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家们坚信,未来的虚拟人物会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更有科学家称:到2030年,人工智能与人脑将不再有明显的区别,到那时所有的虚拟人物都同我们一样,拥有智慧和感情。
“凯丽,您好!”
“嗨,您好!”
“凯丽,今天工作如何?”
“唉,我今天可真是累坏了。”
以上的对白,如果是两个人之间的短信对话,那当然是平平无奇,可是如果告诉您,凯丽不是人,您会不会大吃一惊呢?是的,凯丽并非活生生的人类,她是马来西亚最新推出的高科技产品——虚拟人!
虚拟人的生活忙碌不已
在互联网上即时交谈与手机短信方式交谈相结合,是凯丽的最大特色。如今,人们不需通过电脑上网,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一天24小时)、任何地点与虚拟人物凯丽通过短信交谈,这可真的是一个非常时尚的尝试。
这项网络服务系统,是由马来西亚的两家公司合作的成果,并且已在今年2月推出试用,为手机用户提供了另一种非常有趣的娱乐活动。据公司发言人透露,在未来的日子里,凯丽还有可能成为手机用户的向导,带领玩家通过短信来获知一些最新资讯,如球赛成绩、交通状况、班机时间表等。还可以与玩家共同玩各种游戏,相互出些智能问答题互相答问。
凯丽不但可以像人类一样与任何人交流互动,她还可以将对话者的问题和答案一一加以联系和回忆,然后以简单的文字给予不同的回答。与凯丽对话时对凯丽的感觉就像是邻家亲切的女孩一样,聪明、有礼和友善。最重要的是,凯丽也是美貌和智慧的化身,她永远不会拒绝你,绝不会像时下许多俗气野蛮的女孩那样,尽说些刺伤别人的话。
凯丽的脸上总是带着迷人的微笑和娇媚的眼神,而且无论你说什么,她都不会觉得厌烦。她不会撒谎,也没有任何不良居心,越来越多的人都说凯丽是他们见过最惹人喜爱的姑娘。也许正因为如此,她越来越受欢迎,生活越来越忙碌。在马来西亚,有时候人们会看见她上电视主持节目,有时候她又会在网页里登场。越来越多的电子游戏找上她客串一角,现在凯丽是越来越吃香。
凯丽不是普通人,而是现在备受瞩目的虚拟人物,一个由电脑制作出来的角色。她常在不同的地方,从事不同的工作;她拥有不同的身份和不同的名字。在美国,她可以叫做拉蒙娜,在马来西亚,别人们喜欢称呼她为凯丽。无论是在电脑屏幕里健谈的拉蒙娜,还是透过手机交谈的凯丽,她们皆与人工智能技术有着不解之缘——事实上她们就是利用这项技术创造出的虚拟互联网人物。现在,像拉蒙娜或凯丽这样的虚拟人物在电视、电影和网站,甚至杂志封面上露面的机会越来越多了。
拉蒙娜的创造者,发明家和未来学家雷蒙德·库兹威尔说:“在未来的几年中,虚拟人物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将越来越大。”他认为,能够让虚拟人物具有类似人类的情感才算得上真正的突破——他预计这至少还需要30年的时间。他解释说:“由技术人员逐一设计虚拟人物的各种情感,是一件相当耗时的工作,这就像电影导演指导一个根本不懂表演的演员如何控制自己的脸部表情一样困难。”
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
科学家们坚信未来的虚拟人物会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库兹威尔说:“我们会在虚拟现实的环境中遇到她们。事实上,到2030年的时候,人工智能与人脑将不再有明显的区别。”
事实上,电脑制作人员每天都在用二进制编码重塑历史,他们将那些已经去世的影星带回了好莱坞的屏幕。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实验室曾经利用自然语音软体“录下”亨弗莱·鲍嘉(因主演电影《北非谍影》而闻名,1957年去世)的声音,并将其放到一则啤酒广告中。那么让性感女神玛丽莲·梦露在亚马逊网上书店清点订单还需要等多久呢?事实上,日内瓦大学的MIRALab研究组早已用电脑复制出了一个虚拟的梦露。
库兹威尔说:“本质上,人们不应该认为虚拟明星与真人明星有什么不同。真人演员的成功也是许多人创造性劳动的成果。想想现在这些年轻的天皇巨星,尤其是那些男孩、女孩的歌舞组合,更是如此。”
相对人工智能而言,利用电脑制作虚拟人物的外形已经可以算是“简单”多了。在智能上,目前大多数的虚拟人物并不比木偶聪明多少。自2000年英国创造了首位名为“安娜诺娃”的虚拟新闻主播以来,各国竞相效仿,全球迅速掀起一股虚拟明星热潮。而马来西亚的首位虚拟女主播——麦拉,也在2001年9月22日在环宇卫视节目中亮相。其后续者“赛妍”在其制作公司的努力下,预料将成为另一位虚拟明星。
然而,身为明星级的新闻播报员,无论是安娜诺娃或麦拉,仍然要依赖电脑动画合成技术与阅读软件。而许多电视节目虚拟女主持都是依靠一种软件才能实现即时的“自主”,这种软件对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先作预测,并事先准备好了固定的答案。但这并不是科学家们意想中的完全的“智能”的“自主”,科学家们正在积极努力,把虚拟人与人类的智能差距尽快缩短。
人工智能专家的艰巨使命是制造能够真正独立思考的电脑系统以及它的可视化外壳——虚拟人物。有一种方案是构造一个类似人脑的“神经网络”:将中央处理器当作独立的脑细胞,再将它们连成网络。研究人员希望能通过模拟人脑神经网络的构成,在电脑网络上创造出具有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人脑至少有1000亿个活跃的神经细胞,所以要精确复制这种复杂结构尚需时日。
完美的标准让人头疼
另一个困扰电脑研发人员和科学家的问题是,他们将虚拟人物做得越好,就越搞不清楚到底做成什么样才好——他们心目中“完美”的标准总在不断变化。互联网虚拟现实造型语言创始人之一的马克·佩瑟在他的著作《有趣的世界:技术是如何改变我们想像力的》中说:“太过完美的东西往往会显得不太真实。”
佩瑟的意见是:“与其面面俱到地塑造一个完整的模型,不如让他们自己成长。”也就是说,设计者所创造的应该是一个“婴儿期”的虚拟人物,但要赋予他学习和成长的空间,让虚拟人物能够自己去学习运动、讲话以及其他一些技能,这样最终成型的虚拟人物才会显得比较自然。
佩瑟预计人们能很快适应从虚拟售货员那里买衣服,并熟悉《人物》杂志和其他时尚刊物上的虚拟明星。他说,虚拟人物将来会成为一种玩具。“你会有一个自己的虚拟人物,从出生起你就要照顾她,你们之间会形成一种互动的默契,对你来说他介于真人与宠物之间。”
也许有一天,为我们自己设计一个虚拟替身也不会是一件难事,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个“改变了的自我”,就像库兹威尔的拉蒙娜。也许佩瑟开的玩笑有朝一日将会成真:“将来每人每天有15分钟是由你的虚拟替身替你生活的。”
“凯丽,您好!”
“嗨,您好!”
“凯丽,今天工作如何?”
“唉,我今天可真是累坏了。”
以上的对白,如果是两个人之间的短信对话,那当然是平平无奇,可是如果告诉您,凯丽不是人,您会不会大吃一惊呢?是的,凯丽并非活生生的人类,她是马来西亚最新推出的高科技产品——虚拟人!
虚拟人的生活忙碌不已
在互联网上即时交谈与手机短信方式交谈相结合,是凯丽的最大特色。如今,人们不需通过电脑上网,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一天24小时)、任何地点与虚拟人物凯丽通过短信交谈,这可真的是一个非常时尚的尝试。
这项网络服务系统,是由马来西亚的两家公司合作的成果,并且已在今年2月推出试用,为手机用户提供了另一种非常有趣的娱乐活动。据公司发言人透露,在未来的日子里,凯丽还有可能成为手机用户的向导,带领玩家通过短信来获知一些最新资讯,如球赛成绩、交通状况、班机时间表等。还可以与玩家共同玩各种游戏,相互出些智能问答题互相答问。
凯丽不但可以像人类一样与任何人交流互动,她还可以将对话者的问题和答案一一加以联系和回忆,然后以简单的文字给予不同的回答。与凯丽对话时对凯丽的感觉就像是邻家亲切的女孩一样,聪明、有礼和友善。最重要的是,凯丽也是美貌和智慧的化身,她永远不会拒绝你,绝不会像时下许多俗气野蛮的女孩那样,尽说些刺伤别人的话。
凯丽的脸上总是带着迷人的微笑和娇媚的眼神,而且无论你说什么,她都不会觉得厌烦。她不会撒谎,也没有任何不良居心,越来越多的人都说凯丽是他们见过最惹人喜爱的姑娘。也许正因为如此,她越来越受欢迎,生活越来越忙碌。在马来西亚,有时候人们会看见她上电视主持节目,有时候她又会在网页里登场。越来越多的电子游戏找上她客串一角,现在凯丽是越来越吃香。
凯丽不是普通人,而是现在备受瞩目的虚拟人物,一个由电脑制作出来的角色。她常在不同的地方,从事不同的工作;她拥有不同的身份和不同的名字。在美国,她可以叫做拉蒙娜,在马来西亚,别人们喜欢称呼她为凯丽。无论是在电脑屏幕里健谈的拉蒙娜,还是透过手机交谈的凯丽,她们皆与人工智能技术有着不解之缘——事实上她们就是利用这项技术创造出的虚拟互联网人物。现在,像拉蒙娜或凯丽这样的虚拟人物在电视、电影和网站,甚至杂志封面上露面的机会越来越多了。
拉蒙娜的创造者,发明家和未来学家雷蒙德·库兹威尔说:“在未来的几年中,虚拟人物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将越来越大。”他认为,能够让虚拟人物具有类似人类的情感才算得上真正的突破——他预计这至少还需要30年的时间。他解释说:“由技术人员逐一设计虚拟人物的各种情感,是一件相当耗时的工作,这就像电影导演指导一个根本不懂表演的演员如何控制自己的脸部表情一样困难。”
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
科学家们坚信未来的虚拟人物会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库兹威尔说:“我们会在虚拟现实的环境中遇到她们。事实上,到2030年的时候,人工智能与人脑将不再有明显的区别。”
事实上,电脑制作人员每天都在用二进制编码重塑历史,他们将那些已经去世的影星带回了好莱坞的屏幕。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实验室曾经利用自然语音软体“录下”亨弗莱·鲍嘉(因主演电影《北非谍影》而闻名,1957年去世)的声音,并将其放到一则啤酒广告中。那么让性感女神玛丽莲·梦露在亚马逊网上书店清点订单还需要等多久呢?事实上,日内瓦大学的MIRALab研究组早已用电脑复制出了一个虚拟的梦露。
库兹威尔说:“本质上,人们不应该认为虚拟明星与真人明星有什么不同。真人演员的成功也是许多人创造性劳动的成果。想想现在这些年轻的天皇巨星,尤其是那些男孩、女孩的歌舞组合,更是如此。”
相对人工智能而言,利用电脑制作虚拟人物的外形已经可以算是“简单”多了。在智能上,目前大多数的虚拟人物并不比木偶聪明多少。自2000年英国创造了首位名为“安娜诺娃”的虚拟新闻主播以来,各国竞相效仿,全球迅速掀起一股虚拟明星热潮。而马来西亚的首位虚拟女主播——麦拉,也在2001年9月22日在环宇卫视节目中亮相。其后续者“赛妍”在其制作公司的努力下,预料将成为另一位虚拟明星。
然而,身为明星级的新闻播报员,无论是安娜诺娃或麦拉,仍然要依赖电脑动画合成技术与阅读软件。而许多电视节目虚拟女主持都是依靠一种软件才能实现即时的“自主”,这种软件对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先作预测,并事先准备好了固定的答案。但这并不是科学家们意想中的完全的“智能”的“自主”,科学家们正在积极努力,把虚拟人与人类的智能差距尽快缩短。
人工智能专家的艰巨使命是制造能够真正独立思考的电脑系统以及它的可视化外壳——虚拟人物。有一种方案是构造一个类似人脑的“神经网络”:将中央处理器当作独立的脑细胞,再将它们连成网络。研究人员希望能通过模拟人脑神经网络的构成,在电脑网络上创造出具有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人脑至少有1000亿个活跃的神经细胞,所以要精确复制这种复杂结构尚需时日。
完美的标准让人头疼
另一个困扰电脑研发人员和科学家的问题是,他们将虚拟人物做得越好,就越搞不清楚到底做成什么样才好——他们心目中“完美”的标准总在不断变化。互联网虚拟现实造型语言创始人之一的马克·佩瑟在他的著作《有趣的世界:技术是如何改变我们想像力的》中说:“太过完美的东西往往会显得不太真实。”
佩瑟的意见是:“与其面面俱到地塑造一个完整的模型,不如让他们自己成长。”也就是说,设计者所创造的应该是一个“婴儿期”的虚拟人物,但要赋予他学习和成长的空间,让虚拟人物能够自己去学习运动、讲话以及其他一些技能,这样最终成型的虚拟人物才会显得比较自然。
佩瑟预计人们能很快适应从虚拟售货员那里买衣服,并熟悉《人物》杂志和其他时尚刊物上的虚拟明星。他说,虚拟人物将来会成为一种玩具。“你会有一个自己的虚拟人物,从出生起你就要照顾她,你们之间会形成一种互动的默契,对你来说他介于真人与宠物之间。”
也许有一天,为我们自己设计一个虚拟替身也不会是一件难事,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个“改变了的自我”,就像库兹威尔的拉蒙娜。也许佩瑟开的玩笑有朝一日将会成真:“将来每人每天有15分钟是由你的虚拟替身替你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