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Google Buzz来了
很多人认它是Twitter杀手,或者是架在Facebook脖子上的一把刀。可惜在社会化产品领域,Google一直没成功过。但对于广大的Gmail用户来说,至少现在又多了一样值得尝试的新玩意儿
从虎年春节假期开始,Google Buzz成为最受“谷粉”(Google 粉丝)追捧的话题,更迅速引发了微软、雅虎等著名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强烈关注。
Google Buzz是什么?为何这个古怪的名字会引发众多口水战?
据Google 官方介绍,Buzz(中文意为嗡鸣/叽喳声)是该公司推出的一款新产品,用户可以利用它分享信息、链接和照片,同时发布了一系列用于Android智能手机的新型社交网络功能,还将把Buzz的技术缝合至Google 网站和地图产品。这一全新的社交网络技术继承了Twitter和Facebook等热门社交网络服务的特点,与Google 的邮箱服务Gmail绑定。ComScore进行的调查显示,Gmail是全球最热门的电邮服务,去年12月其独立用户访问量达1.765亿。在Google 推出Buzz之前,雅虎已进行类似尝试,将社交网络功能加入其电子邮件产品中,以追赶Facebook在社交网络领域的地位。
2月10日,Google高调发布Buzz之后,许多抢先体验过Buzz的用户都开始“晒”自己的体验。很多人认为Google Buzz是Twitter杀手,或者是架在Facebook脖子上的一把刀——很明显,Google Buzz的受众就是那些沉迷Facebook和Twitter的人。但说Buzz能置它们于死地又夸张了些。Google以前也推出过一些社会化产品,从Orkut到Lively,再到后来的Google Friend Connect,遗憾的是,一直没成功过。
同时,美国的各大网站和媒体纷纷表态,有的不屑一顾——微软回应道:“大忙人根本没时间再搞一个社交网络,他们需要的是聚合对话。我们现在做的就是这个工作。”雅虎则称:“我们几乎在一年半前就率先发布了Yahoo! Updates,这个社会化功能可以让用户分享他们的状态、内容和在线活动,互相保持联络,而且我们最近还做了大量的更新。”有的则对Google Buzz大加赞赏,认为它会改变游戏规则,企业会用它来节省在Sharepoint上的开支,一切都可以协同工作。还有一些持“唱衰”态度的围观者,比如美国《新闻周刊》,就毫不留情地指出:“Buzz出现,是因为Google怕了Twitter和Facebook,想干掉它们。Google已经成为和微软没什么区别──偷取小公司的创意、以大欺小;它最大的问题是──不是为我们而生的,只是为了Google自己。”
在各方忙于打口水仗的时候,主角Google则在不断应对Buzz正式上线后出现的各种问题:完善隐私保护设置(用户要使用Buzz必须公开自己的Google主页)、防止Gmail邮箱曝光、增加与其绑定的主流网站、取消Picasa 、 Google Reader与Buzz的自动关联、添加从Gmail中删除Buzz的功能……
截止到2月11日(Google Buzz 上线才两天),Google 公布了 Buzz 的一些运行数据:数以千万的用户尝试了 Google Buzz,他们在48小时内共发布了900万条 Buzz;全世界每分钟大概有200条 Buzz 是从移动设备发出的。
正所谓树大招风,尽管在隐私保护方面,Google迅速做出了一些改正,但加拿大私隐公署专员已经开始针对Google Buzz进行调查;美国电子隐私信息中心也指出,政府应该针对Google Buzz展开调查。另一方面,一些精明的实干家无疑看到了Buzz这个新平台带来的机遇,迅速加入了Buzz阵营——三星美国公司几乎第一时间就建立了新的Google账户,在Google Buzz开始他们的社会化营销。
不管各方说法如何,对于广大的Gmail用户来说,至少现在又多了一样值得尝试的新玩意儿。
很多人认它是Twitter杀手,或者是架在Facebook脖子上的一把刀。可惜在社会化产品领域,Google一直没成功过。但对于广大的Gmail用户来说,至少现在又多了一样值得尝试的新玩意儿
从虎年春节假期开始,Google Buzz成为最受“谷粉”(Google 粉丝)追捧的话题,更迅速引发了微软、雅虎等著名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强烈关注。
Google Buzz是什么?为何这个古怪的名字会引发众多口水战?
据Google 官方介绍,Buzz(中文意为嗡鸣/叽喳声)是该公司推出的一款新产品,用户可以利用它分享信息、链接和照片,同时发布了一系列用于Android智能手机的新型社交网络功能,还将把Buzz的技术缝合至Google 网站和地图产品。这一全新的社交网络技术继承了Twitter和Facebook等热门社交网络服务的特点,与Google 的邮箱服务Gmail绑定。ComScore进行的调查显示,Gmail是全球最热门的电邮服务,去年12月其独立用户访问量达1.765亿。在Google 推出Buzz之前,雅虎已进行类似尝试,将社交网络功能加入其电子邮件产品中,以追赶Facebook在社交网络领域的地位。
2月10日,Google高调发布Buzz之后,许多抢先体验过Buzz的用户都开始“晒”自己的体验。很多人认为Google Buzz是Twitter杀手,或者是架在Facebook脖子上的一把刀——很明显,Google Buzz的受众就是那些沉迷Facebook和Twitter的人。但说Buzz能置它们于死地又夸张了些。Google以前也推出过一些社会化产品,从Orkut到Lively,再到后来的Google Friend Connect,遗憾的是,一直没成功过。
同时,美国的各大网站和媒体纷纷表态,有的不屑一顾——微软回应道:“大忙人根本没时间再搞一个社交网络,他们需要的是聚合对话。我们现在做的就是这个工作。”雅虎则称:“我们几乎在一年半前就率先发布了Yahoo! Updates,这个社会化功能可以让用户分享他们的状态、内容和在线活动,互相保持联络,而且我们最近还做了大量的更新。”有的则对Google Buzz大加赞赏,认为它会改变游戏规则,企业会用它来节省在Sharepoint上的开支,一切都可以协同工作。还有一些持“唱衰”态度的围观者,比如美国《新闻周刊》,就毫不留情地指出:“Buzz出现,是因为Google怕了Twitter和Facebook,想干掉它们。Google已经成为和微软没什么区别──偷取小公司的创意、以大欺小;它最大的问题是──不是为我们而生的,只是为了Google自己。”
在各方忙于打口水仗的时候,主角Google则在不断应对Buzz正式上线后出现的各种问题:完善隐私保护设置(用户要使用Buzz必须公开自己的Google主页)、防止Gmail邮箱曝光、增加与其绑定的主流网站、取消Picasa 、 Google Reader与Buzz的自动关联、添加从Gmail中删除Buzz的功能……
截止到2月11日(Google Buzz 上线才两天),Google 公布了 Buzz 的一些运行数据:数以千万的用户尝试了 Google Buzz,他们在48小时内共发布了900万条 Buzz;全世界每分钟大概有200条 Buzz 是从移动设备发出的。
正所谓树大招风,尽管在隐私保护方面,Google迅速做出了一些改正,但加拿大私隐公署专员已经开始针对Google Buzz进行调查;美国电子隐私信息中心也指出,政府应该针对Google Buzz展开调查。另一方面,一些精明的实干家无疑看到了Buzz这个新平台带来的机遇,迅速加入了Buzz阵营——三星美国公司几乎第一时间就建立了新的Google账户,在Google Buzz开始他们的社会化营销。
不管各方说法如何,对于广大的Gmail用户来说,至少现在又多了一样值得尝试的新玩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