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这样一个集群,其2014年生产总值占全国GDP 10.4%,如果放在中国各省份GDP榜单去看,它仅次于排名第一的广东省,比第二名江苏省多了1000多亿元,在中国这一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这个集群诞生23年来,历经“三次创业”,以敢为人先的锐气激发创新热情,以上下求索的执著砥砺创新智慧,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强到优,成为各自所在省份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
它,就是国家高新区。
新时期国家高新区的发展,一直牵动着最高决策层的目光。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大连高新区时指出:中国今后建设现代化强国,必须是创新驱动,高端解决问题。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但是我们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看就从高新科技园区开始。
科技部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共有国家级高新区129家,2014年实现营业总收入22.9万亿元,工业总产值17万亿元,净利润1.4万亿元,实缴税金1.2万亿元,出口创汇4272亿美元。
从发展速度上看,2014年,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中营业总收入、工业总产值和净利润三项实现了同比两位数增长,但增速较2013年明显趋缓。置身于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背景和建设世界一流园区的蓝图之下,将政策落实好、资源整合好、环境营造好、积极性发挥好,这些高新区的老课题,如今将迸发出哪些新内涵?
6月13日,科技部火炬中心联合中国经济研究院,在武汉东湖高新区举办中国经济圆桌论坛,武汉市委常委、东湖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胡立山,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张志宏、副主任杨跃承,中国经济研究院院长白津夫,中国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科技部调研室原主任胥和平,以及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深圳、成都、西安、杭州、苏州工业园区等8家国家高新区管委会的主要负责人及多位专家出席,共话加快创新驱动、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武汉共识:
一流高科技园区的使命担当
本次圆桌论坛上,与会者就加快创新驱动、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达成“武汉共识”。“武汉共识”全面梳理了新形势下高新区的使命责任、战略机遇、改革创新、创业生态、扩大开放、辐射带动等不同维度的有关框架,将是下一步指导全国高新区发展的基本共识和意见。
“共识”认为,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需要一流高科技园区提供先行先试的经验与示范,扩大开放和多边合作的全球经济发展布局需要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引领和带动。这是一流高科技园区光荣的历史使命和神圣的历史责任。
“共识”指出,当前国家高新区的发展正迈入新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流高科技园区必须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主动对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发展战略布局,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 ”、“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当好创新驱动发展的先锋。认真实施“国家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工程”,努力发挥好国家高新区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共识”认为,改革是国家高新区发展的不竭动力。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改革,破解发展难题,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发挥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作用,让创新创业的生态更完善,产业发展的环境更健康,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更美好。
8家高新区在“武汉共识”中提出,持续提升创新能力是国家高新区发展的根本要求。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大力发展众创空间、激励大众创新创业是国家高新区工作的重要抓手。
高新区第一方队:
我国创新驱动的重要基础
参加中国经济圆桌论坛的8家高新区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高新区“第一方队”,数据显示这8家高新区总产值近10万亿元,占国内高新区总产值的近一半。
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张志宏认为,高新区转型发展、战略提升,毫无疑问要看第一方队。“第一方队能够走出来,我们国家的创新驱动、转型提升才有基础。我们的方向、我们的选择,我们的目标都会对全国高新区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要把国家高新区这块牌子永远擦亮。“毫无疑问,国家高新区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中必须承担更重要的任务,也必须承担好这项任务。”
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杨跃承将高新区过去20多年的发展历程总结为三个结合和三个坚持:中央和地方结合、政府和市场结合、科技和经济结合;坚持深化改革、坚持开放合作、坚持创新发展。
下一个20年,高新区准备好了吗?
高新区谋变:率先破局的思考
定位:变与不变间的战略考量
我认为“三个持续不断”仍然符合当前高新区发展的实际需要:一是得持续不断聚集要素,当前要素聚集得还不够多,没有要素的聚集就没有创新;二是还得持续不断优化环境,没有创业的生态,没有适应技术、资本、人才的土壤,如何迎接新技术发展?三是必须持续不断培育主体,这种主体既是创新主体,也是服务创新主体,把社会组织、政府作用、各种创新主体力量在高新区有效聚合,并且让它们实现发展和良好互动。
面对新产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今后高新区要把握规划好发展方向,这种方向持续提升区域竞争力。聚集资源、培育主体、优化和营造环境的作用还是高新区发展的目标。我个人理解这就是高新区不变的定位,要有这样的定力,困惑多种多样,但是要坚持把高新区定位在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动力,包括不断发展新的动力。
——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
这个集群诞生23年来,历经“三次创业”,以敢为人先的锐气激发创新热情,以上下求索的执著砥砺创新智慧,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强到优,成为各自所在省份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
它,就是国家高新区。
新时期国家高新区的发展,一直牵动着最高决策层的目光。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大连高新区时指出:中国今后建设现代化强国,必须是创新驱动,高端解决问题。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但是我们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看就从高新科技园区开始。
科技部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共有国家级高新区129家,2014年实现营业总收入22.9万亿元,工业总产值17万亿元,净利润1.4万亿元,实缴税金1.2万亿元,出口创汇4272亿美元。
从发展速度上看,2014年,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中营业总收入、工业总产值和净利润三项实现了同比两位数增长,但增速较2013年明显趋缓。置身于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背景和建设世界一流园区的蓝图之下,将政策落实好、资源整合好、环境营造好、积极性发挥好,这些高新区的老课题,如今将迸发出哪些新内涵?
6月13日,科技部火炬中心联合中国经济研究院,在武汉东湖高新区举办中国经济圆桌论坛,武汉市委常委、东湖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胡立山,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张志宏、副主任杨跃承,中国经济研究院院长白津夫,中国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科技部调研室原主任胥和平,以及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深圳、成都、西安、杭州、苏州工业园区等8家国家高新区管委会的主要负责人及多位专家出席,共话加快创新驱动、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武汉共识:
一流高科技园区的使命担当
本次圆桌论坛上,与会者就加快创新驱动、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达成“武汉共识”。“武汉共识”全面梳理了新形势下高新区的使命责任、战略机遇、改革创新、创业生态、扩大开放、辐射带动等不同维度的有关框架,将是下一步指导全国高新区发展的基本共识和意见。
“共识”认为,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需要一流高科技园区提供先行先试的经验与示范,扩大开放和多边合作的全球经济发展布局需要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引领和带动。这是一流高科技园区光荣的历史使命和神圣的历史责任。
“共识”指出,当前国家高新区的发展正迈入新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流高科技园区必须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主动对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发展战略布局,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 ”、“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当好创新驱动发展的先锋。认真实施“国家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工程”,努力发挥好国家高新区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共识”认为,改革是国家高新区发展的不竭动力。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改革,破解发展难题,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发挥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作用,让创新创业的生态更完善,产业发展的环境更健康,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更美好。
8家高新区在“武汉共识”中提出,持续提升创新能力是国家高新区发展的根本要求。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大力发展众创空间、激励大众创新创业是国家高新区工作的重要抓手。
高新区第一方队:
我国创新驱动的重要基础
参加中国经济圆桌论坛的8家高新区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高新区“第一方队”,数据显示这8家高新区总产值近10万亿元,占国内高新区总产值的近一半。
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张志宏认为,高新区转型发展、战略提升,毫无疑问要看第一方队。“第一方队能够走出来,我们国家的创新驱动、转型提升才有基础。我们的方向、我们的选择,我们的目标都会对全国高新区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要把国家高新区这块牌子永远擦亮。“毫无疑问,国家高新区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中必须承担更重要的任务,也必须承担好这项任务。”
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杨跃承将高新区过去20多年的发展历程总结为三个结合和三个坚持:中央和地方结合、政府和市场结合、科技和经济结合;坚持深化改革、坚持开放合作、坚持创新发展。
下一个20年,高新区准备好了吗?
高新区谋变:率先破局的思考
定位:变与不变间的战略考量
我认为“三个持续不断”仍然符合当前高新区发展的实际需要:一是得持续不断聚集要素,当前要素聚集得还不够多,没有要素的聚集就没有创新;二是还得持续不断优化环境,没有创业的生态,没有适应技术、资本、人才的土壤,如何迎接新技术发展?三是必须持续不断培育主体,这种主体既是创新主体,也是服务创新主体,把社会组织、政府作用、各种创新主体力量在高新区有效聚合,并且让它们实现发展和良好互动。
面对新产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今后高新区要把握规划好发展方向,这种方向持续提升区域竞争力。聚集资源、培育主体、优化和营造环境的作用还是高新区发展的目标。我个人理解这就是高新区不变的定位,要有这样的定力,困惑多种多样,但是要坚持把高新区定位在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动力,包括不断发展新的动力。
——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