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诗歌意象索隐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hyu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海子是一位性格孤僻、极具幻想力的诗人。他的诗歌拥有一个独立的意象群,其中,部分诗歌的意象来源于与广大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事物,并且这些意象被海子赋予了存在(being)的意义——死亡与重生。文章结合海子的生平,将其诗歌意象与西方哲学思想相联系,以探賾海子诗歌意象的隐喻性。
  关键词:海子;意象;诗歌
  海子(1964-1989年),原名查海生,“北大三诗人”之一,在其成名作《亚洲铜》和《阿尔的太阳》中第一次使用“海子”作为笔名。在情感上,他向往浪漫主义;在认知方式上,他是一位充满神性体验色彩的理想主义者;在诗学观念上,他受尼采、海德格尔等人哲学思想的影响颇深,相信“酒神体验”的力量,相信“大地”原始伟大的本质力量。
  一、向死而生的海子
  海子的诗歌中有着许多普遍可见的意象,例如:麦子、大地、鸟、太阳等等。笔者认为,海子将自己内心的深刻痛苦与荒诞,通过诗歌创作宣泄出来。同时,他曾任教哲学系,受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颇深。海德格尔说:“向死而生的意义是:当你无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体会生的意义。”这句话不仅得到了海子思想上的认同,还得到了海子行动上的践行,他的诗歌就是他思想的代表。海子的诗歌中所特有的死亡与重生情怀的意象,是他的内心独白,也是他与众不同的原因。本文选取海子的代表性诗歌,探析其诗歌中的死亡与重生意象。
  二、生生不穷的哲思意象
  “亚洲铜,亚洲铜/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将死在这里/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亚洲铜”是黄土地的象征,祖父和父亲都被埋在这黄土地之下,而“我”最后也不会逃脱死亡的必然悲剧。黄土地又是故乡的象征之一,“死在这里”就是“叶落归根”。海子在长诗《土地》中也曾表达过类似的思想,“故乡和家园是我们唯一的病,不治之症啊”。《亚洲铜》是海子在哲学系任教时所作,这就使人不免联想到存在主义。《亚洲铜》表现出一种荒诞感,人为什么非要死在这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土地上呢?难道不能好好享受生的快乐吗?加缪认为:“在一个突然被剥夺了幻觉和光明的宇宙中,人就感到自己是个局外人……人被剥夺了对故乡的回忆和对乐土的希望。这种人和生活的分离、演员和布景的分离,正是荒诞感。”将上文的两首诗结合来看,可以发现海子似乎看到了未来的尽头,即人生来就是要死的,因此对黄土地这片乐土与故乡的期望被全然剥夺。生与死的分离、人与家园的分离,使海子苦恼并感到荒诞。长诗《土地》中的“不治之症啊”更是海子对必须要“死在这里”的荒谬的强烈反抗。
  在《夜色》中,海子对自己的遭遇进行了总结。“夜色中”象征着“在这人世间”,“受难”与“幸福”是他在人世间的两种生活状态。“流浪”“爱情”“生存”对他来说是现实的“受难”,而“诗歌”“王位”“太阳”则被他视作自己理想中梦的“幸福”。他将自己的“受难”通过“诗歌”发泄出来,将“王位”的梦想与“太阳”赐予他的重生也通过“诗歌”高声歌唱出来。在《我请求:雨》中,“我请求/在夜里死去”,海子早就预示了自己将要在黑夜中死去。“流浪”“爱情”“生存”“诗歌”“王位”“太阳”是海子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键词,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和海子的去世时间既是偶然的,也是命中注定的,是偶然与必然的统一。凌晨,天还没亮,此时的大地既属于黑夜又属于清晨。而黑夜归于死亡,清晨归于重生,在凌晨阳光即将到来之际,黑暗被吞噬,大地迎来了重生。海子直面死亡,向死而生,其去世的时间也证明他实现了自己重生的愿望,最终获得自由,摆脱世俗的羁绊。
  “火”这一意象在海子的诗歌中也是经常出现的,在《我的窗户里埋着一只为你祝福的杯子》中,“梦中的双手/死死捏住火种”。弗洛伊德认为:“梦的内容是在于愿望的达成,其动机在于某种愿望。”“火种”是海子梦的动机,这句诗揭示出了海子对火拥有某种目的性。在《你和桃花》中,“一个火红的烧毁天空的座位”,而“烧毁”隐喻着一团永恒的活火。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世界秩序(一切皆相同的东西)不是任何神或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其实就是万物复归于火,海子在这里醒悟了浴火重生的真正意义,因此死亡对于海子来说只是获得重生的一种方式。再比如说在《七月不远:给青海湖,请熄灭我的爱情》中,“因此跋山涉水死亡不远”,结合这首诗的题目可知,海子认为死亡距离自己很近。同时,死亡距离重生更近,赫拉克利特认为火转化成万物是火的匿迹与熄灭,万物转化成火是火的充实和燃烧。在《黎明:一首小诗》中,“火焰/像一片升上天空的云海”,这恰好是在充裕火,因此海子的爱情在青海湖熄灭了之后是理想爱情的“重生”,但在此之前海子需要投身到烈火中将自己转化成火。由此可见,海子把火视为通向死亡进而重生的根本途径,这也是海子诗歌中的死亡意象之一。
  《祖国(或以梦为马)》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围绕着“火”写,光以火为中心向四周散播。基督教哲学中的“光照说”认为,上帝是至真至善至美之光,人的眼睛能看见,心灵有所认识,皆源于上帝之光的照耀,只有上帝可以拯救人。在这没有火光的黑暗之中,海子因有信仰而不愿与俗人同流合污,他能做的只是让自己点燃火,然后处在光明之中,接受上帝之光的照耀,迎接死亡,获得新生。第二部分写年华与光阴。“疲倦”“虚度”的岁月如同水滴,水滴没有了,人也就死了,但事业是永恒的,在天国不曾改变。第三部分写太阳就是“我”的事业,海子喜欢太阳的永恒。“黄昏的众神”与北欧神话中的“诸神黄昏”遥相呼应,也正是与《九月》中提到的眾神死亡有相同含义,意为末日之战后出现了一个新世界。《船尾之梦》中“上游祖先吹灯后死去”说的也是这个世界,人类祖先的世界。但海子认识到诸神抛弃了这个世界,他愿意面对死亡,然后跟随诸神的步伐进入永恒的太阳。始终贯穿在整首诗中的是“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这句话在诗中一共出现八次,象征着海子在强调与他共同命运的人,他们慨然地面临死亡与新生,而死亡与新生就像轮回一样,这恰恰体现了尼采的“相同者永恒轮回”观念。这一观念始终贯穿于海子有关死亡与重生的诗歌意象当中,也是海子对于人生在世意义的真正理解。
  三、死亡与重生的隐喻性
  海德格尔认为:“人是被抛入到这个世界的,他是能力有限、处于生死之间、对遭遇莫名其妙、在内心深处充满挂念与忧惧而又微不足道的受造之物。这个受造之物对世界要照料,对问题要照顾,而自己本身则常有烦恼。处于众人中,孤独生活,失去自我,等待良心召唤,希望由此成为本身的存在。”海子的诗歌虽然形式各有不同,但其中的许多意象都蕴含着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海子对农民、土地深切期望即是对问题的照顾,多次失恋的打击使他内心对过往充满挂念,对未来又负有忧惧,种种生活上的坎坷更使他“常有烦恼”。最终,海子认识到了存在的真谛,即人生来是要死的,死亡过后就是新生,这种新生不是现世的,而是另外一种自由的、无拘束的新生。如果说诗歌表达了海子的人生信念,那么自杀就是海子对信念的践行。海子诗歌中的死亡与重生意象,不仅源于海子的遭遇及其心理状态,而且还受到了海德格尔、赫拉克利特等西方哲学思想和美学观念的影响。这也是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西方的古希腊哲学、基督教哲学不但对西方文学产生了深刻入骨的影响,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文学。因此,对于中国现当代诗歌的研究不应仅仅局限于近现代哲学,也要与西方文艺复兴之前的哲学、美学思想相联系。
  西方社会以及其文化至今仍然保留着古希腊的传统观念,基督教至今仍在全球范围内传播,被众多国家及民众所信仰。古希腊哲学和基督教哲学对当今世界各个方面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其在文学诗歌方面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2]周易.海子的诗[M].北京:中国书店,2007.
  [3]加缪.局外人[M].郭宏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
  [4]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5]北京大学西方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史原著选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作者单位:
   烟台大学人文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国内艺术品市场发展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开始大量出现各种画廊,且主要集中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进入到21世纪,中小城市陆续出现大大小小的画廊。对比大城市高度集中的资金与人力、物力,中小城市在发展模式与路径、市场规模、艺术品的档次、大众审美等方面与大城市的差距越拉越大,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然而随着市场逐渐完善与稳定、信息逐渐对称,全国的艺术品市场格局将迎来巨大变化,中小城市艺术品市场
期刊
摘 要:苏轼是书法史上极具代表性的书家之一,对宋代书法美学的形成与构建起到关键性作用。苏轼没有留下专门的书法理论著作,其书法美学思想与书史观散见于题跋、文论和诗句中。苏轼主张“尚意”的审美观,并带动宋代其他书家将这一观念推广于世,进而影响了后世的书史观。从苏轼零散的跋语和文论中梳理其脉络,研究其“无意”与“新意”的书学思想,对研究宋代书法史和书法美学以及探求当今书法创作领域所提倡的“书卷气”都有极
期刊
摘 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教学手段与工具层出不穷,美术基础教育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兼顾传统美术教育模式的前提下应该探究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以求以新解难、夯实根基、促进成效。文章基于教育信息化语境下的教学设备应用,探讨各种信息技术的美术教学应用价值。  关键词:教学设备;美术基础;教育信息化  注:本文系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传统美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部分研究成果。  随着技
期刊
摘 要:近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地方师范类院校也纷纷谋求转型发展,旨在探索出适合于师范与非师范专业相配型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U-G-S”教育模式也应运而生,且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基于此,文章对 “U-G-S”教育模式的内涵进行探讨,并以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为例,就该模式下的专业教学延展性进行分析,以期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U-G-S”教育模式,高师音乐专业
期刊
摘 要:少数民族,尤其是人数较少的少数民族,在信息与物流相对发达的新时代,其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面临着后继无人乃至失传的境遇。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坚守正确的文学艺术阵地和理念,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文艺工作者的工作指导方针。因此要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充分发挥地方民族艺术的影响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华部分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服务。弘扬地方民族艺术,是建设文明国家、对
期刊
摘 要:红色旅游导游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红色文化的传承,因此,要采用各种有效的措施加强导游队伍建设,真正提高导游的素养,让导游的讲解行为更加规范,提升其讲解水平。文章主要分析了红色旅游中导游讲解的特殊性、红色文化传承和红色导游讲解的关系,以及导游讲解传承红色文化的主要渠道。  关键词:红色旅游;导游讲解;红色文化传承  红色旅游和其他旅游有一定的区别,其与革命以及政治文化有关,是一种具有严肃性
期刊
摘 要:古典音乐是极具文化、艺术价值的一种音乐。当前,古典音乐教育在高校中处于相对较为靠后的位置,高校并没有给予其充分重视,这是因为大多数人对古典音乐教育并没有较为深入的认知,对古典音乐的价值也并不了解。故而有必要重视古典音乐教育,促进古典音乐教育在高校的实施。  关键词:古典音乐;高校教育;音乐教育  在大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均有很大成长但并不成熟。大多数学生对未来生活都报以美好憧憬并期待被认可,
期刊
摘 要:从电影《猫鼠游戏》的配乐出发,着重对其开场长逾两分钟的卡通动画的管弦乐配乐总谱展开深入全面的分析,研究其曲式结构与材料展开方式,剖析其配器手法,探究其和声与调性特征。  关键词:《猫鼠游戏》;电影配乐;曲式结构;配器手法;调性特征  注:本文系长江大学2016年青年基金项目“二十世纪音乐分析的矩阵运算”(2016cqn62)研究成果。  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电影Catch Me If
期刊
摘 要:衡水市是河北省东南部的一座城市,区位优势明显,拥有丰富自然与文化资源,但由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不足、专业人才匮乏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可通过打造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产品、打造创新型特色文化旅游模式、针对不同人群制订不同文化旅游方案等方式系统地推动衡水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衡水;文化旅游;产业  注:本文系2020年度衡水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衡水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期刊
摘 要:汉魏六朝是我国文化迅速发展的时期之一,这一时期的诗歌继承了“风”“骚”的传统,广泛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其中以乐府诗歌为主,塑造了大量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反映出当时女性所处的社会地位,有效掌握这些女性形象的特点,能够多角度了解当时社会文明程度和社会主流价值观。文章对汉魏六朝乐府诗歌中女性形象的塑造进行研究,从汉魏六朝女性缩影入手,进而从“内外”兼修两个角度出发,对汉魏六朝女性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