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下的存在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美国文坛公认的20世纪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老人与海》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通过对主人公圣地亚哥与鲨鱼之间惊险搏斗的描写,充分体现出主人公那种永不服输、永不放弃、奋斗不息的人生观,即使面对的是人类不可能战胜的大自然,但人仍然可以得到精神上的胜利。同时对于个体生命如何在困境重重的处境中实现自我调节,做出选择取舍,从而探索生命存在的方式与生存的意义。
  【关键词】 海明威;老人与海;困境;存在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8-0008-02
  海明威——美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都具有举足轻重影响力的作家,其作品在很长时间内都是世界文学评论界聚焦的重点。对于他的众多作品,评论界和读者褒贬不一、毁誉参半,但是对于其创作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外界却给予了一致性的肯定与褒奖。《老人与海》一经发表,就风靡美国乃至全世界,凭借着这一作品,海明威囊括了普利策奖、诺贝尔文学奖等奖项,该作品亦使其在文学界名声大噪。对于该作品的解读,文学评论界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重点展开。笔者拟对主人公圣地亚哥的现实生存困境进行剖析。
  圣地亚哥是海明威笔下的集苍老、贫穷、霉运、孤独于一体的渔夫,他已经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了,但是困境并没有击垮他,他还是对于未来充满了憧憬与期望。终于在其第85天出海之际,他捕捉到了体积庞大的大马林鱼,然而,过于简陋的捕鱼工具、孤立无援的处境,使其虽然历经艰辛终于在精疲力竭之时战胜了大马林鱼,却并未收获胜利——成群的鲨鱼将其历经艰辛捕获的大马林鱼啃食殆尽,其努力的成果化为乌有,徒留身心的疲倦与累累伤痕。
  世界充满着偶然性与不确定性,在对于这种偶然性与不确定性无法把握的时候,人们就只能做好多种准备,彼时人们对于这个世界的内心体验真实揭示出了个体在生存中的真实感受和情绪。
  一、孤独
  这一主题词在小说中被作者多次用于描写海明威的现实生存境遇。圣地亚哥的孤独体现在两个维度,即社會孤独与自然孤独,圣地亚哥既没有家人也没有亲朋好友,连唯一愿意跟其交往的、随其打渔的小男孩也被自己的父母给叫走了,无人听起倾诉,他只能喃喃自语,通过跟小鸟、鱼儿说话,来排解那内心的孤寂。最终当圣地亚哥拖着马林鱼残骸踉跄回到家时,游客们却把焦点放在赞美鱼的脊骨漂亮上,完全无视圣地亚哥所经历的一切,他的生活对于周围的人来说是无关紧要的,对于周围的人来说,他是孤独的、不为理解的。
  通过对于圣地亚哥处境的描写,我们可以悟到人生存处境的孤独,在人生的很多关头都需要自身去独自面对,没有人可以代自己去面对,甚至无人可以求助。可以说人生是一场孤独的战争,尘世中的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去承受这份孤独,去经历人生之路上存在的各种偶然性与可能性,这是每个人存在于世上的基本状态,同时也是个体能够把握住的真实的心理体验。
  二、焦虑
  同孤独一样,焦虑也是现代人对于其生存状态极其重要的感觉体验。从圣地亚哥的言行中,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这种情绪。在圣地亚哥与大马林鱼进行搏斗之际,不仅未能看到大马林鱼,却反被大马林鱼搞得筋疲力尽,彼时他的脑海中浮现出了这样的念头:也许自己做渔夫就是个错误;在眼看着自己与大马林鱼的斗争胜利无望时,他的内心是沮丧与难受的,他希望这是一场梦。在这场梦魇般的争斗过程中,圣地亚哥内心希望自己具备战胜马林鱼的能力,成功捕获大马林鱼,但是其面临的现实的斗争的困境使其对其内心的憧憬产生了动摇,他看到了现实中存在的威胁,而自己却又无力去改变现状,焦虑的情绪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从其焦虑的内容来看,其焦虑包括下面几方面:
  (一)面对死亡与命运的焦虑。在捕鱼中面对着随时可能出现的意外与突发状况,在圣地亚哥身心俱疲之际,他一方面怀疑自己的身份,这其实也是对于命运的焦虑。在圣地亚哥使出浑身解数却依然无法制伏大马林鱼之际,他感叹着说:“鱼啊,你自己确定是要死掉的,难不成你也非得把我也一并害死吗?”这时候圣地亚哥真切地感受到了死亡的冰冷威胁,感受到了环境对自身实体上的现实威胁,继而产生了一种对于死亡的焦虑。
  (二)对于无法改变的现实的绝望,质疑自己行动的无意义而产生焦虑。圣地亚哥在多天捕鱼而无所获之后,选择冒险到其他大部分渔夫都不敢涉足的深海去捕鱼,他从内心深处对自己的这种追求和选择是持肯定态度的。在深层意识里,他非常渴望自己能够通过捕获大鱼来展现自身的与众不同,但是现实总是冰冷无情的,他遇到了猎物殊死的挣扎、抵抗,当圣地亚哥明白自己无力将其制服后,他开始质疑自己渔夫的身份以及捕鱼的这种行为,历经一番番鱼儿的攻击后,他觉得自己在这场争斗中失败了,憧憬的梦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的巨大反差,使其觉得理想与现实之间仿佛有天堑无法逾越,他感到心力交瘁,嗅到了死亡的气息。他开始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无力改变现状的绝望感,并开始质疑自己所作所为是否有意义。
  人存在于世间,一方面是实体的存在,另一方面是对于自身存在的意义以及自身行为的意义的认知。自身存在的意义以及自身行为的意义的认知的丧失势必与其实体存在上的自我肯定受到外界威胁有关。当实体上的自我受到来自外界的威胁时,内心世界的空虚感以及存在的无意义感也会飘然而至,对于无法改变的现实的绝望,质疑自己行动的无意义而产生焦虑。
  (三)对于自己行为罪恶感的焦虑。海明威在小说中对于圣地亚哥有这样的一段心理描写:“我想这是一桩罪恶。别想那么多了,这么多麻烦,哪有心思去想罪恶。况且我也根本不了解,或许杀死鱼算是罪过,虽然杀死这条鱼是为了让自己活下去、让其他人有吃的。”
  从描写中可以看出来,圣地亚哥虽然对于自己杀鱼的这种行为,自己已经找到了合理的开解自己的理由,但是其内心的那种惴惴不安感,使其产生了对自己杀鱼这种罪恶的焦虑。   三、荒谬
  在圣地亚哥身上,看到他内心充满热情去投入到自己钟情的事业,尽管这种事业最终被无情的现实证明是徒劳无益的,但是圣地亚哥却在经历种种磨难,乃至被折磨的遍体鳞伤、身心俱疲时,却总能保持着激情和期冀,前途虽险却义无反顾地去迎接苦难。
  小说中,圣地亚哥在充满希望与期冀的心情中出海捕鱼,在海上与大马林鱼、鲨鱼进行了为期三天的殊死搏斗,最终却仅仅收获了一副鱼的骸骨时,他对于现实却还未感到绝望,而是满怀激情盼望着下一次捕鱼之旅。虽然其努力没有得到相应回报,他却依然将希望深埋心间。圣地亚哥对于生活的热切期盼与现实的冷酷形成了鲜明的对立,在他的主观努力与客观现状的徒劳无益的对抗中,看到的似乎是荒谬,世界首先赐给他了一份丰厚的礼物——一条体积硕大的大马林鱼,这让其兴奋不已,似乎其努力終有回报。为了收获其猎物,其满怀信心,穷其全力与猎物斗智斗勇斗力,在其终于征服猎物后,貌似天道真的酬勤,实则是为其面临更大的挑战埋下了伏笔。一群群蜂拥而至的鲨鱼,心安理得地剥夺了他的劳动硕果,圣地亚哥的努力最终功亏一篑,其满怀的期冀与不懈的努力换来的只能是残酷的失败与内心那种强烈的无力感。
  包括人类在内的每个个体都生活在遍布偶然性的世界里,都要不可避免地体验孤独、焦虑与荒谬,或许人们可以通过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理性的指引下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与重塑,然而,这一过程会是曲折的、充满险阻的,他们想要改造世界的同时,周围的客观环境也会对其行为施加阻碍,限制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摧毁其心智与信念,对其身体进行侵蚀、伤害,甚至于让其陷入万劫不复之境地。为了实现自己的某种目的,人们会全力以赴地去奋斗、追求,可能最终结局是徒劳的。圣地亚哥亦是如此,在最后一群鲨鱼蜂拥而至之际,他已经明白了自己奋斗的结局会是徒劳无益的,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在看不清到底有多少鲨鱼的情况下,他豁出了性命挥动着棍子去驱赶鲨鱼,直至最后在与鲨鱼的搏斗中,棍子也最终失去。当最后一条鲨鱼冲向大马林鱼头部的时候,圣地亚哥内心清楚地明白,他的这次辛劳之旅的成果终将化为乌有,但是其仍然在失去了武器的情形下,用舵猛砸鲸鱼,一次又一次。然而,其拼死捍卫的劳动果实只能是一堆白骨,最终大马林鱼只剩下了一副骨骸。通过这种看似徒劳无效的反抗,圣地亚哥勇敢地直面着这种荒谬,这是所有人都要直面的困境。
  四、结语
  通过对《老人与海》的解读,可以从圣地亚哥身上找到自己生存之道的借鉴,虽然人生困难重重,但内心深处更为强烈和明晰意愿,能够唤起人们对抗苦难非凡的信心和勇气,能够使人们去展望美好的将来,去义无反顾地去对抗孤独、焦虑和荒谬。
  参考文献:
  [1]王娇.孤独自语—— 《老人与海》意识流写作初探[J].青年文学家,2020,(26):129-130.
  [2]李申.抗争·自然·生命——  《花狗崖》与《老人与海》[J].新阅读,2020,(09):34-35.
  [3]周伟红.从英语语言文学看《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形象[J].青年文学家,2020,(21):157-158.
  [4]唐玉芹.对生命的自我认证与超越——海明威《老人与海》赏析[J].文化产业,2020,(17):53-54.
  [5]陈甦.勇敢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阻挠——读《老人与海》有感[J].工会博览,2020,(09):53.
  [6]谢政满.圣地亚哥:细腻纯真,富有智慧的硬汉子—— 《老人与海》之圣地亚哥形象再解读[J].中学语文,2020,(05):29-32.
  [7]王亚娟,张桂香.从《老人与海》中看到的亮剑精神[J].新课程(中),2019,(11):308.
  作者简介:
  刘敬敏,女,汉族,河南安阳人,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等。
其他文献
【摘要】 “崇饰丧祀以言孝,盛饷宾客以求名” 自古以来我国的丧葬文化便十分兴盛,无论平民百姓抑或皆崇尚厚葬。两汉时期,人们都有追求死后灵魂脱离躯壳羽化飞仙,通过天门进入极乐世界,尽享天国之乐的神仙思想。于是受此主流思想的影响,在汉墓丧葬壁画中,壁画作品无一不体现着浓厚的神仙思想。同时察举制在汉代社会十分流行,中央在选拔官员时,十分注重个人德行,所以汉代社会形成了忠孝仁德的良好风气,并深远地影响了汉
期刊
【摘要】 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经济与科学技术有了极大的发展,且现在是网络信息化时代,这就带动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并且能够有效地满足人们持续增长的娱乐与消费需求,同时在数字化的趋势下,影视声音的制作水平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在影视录音教育中有着关键性的作用,使得影视艺术教育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数字化技术;影视录音;教育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要】 作为中国现实主义话剧的奠基石,《雷雨》自上世纪30年代创作完成至今,已经经历了八十多个春秋了,在这八十余年的时间里,作为戏剧的《雷雨》除了在舞台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外,更在舞台外被数次搬上银幕,新时期以来,雷雨又以电视、电影、歌剧、各类地方戏等多种方式不断被改编、搬演,而这部近百年的剧作,除了其本身的丰富内涵外,更在其不断地改编与搬演中焕发出更多的活力与生命力,本文将简要论述分析《雷雨》的
期刊
【摘要】 清代汉语介词系统的成员更新主要有以下四种表现:成员退出介词系统、同一系统内成员之间形成更替、新产生成员、正处在介词化进程之中。成员系统的更新表现出两个特点:一是特化倾向,二是沿用并萌芽一批“X着”式介词。  【关键词】 更新;更替;介词化;特化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7-0091-02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
期刊
【摘要】 为了能够更好地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高职院校同样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德育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让他们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而心理健康教学的开展则主要是为了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让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和发展。高职院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学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可以极大地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并更好地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期刊
【摘要】 “非遗”是集人的社会需求、精神需求、自然需求的活态文化,2004年中国加入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文件来促进“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整体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态势,但由于部分项目工艺落后、形式单一、传承人不足等诸多原因,部分非遗项目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在互联网时代,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如何保护并传承非遗成为热点话题,本文将对河源
期刊
【摘要】 随着现代社会各种新兴行业开展,新媒体以及新技术对传统产业产生的冲击越来越显著,传统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生存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传统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势必要求新求变才能够更好的发展。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的生存与发展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困境,本文首先对互联网新媒体与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相关进行了简单概述,其次对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生存发展困境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生存
期刊
【摘要】 给每个学生提供人尽其才的教育,把自主选择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高职教育摆脱困境的唯一出路。如何实施有效的个性化培养,是当前教育界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从多元智能理论、个性发展理论和高等教育分流理论的视角出发,提出了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基本策略,为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个性化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策略  【中图分
期刊
【摘要】 中国人世代都一直延续着本命年的习俗以及说法,每个人出生的年份都将对应十二属相之一,每十二年都会遇到属于自己的本命年。而本命年也被赋予了不吉之意。人们出于本能自我保护的心理,为这一说法找出解决方案拯救自己。正是因为每逢春节的这一场为本命年而兴起的盛大仪式,国人通过赋予各式各样的象征符号驱邪来抚慰心灵。  【关键词】 本命年;民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B99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布鲁克林的荒唐事》以其温暖人心的治愈功能闻名。奥斯特在该书中以大城市中的孤独者为聚焦点,叙述他们在布鲁克林这样的小社区中重建生活圈,将文学作为心灵避难所寻求慰藉的故事。本文则以创伤理论和想象共同体为理论指导,分别从作者、作品和时代三方面解读《布鲁克林的荒唐事》的治愈功能。  【关键词】 保罗·奥斯特;《布鲁克林的荒唐事》;避难所;治愈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