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建筑业生产的产品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同时, 建筑业也是一个危险性高、易发生事故的行业, 是国家安全生产专项治理的重点行业之一。近年来, 建筑业安全管理的现状和建筑施工现场的诸多不安全因素影响了整个建筑业效益的提高, 也是建筑业及建筑施工现场不能吸引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原因之一。安全管理具有系统性、连续性等特点, 本文将全面质量管理的PDCA 循环模式应用于建筑安全管理, 探讨了建筑业安全管理的全新方法及其操作过程, 借以降低建筑安全事故率, 提高建筑业生产率, 增加效益。
关键词:建筑安全管理PDCA循环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长期以来, 建筑业一直是安全事故率较高的工业部门之一。其事故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而且绝大部分事故与管理因素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讲, 尽管安全技术是建筑安全生产的基本保证, 但安全管理却是安全技术与安全规程实施的保证。文章将全面质量管理( TQM) 中PDCA循环的方法运用于建筑安全管理, 以期保证安全技术、安全规程、安全措施等在建筑企业中得以正确实施与贯彻, 从而达到降低安全事故率、提高企业效率的目的。
一、建筑安全管理的PDCA 循环
1、安全决策阶段—计划(Plan)
这一阶段具体涵盖了企业所制定的某一段具体时间,比如制定一年、一个季度或者一个月的安全管理计划;对建筑安装生产系统中的安全现状加以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针对安全工作,制定科学的工作指标;制定一套高效的安全措施计划。
实际中,将企业本期中的安全工作和上级相关部门对安全工作的科学指示、要求以及现阶段的安全生产状况等作为企业安全管理目标的主要依据。在明确安全管理目标时,应将其作为企业该时期安全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内容。
在对整个生产系统安全情况进行分析时,必须严格按照安全工作目标进行安全措施执行计划的编制。实际分析安全情况过程中,应从企业现阶段的安全生产形势以及生产状况角度为出发点,和同行业做一番细致的比较,实际中认真的调查、深入分析以及充分全面的论证,以此对企业本阶段范围内具体的、能够进行量化的安全工作指标加以明确。严格针对已明确的安全指标,充分利用关联图、因果图等有效工具对企业上一阶段中出现的事故或者隐患做一番分门别类的统计以及汇总,及时的找出造成事故或者隐患发生的整体末端因素,也就是可以通过措施加以解决的因素,然后,合理的通过排列图、“0—1”评分法等诸多的有效工具将存在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时的查找出来,在施工现场中予以确定。并据此,针对主要的影响因素,制定出一套系统性的、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计划,然后,再结合企业各部门实际职能划分情况,把安全措施计划全面贯穿于企业职能部门、项目部门、工程队、班组的职责范畴中,同时,明确具体的负责人、检查人以及竣工期限,并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目标管理图的绘制。
2、计划执行阶段—实施(Do)
执行实质上属于具体运作、实施计划中的内容范畴,从建筑业角度上来讲,按照质量管理计划,对这些技术方案进行细化,全面貫彻落实到个人,在一段时间的施工后,企业质量管理计划的总目标应及时的召集各分目标的负责人,对各部门的具体实施情况加以认真的分析和全面汇总,这样对于技术方案的贯彻落实具有重要意义,并且还要认真分析和协调下一阶段的实施进展情况,必要时,还应科学组织相关部门对实施情况予以全面的检查,以此明确下一阶段的具体实施计划,通过几次的反复循环直至编制的目标整体完成。由于不同的部门和人员都有着不同的属性,所以,不能千篇一律的采取同一种方式,实际过程中,企业各部门、单位或者个人应根据具体情况,通过高效、灵活的工作方式,或者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进行新的PDCA 循环。在实施一段时间后,企业安全管理计划的总目标负责人应及时的召集相关目标负责人,对各部门的实施情况加以分析,这样,给安全措施的落实提供了便捷,并且,有利于分析下一阶段的实施进展情况,必要时,可安排组织相关部门全面检查实施情况,最后,进行下一阶段实施计划的编制,经过几次反复循环直至编制的目标整体完成。
3、效果检查阶段—检查(Check)
对于建筑企业而言,主要检查和评估的内容具体涵盖了以下几方面:安全计划实际实施程度,质量检验是检查评估施工质量能否保证工程质量达到预定目标的最有效手段,同时,也全面体现出了质量的好坏程度,以及和历史安全管理过程进行比较等。在检查比较过程中,会采用图表这一工具进行分析,图表形式主要有柱状图、排列图、折线图等。实际过程中,应始终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做好材料检验工作;在检查所购买的钢材、水泥、防水材料时,不仅要检查其是否具有出厂合格证之外,同时,还要根据相关规范要求进行抽样检验;
(2)严格对隐蔽工程验收,这是监督控制的主要手段;对于部分隐蔽项目,应加强全程监督控制;
(3)做好技术复核工作;应将重心放到定位、引测标高、轴线、成品、半成品的选用等阶段上;
(4)严格抽检;应进行随机检查,这一方式较为灵活,不会受到任何的时间及条件限制,能够及时的发现存在的问题,在监督控制过程中属于一项核心手段。
4、汇总总结阶段—处理(Action)
在PDAC 循环的四个阶段中,最核心的阶段就是汇总总结阶段,其主要是改进与提高安全水平的基础。在该阶段中,工程项目负责人应及时召集有关单位中的安全相关负责人对前面三个阶段进行一番细致的讨论、汇总以及总结。在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处理时,应纳入下一次循环的计划阶段,并制定有效地整改措施,同时,进行成功经验的总结并宣传推广。汇总总结阶段不仅是一次循环的结束,还是下一循环的开始,通过这一阶段,我们能够及时的发现安全管理中存在的新问题,并在下一次循环中加以充分解决。
二、建筑施工安全PDCA 循环的客观要求
1、坚持安全与生产的统一
安全寓于生产之中, 并对其发挥促进和保证作用。因此, 安全与生产虽有时会出现矛盾, 但从安全、生产管理的目标来看, 表现出了高度的一致和统一。安全管理是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全与生产在实施过程中, 两者存在密切的联系。片面强调生产而忽视安全是极其危险的, 生产追求效益, 没有安全是没有效益的。
2、坚持全员管理
安全管理不是少数人和安全机构的工作, 而是一切与生产有关的机构、人员共同的事, 缺乏全员的参与, 安全管理不会有活力, 不会出现好的管理效果和结果。当然, 这并非否定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和安全监督机构的作用。安全涉及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 涉及从开工到竣工交付的全部过程、生产时间和生产要素。因此, 建筑施工过程中必须坚持全员、全方位的安全管理。
3、坚持持续推进
前面提到, 建筑施工安全PDCA 循环强调的就是“循环”, 是一动态过程管理。需要的是不断改进, 持续推进, 消除新的危险因素以及不间断的摸索新的规律, 总结经验与办法, 指导后续的PDCA 循环, 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结束语
总之,安全管理在生产管理中占有核心地位,两者实施过程中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只一味的重视生产而对安全忽略将会导致风险的发生,生产追求的是效益,缺少了安全,谈何效益?另一方面,加强全员管理;要想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就需要所有参与到生产的机构、人员的共同努力,如果全员没有积极的参与进来,那么,安全管理就毫无活力可言,管理效果与结果达不到理想目标。
参考文献
[1] 耿琳娅.浅谈建筑安全管理的PDCA循环[J]. 科技风. 2008(12)
[2] 陆宏斌.我国建筑安全管理制度的现状[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12)
[3] 杨忠.浅谈安全管理的PDCA循环[J]. 今日科苑. 2010(06)
[4] 杨晓华,淡寿全.我国建筑安全管理组织体系现状及完善措施[J]. 科技资讯. 2009(20)
关键词:建筑安全管理PDCA循环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长期以来, 建筑业一直是安全事故率较高的工业部门之一。其事故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而且绝大部分事故与管理因素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讲, 尽管安全技术是建筑安全生产的基本保证, 但安全管理却是安全技术与安全规程实施的保证。文章将全面质量管理( TQM) 中PDCA循环的方法运用于建筑安全管理, 以期保证安全技术、安全规程、安全措施等在建筑企业中得以正确实施与贯彻, 从而达到降低安全事故率、提高企业效率的目的。
一、建筑安全管理的PDCA 循环
1、安全决策阶段—计划(Plan)
这一阶段具体涵盖了企业所制定的某一段具体时间,比如制定一年、一个季度或者一个月的安全管理计划;对建筑安装生产系统中的安全现状加以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针对安全工作,制定科学的工作指标;制定一套高效的安全措施计划。
实际中,将企业本期中的安全工作和上级相关部门对安全工作的科学指示、要求以及现阶段的安全生产状况等作为企业安全管理目标的主要依据。在明确安全管理目标时,应将其作为企业该时期安全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内容。
在对整个生产系统安全情况进行分析时,必须严格按照安全工作目标进行安全措施执行计划的编制。实际分析安全情况过程中,应从企业现阶段的安全生产形势以及生产状况角度为出发点,和同行业做一番细致的比较,实际中认真的调查、深入分析以及充分全面的论证,以此对企业本阶段范围内具体的、能够进行量化的安全工作指标加以明确。严格针对已明确的安全指标,充分利用关联图、因果图等有效工具对企业上一阶段中出现的事故或者隐患做一番分门别类的统计以及汇总,及时的找出造成事故或者隐患发生的整体末端因素,也就是可以通过措施加以解决的因素,然后,合理的通过排列图、“0—1”评分法等诸多的有效工具将存在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时的查找出来,在施工现场中予以确定。并据此,针对主要的影响因素,制定出一套系统性的、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计划,然后,再结合企业各部门实际职能划分情况,把安全措施计划全面贯穿于企业职能部门、项目部门、工程队、班组的职责范畴中,同时,明确具体的负责人、检查人以及竣工期限,并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目标管理图的绘制。
2、计划执行阶段—实施(Do)
执行实质上属于具体运作、实施计划中的内容范畴,从建筑业角度上来讲,按照质量管理计划,对这些技术方案进行细化,全面貫彻落实到个人,在一段时间的施工后,企业质量管理计划的总目标应及时的召集各分目标的负责人,对各部门的具体实施情况加以认真的分析和全面汇总,这样对于技术方案的贯彻落实具有重要意义,并且还要认真分析和协调下一阶段的实施进展情况,必要时,还应科学组织相关部门对实施情况予以全面的检查,以此明确下一阶段的具体实施计划,通过几次的反复循环直至编制的目标整体完成。由于不同的部门和人员都有着不同的属性,所以,不能千篇一律的采取同一种方式,实际过程中,企业各部门、单位或者个人应根据具体情况,通过高效、灵活的工作方式,或者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进行新的PDCA 循环。在实施一段时间后,企业安全管理计划的总目标负责人应及时的召集相关目标负责人,对各部门的实施情况加以分析,这样,给安全措施的落实提供了便捷,并且,有利于分析下一阶段的实施进展情况,必要时,可安排组织相关部门全面检查实施情况,最后,进行下一阶段实施计划的编制,经过几次反复循环直至编制的目标整体完成。
3、效果检查阶段—检查(Check)
对于建筑企业而言,主要检查和评估的内容具体涵盖了以下几方面:安全计划实际实施程度,质量检验是检查评估施工质量能否保证工程质量达到预定目标的最有效手段,同时,也全面体现出了质量的好坏程度,以及和历史安全管理过程进行比较等。在检查比较过程中,会采用图表这一工具进行分析,图表形式主要有柱状图、排列图、折线图等。实际过程中,应始终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做好材料检验工作;在检查所购买的钢材、水泥、防水材料时,不仅要检查其是否具有出厂合格证之外,同时,还要根据相关规范要求进行抽样检验;
(2)严格对隐蔽工程验收,这是监督控制的主要手段;对于部分隐蔽项目,应加强全程监督控制;
(3)做好技术复核工作;应将重心放到定位、引测标高、轴线、成品、半成品的选用等阶段上;
(4)严格抽检;应进行随机检查,这一方式较为灵活,不会受到任何的时间及条件限制,能够及时的发现存在的问题,在监督控制过程中属于一项核心手段。
4、汇总总结阶段—处理(Action)
在PDAC 循环的四个阶段中,最核心的阶段就是汇总总结阶段,其主要是改进与提高安全水平的基础。在该阶段中,工程项目负责人应及时召集有关单位中的安全相关负责人对前面三个阶段进行一番细致的讨论、汇总以及总结。在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处理时,应纳入下一次循环的计划阶段,并制定有效地整改措施,同时,进行成功经验的总结并宣传推广。汇总总结阶段不仅是一次循环的结束,还是下一循环的开始,通过这一阶段,我们能够及时的发现安全管理中存在的新问题,并在下一次循环中加以充分解决。
二、建筑施工安全PDCA 循环的客观要求
1、坚持安全与生产的统一
安全寓于生产之中, 并对其发挥促进和保证作用。因此, 安全与生产虽有时会出现矛盾, 但从安全、生产管理的目标来看, 表现出了高度的一致和统一。安全管理是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全与生产在实施过程中, 两者存在密切的联系。片面强调生产而忽视安全是极其危险的, 生产追求效益, 没有安全是没有效益的。
2、坚持全员管理
安全管理不是少数人和安全机构的工作, 而是一切与生产有关的机构、人员共同的事, 缺乏全员的参与, 安全管理不会有活力, 不会出现好的管理效果和结果。当然, 这并非否定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和安全监督机构的作用。安全涉及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 涉及从开工到竣工交付的全部过程、生产时间和生产要素。因此, 建筑施工过程中必须坚持全员、全方位的安全管理。
3、坚持持续推进
前面提到, 建筑施工安全PDCA 循环强调的就是“循环”, 是一动态过程管理。需要的是不断改进, 持续推进, 消除新的危险因素以及不间断的摸索新的规律, 总结经验与办法, 指导后续的PDCA 循环, 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结束语
总之,安全管理在生产管理中占有核心地位,两者实施过程中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只一味的重视生产而对安全忽略将会导致风险的发生,生产追求的是效益,缺少了安全,谈何效益?另一方面,加强全员管理;要想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就需要所有参与到生产的机构、人员的共同努力,如果全员没有积极的参与进来,那么,安全管理就毫无活力可言,管理效果与结果达不到理想目标。
参考文献
[1] 耿琳娅.浅谈建筑安全管理的PDCA循环[J]. 科技风. 2008(12)
[2] 陆宏斌.我国建筑安全管理制度的现状[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12)
[3] 杨忠.浅谈安全管理的PDCA循环[J]. 今日科苑. 2010(06)
[4] 杨晓华,淡寿全.我国建筑安全管理组织体系现状及完善措施[J]. 科技资讯. 20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