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球虫病多发的原因
1. 温度、湿度适宜。鸡感染球虫后,球虫在肉鸡消化道内经过一段时间的多次裂殖生殖,所产生的裂殖子进行配子生殖,最后形成卵囊,随粪便排出体外。球虫卵囊本无感染性,但在一定的条件下(温度8~35℃、最适温度为22~30℃,湿度60%~75%,氧气充足等)完成孢子生殖,就形成了具有感染力的孢子化卵囊。这种卵囊一旦被鸡大量食入,就会造成球虫病发作。夏秋季节温度、湿度适宜均有利于球虫的繁殖,是球虫病的多发季节。
2. 地面平养。当前,我国很多地方的肉鸡养殖仍以地面平养为主。这种养殖方式虽然投资小,简便易行,但肉鸡直接接触地面和粪便,如果垫料不足,就增加了肉鸡和球虫孢子化卵囊直接接触的机会。同时,由于养殖户治疗球虫病后往往不注重增加垫料,造成该病的重复感染,用药症状消失,停药复发,使该病造成的经济损失更大。
3. 重视不够。肉鸡球虫病发生较多,以小肠球虫的发生较为普遍。当小肠球虫单独发生时,一般不会造成鸡只死亡等直接经济损失,但会严重破坏肠壁,降低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使饲料报酬降低、饲养成本增加,若养殖户不重视该病,一旦与大肠杆菌或魏氏梭菌等混合感染,引起坏死性肠炎、肠毒综合症,就会出现很高的死亡率,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二、发病特征
1. 小肠球虫病单独感染。肉鸡一般在10日龄左右开始发病,病鸡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采食减少,呆立,排水样稀粪或饲料样粪便(俗称“料粪”或“过料”),病情严重的会出现零星死亡。小肠球虫主要损害小肠的中前段,对病死鸡剖检可见肠管增粗,肠壁增厚,剪开外翻,肠壁上布有针尖大小出血点,肠浆膜上有明显的淡白色斑点。慢性球虫见于日龄稍大的鸡,主要症状是小肠肠管增粗,肠壁增厚,肠黏膜炎性肿胀。
2. 小肠球虫病的混合感染。小肠球虫与魏氏梭菌、大肠杆菌等混合感染时,可导致坏死性肠炎。病鸡多主要表现采食量下降,常发啄癖,不愿走动甚至瘫痪,尖叫,排深褐色或西红柿样粪便,有刺鼻难闻的气味。剖检可见小肠变粗,肿大,肠膨气,肠黏膜脱落、出血,发病较重的鸡群出现死亡。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时,还可见包心、包肝等大肠杆菌病症。
3. 盲肠球虫病。发病急,死亡率高,病情不易控制。初期鸡群看不出特殊的症状,个别鸡采食量下降,突然死亡,血便,贫血。两侧盲肠显著肿大,增粗,外观呈暗红色或紫黑色,内为暗红色血凝块或血水,并混有肠黏膜坏死物质,肠壁的浆膜面上可见灰白色小斑点。
4. 鸡坏死性肠炎与鸡球虫病的主要区别。鸡坏死性肠炎以排红褐色乃至黑褐色煤焦油样稀粪为特征。在临床上,容易将鸡坏死性肠炎和鸡的小肠球虫病混淆,认为有血痢就是球虫病,但二者的区别不在于血痢,最重要的鉴别点是:坏死性肠炎仅小肠的中后段病变,肠管因充气而明显膨胀增粗,其他肠段无明显变化;而小肠球虫病的病变主要在中段,肠壁明显增厚,剪开病变肠段出现自动外翻等。
三、治疗
1. 治疗原则
及时发现,尽早治疗。选择有针对性的、敏感的球虫药,也可选两种作用于球虫不同发育阶段、无配伍禁忌的药物联合使用,如磺胺类 氨丙啉、地克珠利 马杜拉霉素等。使用维生素K3或止血敏止血。控制细菌及病毒继发感染。使用鱼肝油等修复破损的肠黏膜。加强管理,提高鸡群的免疫力。
2. 治疗方法
鸡患小肠球虫病一般第一疗程可饮用青霉素,一天的用量集中在2个小时饮完,连用1周,目的是抗菌消炎、提高采食量,一般经一疗程治疗可见采食量有所增加;第二疗程用妥曲珠利配合甲硝唑进行治疗。妥曲珠利对小肠球虫抑制效果明显,而甲硝唑对肠炎引起的厌氧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也可以应用磺胺类药物配合头孢类和阿莫西林进行治疗。磺胺类药物对抑制球虫效果明显,头孢类药物则对魏氏梭菌有良好抑制效果,阿莫西林可刺激鸡群采食量的提升。
治疗盲肠球虫病,常用的药物有克球粉、莫能霉素、盐霉素、常山酮、马杜拉霉素、海南霉素等。要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采用轮换用药、穿梭用药和联合用药等用药方法,尽量避免和延缓球虫耐药性的产生。
球虫病和继发的坏死性肠炎,治疗时添加维生素A(鱼肝油)、维生素K3等进行辅助治疗。球虫治愈后,投喂益生素等,有利于消化机能的恢复。
四、预防
1. 加强饲养管理。网养或笼养可减少球虫病发生。雏鸡饲料的营养要全面,特别要保证蛋白质和维生素的含量,粪便、污物等要及时清除,防止粪便、污物对饮水、饲料、场地环境的污染,料槽、水槽或饮水器要坚持每天用消毒液或高锰酸钾液擦洗1次。坚持每天消毒,地面用3%火碱水喷洒。
2. 注意通风换气。无论是笼养、平养、网养,通风换气尤为重要。利用好鸡舍天窗,及时排出氨气和硫化氢气体,保持舍内干燥。
(作者联系地址:山东省费县畜牧局 邮编:250220)
1. 温度、湿度适宜。鸡感染球虫后,球虫在肉鸡消化道内经过一段时间的多次裂殖生殖,所产生的裂殖子进行配子生殖,最后形成卵囊,随粪便排出体外。球虫卵囊本无感染性,但在一定的条件下(温度8~35℃、最适温度为22~30℃,湿度60%~75%,氧气充足等)完成孢子生殖,就形成了具有感染力的孢子化卵囊。这种卵囊一旦被鸡大量食入,就会造成球虫病发作。夏秋季节温度、湿度适宜均有利于球虫的繁殖,是球虫病的多发季节。
2. 地面平养。当前,我国很多地方的肉鸡养殖仍以地面平养为主。这种养殖方式虽然投资小,简便易行,但肉鸡直接接触地面和粪便,如果垫料不足,就增加了肉鸡和球虫孢子化卵囊直接接触的机会。同时,由于养殖户治疗球虫病后往往不注重增加垫料,造成该病的重复感染,用药症状消失,停药复发,使该病造成的经济损失更大。
3. 重视不够。肉鸡球虫病发生较多,以小肠球虫的发生较为普遍。当小肠球虫单独发生时,一般不会造成鸡只死亡等直接经济损失,但会严重破坏肠壁,降低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使饲料报酬降低、饲养成本增加,若养殖户不重视该病,一旦与大肠杆菌或魏氏梭菌等混合感染,引起坏死性肠炎、肠毒综合症,就会出现很高的死亡率,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二、发病特征
1. 小肠球虫病单独感染。肉鸡一般在10日龄左右开始发病,病鸡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采食减少,呆立,排水样稀粪或饲料样粪便(俗称“料粪”或“过料”),病情严重的会出现零星死亡。小肠球虫主要损害小肠的中前段,对病死鸡剖检可见肠管增粗,肠壁增厚,剪开外翻,肠壁上布有针尖大小出血点,肠浆膜上有明显的淡白色斑点。慢性球虫见于日龄稍大的鸡,主要症状是小肠肠管增粗,肠壁增厚,肠黏膜炎性肿胀。
2. 小肠球虫病的混合感染。小肠球虫与魏氏梭菌、大肠杆菌等混合感染时,可导致坏死性肠炎。病鸡多主要表现采食量下降,常发啄癖,不愿走动甚至瘫痪,尖叫,排深褐色或西红柿样粪便,有刺鼻难闻的气味。剖检可见小肠变粗,肿大,肠膨气,肠黏膜脱落、出血,发病较重的鸡群出现死亡。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时,还可见包心、包肝等大肠杆菌病症。
3. 盲肠球虫病。发病急,死亡率高,病情不易控制。初期鸡群看不出特殊的症状,个别鸡采食量下降,突然死亡,血便,贫血。两侧盲肠显著肿大,增粗,外观呈暗红色或紫黑色,内为暗红色血凝块或血水,并混有肠黏膜坏死物质,肠壁的浆膜面上可见灰白色小斑点。
4. 鸡坏死性肠炎与鸡球虫病的主要区别。鸡坏死性肠炎以排红褐色乃至黑褐色煤焦油样稀粪为特征。在临床上,容易将鸡坏死性肠炎和鸡的小肠球虫病混淆,认为有血痢就是球虫病,但二者的区别不在于血痢,最重要的鉴别点是:坏死性肠炎仅小肠的中后段病变,肠管因充气而明显膨胀增粗,其他肠段无明显变化;而小肠球虫病的病变主要在中段,肠壁明显增厚,剪开病变肠段出现自动外翻等。
三、治疗
1. 治疗原则
及时发现,尽早治疗。选择有针对性的、敏感的球虫药,也可选两种作用于球虫不同发育阶段、无配伍禁忌的药物联合使用,如磺胺类 氨丙啉、地克珠利 马杜拉霉素等。使用维生素K3或止血敏止血。控制细菌及病毒继发感染。使用鱼肝油等修复破损的肠黏膜。加强管理,提高鸡群的免疫力。
2. 治疗方法
鸡患小肠球虫病一般第一疗程可饮用青霉素,一天的用量集中在2个小时饮完,连用1周,目的是抗菌消炎、提高采食量,一般经一疗程治疗可见采食量有所增加;第二疗程用妥曲珠利配合甲硝唑进行治疗。妥曲珠利对小肠球虫抑制效果明显,而甲硝唑对肠炎引起的厌氧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也可以应用磺胺类药物配合头孢类和阿莫西林进行治疗。磺胺类药物对抑制球虫效果明显,头孢类药物则对魏氏梭菌有良好抑制效果,阿莫西林可刺激鸡群采食量的提升。
治疗盲肠球虫病,常用的药物有克球粉、莫能霉素、盐霉素、常山酮、马杜拉霉素、海南霉素等。要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采用轮换用药、穿梭用药和联合用药等用药方法,尽量避免和延缓球虫耐药性的产生。
球虫病和继发的坏死性肠炎,治疗时添加维生素A(鱼肝油)、维生素K3等进行辅助治疗。球虫治愈后,投喂益生素等,有利于消化机能的恢复。
四、预防
1. 加强饲养管理。网养或笼养可减少球虫病发生。雏鸡饲料的营养要全面,特别要保证蛋白质和维生素的含量,粪便、污物等要及时清除,防止粪便、污物对饮水、饲料、场地环境的污染,料槽、水槽或饮水器要坚持每天用消毒液或高锰酸钾液擦洗1次。坚持每天消毒,地面用3%火碱水喷洒。
2. 注意通风换气。无论是笼养、平养、网养,通风换气尤为重要。利用好鸡舍天窗,及时排出氨气和硫化氢气体,保持舍内干燥。
(作者联系地址:山东省费县畜牧局 邮编:25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