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教育与文化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k8712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促使道德与法治教学开始得到重视,传统文化知识也开始以各种形式渗透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旨在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法治素养等进行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现阶段在具体教学实践期间,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较多,主要突出表现在两方面问题,即教育理念滞后,传统文化丢失;课堂教学内容单调,传统文化融入不足,导致课堂缺乏活力。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必须要强化传统文化教育,用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神和内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道德与法制 小学教学 传统文化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1.01.016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的不足
  1.教育理念滞后,传统文化丢失
  当下,电子产品、科技手段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与此同时也增加了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学生开始接受新鲜的事物,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也逐渐降低。但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文化是历代中国人民的精神追求,更是民族自豪感的体现,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中对学生道德意识的培养有较大的意义,传统文化的丢失对于道德与法治教育是非常不利。再加上目前很多教师自身教育理念难以转变,对于学生发展没有予以高度重视,对于新的教学思想难以接受,对于传统文化的应用认识不足,依旧将已经固化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尽管教师可以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营造相对融洽的课堂氛围,可是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难以轻松灵活地运用已学到的知识,这对学生的长期发展以及自身行为的规范都十分不利。
  2.缺乏传统文化素养,课堂缺乏活力
  就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来讲,大部分内容的存在形式都是“讲道理”,偏向于“学生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哪些事情”这种模式,即便学生之间的道德思想层次存在较大落差,但是依旧只能统一接受教材上的说教。可是对于这种单纯的说教教学模式学生难以接受,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缺失,将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就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孩子的第二叛逆期发生在7-9岁之间,教师若是想要学生心服口服,就不能够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这样会导致部分“聪明”的学生对教师道德教育工作形成抵制心理,不愿意学习知识,更无法奢求学生将知识转化到实际应用中。有部分教师开始将传统文化知识融入教学中,但是也只是刻板地给学生讲述传统文化知识,要求学生传承和学习传统文化的优秀素养,并没有完全发挥出传统文化的作用,甚至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导致道德与法治教育效果大大降低。
  二、利用传统文化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方法
  1.创新教学理念,强化传统文化知识的融入
  在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非常具有代表性,儒家思想中的“孝”更是小学生需要学习的主要思想。孝是众善的根本,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小学生正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道德教育,对于学生后续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教师将传统文化中的“孝”思想融入教学中,培养学生尊老爱幼、团结友爱、孝顺父母的精神是非常有必要的。
  例如,“在爱的阳光下”一单元知识中,不仅包含了父母之爱,还有社会的爱,教师在教学时就能将传统文化中的孝道、仁爱等文化思想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同时,还能体会到孝顺的重要性,并会积极地将这种品质融入实际的生活中。当然,为了保证实际的教学效果,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孟母三迁”等故事,让学生切实地去感受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爱,用这些故事去展现人性的光辉,促进学生形成高尚的品质,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2.渗透传统文化,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心理教育占比较重,因为不能及时疏导学生心理问题,就会导致“问题学生”产生,学生长期纠结在很多难题当中,很容易形成偏执的性格,导致心理问题出现。现如今教育的顶级问题都是围绕孩子的,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就是不变的矛盾体,很多学生成长在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下,所以承受的压力较大。作为家长一方面希望孩子精通琴棋书画,一方面希望孩子取得优异的成绩,所以学生们几乎是全年无休,甚至睡觉时间都被严重压缩,不断奔波于各种辅导班之间。但是孩子们的精力是非常有限的,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比较贪玩,这并不符合家长的期望,且会受到家长的束缚,以至于学生的叛逆心理和厌学心理逐渐养成。教师若是对这种心理需求没有予以高度重视,将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较大意义,如儒家思想中的“吾日三省吾身”“小不忍则乱大谋”“君子不器”等,均可以对学生进行正向引导。因此,家长要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在家庭中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其形成健康的品格。
  例如,家长可利用网络搜集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提高自身道德素养,并给小学生购买适合的文化书籍,引导学生逐步树立健康的思想。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也需要将传统文化知识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结合,对学生予以引导,使其逐渐树立“做学习主人”的思想,和学生一起踏上“寻找快乐”之旅,养成乐于分享的习惯。
  总之,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中,对辅助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教学期间,教师需要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和教材内容,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可以从心里接受思想道德教育。但是,就现阶段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而言,依旧有很多缺陷存在并凸显出来,严重影响学科教育作用的发挥,因此开展此次研究工作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 安生旺《〈道德与法治〉教学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究》,《新课程(教师版)》2017年第1期。
  [2] 杨云《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启迪与智慧》2020年第2期。
  [3] 徐月娟《優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新课程》2019年第12期。
  [4] 夏啸飞《探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8年第11期。
其他文献
文中以我国两位数工业行业为研究对象,将《大气污染防治法》这一书面环境立法管制引入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研究中,运用倍差法原理实证检验了《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订
会议
摘 要:中国古代便对历史分期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而近百年来对于中国古史分期问题,史学界进行了激烈的探讨。其中,经历了两次重大的转型,一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受西方三分理论以及日本史学界的影响较大;二是19世纪30年代初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五种社会形态”,“三论五说”应运而生。而近年来,部分学者抛却传统的五种社会形态,思考重构中国古代史体系,也提出了颇多观点。但关于此问题至今未获彻底解决,还需更深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