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引起会计信息失真的主客观原因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从“加强法制建设,统一会计政策;健全会计规范体系 ,加大执法力度;理顺各方的利益关系,减少利益冲突;强化契约关系,提高对会计工作的管理意识”方面探讨了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 原因 治理对策
会计信息是指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实践获得反映会计主体价值运行状况的经济信息。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所带来的经济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它将引起投资决策失误和社会经济资源的无效配置,使交易费用越来越高昂,最终导致交易的停顿,企业由于无法筹集到资金而纷纷破产,银行倒闭,失业率高,物资短缺,物价飞涨,整个社会将陷入严重经济危机之中。1929-1933年美国经济危机就是会计信息失真“催化”的结果。本文试图从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出发,探讨防范这一问题的治理对策。
一、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原因
1、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观动因
(1)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驱动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观原因。本文所讲的“利益”,包括企业利益,企业负责人、会计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的个人利益;也包括直接利益,间接利益。一是企业通过会计信息失真可骗取投资者、债权人及国家有关管理机关的信任,对此获得经济利益;二是企业负责人凭借手中的权力影响会计人员,通过制造虚假会计信息,骗取投资者的信任,对此获得职务、薪金等方面的利益;三是会计人员及相关人员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对此获得薪金、升迁、奖励等利益。直接利益就是相关人员可直接通过制造和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所获得的好处;间接利益就是通过虚假会计信息为企业或个人谋取非法利益。虽然与会计信息相关的利益极为复杂,但正是这些复杂的利益关系构成了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内在原因。
(2)会计工作的非独立性是会计信息失真的直接原因。在日趋复杂的经济活动中,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程序的选择及财产价值的评估等,都需要会计人员客观、公正的主观判断。如果会计人员不能完全排除利益的干扰,其主观判断就会失去客观和公正,这就为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职务上的便利。在已查处的会计信息失真案例中,有许多是在折旧的计算、费用的摊销、各项准备金的计提等方面,通过核算方法舞弊造成的。我国会计法规规定,企业应设置会计机构并配备会计人员。但内部人员由单位领导委任,受利益驱动,有的单位内部管理基础薄弱,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有的单位虽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但形同虚设。
2、会计信息失真的客观条件
(1)会计法规的缺陷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关键因素。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定时期会计法规的具体情况。一是会计法规政策滞后于会计实践的发展,为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判断带来困难。二是会计领域缺乏严密的会计规范体系,会计工作中需要的法规制度没有制定出相应的实施细则,会计法没有得到充分的实施。三是一定时期人们的会计法规观念和意识,直接影响着人们对会计法规制度的遵守情况。四是随着企业经营方式的多元化,经营活动范围的扩大,社会、法律、金融环境的日趋复杂,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和执行情况不好。
(2)政治经济环境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条件。我国当前的法制建设尚不健全,经济管理工作还必须依靠各种行政手段。如果行政管理部门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工作职能,甚至袒护和纵容各种会计工作中的不法行为,就会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温床。若从反腐倡廉角度来说,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与腐败现象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如果不根除腐败现象,虚假会计信息也就难以彻底治理。
3、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人员的业务、道德素质有密切关系
从会计工作的角度分析,会计人员是虚假会计信息的直接制造者,一些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低下,责任心不强,经常发生操作性、原理性错误,自然产生了会计信息失真;一些政治素质差,思想觉悟低,不敢坚持原则,甚至同流合污,主动造假,致使虚假会计信息难以发出和治理。
二、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1、加强法规制度建设,统一会计政策
在会计法规的制定过程中,必须考虑与会计信息有一定利益关系的人员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制定相应的措施对其行为加以限制。如现行的“会计委派制”,就是很好的经验;如新《会计法》明确的企业负责人对会计信息失真所承担的责任,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企业负责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不利影响,并促使其加强企业会计工作的管理。
应快统一会计政策。近十年来,为适应国际接轨的要求,会计制度政策性变更比较频繁,行业、企业、上市公司执行会计制度不统一,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应尽快统一企业会计制度,以提高会计数据的真实性,并根据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适时制定、修改、补充会计法规内容和措施,严格市场规律办事。
2、健全会计规范体系 ,加大执法力度
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原因是会计规范建设上存在缺陷。因此,我们应当加强会计规范的建设工作,尽快健全和完善我国的会计规范体系。以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会计实务,实现与国际惯例的衔接,不断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的内容。这样,会计信息供给方就会愿意提供真实而相关的会计信息,使各博奕方都能得到合作利益,而不愿提供失真会计信息而使自己遭受损失,从而提供失真会计信息的经济利益动机得以消除。
我国虚假会计信息现象普遍存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有关部门执法不力。一方面我国现有会计法规对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偏弱,另一方面,已有会计法规也未能得到充分贯彻,影响了会计法规在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中的作用。只有加大会计法规的执法力度,才能有效地发挥会计法规在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中的作用,减少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发生
3、理顺各方的利益关系,减少利益冲突
由于企业内部存在的多层级的、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因此理顺委托方和代理方的利益关系就极为重要。经济行为后果的产生,委托方只能观察到经济行为的后果而不能得知经济行为的过程本身。而在事前辨别经济行为的后果到底是由于主体的选择还是由于自然环境作用的结果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委托方应当根据经济行为的结果为代理人确定一个报酬方案。这样,委托人和代理人有了经济利益上的一致性,从而减少由于利益冲突原因而产生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应当尽早建立专业经理人才市场,将竞争机制引入企业经营者的任命;进一步规范和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建设,鼓励市场并购行为,活跃资本市场,通过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将替换机制引入专业经理人才市场,同时在企业内部建立对经营者的基于其经营成果的有效合同激励机制,使经营者的目标函数与所有者趋于一致,从而改善双方的“激励相容性”。应强化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加强对经营者的行为约束。应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健全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者的责、权、利。同时,要明确界定对外报告会计部门的产权,即拥有据失核算反映权和监督权,但以不损害经营者的经营决策权为限,不得擅自于涉经营者的决策甚至替代其作出决策。
4、强化契约关系,提高对会计工作的管理意识
必须使企业中的个体严格地执行已经订立的合同,以使得违反合同的成本极其之高,远远高于违反合同可以得到的利益。合同中应当允许一定的发展余地存在,使得合同各方可以根据情况的变化和经营成果的变化来确定风险和报酬,从而可以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应净化会计信息的需求环境,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会计信息市场,使信息使用者在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内在需求,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杜绝会计信息的失真。
会计工作管理部门就应将管理工作深入到会计信息的生产过程,有效地监督和指导有关单位的会计工作。要进一步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形成会计人员的自我约束机制和会计人才的良性流动机制;要提高对会计工作的管理意识,警惕虚假会计信息生产,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
【参考文献】
[1] 孙经纬译:《新制度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2] 冯淑萍:《加强会计法制建设的重要措施》,《会计研究》,1999年第11期
[3] 葛志兴:《会计信息供求质量特征及其矛盾的协调思路》,《财务与会计》,2000年第4期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 原因 治理对策
会计信息是指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实践获得反映会计主体价值运行状况的经济信息。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所带来的经济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它将引起投资决策失误和社会经济资源的无效配置,使交易费用越来越高昂,最终导致交易的停顿,企业由于无法筹集到资金而纷纷破产,银行倒闭,失业率高,物资短缺,物价飞涨,整个社会将陷入严重经济危机之中。1929-1933年美国经济危机就是会计信息失真“催化”的结果。本文试图从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出发,探讨防范这一问题的治理对策。
一、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原因
1、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观动因
(1)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驱动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观原因。本文所讲的“利益”,包括企业利益,企业负责人、会计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的个人利益;也包括直接利益,间接利益。一是企业通过会计信息失真可骗取投资者、债权人及国家有关管理机关的信任,对此获得经济利益;二是企业负责人凭借手中的权力影响会计人员,通过制造虚假会计信息,骗取投资者的信任,对此获得职务、薪金等方面的利益;三是会计人员及相关人员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对此获得薪金、升迁、奖励等利益。直接利益就是相关人员可直接通过制造和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所获得的好处;间接利益就是通过虚假会计信息为企业或个人谋取非法利益。虽然与会计信息相关的利益极为复杂,但正是这些复杂的利益关系构成了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内在原因。
(2)会计工作的非独立性是会计信息失真的直接原因。在日趋复杂的经济活动中,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程序的选择及财产价值的评估等,都需要会计人员客观、公正的主观判断。如果会计人员不能完全排除利益的干扰,其主观判断就会失去客观和公正,这就为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职务上的便利。在已查处的会计信息失真案例中,有许多是在折旧的计算、费用的摊销、各项准备金的计提等方面,通过核算方法舞弊造成的。我国会计法规规定,企业应设置会计机构并配备会计人员。但内部人员由单位领导委任,受利益驱动,有的单位内部管理基础薄弱,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有的单位虽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但形同虚设。
2、会计信息失真的客观条件
(1)会计法规的缺陷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关键因素。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定时期会计法规的具体情况。一是会计法规政策滞后于会计实践的发展,为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判断带来困难。二是会计领域缺乏严密的会计规范体系,会计工作中需要的法规制度没有制定出相应的实施细则,会计法没有得到充分的实施。三是一定时期人们的会计法规观念和意识,直接影响着人们对会计法规制度的遵守情况。四是随着企业经营方式的多元化,经营活动范围的扩大,社会、法律、金融环境的日趋复杂,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和执行情况不好。
(2)政治经济环境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条件。我国当前的法制建设尚不健全,经济管理工作还必须依靠各种行政手段。如果行政管理部门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工作职能,甚至袒护和纵容各种会计工作中的不法行为,就会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温床。若从反腐倡廉角度来说,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与腐败现象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如果不根除腐败现象,虚假会计信息也就难以彻底治理。
3、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人员的业务、道德素质有密切关系
从会计工作的角度分析,会计人员是虚假会计信息的直接制造者,一些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低下,责任心不强,经常发生操作性、原理性错误,自然产生了会计信息失真;一些政治素质差,思想觉悟低,不敢坚持原则,甚至同流合污,主动造假,致使虚假会计信息难以发出和治理。
二、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1、加强法规制度建设,统一会计政策
在会计法规的制定过程中,必须考虑与会计信息有一定利益关系的人员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制定相应的措施对其行为加以限制。如现行的“会计委派制”,就是很好的经验;如新《会计法》明确的企业负责人对会计信息失真所承担的责任,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企业负责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不利影响,并促使其加强企业会计工作的管理。
应快统一会计政策。近十年来,为适应国际接轨的要求,会计制度政策性变更比较频繁,行业、企业、上市公司执行会计制度不统一,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应尽快统一企业会计制度,以提高会计数据的真实性,并根据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适时制定、修改、补充会计法规内容和措施,严格市场规律办事。
2、健全会计规范体系 ,加大执法力度
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原因是会计规范建设上存在缺陷。因此,我们应当加强会计规范的建设工作,尽快健全和完善我国的会计规范体系。以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会计实务,实现与国际惯例的衔接,不断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的内容。这样,会计信息供给方就会愿意提供真实而相关的会计信息,使各博奕方都能得到合作利益,而不愿提供失真会计信息而使自己遭受损失,从而提供失真会计信息的经济利益动机得以消除。
我国虚假会计信息现象普遍存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有关部门执法不力。一方面我国现有会计法规对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偏弱,另一方面,已有会计法规也未能得到充分贯彻,影响了会计法规在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中的作用。只有加大会计法规的执法力度,才能有效地发挥会计法规在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中的作用,减少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发生
3、理顺各方的利益关系,减少利益冲突
由于企业内部存在的多层级的、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因此理顺委托方和代理方的利益关系就极为重要。经济行为后果的产生,委托方只能观察到经济行为的后果而不能得知经济行为的过程本身。而在事前辨别经济行为的后果到底是由于主体的选择还是由于自然环境作用的结果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委托方应当根据经济行为的结果为代理人确定一个报酬方案。这样,委托人和代理人有了经济利益上的一致性,从而减少由于利益冲突原因而产生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应当尽早建立专业经理人才市场,将竞争机制引入企业经营者的任命;进一步规范和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建设,鼓励市场并购行为,活跃资本市场,通过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将替换机制引入专业经理人才市场,同时在企业内部建立对经营者的基于其经营成果的有效合同激励机制,使经营者的目标函数与所有者趋于一致,从而改善双方的“激励相容性”。应强化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加强对经营者的行为约束。应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健全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者的责、权、利。同时,要明确界定对外报告会计部门的产权,即拥有据失核算反映权和监督权,但以不损害经营者的经营决策权为限,不得擅自于涉经营者的决策甚至替代其作出决策。
4、强化契约关系,提高对会计工作的管理意识
必须使企业中的个体严格地执行已经订立的合同,以使得违反合同的成本极其之高,远远高于违反合同可以得到的利益。合同中应当允许一定的发展余地存在,使得合同各方可以根据情况的变化和经营成果的变化来确定风险和报酬,从而可以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应净化会计信息的需求环境,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会计信息市场,使信息使用者在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内在需求,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杜绝会计信息的失真。
会计工作管理部门就应将管理工作深入到会计信息的生产过程,有效地监督和指导有关单位的会计工作。要进一步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形成会计人员的自我约束机制和会计人才的良性流动机制;要提高对会计工作的管理意识,警惕虚假会计信息生产,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
【参考文献】
[1] 孙经纬译:《新制度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2] 冯淑萍:《加强会计法制建设的重要措施》,《会计研究》,1999年第11期
[3] 葛志兴:《会计信息供求质量特征及其矛盾的协调思路》,《财务与会计》,200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