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陕西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白鹿原》,汇聚了国家一级编剧孟冰、国家一级导演胡宗琪和著名舞美设计黄楷夫等国内一流主创团队,赋予了经典巨著新的生命,不仅以新颖独特的舞台艺术语汇重新诠释并解读了原著的主要精神,而且展示了近年来对戏剧艺术回归本体及包容现代多种艺术形态的探索。
据说,陕西人艺话剧《白鹿原》,是陈忠实最满意的版本。
自古至今,三秦大地上演了多少英雄豪杰传奇故事,既有英雄一统天下的慷慨悲歌、又有帝王江山美人的千古绝唱!然而,古朴的民风、深厚的文化底蕴、倔强的性格和追求爱情、向往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却永远是陕西文化艺术的主题。
2016年6月16日晚,陕西人民艺术剧院话剧《白鹿原》全国巡回演出在西安开启。按照计划,6月16日至19日,该剧将在西安演出四场,而在5月21日开始售票当日,票房已轻松突破20万元,创造西安话剧史上票房奇迹。票房如此火爆,主办方紧急磋商,决定加演两场。
这一不靠明星的地方院团版本,在震撼北京戏剧市场之后,再度让西安沸腾,施展“中国话剧新巅峰之作”强大魅力。
陈忠实最满意版本:
最大程度忠于原著之魂
三个月前,老陕带着话剧《白鹿原》进京打擂,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倔劲,一路高歌猛进,成为“史上最高评价的《白鹿原》”、“中国话剧的新巅峰之作”,这个“陈忠实最为满意的版本”不仅使北京沸腾了十天,更破天荒掀起了市民的“白鹿原周”,原著小说的销售再创高峰,被各界纷纷赞誉“老陕在北京撒了野”、“结结实实地给老陕长了脸”!
“我要感谢你们,是你们把《白鹿原》演活了。”刚刚去世不久的作家陈忠实曾经这样对陕西人艺院长、《白鹿原》制作人李宣说过。正是陕人艺这版被认为“最大程度忠于原著结构,最能呈现原著之魂,最让陈忠实先生满意的《白鹿原》”,成为各家媒体显著位置大幅报道的焦点。
“没有陈忠实老师,就没有我们陕版话剧《白鹿原》”陕西人艺院长李宣说,“不借用某个明星的光环或某个主创鲜明的个人特色,而最大程度尊重原著艺术、呈现原貌,这才是对原著最好的表达。”
在陕人艺话剧《白鹿原》酝酿之初,陈忠实对版权费分文不取;排练中,陈老鼓励团里“不必用明星,让娃们演,亮出老陕风采”;北京首演时,陈老又偷偷背着医生、护士,在演出中场休息的时候每天给团里打电话询问情况;演出结束,陈老为了感谢,捎来书法作品鼓励团里继续乘风破浪展翅高飞!
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北京人艺副院长、主演过北京人艺版《白鹿原》中“白嘉轩”一角的著名演员濮存昕,在演出谢幕时起立鼓掌长达五分钟。他说:“我从头到尾非常欣赏地看了陕西人艺这版《白鹿原》。他们这版虽然和我们北京人艺用的是同一个剧本,但这个版本忠于原作,创作者把从小说中感受到的真诚地表现出来,导演的细致处理很到位,演员很精彩,合在一起很舒服,很统一。从专业角度、美学角度来说,他们这个版本整个挺统一挺协调的,是‘一棵菜’的感觉,得承认人家这版挺棒挺精致。我想,陈忠实老师会更喜欢他们这个版本。”
曾在北京人艺版《白鹿原》中主演“鹿子霖”的著名陕西籍演员郭达说:“看了陕版‘白’剧,果然如传说中所说,胜京版一筹,虽没有知名大腕领衔,但有口皆碑,戏全方位好看,在人物的解释上有突破有新意,让大家对陕西话剧界刮目相看,可以说大获成功!”
刚刚出演完电视剧版《白鹿原》中鹿子霖的何冰称,“陕西人艺来演这个戏,而且还是用方言,这事就全对了!”
身为北京人艺版和陕西人艺版话剧编剧的孟冰也表示:“对陕西文化,陕西人艺显然更有发言权,更有体会;在台词方面,陕西人艺的方言肯定比北京人艺地道。我很喜欢陕西人艺演的这一版《白鹿原》,凝练、干净、清晰、强烈,不做作,精雕细刻又不露痕迹,古人云:不工而工。这个戏,在导演、表演、舞美、灯光、音乐处理上,整个氛围都有这种气质,让人在众说纷纭的生命状态当中,对一种独特的情感和生命方式,骤然起一身鸡皮疙瘩。”
著名主持人马东看完演出后盛赞道:“不朽的小说是把一个民族的悲喜剧在读者心里舞台化,不朽的剧目是把观众心里的舞台缩小到眼前。推荐陕人艺这一版,一晚看遍望不尽的白鹿原。”
身为陕西西安人的著名企业家冯仑则说:“看《白鹿原》,你会更好地认识陕西人,也会更好地认识中国人。”
观看过陕人艺版《白鹿原》的陕西籍观众也非常自豪,纷纷表示:“陕西人艺给咱老陕人长脸了!”
在北京工作多年的观众张璞看完戏后一个劲儿感叹道:“作为一个老陕,看陕西人艺版《白鹿原》,就像坐在关中的麦地里,看着老农边哼着老腔,边一锄头翻起了过了冬的黄土,晾在那让你看着同样从那片土地流进自己血脉里的乡情、人情、深情、豪情,还有骚情!”
还有观众表示,看完演出后特别激动,想要立刻去吃一碗陕西臊子面“解馋”。
精心打造完美升级版:
陕版话剧《白鹿原》五大看点
象征陕派话剧异军突起的陕人艺版话剧《白鹿原》在西安人民剧院上演,被热心的西安观众称为“最具乡情”的演出。而陈忠实全家人到场观看,则更显得巡演首场的重要。与此同时,主创团队在剧院举办一系列“独具匠心”的追思活动,让粉丝们如愿以偿在白鹿原中与陈忠实先生相见。
看点一:剧情改编,妙不可言。
名著《白鹿原》是厚重的、深刻的,陈忠实以平和老道的讲述方式将故事娓娓道来,文学成就不是刻意追求出来的,而是深藏不露让人沉溺其中的,所以,改编的艰难之处在于要用短短的两个半小时浓缩50余万字的鸿篇巨著!从作者的抒情空间中梳理出故事与戏剧冲突已是难事,在二度创作中充分表达作品的精髓和灵魂更是难上加难。此版《白鹿原》的创作,正是在叙事中紧紧抓住了作品中的命运感,与原著作品进行着心灵的嫁接,才使整台演出有了统一的节奏。 作为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编剧,孟冰迄今已创作过60多部作品,《白鹿原》是他投入感情最多的作品,所做的“功课”达到几十份文件,厚度远远超过原著的十倍之多。
“故事的结构要忠于原著,但矛盾冲突必须更具张力,如何调整呈现的顺序、角度和分寸?小说中最打动人心的是性格鲜明的人物语言,如何把“文学性语言”变成生动的戏剧台词,又不依靠编剧生硬编纂?”在孟冰看来,创造波澜起伏的剧情以及可以表达文学语言的戏剧环境,将全剧人物的台词和风貌都统一在一个格调之内,这样的剧情才会天衣无缝。他建议买票的观众去剧院之前,最好再次温习一下原著,才不会错过那些看似随意却深藏匠心、道似寻常却苦心孤诣的巧夺天工的剧情设置!
看点二:创意导演语汇,深不可测。
全剧情节繁多,剧情跌宕起伏,导演胡宗琪紧紧把握对生命的痛处与叹息,在导演语汇中处处体现着真实的人性、残酷的命运以及悲悯的情怀,精心设计了很多意料之外的鲜活而又能表达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戏剧体验。尤其是在此版《白鹿原》中妙用“歌队”形式呈现出千姿百态陕西关中村民形象,完美融合在每一个规定的情境中,戏中的群众演员非常像古希腊戏剧中的歌队,在戏中起着抒情、阐述、强化、推进等作用,以旁观者、倾听者的身份给出评论、阐述事件、体现传统观念。歌队的意义丰富,他们是可怕的人言,是谁也逃不出的围墙,是集体无意识的外化,导演用充满美学的写意处理,呈现出了令人赞叹的审美格调,用精良的制作细节,启发着观众对原著、对命运的再度思考,呈现之美深不可测!
看点三:舞美塑造关中魂,一动换景也是移动幻境。
《白鹿原》的故事内容繁复,有历史的沉重感。此剧在舞美设计上浸透着传统关中文化的精魂,不管是高耸逼人的牌楼,还是威严肃穆的祠堂,精致细腻,一鳞一爪都在诉说历史的沧桑与厚重。巍峨厚重的景片可随剧情推进随时移动,远近高低随意组合,横陈竖置都是场景,一动就换景成就了移动幻景,为舞台营造了梦幻多变的情景,也为剧情变换争取了最多的时间!
看点四:音乐克制之美,画龙点睛。
当今话剧舞台上的音乐音效运用大部分还停留在配乐煽情的初级阶段,在选曲上,很多导演喜欢用名曲、名歌来凑数,从不探究音乐的灵魂属性。在《白鹿原》中,音乐的运用极其细腻高级!音乐的节奏仿佛是全台演出的一支内心指挥棒,不露声色地烘托着故事的命运、人物的内心及戏剧的情绪,在观众的情感堆砌到无以复加的时候,一下把大家推到恣意汪洋的滚滚情绪里无法自拔。
尤其是老腔的运用,绝没有哗众取宠更没有喧宾夺主,而是完全立足于故事的发展需要,为剧本的情绪充分服务,采用了不同于春晚的“摇滚呐喊范儿”,而是运用不常见的极其克制的哀婉咏叹味儿,将全戏推入高潮,完成关键的临门一脚,其音乐魅力让人惊艳折服。
看点五:记不住演员因为他们就是原著中的人物。
“舞台上根本没有演员,舞台上就是一群白鹿原的生民,”这是观众对于陕西人艺《白鹿原》演员的评价,“看完根本记不住演员,因为他们就是小说中的那个人物!”
一部没有明星大腕的戏,却成就了最真实的白鹿原,为什么?因为只有老陕身上才有那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生冷硬倔,才有那种不怒自威、外儒内刚的骨血气!这一版采用了地道的关中方言设计,去掉了台词上的腔调感,使角色们个个找到了灵魂,而陕人艺的演员们也憋着一口气,要把老陕的故事讲出地道老陕味儿!
十年磨一剑,打造地道陕西魂
话剧《白鹿原》独家运营方九维文化的董事长张力刚说,“陕人艺这版话剧《白鹿原》,能够在有限的时空呈现出厚重的历史,展现了陈忠实心中的白鹿原,这是无与伦比的。这次《白鹿原》回西安是凯旋而归,所以面对家乡父老,我们更要给予最大力度的真诚回馈,让尽可能多的家乡人走进这份独属于老陕自己的骄傲!”
首演之日,适逢陈忠实先生断七,主办方举行主题为“在白鹿原中与您相见”追思活动,给每一位观众单枝白玫瑰,观众可以在剧场前厅巨型的玫瑰花墙前与陈忠实先生“相会”。
剧场内,观众席每人一撮麦穗,台上台下交相呼应,“麦浪滚滚”,还原梦中的白鹿原。
陈忠实家人在现场一起观看首演并在演职人员谢幕之时上台致辞,剧场内再送先生。此时,所有热爱《白鹿原》的粉丝完成心愿,用最高的敬意在最鲜活最真实的《白鹿原》中告慰先生。
据编剧孟冰介绍,他在最大程度上忠于原著,并充分体现原著之魂、原著之美。在大量的裁选、增删、压缩、集中之后,最后使冲突沿着两条主要线索展开:一条是围绕土地、亲族的争斗和妥协,在白嘉轩、鹿子霖和白、鹿两家两代人之间展开,代表着数千年承袭的宗法秩序运行,既仁义又冷酷,既堂皇又包挟着见不得人;一条是社会变迁带来的对宗法秩序的冲击,包括田小娥所代表的人性对男权的挑战,白、鹿两代人对父权的挑战,闹农协、革命等社会变革离乱对宗法威权的挑战,等等。他们互为表里,相互扭结,从血缘、亲族关系衍化并扩展到更广阔的社会,折射出传统乡土社会内部的挣扎、外部的不适。
“在有限的时空,希望作品能充分表达在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里,白鹿原上各色人等沉沉浮浮的人生命运,你争我斗的生存情态,丰富复杂的文化心理,忧伤悲情的人性演变。”孟冰说。
在孟冰看来,“戏是改出来的”。修改是一部艺术作品走向精品的必经之路,这其中包括文本以及技术上的修改,不断地听取意见,会让戏未来的路更宽阔。
陈忠实先生去世之时,孟冰正在西安同陕西人艺院长李宣一道进行剧本的修改。据孟冰介绍,“此次修改不仅回避了敏感台词,更对农民运动的表述、鹿兆海的死,以及鹿兆鹏、鹿兆海与白灵三人之间的爱情关系等细节,都做出正面的修改和调整。此外,结尾处白嘉轩的痛苦是源于其一直信奉的信仰的坍塌,调整后以全新的姿态面对全国观众。但修改的宗旨一定是要维护原著,忠于原著的精神。”
这版正宗陕风陕韵的《白鹿原》,采用的是地道的白鹿村方言。除了“味儿正”,演员更是天生就带着陕西人的那股生冷硬倔。在同名电影中甚至成为了第一主角的田小娥,在剧中的展现既不回避,又添凄美,北京人艺版中极尽猥琐和阴险的鹿子霖,在陕版中则更多了道貌岸然。剧中处处可见人性的裂变,卑劣无耻与崇德高贵在那个以乡约聚居的人情社会中,都被无形地放大了。蒋瑞征出演的白嘉轩没有大喊大叫,却在不露声色中展示出一族之长的生存与生活智慧,心中永存无论政权更迭,惟有世道民生永续的哲学。此外,参透人生与世事的朱先生,单纯透彻的白灵,洗心革面的黑娃,哪怕是戏份不多的鹿三等人,也都让人过目不忘。一个个原上的人有时虽然说着现在听起来有些可笑的话,但却足以让人跳脱出来回看命运,甚至人生的终极立场。
作为全国艺术院团中为数不多的职业经理人,陕西人艺院长李宣四年前是从军队自主择业到此。刚来时,剧院账面上仅有13500块钱,七年没有大戏。
“别说排戏,就连吃饭都困难。我们就从小剧场开始做起,由于没有观众,那时的戏根本不叫演出,就是彩排。记得那时文化系统要求‘照镜子’,我们根本无从谈起,就没地方照。演员那会儿出去拍戏是好的,很多人卖茶叶、开面馆,甚至经营歌厅。即使是两年前有了排《白鹿原》这个动议,那时的剧院还是无编导、无演员、无观众的三无剧院。我们只能全面借力,从全国遴选主创,自身则在转企的基础上进行薪酬改革,慢慢将人心聚齐,才能众志成城共赴《白鹿原》。”
从当初请人来看戏都不来,到现在很多观众都能脱口而出购票热线,这部《白鹿原》给陕人艺挣足了认可。“把脏水泼在我们头上,一出太阳就干了。”就是凭着这股韧劲,陕西人艺带着《白鹿原》,成为当之无愧的陕西文化新名片!
据说,陕西人艺话剧《白鹿原》,是陈忠实最满意的版本。
自古至今,三秦大地上演了多少英雄豪杰传奇故事,既有英雄一统天下的慷慨悲歌、又有帝王江山美人的千古绝唱!然而,古朴的民风、深厚的文化底蕴、倔强的性格和追求爱情、向往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却永远是陕西文化艺术的主题。
2016年6月16日晚,陕西人民艺术剧院话剧《白鹿原》全国巡回演出在西安开启。按照计划,6月16日至19日,该剧将在西安演出四场,而在5月21日开始售票当日,票房已轻松突破20万元,创造西安话剧史上票房奇迹。票房如此火爆,主办方紧急磋商,决定加演两场。
这一不靠明星的地方院团版本,在震撼北京戏剧市场之后,再度让西安沸腾,施展“中国话剧新巅峰之作”强大魅力。
陈忠实最满意版本:
最大程度忠于原著之魂
三个月前,老陕带着话剧《白鹿原》进京打擂,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倔劲,一路高歌猛进,成为“史上最高评价的《白鹿原》”、“中国话剧的新巅峰之作”,这个“陈忠实最为满意的版本”不仅使北京沸腾了十天,更破天荒掀起了市民的“白鹿原周”,原著小说的销售再创高峰,被各界纷纷赞誉“老陕在北京撒了野”、“结结实实地给老陕长了脸”!
“我要感谢你们,是你们把《白鹿原》演活了。”刚刚去世不久的作家陈忠实曾经这样对陕西人艺院长、《白鹿原》制作人李宣说过。正是陕人艺这版被认为“最大程度忠于原著结构,最能呈现原著之魂,最让陈忠实先生满意的《白鹿原》”,成为各家媒体显著位置大幅报道的焦点。
“没有陈忠实老师,就没有我们陕版话剧《白鹿原》”陕西人艺院长李宣说,“不借用某个明星的光环或某个主创鲜明的个人特色,而最大程度尊重原著艺术、呈现原貌,这才是对原著最好的表达。”
在陕人艺话剧《白鹿原》酝酿之初,陈忠实对版权费分文不取;排练中,陈老鼓励团里“不必用明星,让娃们演,亮出老陕风采”;北京首演时,陈老又偷偷背着医生、护士,在演出中场休息的时候每天给团里打电话询问情况;演出结束,陈老为了感谢,捎来书法作品鼓励团里继续乘风破浪展翅高飞!
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北京人艺副院长、主演过北京人艺版《白鹿原》中“白嘉轩”一角的著名演员濮存昕,在演出谢幕时起立鼓掌长达五分钟。他说:“我从头到尾非常欣赏地看了陕西人艺这版《白鹿原》。他们这版虽然和我们北京人艺用的是同一个剧本,但这个版本忠于原作,创作者把从小说中感受到的真诚地表现出来,导演的细致处理很到位,演员很精彩,合在一起很舒服,很统一。从专业角度、美学角度来说,他们这个版本整个挺统一挺协调的,是‘一棵菜’的感觉,得承认人家这版挺棒挺精致。我想,陈忠实老师会更喜欢他们这个版本。”
曾在北京人艺版《白鹿原》中主演“鹿子霖”的著名陕西籍演员郭达说:“看了陕版‘白’剧,果然如传说中所说,胜京版一筹,虽没有知名大腕领衔,但有口皆碑,戏全方位好看,在人物的解释上有突破有新意,让大家对陕西话剧界刮目相看,可以说大获成功!”
刚刚出演完电视剧版《白鹿原》中鹿子霖的何冰称,“陕西人艺来演这个戏,而且还是用方言,这事就全对了!”
身为北京人艺版和陕西人艺版话剧编剧的孟冰也表示:“对陕西文化,陕西人艺显然更有发言权,更有体会;在台词方面,陕西人艺的方言肯定比北京人艺地道。我很喜欢陕西人艺演的这一版《白鹿原》,凝练、干净、清晰、强烈,不做作,精雕细刻又不露痕迹,古人云:不工而工。这个戏,在导演、表演、舞美、灯光、音乐处理上,整个氛围都有这种气质,让人在众说纷纭的生命状态当中,对一种独特的情感和生命方式,骤然起一身鸡皮疙瘩。”
著名主持人马东看完演出后盛赞道:“不朽的小说是把一个民族的悲喜剧在读者心里舞台化,不朽的剧目是把观众心里的舞台缩小到眼前。推荐陕人艺这一版,一晚看遍望不尽的白鹿原。”
身为陕西西安人的著名企业家冯仑则说:“看《白鹿原》,你会更好地认识陕西人,也会更好地认识中国人。”
观看过陕人艺版《白鹿原》的陕西籍观众也非常自豪,纷纷表示:“陕西人艺给咱老陕人长脸了!”
在北京工作多年的观众张璞看完戏后一个劲儿感叹道:“作为一个老陕,看陕西人艺版《白鹿原》,就像坐在关中的麦地里,看着老农边哼着老腔,边一锄头翻起了过了冬的黄土,晾在那让你看着同样从那片土地流进自己血脉里的乡情、人情、深情、豪情,还有骚情!”
还有观众表示,看完演出后特别激动,想要立刻去吃一碗陕西臊子面“解馋”。
精心打造完美升级版:
陕版话剧《白鹿原》五大看点
象征陕派话剧异军突起的陕人艺版话剧《白鹿原》在西安人民剧院上演,被热心的西安观众称为“最具乡情”的演出。而陈忠实全家人到场观看,则更显得巡演首场的重要。与此同时,主创团队在剧院举办一系列“独具匠心”的追思活动,让粉丝们如愿以偿在白鹿原中与陈忠实先生相见。
看点一:剧情改编,妙不可言。
名著《白鹿原》是厚重的、深刻的,陈忠实以平和老道的讲述方式将故事娓娓道来,文学成就不是刻意追求出来的,而是深藏不露让人沉溺其中的,所以,改编的艰难之处在于要用短短的两个半小时浓缩50余万字的鸿篇巨著!从作者的抒情空间中梳理出故事与戏剧冲突已是难事,在二度创作中充分表达作品的精髓和灵魂更是难上加难。此版《白鹿原》的创作,正是在叙事中紧紧抓住了作品中的命运感,与原著作品进行着心灵的嫁接,才使整台演出有了统一的节奏。 作为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编剧,孟冰迄今已创作过60多部作品,《白鹿原》是他投入感情最多的作品,所做的“功课”达到几十份文件,厚度远远超过原著的十倍之多。
“故事的结构要忠于原著,但矛盾冲突必须更具张力,如何调整呈现的顺序、角度和分寸?小说中最打动人心的是性格鲜明的人物语言,如何把“文学性语言”变成生动的戏剧台词,又不依靠编剧生硬编纂?”在孟冰看来,创造波澜起伏的剧情以及可以表达文学语言的戏剧环境,将全剧人物的台词和风貌都统一在一个格调之内,这样的剧情才会天衣无缝。他建议买票的观众去剧院之前,最好再次温习一下原著,才不会错过那些看似随意却深藏匠心、道似寻常却苦心孤诣的巧夺天工的剧情设置!
看点二:创意导演语汇,深不可测。
全剧情节繁多,剧情跌宕起伏,导演胡宗琪紧紧把握对生命的痛处与叹息,在导演语汇中处处体现着真实的人性、残酷的命运以及悲悯的情怀,精心设计了很多意料之外的鲜活而又能表达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戏剧体验。尤其是在此版《白鹿原》中妙用“歌队”形式呈现出千姿百态陕西关中村民形象,完美融合在每一个规定的情境中,戏中的群众演员非常像古希腊戏剧中的歌队,在戏中起着抒情、阐述、强化、推进等作用,以旁观者、倾听者的身份给出评论、阐述事件、体现传统观念。歌队的意义丰富,他们是可怕的人言,是谁也逃不出的围墙,是集体无意识的外化,导演用充满美学的写意处理,呈现出了令人赞叹的审美格调,用精良的制作细节,启发着观众对原著、对命运的再度思考,呈现之美深不可测!
看点三:舞美塑造关中魂,一动换景也是移动幻境。
《白鹿原》的故事内容繁复,有历史的沉重感。此剧在舞美设计上浸透着传统关中文化的精魂,不管是高耸逼人的牌楼,还是威严肃穆的祠堂,精致细腻,一鳞一爪都在诉说历史的沧桑与厚重。巍峨厚重的景片可随剧情推进随时移动,远近高低随意组合,横陈竖置都是场景,一动就换景成就了移动幻景,为舞台营造了梦幻多变的情景,也为剧情变换争取了最多的时间!
看点四:音乐克制之美,画龙点睛。
当今话剧舞台上的音乐音效运用大部分还停留在配乐煽情的初级阶段,在选曲上,很多导演喜欢用名曲、名歌来凑数,从不探究音乐的灵魂属性。在《白鹿原》中,音乐的运用极其细腻高级!音乐的节奏仿佛是全台演出的一支内心指挥棒,不露声色地烘托着故事的命运、人物的内心及戏剧的情绪,在观众的情感堆砌到无以复加的时候,一下把大家推到恣意汪洋的滚滚情绪里无法自拔。
尤其是老腔的运用,绝没有哗众取宠更没有喧宾夺主,而是完全立足于故事的发展需要,为剧本的情绪充分服务,采用了不同于春晚的“摇滚呐喊范儿”,而是运用不常见的极其克制的哀婉咏叹味儿,将全戏推入高潮,完成关键的临门一脚,其音乐魅力让人惊艳折服。
看点五:记不住演员因为他们就是原著中的人物。
“舞台上根本没有演员,舞台上就是一群白鹿原的生民,”这是观众对于陕西人艺《白鹿原》演员的评价,“看完根本记不住演员,因为他们就是小说中的那个人物!”
一部没有明星大腕的戏,却成就了最真实的白鹿原,为什么?因为只有老陕身上才有那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生冷硬倔,才有那种不怒自威、外儒内刚的骨血气!这一版采用了地道的关中方言设计,去掉了台词上的腔调感,使角色们个个找到了灵魂,而陕人艺的演员们也憋着一口气,要把老陕的故事讲出地道老陕味儿!
十年磨一剑,打造地道陕西魂
话剧《白鹿原》独家运营方九维文化的董事长张力刚说,“陕人艺这版话剧《白鹿原》,能够在有限的时空呈现出厚重的历史,展现了陈忠实心中的白鹿原,这是无与伦比的。这次《白鹿原》回西安是凯旋而归,所以面对家乡父老,我们更要给予最大力度的真诚回馈,让尽可能多的家乡人走进这份独属于老陕自己的骄傲!”
首演之日,适逢陈忠实先生断七,主办方举行主题为“在白鹿原中与您相见”追思活动,给每一位观众单枝白玫瑰,观众可以在剧场前厅巨型的玫瑰花墙前与陈忠实先生“相会”。
剧场内,观众席每人一撮麦穗,台上台下交相呼应,“麦浪滚滚”,还原梦中的白鹿原。
陈忠实家人在现场一起观看首演并在演职人员谢幕之时上台致辞,剧场内再送先生。此时,所有热爱《白鹿原》的粉丝完成心愿,用最高的敬意在最鲜活最真实的《白鹿原》中告慰先生。
据编剧孟冰介绍,他在最大程度上忠于原著,并充分体现原著之魂、原著之美。在大量的裁选、增删、压缩、集中之后,最后使冲突沿着两条主要线索展开:一条是围绕土地、亲族的争斗和妥协,在白嘉轩、鹿子霖和白、鹿两家两代人之间展开,代表着数千年承袭的宗法秩序运行,既仁义又冷酷,既堂皇又包挟着见不得人;一条是社会变迁带来的对宗法秩序的冲击,包括田小娥所代表的人性对男权的挑战,白、鹿两代人对父权的挑战,闹农协、革命等社会变革离乱对宗法威权的挑战,等等。他们互为表里,相互扭结,从血缘、亲族关系衍化并扩展到更广阔的社会,折射出传统乡土社会内部的挣扎、外部的不适。
“在有限的时空,希望作品能充分表达在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里,白鹿原上各色人等沉沉浮浮的人生命运,你争我斗的生存情态,丰富复杂的文化心理,忧伤悲情的人性演变。”孟冰说。
在孟冰看来,“戏是改出来的”。修改是一部艺术作品走向精品的必经之路,这其中包括文本以及技术上的修改,不断地听取意见,会让戏未来的路更宽阔。
陈忠实先生去世之时,孟冰正在西安同陕西人艺院长李宣一道进行剧本的修改。据孟冰介绍,“此次修改不仅回避了敏感台词,更对农民运动的表述、鹿兆海的死,以及鹿兆鹏、鹿兆海与白灵三人之间的爱情关系等细节,都做出正面的修改和调整。此外,结尾处白嘉轩的痛苦是源于其一直信奉的信仰的坍塌,调整后以全新的姿态面对全国观众。但修改的宗旨一定是要维护原著,忠于原著的精神。”
这版正宗陕风陕韵的《白鹿原》,采用的是地道的白鹿村方言。除了“味儿正”,演员更是天生就带着陕西人的那股生冷硬倔。在同名电影中甚至成为了第一主角的田小娥,在剧中的展现既不回避,又添凄美,北京人艺版中极尽猥琐和阴险的鹿子霖,在陕版中则更多了道貌岸然。剧中处处可见人性的裂变,卑劣无耻与崇德高贵在那个以乡约聚居的人情社会中,都被无形地放大了。蒋瑞征出演的白嘉轩没有大喊大叫,却在不露声色中展示出一族之长的生存与生活智慧,心中永存无论政权更迭,惟有世道民生永续的哲学。此外,参透人生与世事的朱先生,单纯透彻的白灵,洗心革面的黑娃,哪怕是戏份不多的鹿三等人,也都让人过目不忘。一个个原上的人有时虽然说着现在听起来有些可笑的话,但却足以让人跳脱出来回看命运,甚至人生的终极立场。
作为全国艺术院团中为数不多的职业经理人,陕西人艺院长李宣四年前是从军队自主择业到此。刚来时,剧院账面上仅有13500块钱,七年没有大戏。
“别说排戏,就连吃饭都困难。我们就从小剧场开始做起,由于没有观众,那时的戏根本不叫演出,就是彩排。记得那时文化系统要求‘照镜子’,我们根本无从谈起,就没地方照。演员那会儿出去拍戏是好的,很多人卖茶叶、开面馆,甚至经营歌厅。即使是两年前有了排《白鹿原》这个动议,那时的剧院还是无编导、无演员、无观众的三无剧院。我们只能全面借力,从全国遴选主创,自身则在转企的基础上进行薪酬改革,慢慢将人心聚齐,才能众志成城共赴《白鹿原》。”
从当初请人来看戏都不来,到现在很多观众都能脱口而出购票热线,这部《白鹿原》给陕人艺挣足了认可。“把脏水泼在我们头上,一出太阳就干了。”就是凭着这股韧劲,陕西人艺带着《白鹿原》,成为当之无愧的陕西文化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