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数学课堂上的生成是真实而美丽、稍纵即逝而可遇不可求的!这就要求教师有一双敏锐的慧眼,面对“意外的生成”,能灵活机智地把握时机,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因势利导,让有价值的资源渐入佳境,别有洞天;让看似平常的资源,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用我们灵动的智慧把“意外的生成”转化为教学资源,让细节演绎出别样的精彩,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把握时机;解除疑惑;弥补缺失;顺势而导
【案例一】“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
课堂上,在引导学生提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问题并列出算式“34 16”后,我让学生估计一下得数的范围,然后引导学生口算,接着放手让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学生很轻松地列出了竖式,并算出了正确的得数,教学流程显得那么流畅。这时,我想若再追问一句:“十位上的5是怎样得到的呢?”关于进位的教学难点就会突破了。突然,有一个学生举起手说:“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4 6=10,在竖式上不写10,却写0呢?”这个问题有价值,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进位的原理。“是呀,为什么?”我把这个问题又抛给了学生。
生1:个位上相加满十后,那个十跑到十位上去了,个位上当然就只剩下0了。
生2(跑到黑板前边说边写):如果在竖式上写10,那么就会变成: 410。
生3:不可能是这么大的数,因为34 16连100都不到,怎么可能是400多呢?
师:对呀,所以聪明的数学家为了避免这种错误,就想到了用十位上的1个十代替个位上的10个一的好办法。代替完之后,个位上只有0了,十位上就变成5了。(辅以计数器演示)
生4:我明白了,个位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十位进一。
师:同学们理解得这么透彻,说得这么清晰,我们真的要感谢刚才这位提问的同学。
【案例二】“认识乘法”
在引导学生又一次从现实情境中(有4盘苹果,每盘有2个)抽象出连加算式2 2 2 2=8后,我采用告知的方式进行教学。“求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还可以用乘法计算。4个2相加,可以写成4×2=8或2×4=8,‘×’叫做乘号。”我一边说一边板书。这时,一只小手又高高地举起了:“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乘号为什么用‘×’表示?”
这个问题的提出,使得课堂上一下子静得出奇。我故装糊涂,又把问题抛给了学生:“是啊,乘号为什么用‘×’表示?”安静片刻后,另一只小手举起来了:“老师,我想是这样的。因为乘法与加法有关系,加号是用‘ ’表示的,那么乘号只要把加号转一下就可以了。”
“第一个同学问得奇妙,第二个同学的回答更有创意。是呀,数学家就是这样创造出乘号的,你们真是了不起!”
【反思】
课堂上,我们要把握时机,善于捕捉“意外的生成”,留给学生思考和交流表达的时间与空间,鼓励他们勇敢地提出问题,并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才能演绎出精彩课堂。
1.解除疑惑,生成精彩
学习新知时,教师要给学生提问的机会,以解除他们心中的疑惑。案例一中,学生对于十位上的5的来历可能会比较清楚,但是个位上为什么不写10而写0呢?这可能是许多学生脑海中的一个结。可是当其他学生从多角度回答了这个同学的问题后,学生脑海中的那个结就会打开,不仅较好地突破了知识难点,而且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清晰, 创造出精彩的课堂,生成“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丽。
2.弥补缺失,收获精彩
案例一中,如果忽略了学生提出的问题(而这才真正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或者学生不提问,那么课堂流程可能会“流畅”下去,但有部分学生会一直“困惑”。案例二中,虽然我在课前设定了教学重难点,形成了教学预案,却没有想到学生提出的问题——关于乘法的数学文化(乘号的由来)。向学生适时地介绍这一数学文化,不仅会凸显数学学习内在的亲和力,提升思考的张力,增强数学学习的丰富性和体验性,而且会使学生更好地感悟乘法的意义。学生提出的问题,恰好弥补了这一缺失。
3.顺势而导,点亮精彩
课堂上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更容易触动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思考的动力,并且使他们的回答变得灵动和睿智,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思考能力。
案例一中,生1的回答融入了自己对于“满十进一”的理解;生2的方法是直观板书演示;生3则运用了估算,以事实来证明真理……学生的方法放射出异彩,折射着算理。案例二中,学生的问题是多么奇特,而学生的回答又是多么富有想象力和创意。 因此,课堂上,教师一定要顺势而导,激励学生善思、善疑,促使他们提出一个又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有了舒展灵性的空间,让细节点亮了精彩的课堂。数学课堂是动态的、人性的课堂,我们应该营造学生敢说、敢想的氛围,把握时机,用智慧去捕捉教学中的“亮点”,让在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从而萌发强烈的求知欲望,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数学课堂才会因学生灵动的智慧变得精彩、有趣。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第七小学)
关键词:把握时机;解除疑惑;弥补缺失;顺势而导
【案例一】“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
课堂上,在引导学生提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问题并列出算式“34 16”后,我让学生估计一下得数的范围,然后引导学生口算,接着放手让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学生很轻松地列出了竖式,并算出了正确的得数,教学流程显得那么流畅。这时,我想若再追问一句:“十位上的5是怎样得到的呢?”关于进位的教学难点就会突破了。突然,有一个学生举起手说:“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4 6=10,在竖式上不写10,却写0呢?”这个问题有价值,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进位的原理。“是呀,为什么?”我把这个问题又抛给了学生。
生1:个位上相加满十后,那个十跑到十位上去了,个位上当然就只剩下0了。
生2(跑到黑板前边说边写):如果在竖式上写10,那么就会变成: 410。
生3:不可能是这么大的数,因为34 16连100都不到,怎么可能是400多呢?
师:对呀,所以聪明的数学家为了避免这种错误,就想到了用十位上的1个十代替个位上的10个一的好办法。代替完之后,个位上只有0了,十位上就变成5了。(辅以计数器演示)
生4:我明白了,个位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十位进一。
师:同学们理解得这么透彻,说得这么清晰,我们真的要感谢刚才这位提问的同学。
【案例二】“认识乘法”
在引导学生又一次从现实情境中(有4盘苹果,每盘有2个)抽象出连加算式2 2 2 2=8后,我采用告知的方式进行教学。“求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还可以用乘法计算。4个2相加,可以写成4×2=8或2×4=8,‘×’叫做乘号。”我一边说一边板书。这时,一只小手又高高地举起了:“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乘号为什么用‘×’表示?”
这个问题的提出,使得课堂上一下子静得出奇。我故装糊涂,又把问题抛给了学生:“是啊,乘号为什么用‘×’表示?”安静片刻后,另一只小手举起来了:“老师,我想是这样的。因为乘法与加法有关系,加号是用‘ ’表示的,那么乘号只要把加号转一下就可以了。”
“第一个同学问得奇妙,第二个同学的回答更有创意。是呀,数学家就是这样创造出乘号的,你们真是了不起!”
【反思】
课堂上,我们要把握时机,善于捕捉“意外的生成”,留给学生思考和交流表达的时间与空间,鼓励他们勇敢地提出问题,并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才能演绎出精彩课堂。
1.解除疑惑,生成精彩
学习新知时,教师要给学生提问的机会,以解除他们心中的疑惑。案例一中,学生对于十位上的5的来历可能会比较清楚,但是个位上为什么不写10而写0呢?这可能是许多学生脑海中的一个结。可是当其他学生从多角度回答了这个同学的问题后,学生脑海中的那个结就会打开,不仅较好地突破了知识难点,而且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清晰, 创造出精彩的课堂,生成“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丽。
2.弥补缺失,收获精彩
案例一中,如果忽略了学生提出的问题(而这才真正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或者学生不提问,那么课堂流程可能会“流畅”下去,但有部分学生会一直“困惑”。案例二中,虽然我在课前设定了教学重难点,形成了教学预案,却没有想到学生提出的问题——关于乘法的数学文化(乘号的由来)。向学生适时地介绍这一数学文化,不仅会凸显数学学习内在的亲和力,提升思考的张力,增强数学学习的丰富性和体验性,而且会使学生更好地感悟乘法的意义。学生提出的问题,恰好弥补了这一缺失。
3.顺势而导,点亮精彩
课堂上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更容易触动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思考的动力,并且使他们的回答变得灵动和睿智,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思考能力。
案例一中,生1的回答融入了自己对于“满十进一”的理解;生2的方法是直观板书演示;生3则运用了估算,以事实来证明真理……学生的方法放射出异彩,折射着算理。案例二中,学生的问题是多么奇特,而学生的回答又是多么富有想象力和创意。 因此,课堂上,教师一定要顺势而导,激励学生善思、善疑,促使他们提出一个又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有了舒展灵性的空间,让细节点亮了精彩的课堂。数学课堂是动态的、人性的课堂,我们应该营造学生敢说、敢想的氛围,把握时机,用智慧去捕捉教学中的“亮点”,让在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从而萌发强烈的求知欲望,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数学课堂才会因学生灵动的智慧变得精彩、有趣。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第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