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山水画历史之悠久已逾千年,自六朝时逐渐发展起来,经过隋、唐时期的不断完善,至五代、北宋时,日趋成熟,从此成为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再经过元明时期,写意水墨艺术的洗礼,时至今日,无论从绘画的构成方式与技法,还是这其中的神韵内涵,以及绘画理论,都已经非常完备。在这种理精法备的情况下,中国山水画以鲜明的艺术特征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绘画科目中主题元素的组成部分。
由山水画步入中国画史舞台,而闻达于世,进而开宗立派、成宗做祖的大家,古往今来,不乏其人。他们都经过了一番痛苦的磨砺,融合了自身的艺术修养和艺术追求、注入了个人的人格魅力,最终才创出了中国绘画史上的无数奇迹。
古人已逝,中国山水画需要进步,我们不能躺在祖先的光环中一味自傲,止步不前。假如一个画家,只能以“复古”自居,以能食古人的半碗残羹剩饭为荣,那他就失去了画家的精灵,这样做只能上辱先人,下负子孙。那么作为当代山水画家,又该如何去创作呢?我个人觉得一代大师李可染先生的观点,值得我们去思考。可染先生指出“我们画山水画就是为祖国山河树碑立传,这是一个画家爱国精神的表现”。这是老一辈艺术家透析了所处时代背景后的艺术感悟。今天的画家不但要师承这种理念,更要有所发展。如果老一辈艺术家把“为祖国山河树碑立传”做为自己的创作宗旨,那么今天的画家就要把手中的画笔,化做橄榄枝与和平鸽,向世界传递与展示我们这个古老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对大自然的爱和东方人的审美思想。
广富先生作画,以自身所具备的大胸怀、大气魄作为画中强烈感染力的源头,再融入自己的真性情。三者相结合,把握住画中的神韵,从而营造出属于广富先生自己的绘画内涵。我们在欣赏一幅好的中国画作品时,首先要品味的是作品中韵味格调的雅俗,其次才是画者本身笔墨功夫的高低。做为“表现”艺术的中国画所强调的是“以神取形、以意舍形”。中国写意山水的创作,主要以神写形。画家石鲁在《学画录·造型章》中,明确提出以神写形的主张,他说“我之观物,先神后形,由形而后神,凡物我之感应莫先乎神发,无神难视亦无睹,神先入为主,我则沾神而穷形”。
由此而感,我们在欣赏广富先生的作品时,往往会被画中的精神力量所震撼,同时也证明广富先生的内心格局非同一般,可以这样说,广富先生是站在新的高度上,以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中国画的创作。同时,也显现出了他“不与古同,不与今同”的绘画语言。形成自己的绘画语言方式,是一个画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也是画家毕生孜孜以求要做的事。这需要一个很长的时期,其过程也是非常艰苦的,它不仅仅考验一个画家的笔墨功夫,更是锤炼画家内在修养的过程。
“信心建立”和“心理期待”是任何一个画家都会面对的问题。艺术的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这个过程就如同一粒种子下地,无论怎样勤奋呵护,其生长发芽到收获果实,都有一个稳定的周期,艺术创作也是如此,也会有漫长的艰苦过程。因此,建立信心就显得非常重要,而且在创作进程中,又必须有自己心理上的期待,并能实现追求的目标。既要从速前进,又要不急不躁,异常勤奋和不停地探寻,两者亦须同步前进。
广富先生的绘画语言之所以建立,就在于他有着非常强烈的自信心,坚信自己所追求的艺术走向,能够代表若干年后的艺术上的自我体系的风格面貌,从而形成“关氏”风格的绘画形式体系。当然一个体系的建立,不是在短时期可以完成的,也不是靠个人的单独努力就可以做到的,这需要一个群体来共同努力。
但是,一个绘画风格体系建立之初,应该是从一个人开始,在这个人的影响下,会吸引无数追随者前仆后继地投入到这个体系中,不断地研究完善,这个体系就会日臻成熟。不单绘画如此,其他事业也一样。曾几何时,一个人的思想,改变了一个民族的命运,一个人理论体系的建立让一个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画道难为小道,却也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人生格局,广富先生的自信心就建立在他与众不同的人生格局上。在研习中国画的历程中,他时刻把握自己前进的心态,确立艺术进展要达到的水准,不断使自己的绘画创作一步一步向上攀升。
当然,身为画家,不能只有精神上的感悟,还要有深厚笃实的笔墨功,做为自己思想的依托。“无形神何以附”,历代画家在“借山川形势之精英,古今造物之陶冶”的同时,又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冶乎我也”。笔墨功夫在一幅作品中,起到的是“骨与肉”的作用,就如同天地相合,而万物滋生。在笔与墨的共同支撑下,画家可以创作出美轮美奂的艺术作品,营造出自己所向往的艺术格调,借笔墨以抒情怀,自可不必说。每个时期的画家,都在笔墨上用足了功夫,从而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笔墨符号。广富先生的笔墨雄浑质朴,笔行中锋,力透纸背,有一股刚正不阿的力量充溢其中,落笔肯定,决不拖沓,摒弃了一些无谓花哨。放笔直取,犹如长河直下,一泻千里,又如大海潮升,蓄势无穷。广富先生作画时中侧锋并用,就如同古代剑客在对决之时,每一剑刺出,或有崩云裂石般的沉稳与老辣当胸直取,或又剑走偏锋,举重若轻、出奇制胜。或轻灵或沉稳,完全取决于当时的景况,不能默守成规,应有必要的变通。广富先生深谙此道,所以在作画时他不教条主义,不为成法所束,敢于创新,画前人未画之画,成前人未成之法,单凭这点足以使那些抱残守缺、捧着老祖宗的灵位而不敢变通的人感到汗颜。我这样说并非离经叛祖,石清上人早在几百年前就提出了“笔墨当随时代”的观点,怎么当代的有些人,非要死守着一些不合时宜的过于程式化的东西不放呢?如果那样的话,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离经叛祖。广富先生敢于打破藩篱,泛起沉痈,不能不说堪称当代画史的创举。所谓“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踏若流星”继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广富先生做画开合有度,在大开大合之间不会使画面显得过于松散或者紧结,一种磅礴之气迎面而来,能让观者在一瞬间感到振奋,自强不息、积极向上、奔放热烈,似乎有一团火在熊熊燃烧,忽然间随着画中象的改变,又变得平和宁静,似一泓深潭般纯净清旷。在技术层面上,广富先生善于把握构建作品的形式结构,把握点与线的组合运用,经营布局错落有致,点、线、色、染、皴各法有机地结合,密处有清透,疏处有丰厚,在构成组合时,从大局处布局,再从细节着手,这样既有整体的艺术效果,又使点、线、色、染、皴等具备各自形式上的审美价值。运笔时收放得当,各种线条相互咬合,融为一体。
此外,在墨法和赋色上广富先生也有自家心得,他善于掌控墨与色的结合,色不掩墨,墨不碍色,色墨对冲。突破之处在于并不是简单的组合罗列,而是充分发挥中国传统绘画中颜料色彩明快亮丽的色调,再配合焦墨的墨亮或淡墨淡彩,氤氲的韵味在章法布局时把握虚实关系,这样使画面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效果,就如同音乐的音符般有跳动感,在多方因素共同努力下,完成一幅作品。其实,当画家用自己的审美眼光,来观察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他所找到的表现符号和色彩感觉就有了明确的个性,从而他的画面就统摄在自身设想的意境当中了。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的作品来了解他的感情,感知他作品中透射出的精神境界。
广富先生醉心于历史悠久的中国书画艺术,更热爱这一片大好河山,他对如此壮丽的锦绣山河无比的赞叹,这也成为他创作的动力。因而,广富先生能够数十年来在繁忙的工作之暇,坚持不遗余力,执笔丹青。
自从回归田园之后,广富先生更是以高涨的热情,无比的勤奋,创作出近万幅作品,硕果颇丰。从白山黑水之间到黄鹤楼上临江抒怀,茫茫雪域高原,巍峨昆仑山下,无论是三山五岳的松风,还是南疆苗寨的阁楼,都共同见证了先生的创作历程。
踏遍青山不觉老。那就是为了向全世界展示我们的优秀文化和强劲的民族生命力。广富先生找到了最佳的抒怀方式,这个过程是痛苦的,更是快乐的。
五代时大山洪谷的荆浩,有一首答友人诗,我觉得非常有意义:“恣意纵横扫,峰峦次第成。笔尖寒村瘦,墨淡野云清。岩石喷泉窄,山根到水平。禅房时一展,兼称苦空情”。品完广富先生山水作品后感触更深。
品关老之画有所得!
书于壬辰年重三日灯下
(作者:北京昊艺轩书画院院长)
由山水画步入中国画史舞台,而闻达于世,进而开宗立派、成宗做祖的大家,古往今来,不乏其人。他们都经过了一番痛苦的磨砺,融合了自身的艺术修养和艺术追求、注入了个人的人格魅力,最终才创出了中国绘画史上的无数奇迹。
古人已逝,中国山水画需要进步,我们不能躺在祖先的光环中一味自傲,止步不前。假如一个画家,只能以“复古”自居,以能食古人的半碗残羹剩饭为荣,那他就失去了画家的精灵,这样做只能上辱先人,下负子孙。那么作为当代山水画家,又该如何去创作呢?我个人觉得一代大师李可染先生的观点,值得我们去思考。可染先生指出“我们画山水画就是为祖国山河树碑立传,这是一个画家爱国精神的表现”。这是老一辈艺术家透析了所处时代背景后的艺术感悟。今天的画家不但要师承这种理念,更要有所发展。如果老一辈艺术家把“为祖国山河树碑立传”做为自己的创作宗旨,那么今天的画家就要把手中的画笔,化做橄榄枝与和平鸽,向世界传递与展示我们这个古老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对大自然的爱和东方人的审美思想。
广富先生作画,以自身所具备的大胸怀、大气魄作为画中强烈感染力的源头,再融入自己的真性情。三者相结合,把握住画中的神韵,从而营造出属于广富先生自己的绘画内涵。我们在欣赏一幅好的中国画作品时,首先要品味的是作品中韵味格调的雅俗,其次才是画者本身笔墨功夫的高低。做为“表现”艺术的中国画所强调的是“以神取形、以意舍形”。中国写意山水的创作,主要以神写形。画家石鲁在《学画录·造型章》中,明确提出以神写形的主张,他说“我之观物,先神后形,由形而后神,凡物我之感应莫先乎神发,无神难视亦无睹,神先入为主,我则沾神而穷形”。
由此而感,我们在欣赏广富先生的作品时,往往会被画中的精神力量所震撼,同时也证明广富先生的内心格局非同一般,可以这样说,广富先生是站在新的高度上,以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中国画的创作。同时,也显现出了他“不与古同,不与今同”的绘画语言。形成自己的绘画语言方式,是一个画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也是画家毕生孜孜以求要做的事。这需要一个很长的时期,其过程也是非常艰苦的,它不仅仅考验一个画家的笔墨功夫,更是锤炼画家内在修养的过程。
“信心建立”和“心理期待”是任何一个画家都会面对的问题。艺术的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这个过程就如同一粒种子下地,无论怎样勤奋呵护,其生长发芽到收获果实,都有一个稳定的周期,艺术创作也是如此,也会有漫长的艰苦过程。因此,建立信心就显得非常重要,而且在创作进程中,又必须有自己心理上的期待,并能实现追求的目标。既要从速前进,又要不急不躁,异常勤奋和不停地探寻,两者亦须同步前进。
广富先生的绘画语言之所以建立,就在于他有着非常强烈的自信心,坚信自己所追求的艺术走向,能够代表若干年后的艺术上的自我体系的风格面貌,从而形成“关氏”风格的绘画形式体系。当然一个体系的建立,不是在短时期可以完成的,也不是靠个人的单独努力就可以做到的,这需要一个群体来共同努力。
但是,一个绘画风格体系建立之初,应该是从一个人开始,在这个人的影响下,会吸引无数追随者前仆后继地投入到这个体系中,不断地研究完善,这个体系就会日臻成熟。不单绘画如此,其他事业也一样。曾几何时,一个人的思想,改变了一个民族的命运,一个人理论体系的建立让一个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画道难为小道,却也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人生格局,广富先生的自信心就建立在他与众不同的人生格局上。在研习中国画的历程中,他时刻把握自己前进的心态,确立艺术进展要达到的水准,不断使自己的绘画创作一步一步向上攀升。
当然,身为画家,不能只有精神上的感悟,还要有深厚笃实的笔墨功,做为自己思想的依托。“无形神何以附”,历代画家在“借山川形势之精英,古今造物之陶冶”的同时,又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冶乎我也”。笔墨功夫在一幅作品中,起到的是“骨与肉”的作用,就如同天地相合,而万物滋生。在笔与墨的共同支撑下,画家可以创作出美轮美奂的艺术作品,营造出自己所向往的艺术格调,借笔墨以抒情怀,自可不必说。每个时期的画家,都在笔墨上用足了功夫,从而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笔墨符号。广富先生的笔墨雄浑质朴,笔行中锋,力透纸背,有一股刚正不阿的力量充溢其中,落笔肯定,决不拖沓,摒弃了一些无谓花哨。放笔直取,犹如长河直下,一泻千里,又如大海潮升,蓄势无穷。广富先生作画时中侧锋并用,就如同古代剑客在对决之时,每一剑刺出,或有崩云裂石般的沉稳与老辣当胸直取,或又剑走偏锋,举重若轻、出奇制胜。或轻灵或沉稳,完全取决于当时的景况,不能默守成规,应有必要的变通。广富先生深谙此道,所以在作画时他不教条主义,不为成法所束,敢于创新,画前人未画之画,成前人未成之法,单凭这点足以使那些抱残守缺、捧着老祖宗的灵位而不敢变通的人感到汗颜。我这样说并非离经叛祖,石清上人早在几百年前就提出了“笔墨当随时代”的观点,怎么当代的有些人,非要死守着一些不合时宜的过于程式化的东西不放呢?如果那样的话,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离经叛祖。广富先生敢于打破藩篱,泛起沉痈,不能不说堪称当代画史的创举。所谓“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踏若流星”继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广富先生做画开合有度,在大开大合之间不会使画面显得过于松散或者紧结,一种磅礴之气迎面而来,能让观者在一瞬间感到振奋,自强不息、积极向上、奔放热烈,似乎有一团火在熊熊燃烧,忽然间随着画中象的改变,又变得平和宁静,似一泓深潭般纯净清旷。在技术层面上,广富先生善于把握构建作品的形式结构,把握点与线的组合运用,经营布局错落有致,点、线、色、染、皴各法有机地结合,密处有清透,疏处有丰厚,在构成组合时,从大局处布局,再从细节着手,这样既有整体的艺术效果,又使点、线、色、染、皴等具备各自形式上的审美价值。运笔时收放得当,各种线条相互咬合,融为一体。
此外,在墨法和赋色上广富先生也有自家心得,他善于掌控墨与色的结合,色不掩墨,墨不碍色,色墨对冲。突破之处在于并不是简单的组合罗列,而是充分发挥中国传统绘画中颜料色彩明快亮丽的色调,再配合焦墨的墨亮或淡墨淡彩,氤氲的韵味在章法布局时把握虚实关系,这样使画面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效果,就如同音乐的音符般有跳动感,在多方因素共同努力下,完成一幅作品。其实,当画家用自己的审美眼光,来观察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他所找到的表现符号和色彩感觉就有了明确的个性,从而他的画面就统摄在自身设想的意境当中了。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的作品来了解他的感情,感知他作品中透射出的精神境界。
广富先生醉心于历史悠久的中国书画艺术,更热爱这一片大好河山,他对如此壮丽的锦绣山河无比的赞叹,这也成为他创作的动力。因而,广富先生能够数十年来在繁忙的工作之暇,坚持不遗余力,执笔丹青。
自从回归田园之后,广富先生更是以高涨的热情,无比的勤奋,创作出近万幅作品,硕果颇丰。从白山黑水之间到黄鹤楼上临江抒怀,茫茫雪域高原,巍峨昆仑山下,无论是三山五岳的松风,还是南疆苗寨的阁楼,都共同见证了先生的创作历程。
踏遍青山不觉老。那就是为了向全世界展示我们的优秀文化和强劲的民族生命力。广富先生找到了最佳的抒怀方式,这个过程是痛苦的,更是快乐的。
五代时大山洪谷的荆浩,有一首答友人诗,我觉得非常有意义:“恣意纵横扫,峰峦次第成。笔尖寒村瘦,墨淡野云清。岩石喷泉窄,山根到水平。禅房时一展,兼称苦空情”。品完广富先生山水作品后感触更深。
品关老之画有所得!
书于壬辰年重三日灯下
(作者:北京昊艺轩书画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