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天性好玩、好动、好奇、好胜,他们的认知活动,多以兴趣和爱好为载体。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创造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乐中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学时,要选择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只有当学生对学习素材感兴趣时,他们才会主动地学习。因此,教学时,我注重从教材内容需要出发,以组织有趣的数学竞赛、讲述生动的小故事等方法来引入,不仅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而且能够引人入胜,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较短的几分钟内,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如在教学两个因数相乘的简便计算时,就可以抓住学生好胜的心理,先组织学生进行计算竞赛。设计两组题,两个组参赛,两个组当评委。
① ②
6×12×5 6×(12×5)
35×48 24×60
25×16 37×40
45×12 17×30
显然作第二组题的学生又对又快。作第一组题的学生在好胜心的驱使下会发现第二题可以口算,认为这样比不公平,因为第一组题不能口算,要求交换题目再比一次。这时,教师抓住时机,揭示课题。第一组题能不能口算?怎样简算?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它们的简便方法。在好胜心的驱使下,学生学得十分认真。
二、巧设疑问,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思始于疑。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有意设疑,着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引起学生探索的欲望。如教《分数化小数》时,一上课,我请学生说出分母在100以内的任意最简分数,老师可以马上回答你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哪些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接着问:你想知道这个奥秘吗?本节课我们就来揭示这个奥秘。再如教学《圆的面积》时,给学生讲述鲁班收徒弟时,出了一道口试题:“怎样求一棵大树横截面的面积?”拜师的人说要把大树据断才能求出来。结果鲁班没收这个徒弟。同学们想知道鲁班为什么没收这个徒弟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找到答案。有效的设疑抓住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补充趣味数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美国心理举家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机乃是对所学材料本身产生兴趣”。练习时精心选择形式新颖的题目,在数学内容较枯燥的部分补充趣味题,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能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完《数的整除》后,上了一堂“趣味数学课”。选择了这样一道趣味题:有人要杀100头猪,他把猪排成一行,先杀第一头,然后隔一头杀一头。杀完第一遍后,不打乱猪的队伍,又用同样的方法杀第二遍。如此继续下去,直到剩下最后一头时,他才停刀不杀。试问排在第几号位置的猪才平安无事。
读题后,学生争着发言,但都说不到解题的点子上。于是我提示学生先杀10头猪,看哪一头猪能避难?学生就在本子上写上1、2、3、4;5、6、7、8、9、10。照杀100头猪的方法,杀单数,不杀双数,结果发现第八头猪能避难,为什么?让学生探究发现把10以内各数分解质因数,只有8这个数分解质因数有3个2,质因数2最多,所以第八头猪能避难。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习情绪高涨,个个拿起笔来跃跃欲试,这时,我又说了一句;“单数不用分解质因数”,有的同学说:“我觉得10以内和90—100之间的数不用分解质因数。”他们终于在愉快、紧张的气氛中,找到正确答案,第64号位置的猪太平无事。
四、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一旦对某一事物产生了兴趣,就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就会自觉、主动地学习和探索。针对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我在教学几何知识时,总喜欢借助实物、电教媒体的演示等直观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如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我把学生带入实验室,分组教学,每组发给一个注有半杯红色水的量杯,一节废电池,一个方铁块,一个石块,学生大感疑惑,产生了好奇心,随后教师提出要求,先把电池放进量杯里,再取出来,把铁块、石块也分别放进量杯里,再取出来,量杯里的水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随着试验的进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处在一种欲罢不能的境地,为学生进入新的学习情境奠定了基础。
教学实践证明: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愉快的学习环境,就能点燃学生渴求知识的火焰,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使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习知识,在丰富的学习生活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学习上的成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变得爱学数学,会学数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学时,要选择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只有当学生对学习素材感兴趣时,他们才会主动地学习。因此,教学时,我注重从教材内容需要出发,以组织有趣的数学竞赛、讲述生动的小故事等方法来引入,不仅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而且能够引人入胜,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较短的几分钟内,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如在教学两个因数相乘的简便计算时,就可以抓住学生好胜的心理,先组织学生进行计算竞赛。设计两组题,两个组参赛,两个组当评委。
① ②
6×12×5 6×(12×5)
35×48 24×60
25×16 37×40
45×12 17×30
显然作第二组题的学生又对又快。作第一组题的学生在好胜心的驱使下会发现第二题可以口算,认为这样比不公平,因为第一组题不能口算,要求交换题目再比一次。这时,教师抓住时机,揭示课题。第一组题能不能口算?怎样简算?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它们的简便方法。在好胜心的驱使下,学生学得十分认真。
二、巧设疑问,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思始于疑。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有意设疑,着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引起学生探索的欲望。如教《分数化小数》时,一上课,我请学生说出分母在100以内的任意最简分数,老师可以马上回答你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哪些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接着问:你想知道这个奥秘吗?本节课我们就来揭示这个奥秘。再如教学《圆的面积》时,给学生讲述鲁班收徒弟时,出了一道口试题:“怎样求一棵大树横截面的面积?”拜师的人说要把大树据断才能求出来。结果鲁班没收这个徒弟。同学们想知道鲁班为什么没收这个徒弟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找到答案。有效的设疑抓住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补充趣味数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美国心理举家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机乃是对所学材料本身产生兴趣”。练习时精心选择形式新颖的题目,在数学内容较枯燥的部分补充趣味题,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能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完《数的整除》后,上了一堂“趣味数学课”。选择了这样一道趣味题:有人要杀100头猪,他把猪排成一行,先杀第一头,然后隔一头杀一头。杀完第一遍后,不打乱猪的队伍,又用同样的方法杀第二遍。如此继续下去,直到剩下最后一头时,他才停刀不杀。试问排在第几号位置的猪才平安无事。
读题后,学生争着发言,但都说不到解题的点子上。于是我提示学生先杀10头猪,看哪一头猪能避难?学生就在本子上写上1、2、3、4;5、6、7、8、9、10。照杀100头猪的方法,杀单数,不杀双数,结果发现第八头猪能避难,为什么?让学生探究发现把10以内各数分解质因数,只有8这个数分解质因数有3个2,质因数2最多,所以第八头猪能避难。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学习情绪高涨,个个拿起笔来跃跃欲试,这时,我又说了一句;“单数不用分解质因数”,有的同学说:“我觉得10以内和90—100之间的数不用分解质因数。”他们终于在愉快、紧张的气氛中,找到正确答案,第64号位置的猪太平无事。
四、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一旦对某一事物产生了兴趣,就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就会自觉、主动地学习和探索。针对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我在教学几何知识时,总喜欢借助实物、电教媒体的演示等直观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如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我把学生带入实验室,分组教学,每组发给一个注有半杯红色水的量杯,一节废电池,一个方铁块,一个石块,学生大感疑惑,产生了好奇心,随后教师提出要求,先把电池放进量杯里,再取出来,把铁块、石块也分别放进量杯里,再取出来,量杯里的水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随着试验的进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处在一种欲罢不能的境地,为学生进入新的学习情境奠定了基础。
教学实践证明: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愉快的学习环境,就能点燃学生渴求知识的火焰,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使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习知识,在丰富的学习生活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学习上的成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变得爱学数学,会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