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构思过程中的心理活动

来源 :理论与创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y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家写小说的过程与女人生孩子的过程十分相似,两者都必须经历三个阶段。女人生孩子的三个阶段是受孕、妊娠和临盆,小说家写小说的三个阶段是积累、构思和传达。所以有人说,小说创作是一种艺术生产。在小说创作的三个阶段中,我认为构思是最关键的一个阶段。构思是小说家在积累完毕之后到传达开始之前这个阶段的思维活动。任何一位小说家在构思过程中都会经历两个时期,即构思的启动期和构思的模糊期。本文将根据自己的阅读感悟和创作体会,具体描述一下构思者在启动期和模糊期的心理活动轨迹。
  首先我们来看看写作者在构思启动期的主要心理活动,着重探讨一下写作者的构思是怎样启动的。启动是需要诱因的,我认为启动构思的诱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第一种,突发事件启动构思。文艺理论家们常常把构思的启动称为艺术触发。艺术触发指的是“在创作动机的驱使下,现实生活的某种因素激发了作家的创作欲望,使之进入创作实际操作的过程”①。作家的创作与作家的生活积累有关,但仅有生活积累是很难启动构思的,这中间必须要有艺术触发。没有艺术触发就不可能产生创作的欲望和冲动,因此也就不可能进入艺术构思。那么,什么因素能导致艺术触发呢?生活中的突发事件就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触发点。因为突发事件往往会让写作者产生震惊,使写作者的思维活动进入一种非正常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写作者的生活积累就会被冲撞,被激活,被点燃,让写作者迅速进入构思。我有一位伯妈,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她身上有许多优点,也有许多缺点,在她活着的时候,我主要看到的是她身上的缺点,她的缺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小偷小摸的毛病,二是喜欢与她的几个儿媳妇闹矛盾,三是有男女作风方面的问题,因为她的缺点将她的优点掩盖了,让我一时无法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所以我虽然一直想写她却一直没有动笔,因为不知道从什么角度去写她老人家,也就是说,我一直没有碰到启动构思的诱因。后来她去世了,死讯从老家传到武汉,我为一个亲人的突然死去感到震惊和悲痛。伯妈的死对我来说是一个突发事件,这个突发事件让我顿时有了强烈的创作冲动,我的构思很快被启动了。因为伯妈突然离开了这个世界,所以我就能更加冷静更加客观地看待这个人物,因此很快就看到了伯妈性格的多面性和复杂性。我忽然发现,伯妈的优点正是和她的三个缺点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这个发现让我异常激动,于是一下子就启动了构思。
  第二种,阅读顿悟启动构思。艺术构思是需要灵感的。在丰富的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事情许多人物,也许我们也认为这些事情和这些人物可以作为写作素材,但是一时却找不到一种写作的感觉,也就是说,写作者找不到灵感。灵感是写作者“在构思过程中突然爆发出来的一种豁然贯通、文思潮涌的心理现象”②。有人说灵感是一位神秘的客人,来无踪去无影,写作者无法捉摸。其实灵感并非那么神秘,它在许多时候是可以呼唤的。我觉得,阅读就是一种呼唤灵感的方式。因为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经常会产生共鸣,而共鸣又会引起读者的顿悟,这种顿悟实际上就是灵感。灵感一来,我们的构思就会被启动。我有一位堂兄,他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农村改革开放之前,他几乎是没有什么自由的,每天要听从队长的安排去田里干活。当时,生产队经常开社员大会,堂兄是最讨厌开会的。他常常在会场上打瞌睡,被队长多次批评甚至侮辱过,他因此恨死了开会。但是,改革开放以后,土地承包到户了,生产队再不开社员大会了,堂兄也彻底自由了,可这个时候的堂兄却非常怀念起过去开会的那些岁月来了。有一个春节我回到老家,堂兄对我说:“以前每年的正月初四,生产队都要开一个大会,现在不开大会了,一点儿意思也没有”。我听后觉得堂兄这个人很怪,便想写点什么,但却不知道从何下笔。后来,我读佛洛姆的《逃避自由》一书,佛洛姆在分析人性的弱点时指出,在没有自由的时候,人们总是向往自由;而当有了自由的时候,人们却又向往禁锢,千方百计逃避自由。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我的眼睛像突然被灯照亮了,一下子想到了我的堂兄,觉得佛洛姆的这番话简直就是针对我的堂兄说的。阅读产生顿悟,阅读顿悟很快启动了我的构思,我忽然间对堂这兄这个人物有感觉了,于是就构思了《两个人的会场》这一篇小说。
   第三种,胡思乱想启动构思。每一个人,包括非常正常的人,都会有胡思乱想的时候,尤其是写作者,胡思乱想的时候更多。胡思乱想与相似联想不同,相似联想是有根据的,有依托的,有逻辑的,而胡思乱想则是天马行空,没有规律可循的。胡思乱想实际上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幻觉。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艺术创作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心理的,一种是幻觉的。心理的模式所表现的是有意识的生活,而幻觉模式则涉及集体无意识,“为艺术表现提供素材的经验已不再为人们所熟悉,这是来自人类心灵深处的某种陌生的东西,这是一种超越了人类理解力的原始经验”③。幻觉对一个写作者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活动,因为这种潜意识的胡思乱想中经常会出现耀眼炫目的火花,而这种火花在很多时候是能启动构思的。笔者有一篇小说叫《矮人塆》,是在我爱人怀孕的时候构思的,严格地说起来,这个作品是胡思乱想的结果。我爱人怀孕五个月以后,肚子一天比一天大,面对那日益变大的肚子,我忍不住胡思乱想起来。我想,这孩子生下来以后是男孩还是女孩?他或者她长得像我还是像她妈?如果孩子既不像我也不像爱人,而是像另外一个男人怎么办?想到这里的时候,我的写作灵感骤然而来,马上构思了《矮人塆》。矮人刘子从生了一大串矮孩子,做梦都希望能让老婆生一个高人,可是当他老婆银秀真的生出一个高个子儿子寒娃时,刘子从却一下子傻了眼,怀疑这个高人不是自己的种。他说,我这么矮一个父亲怎么可能生出这样高的一个儿子呢?最后,这个高个子儿子被自己的亲生父亲逼走了,离开了矮人塆。
  第四种,典型细节启动构思。生活,特别是成为过去时态的生活,因为时间的久远,因为记忆的淡薄,许多东西都会变得模糊,变得虚幻,唯有那些典型细节是永远无法从人的脑海中退场的。相反,时间越长它越生动。“事实上,我们在很多时候都是通过一个细节而记住某一个人物或者某一个事件的。正是因为细节具有如此的魅力,写作者才特别看重细节。”④ 一个人物,一件事情,一段生活,时间过去许久以后,写作者也许什么都记不大清楚了,但只要还有一个典型细节存在,那么一切都可以被写作者复活。许多作品都是因为某一个细节的经久不息或挥之不去而引发构思创作出来的。一九八四年,我大学毕业的第二年,认识了一位女军官,我们有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十几年之后,我写了一篇题为《茶倌来信》的小说,这篇小说就是我和那位女军官之间的一个细节引发的构思。在《茶倌来信》中,我写到了一个细节:“他们好像在大学期间谈过恋爱,并且爱得很深。他们有一次差点接吻了。一天晚上,他们披着月光去湖边散步,在湖边的一棵柳树下,老洪提出吻小梦一下。小梦没说话,轻轻闭上眼睛把脸扬了起来,她的樱桃小嘴像月光下的湖水波光粼粼。可是他们没有吻成,小梦当时戴着一顶帽子,老洪正要吻时,小梦的帽子从脑后掉到湖里去了。后来他们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打捞帽子上”。这个细节就发生在我和那个女军官之间,正是因为这个我总也难以忘怀的细节,启动了《茶倌来信》的构思。
  在描述了小说家处于构思启动期的心理活动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小说家在构思模糊期的心理活动。写作者的构思启动之后,一般来说接着就会进入一个相对模糊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写作者的情绪与启动期的情绪大不相同,痛苦是这个时期的主要情绪特征。模糊期是写作者启动构思之后出现的一种半明半昧的心理状态。构思的启动具有偶然性、突发性、短暂性等特点,甚至可以说是写作者的一时冲动。从写作经验来看,写作者并不是一启动构思就能马上构思成功的。在通常的情况下,构思启动之后,写作者往往会遇到许多的矛盾与困惑。矛盾和困惑就是写作者在模糊期的主要心理活动。如果说在构思启动的时候,写作者是充满兴奋的话,那么进入构思模糊期之后,写作者就会感到一种痛苦。毫无疑问,这种痛苦是由矛盾和困惑引起的。
  具体地说,小说家在构思模糊期的矛盾与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希望与失望。突发的写作灵感让写作者激动不已,他仿佛感到一篇成功的作品已经出现在眼前,这时候他是充满希望的;但是,短暂的冲动过去之后,他又会觉得真正的作品离自己还十分遥远,一切都是那么朦胧而没有形状,于是又会出现一种失望的情绪。二是抽象与具体。写作者构思启动时,他的思维活动是以抽象为主的,许多东西都是粗线条的,只是呈现出一个大致的轮廓;而一篇构思成型的作品却要求是具体的,细致的,可感的。这个时候,写作者往往会感到一种抽象与具体的矛盾,情绪从而陷入苦闷。三是选择与淘汰。构思启动伊始,许多生活积累就像洪水暴发一样汹涌而来,令写作者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一时不知道该选择哪些,淘汰哪些,所以也会出现矛盾与痛苦。四是纪实与虚构。写作者的构思启动大都是以生活的真实为前提的,但是文学作品既要忠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所以不能完全纪实,必须进行一些合乎艺术真实的虚构,那么怎样做到纪实与虚构相结合呢?二者之间如何有机统一呢?这也是让写作者感到矛盾与痛苦的事情。正是因为这些矛盾与困惑,小说家常常会陷入构思的痛苦之中。
  在分析了构思模糊期的痛苦之后,我们要认真而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是,小说家怎样迅速走出模糊期?或者说,小说家在构思中怎样尽快解决矛盾,从而尽快摆脱痛苦?根据笔者的构思实践经验,我认为下面三种方法十分有效。
  第一,紧紧抓住第一个念头。第一个念头也就是写作者的初衷。在构思启动的时候,写作者的脑海里会闪出许多念头来。在这些雨后春笋般的念头中,第一个闪出来的念头往往是最宝贵的,是最有价值的,所以我们不能轻易放弃它,不能轻易否定它,而是要紧紧抓住这个念头,坚信初衷,依靠初衷,完善初衷,强化初衷,表达初衷。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回到乡下听说了一个故事,一个乡村万元户的老婆,长得也挺漂亮,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她却和同村一个又穷又丑又傻的光棍发生过那种事。乡亲们是用讥讽的口吻给我讲这个人物的,一边讲还一边使用了下贱这样的词语。但我听后的第一个感觉却与乡亲们不一样,我认为这个女人很有思想,她用一个女人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对弱者的同情。我马上进入了构思状态,打算写一篇小说。但是在构思过程中,我又产生了许多想法,比如这个女人欲望太强,想找一个光棍发泄肉欲;又比如这个女人也许是为了报复自己的男人,她的男人可能因为财大气粗经常在外沾花惹草;还比如这个女人企图以自己的肉体为诱饵好让那个勤快能干的光棍死心踏地为她家干活,等等。虽然陆续有这么多新的念头闯进我的脑海,但我最终还是没有放弃第一个念头,我坚决保护住了我的初衷。小说后来取名叫《黑鸟》,黑鸟就是作品的女主人公,我在作品中对她进行了热情的歌颂。黑鸟的丈夫叫王八开,王八开因为有钱就不愿做力气活,他让光棍憨头帮他掀门口土场上的一个石头。他对憨头说,如果你将这个石头掀走了,我给你一条裤子。憨头为了一条裤子就拼命地掀,却掀不动这个石头。王八开又对憨头说,如果你掀走了,我给你一百块钱!憨头使出吃奶的力气还是没能掀动这块石头。最后王八开对憨头说,你如果掀走了这个石头,我把老婆让你弄一回!这一下,憨头终于将石头掀走了。王八开与憨头打赌的时候,黑鸟正在屋里洗澡,两个人的对话她都听见了,黑鸟觉得王八开真是欺人太甚。憨头掀走石头以后,要王八开说话算话,王八开这时嘲弄憨头说,憨头你真憨,我让你弄,我老婆会看得上你吗?王八开说完就大摇大摆出去打麻将去了。憨头的自尊心深受伤害,一个人坐在黑鸟门口的土场上伤心地哭泣。天快黑的时候,憨头准备回家,黑鸟这时走出来叫住了憨头,她把憨头领进屋里,对憨头说,王八开叫你弄我,你就弄吧。黑鸟说着就自己解开了上衣的钮扣……作品发表之后,评论界认为黑鸟这个人物颇有新意。这新意实际上就是我的写作初衷。
  第二,适当借鉴类似作品。写作者在构思的过程中,因为一时无法解决某些矛盾可能出现思路堵塞的现象。碰上这种情况,我们不妨读一读或看一看类似的作品,帮助自己打通思路,从而顺利地完成构思。贝奇柯夫在《托尔斯泰评传》中提到,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就是借鉴普希金作品《宾客齐集在别墅中》中的片断而完成的,不仅如此,托尔斯泰的这一“整个小说都是在对普希金和普希金的散文抱有极大兴趣的气氛下写成的”⑤。从这个经典例子可以看出,借鉴类似作品是尽快完成艺术构思的有效方法。所谓类似,指的是题材类似或者人物类似或者风格类似。我写过一篇题为《爱猪的女人》的小说,这个作品的构思是由一个生活细节引发的。听说有一个女人,她热爱养猪。但猪喂大了总要杀肉吃,在杀猪的时候,这个女人总是痛苦不已,一连几天泪眼汪汪,失魂落魄。我被这个生活细节感动了,决定写一写这样一个爱猪的女人。但是开始构思的时候,我却陷入了困惑与痛苦中,因为这个细节毕竟太简单了,不足以塑造出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这时,我想到了张艺谋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发现这部电影中的故事也非常简单,导演主要是通过气氛渲染的手法来表现母亲对父亲的那种狂热之爱的。电影中用了一系列略带夸张的画面将母亲对父亲的那种热恋与狂恋写到了极致。我觉得我要写的这个爱猪的女人与电影中的那个母亲有相似之处,虽然她们爱的对象不一样,但那种情怀是相似的。于是我就重新看了一遍那部电影。看完电影之后,我的思路彻底畅通了,苦闷随风而去,构思也很快明朗起来。
  第三,尽快确定一条线索。写作者的构思启动之后,脑海里一时间会出现一片乱麻的状态,许多人物,许多事件,许多场景一起在你眼前浮动,它们浑然无序,杂乱无章,让写作者眼花缭乱,不知如何取舍。这个时候,写作者千万不能慌张,应该力求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尽快从那些纷乱芜杂的人物、事件和场景中确定一条写作线索。“线索是关系到作品局部联结和全局集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⑥ 线索确定之后,一切都会朝着明朗的方向发展,写作者于是就有可能顺利地走过构思的模糊期。线索在构思中具有纲的作用,纲举目张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有些写作理论家建议写作者在动笔之前要列出写作提纲。可以充当线索的东西很多,可以是一个人物,可以是一件物体,可以是一段时间,可以是一种心态,还可以是其他什么。笔者有一篇小说《吃的喜剧》,初衷是想写乡村中人与人的关系,其中包括群众与干部,干部与干部之间的微妙的心理活动。构思启动以后,因为这方面的生活积累太多,所以材料非常丰富,我一时居然不知道如何选择与淘汰,于是就陷入了痛苦之中。后来,我选择并确定了吃饭这条主线,企图从吃饭这个角度去反映人际关系。线索确定之后,我的思路马上由模糊变得明晰了,马上由复杂变得简单了,马上由抽象变得具体了。作品中写到了村民朱八桂、村长和乡长。村长从朱八桂门口经过,随便说了一句:我一会儿到你家吃饭。朱八桂听村长说要到家里来吃饭,顿时受宠若惊,但是他家里很穷,只有土豆可吃。朱八桂为了迎接村长,便四处去借米和鸡蛋,精心为村长准备了一桌午饭。可是后来村长没来朱八桂家吃饭,原来他是信口开河的。午饭时间过去许久之后,村民朱八桂去找村长来吃饭,村长已在别人家酒足饭饱了。朱八桂于是就气得不行,觉得村长玩弄了他。后来,朱八桂就给村长捎了一个口信,说乡长晚上要到村长家吃饭。村长一听激动不已,马上杀鸡备宴。可是乡长却没到村长家吃晚饭,让村长白白忙活了半天,空等了一场。村长感到无比沮丧无比恼火。从上面的勾勒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人物和情节都是围绕吃饭这条线索设置和展开的。正是因为我巧妙地确定了吃饭这条主线,我的构思才顺利地走出模糊期。
  
  注释
  ①王先霈、孙文宪:《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60页。
  ②修倜:《文学奥秘探胜》,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4页。
  ③荣格著,冯川等译:《心理学与文学》,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29页。
  ④晓苏:《文学写作系统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笫127页。
  ⑤贝奇柯夫:《托尔斯泰评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298页。
  ⑥普丽华、江少川:《现代写作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1页。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是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渠道。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企业的途径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提供培训、应用技术推广这三个方面,但由于高职院校普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战略,为此教育的一系列转变,即“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从统一课程到自主选择课程的转变”“从单纯文化课程到综合性课程的转变”“从单
有人说,电影是所有艺术的“终结”,它不光具备大量文学、音乐、绘画、建筑、舞蹈、戏剧等传统艺术的基因,更因为它可以以极其“逼真”的方式成为“现实的渐近线”。所有艺术都来
摘 要:每一个想成为服装摄影师的实习生在完成摄影基础技巧的学习后要了解服装摄影市场的方方面面,对市场中的时尚编辑、时尚杂志、模特等与之相关的细节要充分了解,这样可以更好地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  关键词:服装广告摄影;服装摄影师  人们往往通过每月的时尚杂志掌握时尚潮流。杂志中的照片可以影响很多人,但总有一些风格会被人们接受,而另一些则会被拒绝。时尚摄影呈现了一个理想化的世界,美丽的人穿着优雅的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