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须深扎的诗树

来源 :星星·诗歌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ibi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自国是当代著名诗人,《星星》诗刊副主编,在卓有成就的编务及“树人”之余,李自国勤于创作,才气纵横。已有海量作品登载于《人民文学》《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诗刊》等数十家国内最具权威性的报刊;已出版的个人诗集和诗论集有《第三只眼睛》《告诉世界》《场》《大海的诞生》《遥向你的花季》《水洗的歌谣》《深埋记忆的挽歌》《生命之盐》《西村诗话》《行走的森林》等12部;他的诗作,在全国各类赛事和评选中,一度如黑马争先,并被收入美国、新加坡和国内40多种选集。
  在李自国的《告诉世界》序文中,四川文坛的泰斗马识途曾写下:“有些后起之秀,寒窗累月,呕心沥血,写出并不坏的作品来,却东投西送,无处受用,稿件如泥牛入海,渺无消息,最好不过收到一封油印的退稿信。其中未必没有伯乐发现而呻吟在盐车之下的千里马。”李自国在自贡市文联的顶头上司魏明伦则在序文中侃侃而谈:“李自国欣逢改革开放盛世,得天独厚,一面继承傅仇的森林热恋,一面追求比前辈更加深沉的森林思辨”,魏明伦对比傅仇与李自国的诗风异同,率直发声:“就内涵而言,《黑森林梦幻曲》显然超越《伐木声声》,将大森林升华为全人类的精神载体,升华为至真至善至美的理想国。古有‘花痴’,今有‘林痴’,傅仇泉下英灵不昧,必会引李自国为同侪,理解青年的诗风,支持青年的探索。”
  在悠长的岁月里,李自国颇像是一棵寂寞于掌声和喝彩之外的孤松,朝朝暮暮枝揽光霞接良禽,已见风骨嶙峋地挺拔于异质成材的中国诗林。
  为森林喊“痛”
  李自国这个“林痴”,首先是个“诗痴”,他视诗歌为生命,以写诗为使命。即令在人来人往、车来车去的街头,他依旧陷入醉诗的状况,甚至有人笑话,他一度为构思诗歌头撞过路边的水泥电杆。
  李自国出生在一个契诃夫笔下那类心灵善良、生活清寒的乡村医生的家庭,家中兄妹的多和人生磨难的多,导致他的父母腾不出精力来规范他的个性,从而赐予了他宽裕空间去放牧异想天开。他曾经这样描写过自己的父亲:“唯一的嗜好是酒。他生性刚烈,脾气暴躁,发怒后的‘敌人’是家里的家具,但扔出去不到五分钟又捡回来。靠他可怜的薪水和母亲的手工活,养大了我们兄妹六个,这在那个年头已经是惊人的创举。”十四岁那年,李自国辍学后离家出走,乘上一条江轮到雷波森工局下属的林场伐木、开山放炮、架桥铺路,亲身体验到要炼成一个“谦卑的人”需要多少“伟大的压力”。漂泊归来,又在家乡附近的龙贯山、青山岭林场务工,直到1978年考入宜宾卫校就学。这一段路不好走的不平凡经历,为李自国热爱的诗歌创作染上一色抹不掉的森林绿。
  在李自国笔下,一首首森林诗欢悦罕见,隐痛难掩。他在《黑森林梦幻曲》的开卷诗《新鲜的世界就此展开》中,以颤栗琴弦发出咏叹:
  “一年的故事从手上开始了/刺柏与指端连在一起/信念与藤条缠绕一起/日夜变幻出山神之造型/这是护林仔的民谣/行至一株株茶树/荡起姐妹们的倦美/仿佛经历太多夜露朝花/捕云捉月都茫茫……”
  这样的诗,字行间有生的努力、梦的朦胧、美的渴望,也有前程莫测的忐忑和幻灭逆袭的余悸,多少带一些想高歌又放不开嗓门的压抑,想追寻又不知何去何从的迷惘,这恰好折射出光霞万丈的晴空下却挥拂不去刀斧狂伐的沉痛记忆,绕梁音韵中亦飘出了几分酸涩,几分困惑,几分不死心的祈愿,从而使后续篇什都笼罩着一味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与抓不住放不开的苍凉。
  《来不及回忆的森林呵》一诗,是李自国初试锋芒的作品之一,其情感饱满、思辨深透:
  “天空和树一起伐倒了/星星掉下来/林涛的歌谣掉下来/树脸的刀疤像裂开的嘴唇/嘲笑倒下的父亲依然是树/依然像树发芽像月光生满树根/他不愿再作父亲的墓碑了……”
  在另一首诗歌《葬礼,在深山里举行》中,李自国唱出了悲不可抑的挽歌:
  “他是在百伐战争中/被一群野蛮和愚昧伐倒的/想以叶落归根的创举/覆盖岁月的荒凉人心的空白/唤醒这部世世代代遗传的生物链上/还在拆散还在毁灭它的人们……/那场造林运动送走那么多历史过客/竟夺走了一颗高贵的头颅飞翔的灵魂……/于是,山洞的杉皮屋倾斜了/鹫鹰破译了一双双鹰翅扇动的眼神/于是,经雀鸟国会反复商定/葬礼,在年年三月十二日举行”。
  三月十二日,是中国法定的植树节,李自国在这一天极乐生悲,为“百伐”中阵亡的人们和树们唱起了挽歌,其初衷当然是祈愿悲剧不再重演,绿色的生机伴随空间的无涯和时间的无限得以永恒,诗人视角的穿透力和捕捉题材的敏锐力,令人叹服。值得一提的是诗人创作了一个使人触目惊心的词语“百伐”,极易唤醒人们拯救林运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为城市品“味”
  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盐都人,李自国不单先行一步地注视、发掘和弘扬文化,并且他的书写具有刷新纪录的广度、深度、精度与美度,至今属于自贡诗人中的佼佼者。他在挖掘盐都的历史的同时,亦把自己诗行介入其中植入其中,使自己作品因凸显盐粒、盐质而珍贵,并成为盐都文化脉络的承续者和传播者。
  《天车》一诗,他以先锋派诗风速写盐场:“每年采卤归来,总要将不幸/醉倒杯里。将日子打磨成水/重又闪现的波光/复活古老的光荣与粗唇”,寥寥几笔便鮮活地勾勒出了古盐都盛衰起落的千载沧桑。李自国的诗行,不似众多的盐都乏善可陈的泛泛诗流,他们毫不掩饰自己不加节制的虚吹,以致把一个城市漫画式地变形为虚骄、虚荣与虚浮。李自国诗章的主题则宛如歌曲《梦驼铃》中的咏叹:“风沙挥不去映在历史的血痕,风沙挥不去苍白海棠血泪”,它每每使人惊愕过后,意犹未尽,掩卷沉思。例如,他在《盐,古朴而新鲜》中别具一格地写下:
  “将那些有关盐的书籍/随意翻开/会碰见一群古朴的人/手把盐罐/在书中反复触动的文字上面/挂着一年一月/朝自流井方向移来//他高喊着我的乳名/身着褴褛的绵长衣衫/妻子抱着月亮/流落在外/将近一个朝代/他把那口老井的地理和方位/告诉我多年/我坐在采卤天车下/流泪 或者勇往直前/我不是倾心他开采的一切/周身疲软的骨头/因盐而坚硬 自命不凡……”   李自国的书写深邃而动人,他不屑于效仿那类得意忘形的势利眼,把一部盐都史瘦身为盐商史,把现实拜金扭曲为历史拜金,那些人遣词造句的嗜好和习惯是选择珠光宝气的奢华富贵,反而折射出其内心世界俗不可耐的一贫如洗,只好把可怜巴巴的乞求目光投向一扇扇朱红豪门。
  李自国数度凭吊古盐场,他笔下的《自流井》字里行间既有血热,亦有悲怆:
  “在百年前,在中国最大的产盐场,生衍不息/曾祖父因你发家又败家/跳井又逃井的故事/耗尽数万两银子也不见底的故事呵/穷尽长夜的睡眠之后/千米深的古井/又成为一种绳的象征……”
  他的诗句,还原了盐都的古朴底色,把百年风云际会和世代命运浓缩为直笔书写的沉雄文笔,他所闻不光是那类铜板串或银元堆相互碰撞的脆响,还有功亏一篑的挫折和徒劳无益的付出,无疑更能体现一座城市筚路蓝缕的奋斗和百折不挠的血性。
  为人生追“梦”
  常人信奉“民以食為天”,作为诗人李自国似乎趋向于“人以诗为天”,诗行是他的命根子,音韵是他的佐酒菜,诗集则是酝酿美梦的头枕和温床。
  李自国一直在种梦、追梦,认真追溯一下李自国的诗歌地图和平生足迹,可以将他划为诗人中的三毛,他的“橄榄树”是永远在追寻又永远缥缈于天际的诗境。他是四川诗坛的“守望哨”和“守夜人”,他睁着眼睛数星星,闭着眼睛做好梦,请读他的《熟悉一个城市要耗掉几片月光》:“ 你如一片月光/ 斜斜地插在我的脸上/ 我的胎记 指纹 血型/被你一遍遍照耀了/我守望过的始祖鸟/又在你白茫茫的头顶翱翔/ 岁月是一枚熟透的苹果/掉在地上的耳朵/拾起一片退缩的海洋/ 远古的夕阳在群楼间传呼什么/爬满虫迹的纪元//接受了多少少年天子的闯荡/ 你是我青春的模样吗/ 在视野与奇想之间/釜溪河畔 古盐井里跳出的/那只井底之蛙/还有什么要相信/还有什么要思想//啊 自贡我的灵魂/在你抚问过的身子上复活了/这匹流亡北平的野马/发现世界原是一个墓场/当月裹住我 你的世纪/会泻下我驰过的仰望吗”这首想象力奇崛的诗歌,为虚无缥缈而快乐,为快乐而虚无缥缈,有欢悦亦有惆怅,极富李自国特色。也许,李自国做食人间烟火的事情未必件件靠谱,作不食人间烟火的诗歌则件件靠谱。假使谁要立论“写诗的人过分浪漫”,其支撑论点的论据找李自国讨要,大抵不会落空。
  《南方的重量》是李自国初出茅庐时期的作品,好像受了某个“诗魔”的影响,诗风不输先锋派的先锋,现代派的现代:“有表妹细的秤杆量过/有苏堤长的秤杆量过/有小巷深的秤杆量过/量出我杏花春雨的美丽忧伤/南方是一首唐诗的重量……”为了称出唐诗的重量,李自国曾专程到浔阳江头去寻找那位歌女弹过琵琶的客船,到寒山寺去听夜半撞钟的鸣声,到西湖断桥上去等候花朵一般的表妹,真诗人的性情就像浪迹天涯的三毛,去为构思梦一样美的诗句乐此不疲地豪掷脚步和散银。
  在《独步荒野》中,李自国激情潮汐,诗句如奔马扬蹄状:“期待已久的驰骋/超然独立的英雄血性/还有什么胜负可言/漂泊者无尽的旅途/靠如此的顿首与沉着/心,已长出烈马长鬃/该将什么坚守又将什么放弃/跨上梦寐的夕阳吧”。末尾之句,使人联想俄罗斯桂冠诗人莱蒙托夫成名诗《帆》中的经典三叹:“到遥远的异地它寻找什么?它把什么抛在故乡?”“它不是在寻找幸福,也不是在幸福中逃亡!”“不安分的帆儿却渴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蕴藏!”莱蒙托夫的诗歌具有惊涛骇浪中把握心理平衡的超凡定力,李自国的诗歌却有“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的超拔淡然,前者是渴望冲向风暴去领教和驾驭宿命,后者是出笼鸟般痛快展翼的心灵释放。
  曾供职《诗刊》编辑部的著名诗评家朱先树为李自国诗集《水洗的歌谣》作序时指出:“李自国诗歌创作总的说来,自觉意识是强烈的,不固守而积极进取。生活和体验本身是丰富多样的,可贵在他能从自我实际出发,不断发现自我,不断超越自我,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形成美丽的诗篇。我以为他的下一步的努力,则应把创作力作,拿出‘拳头’产品当主要任务了。诗的数量对于一个诗人来说是重要的,但如果有几首或几组能给人印象更深刻,让人能记住,甚或能在读者中广泛流传,那么一个真正的诗人形象就可以突现于诗坛了。”历经二十余年的努力,李自国显然没有辜负朱先树这一番殷切嘱托。
其他文献
给女儿做完褥子,  习惯性把针别在左侧的衣襟上,  这是早年母亲别针的习惯。  针不知什么时候没了,  遍寻了床上地上,  它带着自身的沉能走多远?  夜里,我梦到它,  闪闪地躺在似乎床板与地面接触的地方,  却怎么也够不到它。  一根针都能走,  我躲在哪里,朋友們同样望不到。  其实,我在不远处,  闪闪地望着你们,  带着故乡打上的针孔。
期刊
一  最初知道李白凤这个名字,是在阅读和辑录朱英诞新诗史料的时候。朱英诞在回忆文章中多次说到李白凤是他早年的诗友,1934年与他就读于北平民国学院,为同班同学。其时来兼课的是正在现代诗坛获得诗名的林庚先生。林庚先生讲授新诗创作,朱英诞、李白凤深受影响,从此走向现代诗歌创作。他们一同写诗,课余到林庚先生家中拜访、论诗,后经林庚先生结识废名,李又先朱一步结识当时文名正盛的周作人[1]。李白凤夫人刘朱樱
期刊
如果你太久置身于都市后现代缤纷绚丽的奇幻迷宫中,猛然间读到老井的《采煤者说》组诗,似乎便会瞬间降落到扎实的地面,甚而被他诗中那地下深处黑暗的力量紧紧攫住,惊异于在我们的脚下和背后,还有如此这般的诗意和现实。读到这组诗的标题,“采煤者说”,我们会自然地想起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捕蛇者说》是知识分子或曰体制中人的一次采风事件,柳宗元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采访记叙蒋氏三代的不幸境遇,最终目的是“故为之说,
期刊
诗歌应该成为捕风的旗帜。漫步当下诗坛,我们欣喜地看到,不少心系苍生的诗人,纷纷将目光投向了芸芸众生的凡俗生活,他们深切凝视那些在阴影中渴望光明、竭力挣扎的底层生活者人,体味那些在艰难生活窘境中抗争者苦涩、无奈、落寞与自适等复杂的情愫,透过细致入微的观察与直抵心灵的感受,捕捉隐秘于寻常景象中卑微生命的自我追寻与认证,进而将其置于更阔大的现实背景之中,完成诗人对渺小如蚁的个体生命诗意的观照与书写。  
期刊
新世纪以来,自媒体已逐渐占据了诗歌传播的主流市场,成为了新的诗歌阅读、写作、传播和讨论的阵营。与此同时,各种纸质诗歌刊物陆续推出的“网络诗选”以及大大小小、规格不一的“网络诗歌研讨会”风生水起、方兴未艾,进一步为网络自媒体时代的诗歌传播助兴。由此带来的诗歌写作随意化、大众化、无障碍化形态以及诗歌阅读粗浅化、快餐化、消遣化迹象颇有燎原之势,处处肆意蔓延,并时时呈现出一种“高雅艺术低级趣味化”的现实境
期刊
當下的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提升的同时,迅速发展的中国在国际政治与经济领域持续引发“中国热”。与之相应,中华文化也引起各国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随着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大力推
期刊
一  在当下,网上网下写作诗歌、传播诗歌的人越来越多,已经超过之前任何同时期的数量,作品出版和推送都非常兴盛,有一种蒸蒸日上的气象。尤其是随着新兴媒体的发展,移动自媒体平台等传播方式的存在,让诗歌的展示与传播轻而易举就可以完成。现在更多的写作者整天忙着的不再是阅读和写作,而是编发推送作品,举办或参与诗歌与影视、戏剧、舞蹈、音乐、绘画等艺术领域的跨界活动,可以预测到,以后诗歌活动家会越来越多,为了展
期刊
一、网络时代的理性与希望原理  如果我们曾经对古典的意象美学反复膜拜,并至今依然瞻仰其不朽的风采;如果我们曾经以抒情言志为诗之首要功能,以“无邪”为诗之精神,以歌为诗之韵律,那么,在当代,或者从后现代主义美学诞生以来,诗之功能,之精神,之韵律,之何为诗学,恐怕都要进行重新定义。但有一点显然不会改变,那就是,诗歌,作为一门语言之艺术——这一特性是让我们对诗保持欣赏,甚至保持迷恋,保持不能放弃这样一门
期刊
新的美学特征初现端倪  近些年来,诗歌借助于网络泥沙俱下。大浪淘沙中,一些优秀诗歌浮出水面,闪耀着金子般的光泽,让人眼睛一亮。它们呈现出一种共同的新的美学特征,借马尔库塞的概念以名之,即“新感性”。它们提供了新的感性经验、新的表现形式,刷新了我们看待诗歌和世界的眼光。或许,这才是诗歌复苏的真正迹象和标志。  在《审美之维》里,“新感性”是什么,马尔库塞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但从中可以概括出如下特征
期刊
熟知新诗百年历史的人都知道,新诗诞生在对传统文化彻底的反思甚至全然拒绝的背景之下。  从诗歌外部环境来讲,清末以后的国力衰败,使中国人自尊心受到极大挫伤,由对传统文化自豪感变为了耻辱感。之后就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强国梦想对大多数人中年人来讲,从童年时代起,泛政治化、工业化和二十世纪末的市场化、信息化成为我们人生的主要体验对象。  我想说工业化、市场化和信息化时代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工业化、市场化和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