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梅兰芳是大家熟知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派艺术的创始人。在半个多世纪前(1928年-1937年)的老杂志里,梅兰芳的形象却复杂得多。他既是旦角里首屈一指的“明星”,又是敢于尝试时装戏、古装戏的“改革家”,还是激进的剧评人笔下的“守旧派”。
“明星”旦角梅兰芳
1913年,梅兰芳第一次在上海登台时,对于名角的舆论正在从“口头宣传”向“报纸上剧评的风气”嬗变,捧旦成为杂志捧角的重头戏。继谭鑫培、王瑶卿之后,有人把当时的京剧界比喻为“‘女主’临朝,乾纲乃衰”,旦角演员梅兰芳生在这样的时代,自然被赋予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梅兰芳之所以能够在众旦角中脱颖而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创造了新的旦角;而杂志则利用自身影响力,把梅兰芳打造成一位耀眼的明星。
梅绍武这样总结父亲一生在京剧上的改革:“他于是在一大批学识渊博的知识分子和亲友同行的协助和支持下,开始整理传统剧目,改革旦角表演艺术,把‘青衣’、‘花旦’、‘闺门旦’、‘刀马旦’等演技融于一体,开创了戏路宽阔、刚柔并济的‘花衫’行当。”正如梅绍武所言,梅兰芳的周围聚集了大批知识分子。冯耿光、齐如山等是梅一生的挚友,他们在扶助梅兰芳进行艺术创新的同时,还特别善于和媒体打交道。
1930年梅剧团赴美演出期间,从芝加哥到纽约,从旧金山到檀香山,齐如山等从未间断同国内媒体的联系。以当时销路颇广的杂志《北京画报》为例,有关梅兰芳的报道从“河北省政府要人欢送梅兰芳剧团摄影”到“梅兰芳最近在纽约国家剧院出演之戏单”,从《海外梅讯》到“梅剧团游美专号”,从《波摩那大学赠与梅兰芳文学博士之经过》到《檀香山梅讯》,乃至《游美归来之梅兰芳》,不能尽数。齐如山等人用自己的笔精心勾勒出了梅兰芳生动可感、光芒四射的明星形象;而杂志所需要的,恰是一个轰动、热烈的主题,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名人效应”或“话题效应”,以增进杂志的销量及其在读者中的知名度。
媒体、文人、票友、大众,共同参与了这场轰轰烈烈的造星运动,杂志中的梅兰芳成为耀眼的明星,其显著标志就是梅兰芳的私生活和演艺事业一样受到了热切关注,甚至成为提升杂志销量的广告招贴。“梅兰芳缀玉轩之回廊”、“梅兰芳的家庭”、“上影为梅兰芳在广州高宅击高夫球时所摄”、“芝兰近影”(指梅兰芳与夫人福芝芳的合影)、“梅室福芝芳及其长子保琛”、“北戴河海滨之梅兰芳”,这些与戏曲无关的私人相片,都由于读者对于明星的兴趣而被广为刊载。
实际上,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明星化的浪潮并不局限于京剧中的旦角行当,准确地说,梅兰芳的明星化只是这个浪潮的一个缩影。在摩登的上海,蝴蝶刚刚在《明星日报》所举办的电影皇后的票选中胜出,一个新鲜的种族——“追星族”也应运而生。
“改革家”梅兰芳
梅兰芳的声名鹊起,与他锐意革新,顺应时代受众的审美眼光密不可分。翻开这一时期的杂志,种种信息都显示:梅兰芳在试验时装戏、创制古装戏、发掘昆曲旧剧上进行了多方尝试,他是一位大胆的改革家。
杂志上最早的有关梅兰芳的改革讯息,是他对时装戏的编演。梅兰芳新颖的时装扮相,如《一缕麻》中饰林纫芬的剧照,让看惯了梅旧戏的观众和读者都感到无比新鲜。但由于并不认同票房的成功等于艺术的成功,梅兰芳在《童女斩蛇》后放弃了新戏的试验。
真正让杂志剧评人对梅兰芳另眼相看的,是他对古装戏的创造。这里所说的“古装戏”,也叫古装新戏,即由旦角穿着古人的服装表演歌舞剧,“对戏剧虽算是创作,而在另方面说,却正是反古运动”(齐如山语)。穿着新创制的古装、载歌载舞,旦角的改革在杂志上翻开新的一页。古装戏的创制,使欣赏戏曲的人不仅在“听”戏,更要“看”戏。这对于注重视觉美感的杂志特别是画报无疑是一大福音。当时《剧学月刊》杂志评论梅兰芳说:“这个人也有改革精神,不专用瑶卿成例。他那古装戏,便是瑶卿没动过的。叫人看过瑶卿,不能不再看他。”
抗战前北平杂志赋予梅兰芳形象的另一个特殊标签,就是他已成为中国乃至东方文化的象征,享有世界声誉,这与梅重新整理昆曲旧剧的革新行为是分不开的。《北京画报》记者芸子在《梅兰芳在美之成功》一文中肯定地说:“昆曲在世界剧上,确占有重要地位,实能代表中国剧也。复经梅兰芳以优美的歌唱与身段,供人观听,亦足使世界人士,对于中国剧有深刻之认识。”
杂志通过给梅兰芳的时装戏、古装戏、昆曲旧剧以不同的篇幅和评价,间接地流露出编者的好恶态度,表现出剧评人和读者对各种戏曲样式的截然不同的认同程度。这些剧评和剧照都向我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北平杂志中的梅兰芳是一位改革者,他在革新的道路上不断创造新的亮点。
“守旧派”梅兰芳
杂志是一面多棱镜,同样是梅兰芳这个人,在剧评人的笔下,却能折射出截然相反的形象。一些北平杂志构建了作为“改革者”的梅兰芳形象,另一些评论中,梅却成了旧剧的象征,与新剧水火不相容。
胡适说:“主张恢复昆曲的人和崇拜皮黄的人,同是缺乏文学进化的观念”,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闯将——《新青年》同仁对新旧戏的论争还历历在目,1932年,《剧学月刊》又应运而生,以“剧学”立名的本来之意是:“(一)本科学精神对于新旧彷徨中西杂糅之剧界病象,疑难问题,谋适当之解决。(二)用科学方法,研究本国原有之剧艺,整理而改进之,俾成一专门之学,立足于世界学术之林”。在这个宗旨指导下的《剧学月刊》,对当时新旧剧的许多问题发表了置地有声的批评。
例如,在新的思想氛围中,梅兰芳“男扮女”的做法,就受到了强烈质疑。王平陵在《剧学月刊》中发表文章《国剧中的“男扮女”问题》说:“中国自从话剧运动开始提倡以来,成为一般新人物无条件地攻击的目标的,就是这戏剧中‘男扮女’的问题……在梅君的意思里,未尝不以为这‘男扮女’的玩艺儿,是最触犯‘时忌’的一件事,而在新闻中婉婉曲曲先向南京的观众们作道歉的表示的。”
从现在角度看,梅兰芳是有世界眼光的,他对于新剧的见解在出国访问中得到了增长。他对时装戏的尝试曾经对中国早期话剧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杂志中批评他是“守旧派”,质疑“男扮女”的做法,嘲笑他是“匠博士”,都是那个特殊历史文化语境下的矫枉过正。杂志关于梅兰芳形象的讨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那个特殊年代里中剧与西剧的对立;但从另一个侧面看,未尝没有促进京剧与话剧的互相借鉴和学习。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明星”旦角梅兰芳
1913年,梅兰芳第一次在上海登台时,对于名角的舆论正在从“口头宣传”向“报纸上剧评的风气”嬗变,捧旦成为杂志捧角的重头戏。继谭鑫培、王瑶卿之后,有人把当时的京剧界比喻为“‘女主’临朝,乾纲乃衰”,旦角演员梅兰芳生在这样的时代,自然被赋予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梅兰芳之所以能够在众旦角中脱颖而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创造了新的旦角;而杂志则利用自身影响力,把梅兰芳打造成一位耀眼的明星。
梅绍武这样总结父亲一生在京剧上的改革:“他于是在一大批学识渊博的知识分子和亲友同行的协助和支持下,开始整理传统剧目,改革旦角表演艺术,把‘青衣’、‘花旦’、‘闺门旦’、‘刀马旦’等演技融于一体,开创了戏路宽阔、刚柔并济的‘花衫’行当。”正如梅绍武所言,梅兰芳的周围聚集了大批知识分子。冯耿光、齐如山等是梅一生的挚友,他们在扶助梅兰芳进行艺术创新的同时,还特别善于和媒体打交道。
1930年梅剧团赴美演出期间,从芝加哥到纽约,从旧金山到檀香山,齐如山等从未间断同国内媒体的联系。以当时销路颇广的杂志《北京画报》为例,有关梅兰芳的报道从“河北省政府要人欢送梅兰芳剧团摄影”到“梅兰芳最近在纽约国家剧院出演之戏单”,从《海外梅讯》到“梅剧团游美专号”,从《波摩那大学赠与梅兰芳文学博士之经过》到《檀香山梅讯》,乃至《游美归来之梅兰芳》,不能尽数。齐如山等人用自己的笔精心勾勒出了梅兰芳生动可感、光芒四射的明星形象;而杂志所需要的,恰是一个轰动、热烈的主题,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名人效应”或“话题效应”,以增进杂志的销量及其在读者中的知名度。
媒体、文人、票友、大众,共同参与了这场轰轰烈烈的造星运动,杂志中的梅兰芳成为耀眼的明星,其显著标志就是梅兰芳的私生活和演艺事业一样受到了热切关注,甚至成为提升杂志销量的广告招贴。“梅兰芳缀玉轩之回廊”、“梅兰芳的家庭”、“上影为梅兰芳在广州高宅击高夫球时所摄”、“芝兰近影”(指梅兰芳与夫人福芝芳的合影)、“梅室福芝芳及其长子保琛”、“北戴河海滨之梅兰芳”,这些与戏曲无关的私人相片,都由于读者对于明星的兴趣而被广为刊载。
实际上,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明星化的浪潮并不局限于京剧中的旦角行当,准确地说,梅兰芳的明星化只是这个浪潮的一个缩影。在摩登的上海,蝴蝶刚刚在《明星日报》所举办的电影皇后的票选中胜出,一个新鲜的种族——“追星族”也应运而生。
“改革家”梅兰芳
梅兰芳的声名鹊起,与他锐意革新,顺应时代受众的审美眼光密不可分。翻开这一时期的杂志,种种信息都显示:梅兰芳在试验时装戏、创制古装戏、发掘昆曲旧剧上进行了多方尝试,他是一位大胆的改革家。
杂志上最早的有关梅兰芳的改革讯息,是他对时装戏的编演。梅兰芳新颖的时装扮相,如《一缕麻》中饰林纫芬的剧照,让看惯了梅旧戏的观众和读者都感到无比新鲜。但由于并不认同票房的成功等于艺术的成功,梅兰芳在《童女斩蛇》后放弃了新戏的试验。
真正让杂志剧评人对梅兰芳另眼相看的,是他对古装戏的创造。这里所说的“古装戏”,也叫古装新戏,即由旦角穿着古人的服装表演歌舞剧,“对戏剧虽算是创作,而在另方面说,却正是反古运动”(齐如山语)。穿着新创制的古装、载歌载舞,旦角的改革在杂志上翻开新的一页。古装戏的创制,使欣赏戏曲的人不仅在“听”戏,更要“看”戏。这对于注重视觉美感的杂志特别是画报无疑是一大福音。当时《剧学月刊》杂志评论梅兰芳说:“这个人也有改革精神,不专用瑶卿成例。他那古装戏,便是瑶卿没动过的。叫人看过瑶卿,不能不再看他。”
抗战前北平杂志赋予梅兰芳形象的另一个特殊标签,就是他已成为中国乃至东方文化的象征,享有世界声誉,这与梅重新整理昆曲旧剧的革新行为是分不开的。《北京画报》记者芸子在《梅兰芳在美之成功》一文中肯定地说:“昆曲在世界剧上,确占有重要地位,实能代表中国剧也。复经梅兰芳以优美的歌唱与身段,供人观听,亦足使世界人士,对于中国剧有深刻之认识。”
杂志通过给梅兰芳的时装戏、古装戏、昆曲旧剧以不同的篇幅和评价,间接地流露出编者的好恶态度,表现出剧评人和读者对各种戏曲样式的截然不同的认同程度。这些剧评和剧照都向我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北平杂志中的梅兰芳是一位改革者,他在革新的道路上不断创造新的亮点。
“守旧派”梅兰芳
杂志是一面多棱镜,同样是梅兰芳这个人,在剧评人的笔下,却能折射出截然相反的形象。一些北平杂志构建了作为“改革者”的梅兰芳形象,另一些评论中,梅却成了旧剧的象征,与新剧水火不相容。
胡适说:“主张恢复昆曲的人和崇拜皮黄的人,同是缺乏文学进化的观念”,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闯将——《新青年》同仁对新旧戏的论争还历历在目,1932年,《剧学月刊》又应运而生,以“剧学”立名的本来之意是:“(一)本科学精神对于新旧彷徨中西杂糅之剧界病象,疑难问题,谋适当之解决。(二)用科学方法,研究本国原有之剧艺,整理而改进之,俾成一专门之学,立足于世界学术之林”。在这个宗旨指导下的《剧学月刊》,对当时新旧剧的许多问题发表了置地有声的批评。
例如,在新的思想氛围中,梅兰芳“男扮女”的做法,就受到了强烈质疑。王平陵在《剧学月刊》中发表文章《国剧中的“男扮女”问题》说:“中国自从话剧运动开始提倡以来,成为一般新人物无条件地攻击的目标的,就是这戏剧中‘男扮女’的问题……在梅君的意思里,未尝不以为这‘男扮女’的玩艺儿,是最触犯‘时忌’的一件事,而在新闻中婉婉曲曲先向南京的观众们作道歉的表示的。”
从现在角度看,梅兰芳是有世界眼光的,他对于新剧的见解在出国访问中得到了增长。他对时装戏的尝试曾经对中国早期话剧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杂志中批评他是“守旧派”,质疑“男扮女”的做法,嘲笑他是“匠博士”,都是那个特殊历史文化语境下的矫枉过正。杂志关于梅兰芳形象的讨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那个特殊年代里中剧与西剧的对立;但从另一个侧面看,未尝没有促进京剧与话剧的互相借鉴和学习。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