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生物教学;兴趣培养;多媒体;评价;实验;参与
〔中图分类号〕 G633.91〔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2(A)—0046—01
一、生物源于自然。贴近生活找教学资源,以实物观察、实验演示导入新课,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春夏之交,近水边的草丛中,常可看到进入生殖期的雄蛙趴在雌蛙的身体上,并用前肢紧紧地抱住雌蛙,这种现象叫抱对。雄蛙前肢的拇指基部,有棕黑色的隆肿突起,称为婚瘤,为抱对之用。青蛙的卵是体外受精,抱对是青蛙产卵和排精时的行为。抱对时,雌、雄蛙的泄殖腔孔相互接近,利于精液直接排在卵上,这样就会提高卵的受精率。通过实际观察这些现象,学生们兴奋异常,自然也就激发了他们学习生物的浓厚兴趣。
二、使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它作为一种现代教学形式,能够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许多微观、抽象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单靠挂图、幻灯片等手段很难讲清楚,但多媒体教学就可以通过丰富的图形界面反馈信息,有机地采用文字、声音、色彩、动画、图像等方式传递信息,将学生的视、听、触觉等都调动起来,学生容易理解掌握。通过多媒体、网络和虚拟现实技术摸拟生物教学中的各种动态过程,能够更好地揭示生命科学中复杂的变化过程和本质规律,自然地调动起学生积极学习生物的兴趣和强烈的掌握科学知识及现代化设备的愿望。
如在讲述《血管和心脏》时,可利用多媒体动画和视频多侧面、多角度地直观展示心脏的动态收缩图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回答出心脏的主要功能及主要由心肌构成心脏的特点。随后展示心脏的内部结构,引导学生思考心脏分几个腔,左右心房壁的薄厚、左右心室壁的薄厚是否一样,心房、心室分别与何种血管相通、瓣膜的作用、开放的方向、血液的流向等,从而可以高效地解决“四腔、相连的血管、瓣膜的开闭与血液流动方向相统一”的难点问题。
三、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呵护孩子的自信心。一是课堂上多用充满热情的鼓励性评价,如:“你真棒”、“学得不错”、“这个想法很有新意”、“先坐下,再想想,一定会想出来的”。教师以热情的鼓励与真诚的赞赏引导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二是课下与学生多谈心,作业中用批语反馈等形式给学生写随机评语。如有一个考试总不及格的学生在一次考试后及格了,给予他这样的评语:“你的这个60分比别人的90分更令老师高兴。因为经过努力,你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已经十分准确!若再努力,下次考试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成绩!”这样的评价是及时反馈,是积极导向,更是激励与关怀。
四、加强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加强实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加强演示实验。凡是该让学生看到的应尽量让他们看到。如讲血液凝固的原因时,补充了下列实验:用粗糙的木条不断搅动刚刚从动物体内抽出的新鲜血液,木条就会缠上许多丝状物,其中粘有的一些红色物质,是红细胞。洗去红细胞,丝状物呈现白色,这就是纤维蛋白,余下的血液不再凝固。学生感到很新奇,这时教师便可顺理成章地讲述血液凝固的原因,并就此讲清血浆和血清的区别。
2. 边讲课边实验,尽量做到先做实验后得结论,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动手机会。例如:讲骨的成分时,让每个学生取两条鱼肋骨,分别放在火上烧和放进稀盐酸中浸泡。实验过程引导学生观察骨的变化,启发他们自己总结骨的成分及无机物和有机物的特性,并在实验前后分别称重,计算出无机物和有机物的比例,进而让学生清楚地分析骨的成分和比例与骨特性的关系,归纳出骨的特性。
五、共同参与,相互交流。师生间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能使课堂更自由开放、更富有情境性、更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应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有意引导,时刻关注他们的表情,了解他们理解的程度。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在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上更加注意教法的创新,以便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和学习环境,巩固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另外,提倡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习效率,也是顺利进行教学活动的可靠保证。因此,教师要有与学生平等的意识,做学生的朋友和伙伴,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提出建议,与学生坦诚相待,多交流、多沟通,尊重学生的人格,实事求是地评价学生的优缺点,让学生在课堂里保持心情轻松愉快,而不是焦虑压抑,这样一来,学习效果自然会得到提高。
总而言之,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把握好学生心理状态的基础上,依据生物学科特点,结合生活实际,紧扣各章节相关的知识点,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教师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这样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不成问题了。
〔中图分类号〕 G633.91〔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2(A)—0046—01
一、生物源于自然。贴近生活找教学资源,以实物观察、实验演示导入新课,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春夏之交,近水边的草丛中,常可看到进入生殖期的雄蛙趴在雌蛙的身体上,并用前肢紧紧地抱住雌蛙,这种现象叫抱对。雄蛙前肢的拇指基部,有棕黑色的隆肿突起,称为婚瘤,为抱对之用。青蛙的卵是体外受精,抱对是青蛙产卵和排精时的行为。抱对时,雌、雄蛙的泄殖腔孔相互接近,利于精液直接排在卵上,这样就会提高卵的受精率。通过实际观察这些现象,学生们兴奋异常,自然也就激发了他们学习生物的浓厚兴趣。
二、使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它作为一种现代教学形式,能够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许多微观、抽象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单靠挂图、幻灯片等手段很难讲清楚,但多媒体教学就可以通过丰富的图形界面反馈信息,有机地采用文字、声音、色彩、动画、图像等方式传递信息,将学生的视、听、触觉等都调动起来,学生容易理解掌握。通过多媒体、网络和虚拟现实技术摸拟生物教学中的各种动态过程,能够更好地揭示生命科学中复杂的变化过程和本质规律,自然地调动起学生积极学习生物的兴趣和强烈的掌握科学知识及现代化设备的愿望。
如在讲述《血管和心脏》时,可利用多媒体动画和视频多侧面、多角度地直观展示心脏的动态收缩图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回答出心脏的主要功能及主要由心肌构成心脏的特点。随后展示心脏的内部结构,引导学生思考心脏分几个腔,左右心房壁的薄厚、左右心室壁的薄厚是否一样,心房、心室分别与何种血管相通、瓣膜的作用、开放的方向、血液的流向等,从而可以高效地解决“四腔、相连的血管、瓣膜的开闭与血液流动方向相统一”的难点问题。
三、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呵护孩子的自信心。一是课堂上多用充满热情的鼓励性评价,如:“你真棒”、“学得不错”、“这个想法很有新意”、“先坐下,再想想,一定会想出来的”。教师以热情的鼓励与真诚的赞赏引导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二是课下与学生多谈心,作业中用批语反馈等形式给学生写随机评语。如有一个考试总不及格的学生在一次考试后及格了,给予他这样的评语:“你的这个60分比别人的90分更令老师高兴。因为经过努力,你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已经十分准确!若再努力,下次考试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成绩!”这样的评价是及时反馈,是积极导向,更是激励与关怀。
四、加强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加强实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加强演示实验。凡是该让学生看到的应尽量让他们看到。如讲血液凝固的原因时,补充了下列实验:用粗糙的木条不断搅动刚刚从动物体内抽出的新鲜血液,木条就会缠上许多丝状物,其中粘有的一些红色物质,是红细胞。洗去红细胞,丝状物呈现白色,这就是纤维蛋白,余下的血液不再凝固。学生感到很新奇,这时教师便可顺理成章地讲述血液凝固的原因,并就此讲清血浆和血清的区别。
2. 边讲课边实验,尽量做到先做实验后得结论,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动手机会。例如:讲骨的成分时,让每个学生取两条鱼肋骨,分别放在火上烧和放进稀盐酸中浸泡。实验过程引导学生观察骨的变化,启发他们自己总结骨的成分及无机物和有机物的特性,并在实验前后分别称重,计算出无机物和有机物的比例,进而让学生清楚地分析骨的成分和比例与骨特性的关系,归纳出骨的特性。
五、共同参与,相互交流。师生间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能使课堂更自由开放、更富有情境性、更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应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有意引导,时刻关注他们的表情,了解他们理解的程度。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在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上更加注意教法的创新,以便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和学习环境,巩固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另外,提倡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习效率,也是顺利进行教学活动的可靠保证。因此,教师要有与学生平等的意识,做学生的朋友和伙伴,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提出建议,与学生坦诚相待,多交流、多沟通,尊重学生的人格,实事求是地评价学生的优缺点,让学生在课堂里保持心情轻松愉快,而不是焦虑压抑,这样一来,学习效果自然会得到提高。
总而言之,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把握好学生心理状态的基础上,依据生物学科特点,结合生活实际,紧扣各章节相关的知识点,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教师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这样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不成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