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棵树最能体现其生命活力的是繁茂的枝叶,一堂课的精彩莫过于课堂生成期间的闪光细节。《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精彩生成离不开对文本、对教学过程中细节的精心预设,用心打造。它不是浅尝辄止的表面“作秀”,不是为刻意追求“亮点”而设的“应景之作”,也不是明知不可为或不必为而为之的故弄玄虚,而是对文本、学生、环境深刻理解和把握后的自然而巧妙的“创设”。教师要用开放的胸怀去预设理想的教学情境,这样才会在课堂生成中信手拈来,才能“点石成金”。
一、在文本中寻找细节
《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有它的特殊性,要注重细节就要开发好教材资源。《道德与法治》教材注重以儿童身心特征的主题活动和游戏贯穿始终,突出了图画、图片在呈现教材内容方面的特殊作用,强调图文并茂。教材呈现的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身边的生活事件,生动形象、亲切活泼。因此,注重了教材资源的开发,就是关注了教育中的一个细节,为开展教育活动做好厚实的铺垫。我们可以开发“图片资源”“文字资源”“活动资源”等等。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图片时刻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因为里面所呈现的都是他们的同龄人。这些图片对教师教学活动起着示范和开阔思路的作用,也是师生对话的“话题”,但它并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收的对象和内容,因此,在运用图片的同时要灵活地进行再创造。不能简单地变成“看图说话”,我们需要的是图中的儿童与教室里的儿童的对话,让图中的场景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对话。在课堂中开发教材重点图片资源时,学生往往是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这是我们开展经验性活动教学的基础;同时在根据图画进行对话时,教师应该注意引导。教师不光要利用好教科书上的图片,也应该在课外的资料中寻找一些合适的内容进行有效的补充,使教学资源更加丰满。
教材给我们的是范例和话题,往往是高度概括的句子,目的是要引起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思想活动,自我建构。教材的这个特点给老师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它的形式主要就是提问、句子省略及要求学生直接动手写写画画的内容。那么就需要老师结合教材,弄清楚留出空间的目的是什么,该怎样引导学生去思考活动,怎样理解语句背后的真正含义。作为教师,要在研读教材、理解教材的思想观点与认识,从学生现实入手,引导学生不断与教材的思想观点以及认识融合,在融合中实现对生活的提升。
在课堂中,文字资源表现的形式就是“语言表达”,教师在课堂上要创造好文字资源,也要运用好文字资源,要把话说到“点”上,把握好说话的实际,要透过现象抓本质;要把话说到“心”上,要能以心换心,以情动人;作为提升学生品质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还要把话说到“理”上,要晓之以理。
生活与生活的摩擦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注重学生生活经验的活动设计要注意还原到生活,不要简单地只从表现形式上去模仿教材中提供的参考活动,不要为了活动而活动。
六年级《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课是要让学生认识法律,做守法公民。懂得道德与法律缺一不可,既要遵守法律,也要遵守道德。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就可以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去真实地体会,让他们感受到,法律保护我们的权利也规定了我们的义务。纪律、道德与法律规范着我们的行为。所有社会成员都要遵守法律,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
在《道德与法治》中,很多的活动来自生活,源自生活,用生活教育生活。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儿童,儿童有其自身的可造因素,儿童的价值观、道德观、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否真正形成,关键在儿童本身。新课程十分强调让学生参与教育活动,这样的参与,不仅要让学生参与所设计的活动,也要让学生参与活动内容、方法的选择和设计,能够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人,使他们在自觉自愿的乐学活动中主动地接受教育、认知明理,形成各种好品德、好习惯。我们教学设计应源于生活,施于生活,润于心田,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中学懂道理,达到乐学、善思。
二、在情境中品味细节
德国著名教育家拉伊指出:“教学中,要强调驱力、兴趣和注意。”一个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参与动机,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使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中国教育学会德育研究分会陶元红主任也曾指出:当下教研最热门的话题就是如何实施有效教学,而实施有效教学,老师们要在教法上创新,探究情境教学,平铺直叙的教学激发不起学生的情感。
因此,我们的教学需要情境。当然,教学情境涵盖的方面很广,有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在这里,我们不一一详述,而重点探讨的是:如何在情境中引导学生品味细节,使他们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教学有效达成。
例如在三年级《两年来的变化》一课中,如何升华“我长大了”这一主题的内涵?在课将结束时,教师用课件呈现了班里学生们从进入小学第一天到三年级学习生活的一张张照片,照片呈现的都是温馨的班级生活细节。源自真实生活的照片,动人的亲情话语,唯美抒情的背景音乐,一下子便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课堂上,师生共同品味着生活中成长的足迹与爱的细节,你一言我一语,尽管文字不是完美动人,却是孩子们用心品味共同创编的爱的诗篇!
师:两年前的九月一日,爸爸妈妈把我们送到了小学。在学校里,老师教我们学知识,我们小手拉着小手一天一天地長大了……
(课件陆续呈现学生成长过程照片)教师让学生看着照片表述:
生:现在的我戴上了鲜艳的红领巾。
生:现在的我会自己自觉做作业。
生:现在的我会在教师节和小伙伴一起唱《感恩的心》,送给老师。
生:现在的我会给劳累的老师递上一杯茶。
生:现在的我会为同桌讲书上看到的有趣的故事。
……
情境中生活细节的品味,让学生从生活点滴中感受到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感受到的爱,让学生在交流分享中认识到,长大的自己应该懂事了。一首歌,一杯茶,一个故事……没有豪言壮语,只有生活点滴。情境的创设,细节的品味,让学生深刻领悟到长大的内涵,教学目标的达成水到渠成。 三、在对话中提炼细节
在师生的对话交流过程中,有许多有待开掘的细节,学生的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手势,都有可能成为让我们为之一振的精彩的细节。只要我们敏锐地抓住它,深入地挖掘它,就可能找到教育的突破口,甚至可能让学生的心海卷起波澜。教育的艺术就体现在敏锐地捕捉具有教育价值的细节上。如果对话过程中有更多的细节被注意,被发觉,那么教育就一定会变得更美丽、更迷人。
例如在三年级《父母多爱我》这一课中,教师设计了精巧的教学环节:“寻”爱——“品”爱——“颂”爱。在“品爱”教学环节中,教师让学生讲述自己生活中与爱有关的亲情故事。
一个学生说:“我生病了,晚上都在咳嗽。妈妈给我煲汤喝,让我的咳嗽快点好。”学生陈述故事简单,教师在对话时,抓住了“咳嗽”这个细节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对话:
“你咳嗽时,妈妈为什么想到了煲汤?”
“针对你的咳嗽,妈妈煲了什么汤?你可知道,这汤可凝聚着妈妈爱的智慧呢。”
“你喝汤的时候,妈妈看你的眼神,你看到了吗?说说看。”
“妈妈让你喝汤时说了些什么?”
“喝了汤以后,你的咳嗽好转了吗?”
……
通过师生深入对话,学生更深刻地體会到妈妈的亲情靓汤里,“啖啖都是心机,羹羹都是浓情”。 我们是否应该如此思考:教学中,不追求学生是否娓娓道来,需要的是教师抓住了什么关键词引发了学生的感动。教师在对话中捕捉生活情境,在对话中提炼细节,使学生变得深情起来、柔情起来,如此引发学生以及在场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欲诉。
有了前面的对话,另一个学生就有了动人的亲情故事:
“前不久,我的鼻炎又犯了,妈妈格外着急。除了照顾我,她还多了一项工作——妈妈每天都去菜市场买蜂巢,给我煲水喝。我每次喝,都觉得味道很一般,妈妈却说:‘蜂巢水是民间偏方,你喝了,鼻炎就会好转的!’我听了,只好喝下去。嗯,这是妈妈爱的味道!从此以后,我特别爱喝蜂巢水。因为我知道,蜂巢水的味道虽是淡淡的,可是妈妈的爱是浓浓的。”
同样,教师抓住了“妈妈的味道”这个关键词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对话:“汤里有妈妈的味道,是怎样的味道?”讲述故事的学生和在场学生也纷纷表达了自己所体会到的“妈妈的味道”。
师生在“品爱”这一教学环节中,深掘生活细节,共同品味着生活,品味着亲情,在对话中自我感悟、自我内化。这样的课堂是普适、朴素、常态的课堂,是有生命力的课堂!
责任编辑 邱丽
一、在文本中寻找细节
《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有它的特殊性,要注重细节就要开发好教材资源。《道德与法治》教材注重以儿童身心特征的主题活动和游戏贯穿始终,突出了图画、图片在呈现教材内容方面的特殊作用,强调图文并茂。教材呈现的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身边的生活事件,生动形象、亲切活泼。因此,注重了教材资源的开发,就是关注了教育中的一个细节,为开展教育活动做好厚实的铺垫。我们可以开发“图片资源”“文字资源”“活动资源”等等。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图片时刻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因为里面所呈现的都是他们的同龄人。这些图片对教师教学活动起着示范和开阔思路的作用,也是师生对话的“话题”,但它并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收的对象和内容,因此,在运用图片的同时要灵活地进行再创造。不能简单地变成“看图说话”,我们需要的是图中的儿童与教室里的儿童的对话,让图中的场景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对话。在课堂中开发教材重点图片资源时,学生往往是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这是我们开展经验性活动教学的基础;同时在根据图画进行对话时,教师应该注意引导。教师不光要利用好教科书上的图片,也应该在课外的资料中寻找一些合适的内容进行有效的补充,使教学资源更加丰满。
教材给我们的是范例和话题,往往是高度概括的句子,目的是要引起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思想活动,自我建构。教材的这个特点给老师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它的形式主要就是提问、句子省略及要求学生直接动手写写画画的内容。那么就需要老师结合教材,弄清楚留出空间的目的是什么,该怎样引导学生去思考活动,怎样理解语句背后的真正含义。作为教师,要在研读教材、理解教材的思想观点与认识,从学生现实入手,引导学生不断与教材的思想观点以及认识融合,在融合中实现对生活的提升。
在课堂中,文字资源表现的形式就是“语言表达”,教师在课堂上要创造好文字资源,也要运用好文字资源,要把话说到“点”上,把握好说话的实际,要透过现象抓本质;要把话说到“心”上,要能以心换心,以情动人;作为提升学生品质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还要把话说到“理”上,要晓之以理。
生活与生活的摩擦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注重学生生活经验的活动设计要注意还原到生活,不要简单地只从表现形式上去模仿教材中提供的参考活动,不要为了活动而活动。
六年级《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课是要让学生认识法律,做守法公民。懂得道德与法律缺一不可,既要遵守法律,也要遵守道德。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就可以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去真实地体会,让他们感受到,法律保护我们的权利也规定了我们的义务。纪律、道德与法律规范着我们的行为。所有社会成员都要遵守法律,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
在《道德与法治》中,很多的活动来自生活,源自生活,用生活教育生活。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儿童,儿童有其自身的可造因素,儿童的价值观、道德观、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否真正形成,关键在儿童本身。新课程十分强调让学生参与教育活动,这样的参与,不仅要让学生参与所设计的活动,也要让学生参与活动内容、方法的选择和设计,能够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人,使他们在自觉自愿的乐学活动中主动地接受教育、认知明理,形成各种好品德、好习惯。我们教学设计应源于生活,施于生活,润于心田,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中学懂道理,达到乐学、善思。
二、在情境中品味细节
德国著名教育家拉伊指出:“教学中,要强调驱力、兴趣和注意。”一个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参与动机,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使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中国教育学会德育研究分会陶元红主任也曾指出:当下教研最热门的话题就是如何实施有效教学,而实施有效教学,老师们要在教法上创新,探究情境教学,平铺直叙的教学激发不起学生的情感。
因此,我们的教学需要情境。当然,教学情境涵盖的方面很广,有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在这里,我们不一一详述,而重点探讨的是:如何在情境中引导学生品味细节,使他们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教学有效达成。
例如在三年级《两年来的变化》一课中,如何升华“我长大了”这一主题的内涵?在课将结束时,教师用课件呈现了班里学生们从进入小学第一天到三年级学习生活的一张张照片,照片呈现的都是温馨的班级生活细节。源自真实生活的照片,动人的亲情话语,唯美抒情的背景音乐,一下子便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课堂上,师生共同品味着生活中成长的足迹与爱的细节,你一言我一语,尽管文字不是完美动人,却是孩子们用心品味共同创编的爱的诗篇!
师:两年前的九月一日,爸爸妈妈把我们送到了小学。在学校里,老师教我们学知识,我们小手拉着小手一天一天地長大了……
(课件陆续呈现学生成长过程照片)教师让学生看着照片表述:
生:现在的我戴上了鲜艳的红领巾。
生:现在的我会自己自觉做作业。
生:现在的我会在教师节和小伙伴一起唱《感恩的心》,送给老师。
生:现在的我会给劳累的老师递上一杯茶。
生:现在的我会为同桌讲书上看到的有趣的故事。
……
情境中生活细节的品味,让学生从生活点滴中感受到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感受到的爱,让学生在交流分享中认识到,长大的自己应该懂事了。一首歌,一杯茶,一个故事……没有豪言壮语,只有生活点滴。情境的创设,细节的品味,让学生深刻领悟到长大的内涵,教学目标的达成水到渠成。 三、在对话中提炼细节
在师生的对话交流过程中,有许多有待开掘的细节,学生的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手势,都有可能成为让我们为之一振的精彩的细节。只要我们敏锐地抓住它,深入地挖掘它,就可能找到教育的突破口,甚至可能让学生的心海卷起波澜。教育的艺术就体现在敏锐地捕捉具有教育价值的细节上。如果对话过程中有更多的细节被注意,被发觉,那么教育就一定会变得更美丽、更迷人。
例如在三年级《父母多爱我》这一课中,教师设计了精巧的教学环节:“寻”爱——“品”爱——“颂”爱。在“品爱”教学环节中,教师让学生讲述自己生活中与爱有关的亲情故事。
一个学生说:“我生病了,晚上都在咳嗽。妈妈给我煲汤喝,让我的咳嗽快点好。”学生陈述故事简单,教师在对话时,抓住了“咳嗽”这个细节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对话:
“你咳嗽时,妈妈为什么想到了煲汤?”
“针对你的咳嗽,妈妈煲了什么汤?你可知道,这汤可凝聚着妈妈爱的智慧呢。”
“你喝汤的时候,妈妈看你的眼神,你看到了吗?说说看。”
“妈妈让你喝汤时说了些什么?”
“喝了汤以后,你的咳嗽好转了吗?”
……
通过师生深入对话,学生更深刻地體会到妈妈的亲情靓汤里,“啖啖都是心机,羹羹都是浓情”。 我们是否应该如此思考:教学中,不追求学生是否娓娓道来,需要的是教师抓住了什么关键词引发了学生的感动。教师在对话中捕捉生活情境,在对话中提炼细节,使学生变得深情起来、柔情起来,如此引发学生以及在场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欲诉。
有了前面的对话,另一个学生就有了动人的亲情故事:
“前不久,我的鼻炎又犯了,妈妈格外着急。除了照顾我,她还多了一项工作——妈妈每天都去菜市场买蜂巢,给我煲水喝。我每次喝,都觉得味道很一般,妈妈却说:‘蜂巢水是民间偏方,你喝了,鼻炎就会好转的!’我听了,只好喝下去。嗯,这是妈妈爱的味道!从此以后,我特别爱喝蜂巢水。因为我知道,蜂巢水的味道虽是淡淡的,可是妈妈的爱是浓浓的。”
同样,教师抓住了“妈妈的味道”这个关键词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对话:“汤里有妈妈的味道,是怎样的味道?”讲述故事的学生和在场学生也纷纷表达了自己所体会到的“妈妈的味道”。
师生在“品爱”这一教学环节中,深掘生活细节,共同品味着生活,品味着亲情,在对话中自我感悟、自我内化。这样的课堂是普适、朴素、常态的课堂,是有生命力的课堂!
责任编辑 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