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物联网被称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其应用范围覆盖了各行各业,世界各国纷纷将物联网工程作为自身的发展重点,针对物联网工程的理论和实践应用展开了深入地探索,我国也将其列为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笔者介绍了国内外物联网工程的发展现状及应用情况,浅谈了我国发展物联网的优势,最后对物联网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几点认识。
关键词: 物联网;射频识别(RFID)、互联网、无线网络、传感技术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7)22-0198-011.国内外物联网的发展现状
1)国外发展现状。 美国是物联网技术研究的先驱国家,也是物联网工程的主导国,由美国倡导的“智慧地球”理念,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技术水平、产業发展与基础设施的建设上,都处于世界前列。物联网工程在美国属于“六种关键技术”之一,“智慧地球”计划也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上,目前,物联网工程已经在美国的军事、农业、航空领域得到了推广和使用[1]。在欧盟,早在2009年就提出了关于发展物联网工程的战略方针与行动计划,并推出“RFID”计划,巩固了欧盟在全球物联网工程发展上的主导优势,通过ICT研发计划投资4亿欧元,启动90多个研发项目提高网络智能化水平,此外,欧盟还制定了“欧盟2020战略”,目前,物联网工程已经在欧盟的建筑、汽车、智能化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应用。
日本也非常重视物联网工程的研发与应用,大力研发“智慧泛在”相关产业,提出了“U-Japan”战略,其战略目标是实现无论何时、何地、何物、何人都可受益于计算机通信技术(ICT)的社会。此外,日本还制定了“i-Japan”、“e-Japan”计划,进一步推动了日本物联网工程的成熟,目前,物联网工程被广泛应用在日本的医疗、教育、环境监测领域之中[2]。
除此之外,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也在抓紧部署物联网工程的发展,推动了网络基础设施的发展步伐。大多数国家已经针对物联网工程的发展要求制定了产业政策,颁布了管理政策,资金投入多、研发力度大、重视度高,拥有更好的技术环境。
2)国内发展现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联网工程的发展历程较短。1999年,中科院开始对传感网展开研究,经过了17年的发展,在微信传感器、无线智能传感器等物联网技术的研究上取得了突出进展。2009年,温家宝总理提出了关于“感知中国”的概念,标志着物联网工程在我国的研究开端,在次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物联网研发应用”上升至战略重点,这意味着我国的物联网、传感网工程已经被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2011年,我国工信部制定了“十二五”专题规划,经过了6年的发展,物联网工程已经得到全国各个科研机构、政府机关、高校的关注,制定了完善的发展规划,物联网在多个领域的应用开始初见成效,以物联网工程为重点的产业已经成为后危机时代振兴民族经济的重要抓手。我国虽然一直在紧跟国际社会的步伐,但是相比于美国、欧盟、日本等,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部分领域中,尚未掌握核心技术,在微波频段RFID技术、超高频技术的研究上,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物联网软件、核心器件的研究尚未达到自主可控要求,缺乏自主知识产权 [1]。
2.我国物联网发展的优势
现阶段我国物联网工程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国家在物联网工程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物联网已经成功应用在智能环境、医疗卫生、物流运输等领域中,随着相关政策的完善,物联网也会在农业、工业、公共安全、节能环保、资源环境等领域发挥出自身的作用。总结我国物联网发展的优势如下:1)中国有强大的互联网技术基础,在此基础上开展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具有很大的优势;2)在我国,无线通信网络和宽带覆盖率高,为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设施支持;3)我国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物联网核心技术——传感网技术的研究,研发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具有强有力的竞争力,例如M2M技术,是物联网发展的前期探索,将是物联网发展的突破。中国新兴的几个物联网基地,就是旨在研究新的传感技术以适应物联网的发展;4)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持物联网发展;5)政府政策的强有力扶持引导,为物联网迅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我国物联网发展趋势
在对物联网现状进行分析和思考后,笔者对物联网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点认识:1)各个行业都对物联网有较大需求,物联网的规模远超现有互联网的规模,这将对网络基础设施带来巨大的挑战,因此必须加强与其相适应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立足互联网、web开放,提升网络对物体连接、管理的整体支撑能力。2)开放可以催生物联网的真正潜能,可以刺激其进一步发展,开放是物联网发展的趋势。构建一种开放灵活的物联网体系架构,提供开放的普适服务和泛在运行支撑,实现联网设备数据信息和控制功能的便捷共享,将感知网络末梢节点融合到信息空间,以满足物联网更大规模发展需求。3)物联网必须具备规模性、流动性以及安全性。物联网的应用需大规模使用各类传感器设备及技术,只有具备规模,才能使物品的智能发挥作用,而这些设备又必须轻便携带,不影响物品运输配送,同时还要保证信息不丢失、外泄等。4)当前物联网发展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如个人隐私问题、传感技术不完善、商品流动性差、技术标准不统一、行业政策法规不完善等。这些问题需要政府政策、法规、资金的支持,各企业、研究机构努力扩大物联网规模、提高商品流动性、提高传感技术,同时需要国际上各个国家制定统一的标准体系,促进物联网进一步发展[4]。
参考文献
[1]萧琛,刘丁华. 物联网对美国产业格局和经济结构的影响——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去脱节化”探索之一[J]. 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2011年03期
[2]姚旭东. 物联网技术发展困境之研究[J]. 物联网技术. 2012年05期
[3]张福生,边杏宾. 物联网中间件技术是物联网产业链的重要环节[J].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11年03期
[4]余宁. 中国物联网的发展及前景分析[J]. 科技创新导报.
关键词: 物联网;射频识别(RFID)、互联网、无线网络、传感技术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7)22-0198-011.国内外物联网的发展现状
1)国外发展现状。 美国是物联网技术研究的先驱国家,也是物联网工程的主导国,由美国倡导的“智慧地球”理念,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技术水平、产業发展与基础设施的建设上,都处于世界前列。物联网工程在美国属于“六种关键技术”之一,“智慧地球”计划也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上,目前,物联网工程已经在美国的军事、农业、航空领域得到了推广和使用[1]。在欧盟,早在2009年就提出了关于发展物联网工程的战略方针与行动计划,并推出“RFID”计划,巩固了欧盟在全球物联网工程发展上的主导优势,通过ICT研发计划投资4亿欧元,启动90多个研发项目提高网络智能化水平,此外,欧盟还制定了“欧盟2020战略”,目前,物联网工程已经在欧盟的建筑、汽车、智能化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应用。
日本也非常重视物联网工程的研发与应用,大力研发“智慧泛在”相关产业,提出了“U-Japan”战略,其战略目标是实现无论何时、何地、何物、何人都可受益于计算机通信技术(ICT)的社会。此外,日本还制定了“i-Japan”、“e-Japan”计划,进一步推动了日本物联网工程的成熟,目前,物联网工程被广泛应用在日本的医疗、教育、环境监测领域之中[2]。
除此之外,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也在抓紧部署物联网工程的发展,推动了网络基础设施的发展步伐。大多数国家已经针对物联网工程的发展要求制定了产业政策,颁布了管理政策,资金投入多、研发力度大、重视度高,拥有更好的技术环境。
2)国内发展现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联网工程的发展历程较短。1999年,中科院开始对传感网展开研究,经过了17年的发展,在微信传感器、无线智能传感器等物联网技术的研究上取得了突出进展。2009年,温家宝总理提出了关于“感知中国”的概念,标志着物联网工程在我国的研究开端,在次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物联网研发应用”上升至战略重点,这意味着我国的物联网、传感网工程已经被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2011年,我国工信部制定了“十二五”专题规划,经过了6年的发展,物联网工程已经得到全国各个科研机构、政府机关、高校的关注,制定了完善的发展规划,物联网在多个领域的应用开始初见成效,以物联网工程为重点的产业已经成为后危机时代振兴民族经济的重要抓手。我国虽然一直在紧跟国际社会的步伐,但是相比于美国、欧盟、日本等,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部分领域中,尚未掌握核心技术,在微波频段RFID技术、超高频技术的研究上,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物联网软件、核心器件的研究尚未达到自主可控要求,缺乏自主知识产权 [1]。
2.我国物联网发展的优势
现阶段我国物联网工程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国家在物联网工程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物联网已经成功应用在智能环境、医疗卫生、物流运输等领域中,随着相关政策的完善,物联网也会在农业、工业、公共安全、节能环保、资源环境等领域发挥出自身的作用。总结我国物联网发展的优势如下:1)中国有强大的互联网技术基础,在此基础上开展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具有很大的优势;2)在我国,无线通信网络和宽带覆盖率高,为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设施支持;3)我国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物联网核心技术——传感网技术的研究,研发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具有强有力的竞争力,例如M2M技术,是物联网发展的前期探索,将是物联网发展的突破。中国新兴的几个物联网基地,就是旨在研究新的传感技术以适应物联网的发展;4)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持物联网发展;5)政府政策的强有力扶持引导,为物联网迅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我国物联网发展趋势
在对物联网现状进行分析和思考后,笔者对物联网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点认识:1)各个行业都对物联网有较大需求,物联网的规模远超现有互联网的规模,这将对网络基础设施带来巨大的挑战,因此必须加强与其相适应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立足互联网、web开放,提升网络对物体连接、管理的整体支撑能力。2)开放可以催生物联网的真正潜能,可以刺激其进一步发展,开放是物联网发展的趋势。构建一种开放灵活的物联网体系架构,提供开放的普适服务和泛在运行支撑,实现联网设备数据信息和控制功能的便捷共享,将感知网络末梢节点融合到信息空间,以满足物联网更大规模发展需求。3)物联网必须具备规模性、流动性以及安全性。物联网的应用需大规模使用各类传感器设备及技术,只有具备规模,才能使物品的智能发挥作用,而这些设备又必须轻便携带,不影响物品运输配送,同时还要保证信息不丢失、外泄等。4)当前物联网发展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如个人隐私问题、传感技术不完善、商品流动性差、技术标准不统一、行业政策法规不完善等。这些问题需要政府政策、法规、资金的支持,各企业、研究机构努力扩大物联网规模、提高商品流动性、提高传感技术,同时需要国际上各个国家制定统一的标准体系,促进物联网进一步发展[4]。
参考文献
[1]萧琛,刘丁华. 物联网对美国产业格局和经济结构的影响——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去脱节化”探索之一[J]. 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2011年03期
[2]姚旭东. 物联网技术发展困境之研究[J]. 物联网技术. 2012年05期
[3]张福生,边杏宾. 物联网中间件技术是物联网产业链的重要环节[J].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11年03期
[4]余宁. 中国物联网的发展及前景分析[J]. 科技创新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