的城市里,这里是唯一一个没有风的地方——对于他们来说。他们的生命力顽强得让人惊叹,在如此寒冷的冬夜里,在这个鬼地方,他们常年生活居然没病没灾。这对于那些靠打吊瓶、吞药片、吃油腻、喝烧酒取暖的城市人来说,简直不可思议。在另外许多个角落里,生活艰辛的老头和老太太正在对着一堆垃圾挖掘、翻寻、搜索。在许多个夜里那个老头时常做着一个荒诞的梦,就像《变形记》里的戈雷高尔那样富有戏剧性的梦:有一天他醒来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条软体的蛔虫,他的身边堆满成山的垃圾,他对着那些垃圾像一头贪婪的寄生虫一样兴奋。他甚至哈哈大笑,拍手,大声喊叫:我以后再也不需捡垃圾啦,我有成山的垃圾!然后自己被自己这副可怕的样子吓醒。旁边的老太太眉头紧皱,神情严肃、虔诚,仿佛她所面对的不是肮脏的垃圾而是救苦救难、大慈大悲能助人脱离苦海的观世音菩萨。她在想着,今夜能不能还像前夜那样幸运,再从垃圾堆里翻出一双旧棉鞋来——此前她曾翻出过一件破棉衣,现在双脚的疼痛使她不能不这么想。除此之外,这些不起眼的角落还引发过诸多暴力事件:人口增加,失重,拥挤就像瘟疫一样扑面而来。狭窄的空间让这些饱受挤压的人群视土地如生命。因此先前那些用来倒垃圾的场所一夜之间有了主人。另一些眼红的人为了宣泄只能以打架斗殴的方式来使失衡的内心获得一丝安慰。
  
  5
  
  取暖。从KTV里出来的那一对青年男女喝得醉醺醺的。女人发嗲地说,好冷哦。男人说,来,我抱着你,这样暖和。小吃摊上那火盆里红色的火苗呼啦呼啦往上乱蹿。有人说,火笑哩,你听,老板你要发财呀。杂碎摊的中年男主人就憨实地笑了,并往火盆里多加了几块煤。几个加夜班的民工灰头土脸,喊:来三碗羊杂碎,泡馍。又说,娘的,真冷呦。就将手伸近火盆烤。有人说,什么点着了啊,真臭。去看时,却是那个民工的手被火烤伤了。民工骂:娘的,这天,把手冻麻了啊。这时候,一个乞丐在用脏手伸进炉火里取暖的同时被摊主呵斥,但另一个女人已被惊吓得发出尖叫,旁边那个有责任感的男人扮演英雄救美的角色,抄起筷子在乞丐的手背上抽了几下。本来,这些生命力顽强的家伙本来有权利藐视严寒,问题是这个冬天的夜晚太冷——这个冬天的夜晚是被KTV里坚硬的音乐和喧嚣的人声吵冷的,是被昏黄的路灯光照冷的,是被夜市上那些油锅里冒出的浓烟呛冷的,是被无边的黑色的夜染冷的。原先可供他取暖的砖瓦窑在年初城市扩建时拆迁了,这让他措手不及。这个破衣烂衫的家伙现在瑟瑟发抖。对,他要取暖他要取暖。垃圾箱里的那几条狗蜷缩在一起呼呼大睡。他要取暖。狗睡得很香,鼾声匀称。对,但他要取暖。狗们身体紧紧靠在一起,对,紧紧靠在一起。但他要取暖。他伏下身子躺进狗们中间,他尽量轻手轻脚,他怕他会把它们惊醒,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他与狗紧紧靠在一起,这一刻他们不分彼此,他甚至想自己也变成一只狗那该多好。但这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现在很暖和,他与狗为伍感到温暖,因此我们看到他正在沉沉睡去,在这个黑色的、寒冷的夜晚里沉沉睡去。糟糕的是,有一只狗醒了,对这个无端的闯入者尖叫起来。其余的狗也醒了,大家都叫起来,这声音就把夜吵得更冷了。后来狗们开始撤退、逃离,或者说,抛弃了他。于是,我再也不知道,这个乞丐他在这样的夜里还能用什么方式来取暖。
  
  6
  
  那个人其实我是认识的。八字须,宽大且微显臃肿的脸,厚唇,梳那种四十岁以上男人普遍的偏分头。从上车的那一刻我就认出他来了,在倒数第二排的位置上,他在打盹。他看起来很疲倦,可能一早赶车,没睡好吧。总之,当细小的尘土和早晨八点的干净而清凉的阳光照在他脸上时,他的脸显现出一种1日照片式的昏黄色效果,这让他显得遥远而神秘。当然他肯定也看到了我,在我上车的时候,他眼神里流露出某些东西,表示着我们可能相识。仅仅一刹那,一个眼神的时间。但最终没有任何表示,他拉了拉黑衬衣的领子,困倦地眯上眼。我坐在与他同排靠窗的位置,我们之间距离大约一米,中间隔着我的同事和过道。我跟同事开始聊天,刚上市的一款新车价格、样式、性能以及配置等。他可能朝我这边看过,也可能没有,我不知道。
  跟上次一模一样。也就是在半个月以前,在这条颠簸的沙石路上,他开着一辆红色大卡车。同样是在我刚才上车的地方,我拦住他的车,坐在与他同排的副驾驶座位上。不同的是,那是一个炎热的下午,尘埃滚滚,阳光惨烈。那个下午我站在马路边上,对着所有过往的车辆招手,招手。在即将绝望的时候,他猛地刹住车,说上来吧,正好有人做个伴。进城吗?我问。他说是,进城。然后递烟,点火,开始聊起来。他的话很多,漫无目的地东拉西扯。我觉得开车一定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想去哪去哪,见识诸多的稀奇,沿路还可以看看风景,惬意极了。并把这想法告诉了他。他微笑,摇头,说不是的。他说,你要去很多你并不想去的地方,还有,沿途的无聊。一个人,嘴巴紧闭,手脚在方向盘、挡杆,离合器、刹车油门上忙活,片刻不停。在这种漫长而寂寞的路途中,是没有任何美好可言的。就眼前这条路而言,他曾走过无数次,而且,将来可能还要走上无数次。每个山坡上长着什么庄稼,长多少棵树,住多少户人,他说他都烂熟于心,这还有什么意思?唯一不同的是,每次都有像我这样冒失的人搭顺车,这是新鲜的。有去城里走亲戚的,衣着崭新甚至略带几分滑稽;有去赶集,购物,出外打工的,他们大都带着喜庆的脸色;也有去看望病人,吊丧,探监的,脸上一副愁苦相。总之,形形色色的人,他都跟他们谈话,听到各种烦琐的、有趣的或者枯燥的故事。在百无聊赖的路途中,这是很让人感到欣慰的了。
  也许后来我们还说过什么,很多很多,比如,我说我是一个矿工,偶尔写作。然后他啧啧地赞叹,说前途无量之类的话,现在大都已经忘记。
  我注意到了,在跟我聊天的时候,他反复强调着沿途的寂寞与无聊。他极力想把那种感觉向我传达出来,以至于双手离开了方向盘,使劲地打着手势,像一个口吃者或者哑巴那样。他找不到合适的句子,只有反复说:“嘴巴紧闭,呃……都捂臭啦。”就这么一句,反复说,反复说。我想他可能还有更多的话,只是无法表述。
  我知道他所形容的那种孤独感。尤其是在这样的夏天,天热得连狗都懒得叫唤一声的时候。我也曾这样地度过了一个夏天和另一个冬天。那时候我刚从学校逃出来,对,我觉得应该是逃。然后开始在一所平房里过我所向往的生活。一个人、一台电脑,几本书和大片大片夏天的阳光。我的状态糟糕透顶,整整一个夏天我没写出一行像样的文字。我的心像被什么压着似的,喘不过气。我的生殖器会在夜晚无耻地勃起,让我无法入睡。那时候,我渴望有个女人走进来,我的房门大开,院门也是虚掩着。我无数次地设想,像放电影一样,不同的情节、人物、语言和动作。在那个夏天过去以后,我身体的燥热也随着炎热的消退而趋于平淡。一年以后的一个冬天,我又无意间进入这样的生活。断绝一切与外界的联系,每天心神不宁地守着电脑。巨大的压抑让我依旧无法写出满意的文章。我像一个强迫症患者那样,给自己不断地施压,直到终于有一天,我再也受不了这种孤独,而将写作计划撕得粉碎。
  那次乘车,在说到孤独这种感觉的时候,我们都敏感地沉默了。半个小时以后我到了家,而他,还要去一个更远的地方拉货,我跟那个男人的谈话到此为止。下车后,我想,他会不会在后来的路上遇到另一个人,将这个话题继续下去?
  如果不是脑子里还有如此清晰的记忆,我甚至会怀疑,我根本与这个男人素不相识。
  此时他已经睡醒了,正在跟邻座的女人低声说着什么,神色暧昧,也许是他的妻子或者情人,也可能什么都不是。他们声音很低,几乎是耳语,还有轻微的窃笑。汽车到站后,我的猜测得到证实,那个穿红绒衣的女人坐上黄包车走了,而他,钻进了车站旁边一家小饭馆。临别前,我注意到那个女人跟他没打任何招呼,如同陌路人一样。这些跟我的经历一模一样。2008年我坐火车去北京。邻座的一个女子,跟两个年轻男子聊天,期间有一个把手搭在女子的肩上,有几次做出想要吻她的暗示。女子笑着,对此毫无知觉。后来那个男子还是吻了她,她看也不看一眼,毫不在意地跟另一个男子继续讨论着一种食物。然后我看到那个男子把手伸进案几下面,伸向她的大腿……在我一觉醒来以后,那两个男子已经不知去向,途中经过郑州、邯郸、石家庄,也许他们已经在某一站下车了。在我接电话的时候,她听出了我的口音,说你也是礼县人吗?我说是。她说呀,老乡啊。此后我们开始谈论,我跟她讲我的女友,我此行的目的正是去看她。她说她是去北京打工,做推销还是什么的,记不清了。下车出站口的时候,我看到她的身影融进巨大的人流中,像被海水淹没了一样,再也找不到了。
  也是2010年的冬天,我坐火车从兰州回家。我的斜对面是一位二十来岁的女孩。我看了她几眼,她从包里拿出一盒扑克牌,问我会不会玩牌。我说会。于是我们玩起斗地主,后来还交换了手机号码。在上厕所的间隙我拿出手机给她发了条虚假的短信,我说我喜欢你。她说真的假的?我没有回复。回到座位以后,她把头靠在我的肩上,说累了,想睡会。后来我甚至拉了拉她的手。她的手长得不是很好,骨节粗大。再后来她靠在我肩上睡着了。临下车的时候她还没有醒。我推推她,说我到了,要下车了。她打了个哈欠,说好。此后我们再也没有联系。那个号码也随着我的手机更换而消失了。
  我无法确切说出,至今我有跟多少这样素不相识的人有过短暂相识。我只知道那是出于孤独无法排遣,想暂时找个人说说话。等这段孤独的旅程一旦结束,大家便各自进入另一种生活——那时候谁也不需要谁,关系变得很简单——就只剩下陌生。这种孤独的时候似乎真的很多。就像我跟那个中年男人一样,我们只在那个下午相识,并且彼此需要——我需要坐车回家,而他,需要在孤独的路途中有个旅伴,事情就是这样。那个炎热的下午,路上空无一人,空荡荡的,只有惨烈的阳光和尘土。此后,我们进入各自的生活,一切照旧,大家素不相识。
其他文献
只有100多米的距离,前面敌人碉堡里的密集扫射,已使爆破组两次的冲击都失败了。十几具战士的尸体不同姿势地横陈在这片开阔地上,没有任何沟坎可以作为掩护,使后面战壕里的连长周大标眼睛都红了,他不停地看着手表,离大部队冲锋还不到半小时。他大吼道:“爆破组,再上!三排、五排加强火力掩护……”  “报告连长,爆破组已经没人了!”  “什么?”  “都牺牲了。”  周连长用惊讶的目光看着自己的警卫员,但不断的
期刊
在禾工业区里没有春天的存在。即使厂区里种有许多的绿色植物,也看不出一年中的四季轮换。集体食堂在开饭的时候人声鼎沸。伫立厂区的一小排树木,在车间的排气扇打开时,有气无力地摇晃着,仅有的几片叶子加快了枯黄。  禾工业区里一共有五家工厂。三家塑料厂,一家电子厂,一家电线电缆厂。五家工厂共计7000余名员工。但你很难看到工业区里的喧哗,除非是在用餐时间和周末的休息日。大多时候,只能听到机器的轰鸣与冲床的咔
期刊
春夜,坐在倚窗的书桌前,静静向外望去,一轮淡淡的明月高悬在幽蓝的天幕,清柔的月光穿过鳞次栉比的楼群,将她银色的碧辉洒在窗台上,洒进书屋里,也洒满我空寂的心灵。    生活在钢筋水泥浇铸的都市里,感受不到花间一壶酒的田园意境,更没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情画意。当一幢幢日益耸立的高楼将天空分割成无数块碎片的时候,拥有一扇能够欣赏月光的窗口来坐井观天,实在是幸而又幸的事情了。   四月的月光,披着
期刊
飞来的“洋吻”     2009年1月20日晚,中央电视台“讲述”栏目正在播放一档特别节目——第二届全国文明城市评选。   9时10分,节目一开始,一幅巨大的照片就出现在舞台中央大屏幕上:   照片上,一名西方的金发女郎踮着脚,给一位身着绿色邮政制服的男人深情一吻。   照片中的男主人公就是“爱心邮路”的乡邮员姚泽民。  姚泽民是作为全国文明城市南通市的精神文明典型代表,被邀请到现场的。每当说起这
期刊
多才多艺    工会主席这活就不是人干的!  这是老李常说的一句话,工会属于偏旁部首,出力不讨好,弄得不好还落一身埋怨。但他没有怨言,仍然一头扑在工作上,无怨无悔地干着,有滋有味的!  老李是个“老机关”,机关科室的活几乎干遍了,他精通行政公文,写得一手漂亮的文章,一手潇洒的狂草还能拿得出去,吹拉弹唱,打球照相,样样精通,维护职工权益还是一把好手。他的长处很多,一时半会,我还给大家说不完。  老李
期刊
第一章 母爱  一  母爱,是世上最伟大的力量,最无私的感情。  爱母,是天下最崇高的奉献,最真诚的快乐。  曾妈妈的重感冒,酿成了一场大病,一连几天高烧不退。曾虹和曾岚姐妹俩,只好把妈妈送往医院。可怜曾妈妈,只是街道居委会办的一家花圈店扎纸花的,不能报销医药费。  曾虹做女模的积攒,全部花给妹妹开的“乐闲书屋”,包括门面押金、门面装修及第一批进书的投资,家用没有多少余钱。她东挪西借,交足2千元住
期刊
1    汉子拉着一架崭新的板车,在物资公司的门楼过道里,伸着脖子往外望。对门是劳动就业中心的门面,有两家板材店,店门口围拢了一大堆人,不时传来阵阵笑声,间或有几声尖叫:“天牌,翻倍!”  “庄上天牌,通呷,哈哈……”  汉子知道那些老板和闲人们在玩扑克,为搞点刺激赌点小钱,从人群中的叫嚷声中,汉子听出他们玩的那是一种叫“二十一点”。参与者先下赌注把钱放在台面上,由一人做庄发牌,每份发牌两张,众人
期刊
1    杨木头在家呆了10天才回到工地。  回来的路上,杨木头算了一笔账:回家这事儿其实是亏大了,低保的事儿没办成,还白送出去几百块钱,工地上耽搁10天,又是几百块儿。杨木头兜里揣着一封信,一路上看了几次,信是写给省长的,信下边写着他和老婆范葵花的名字。信是临来前写好的,写了几天,最后写出了勇气,杨木头握着笔,瞪着老婆,说不匿名,就署咱俩的真名,不相信办不成一个低保。杨木头想着怎样把信送出去,想
期刊
寻不见周大炮,我在两年前工作过的厂子门口碰运气——希望遇上某个熟人,打听到周大炮现在的住处或是联系方式。好久见不到人,我无奈地看着厂门发呆。此时,天如一块浸满浓墨的幕布,严严实实地罩在头顶,路灯慵懒昏暗,厂门门楣低垂,围墙上杂草往下伸展,像垂着脑袋趴着脚昏睡的狗,进厂门几步处,竖着一板墙,墙宽明显超过厂门,不折不扣地挡住门外的视线,墙上安全生产几个红色大字隐约可见。我忍不住笑了起来,为我想起了一个
期刊
爷爷毛泽潮在家人中年纪最大,资格最老,早年参加工作,人人都称他“老革命”。年过十七,别离花城,舍弃豪门,投奔“东三支”,筹粮“迎解”,入江北公学,一九四九年加入新民主义青年团,在农村搞民主革命,减租减息,反霸建政,后投奔四野战军,当上了文艺宣传兵,以笔为枪,歌声当弹,后又进入粤北深山老林剿匪,为民除害,立过三等功。正当风华正茂时,他带病转业了。随后,他投身文教事业,跋山涉水,爱岗敬业二十余年。文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