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我国央行频繁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特别是在2006至2007年度,央行先后11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之一“存款准备金率”对我国的货币供给到底有着怎样的影响,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是否是抑制经济过热,对冲流动性的有效手段?本文运用协整理论和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证明存款准备金率虽然对我国货币供给有反向影响,但是效果较弱。相比之下,外汇储备对我国货币供给的影响较为明显。
[关键词] 外汇储备 货币供给 存款准备金率
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保持高速增长,甚至出现了经济过热的势头,尤其在2006-2007年,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迅速发展,同时带动了房价的疯狂上涨,为了调整信贷量,对冲流动性过多以及抑制我国局部经济过热的现象,央行在这此期间频频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但实际上,货币供给量M1,M2在一直处于上升态势,尤其是在2006-2007年,尽管央行在此期间先后11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但是M1,M2一直保持上升趋势。事实证明,通过频繁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抑制经济过热,改善流动性过剩作用甚微。
一、理论阐述
中央银行通常通过准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以及贴现业务三种途径控制基础货币,进而控制货币供给。
存款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为了保证满足正常的贷款和提存要求,对所吸收存款所准备的一定比例的保证金要求。这个比例即存款准备金率,也就是说,存款准备金率越高,需要的保证金数量就越大,商业银行可以用于放贷的金额就越少。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是我国央行调控货币供给总量的常用手段。
公开市场业务即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劵以控制基础货币。
再贴现业务即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的利率来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需求。
在经济下滑时,为了应对随之而来的通货紧缩,央行可以通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从而提高货币供给。而在经济过热,导致可能发生通货膨胀时,通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减少货币供给量,可以有效抑制通货膨胀。因此,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也可视作经济运行变化的信号。
货币供给受存款准备金率影响可用公式表示为:M2=B*m2=B(1+q)/(r+q),具体推导过程如下:
根据货币供应量的公式M=m*B,其中m为货币乘数,B为基础货币。
在这里,为简化公式,M2=D+C,B=R+C,R=r*D,C=q*D,q=C/D,K=(1+q)/(r+q)
M2为广义货币,B为基础货币,R为商业银行存入中央银行的现金储备,C为流通与公众手中的通货,D为商业银行各种存款总和,q为存款漏损率,r为存款准备金率。
由此可见存款准备金率与M2成反比。当存款准备金上调时,货币供给会随之下降。央行正是通过改变存款准备金率改变货币乘数,从而影响货币供给量。
二、现实情况分析
由于影响较大,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在国外一般不常用,但是在我国,这已成为央行的常用手段。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在国内主要用于削弱流动性,控制商业银行的放贷量。2007年,在GDP增长过快,固定投资比例以及房价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央行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从年初的9.5%大幅上升至14.5%,央行此举本想借此改善流动性严重过剩的问题,但是收效甚。2007年底M2较年初上升了14.8%,2006年该数值为13.8%。
而到了2010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再次连续两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每次为0.5个百分点。上调间隔仅为一个月。据中央人民银行最近公布的数据,在2月底,广义货币供应量为63.6万亿元,同比增长25.52%,增幅比上月末低0.56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22.43万亿元,同比增长34.99%,增幅比上月末低3.97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4.29万亿元,同比增长21.98%。当月累计净投放现金2107亿元,同比多投放8048亿元。
尽管央行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但是中央人民银行近期一直强调不会加息。仍旧采取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由此可见,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在目前主要是出于对流动性控制的考量,而不是货币政策变动的实施工具。虽然理论上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通过杠杆作用会对货币供给有较大影响。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并未使得货币供给出现下降的趋势。可见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在我国并不是什么“猛药”,还有其他方面的因素影响到货币供给量。
三、实验数据分析
存款准备金率对我国货币供给影响的实证检验。
1,相关变量的选择
考虑到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频率,本次实验采用数据为2000年至2009年季度数据。本次实验以货币供给M2为因变量,在自变量的选择方面,考虑到外汇储备能够通过外汇占款影响到货币供给量,而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及贷款利率也能对货币银行存款及信贷产生较明显影响,从而影响到基础货币及货币的投放量。因此自变量采用了外汇储备(fr),存款利率(sr)及贷款利率(lr)。
本文中所用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为便于实验操作,均采用季度数据值。本文检验均采用EVIEWS 5.0软件。
2,平稳性检验:
因为所要测度的是货币供给量的随利率变化的增长情况,我们在进行实验分析时采用半对数模型。以基础货币LN(M2)为因变量,外汇储备LNFR,贷款利率LNLR,存款利率LNSR为自变量,对以上数据的时间序列做ADF检验,得到以下结果
检验结果表明这几个变量都不能拒绝单位根假设,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的,接下来对这几个变量在一阶差分的基础上再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d(lnm2),d(lnfr),d(lr),d(sr)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都能拒绝原假设,说明这几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序列。
3,协整检验
在进行整检验前,需要对这几个变量进行序列自相关检验
通过协整检验得到如下回归模型结果
LNM2=9.554+0.187LNFR-0.021LR-0.011SR
Adjusted R-squared 0.998372
t=(13.684) (2.008) (-1.341) (-2.473)
DW=2.020916
在变量为3,样本数为38的条件下,DW值经查表上下值区间为:1.318-1.656
1.656 4,对所得出长期均衡模型进行预测评价,可知平均相对误差MPE为5.389,Theil不等系数为0.035,说明此次回归预测精度比较高。拟合效果较好。
5,对残差resid进行ADF检验,结果统计量ADF= -5.979228小于不同检验水平的三个临界值,因此残差序列E为平稳序列。即LNM2,LNFR,LR,SR存在协整关系。该长期均衡方差有明确的经济意义。
从所得出模型各自变量的系数可以看出,在长期中,外汇储备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是最大的,2000年以来,外汇储备每变动一个百分点,货币供给M2就同向变动0.187个百分点。相比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每变动一个单位对货币供给量M2的影响要更大。因此可以验证之前的结论,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对我国货币供给量M2的投
放并没有显著影响。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并不是控制货币供给量M2的有效手段。
四、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作为货币政策工具收效甚微
存款准备金制度在我国未能充分发挥其职能原因之一是受外汇占款影响较大,外汇占款是指银行收购外汇的同时投放本国货币,被银行收购的外汇资产就成了外汇储备。因此,外汇储备越多,银行投放出去的本国基础货币也就越多,基础货币通过乘数效应,使得货币供给量大幅度增加。
在我国,外汇储备近年来一直直线上升。2000年,我国外汇储备约为一千多亿美元,到2009年,已经激增至两万多亿美元。外汇储备快速增加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因为近年来我国在对外贸易中一直处在顺差状态,其二是大量的外来投资不断涌入我国。归根到底,这跟我国制造业的国际分工是有紧密联系的。虽然我国目前大力提倡产业结构升级,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力图从原有的出口型经济增长转变为由内需带动经济增长,但是这在短时间内还难以彻底改变。因此可以预计在今后的一段较长时期外汇储备仍将继续增长。外汇占款对我国货币供给量仍然有较大的影响。
另外一个原因是作为货币政策三大工具的再贴现业务和公开市场操作发展还不成熟,无法形成有效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目前我国国内的公开市场操作主要以发行央行票据为主要手段,与发达国家的票据市场相比,我国的票据市场发展相对落后,市场体系及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已经不再以现代货币主义学说作为货币政策的操作理念基础,存款准备金率也早已经不再被当做货币政策工具使用。例如英国以价格稳定,实现和保持较低的通货膨胀率为货币政策框架,放弃了法定准备金制度,转而采取公开市场操作以达到其货币政策目的。日本也已经多年没有调整期法定准备金率,其法定准备金率长期保持在低水平。发达国家在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上对我国今后在相关领域的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改变目前单一的出口型经济增长方式。拓宽外汇的使用途径,合理利用外汇储备,避免资源的闲置与浪费。长期目标将我国外汇储备控制在合理的水平。避免外汇的过度增长对我国货币供给带来过大的冲击。
二,加快我国票据市场的发展,改善相应配套的体制与环境。通过不断发展与完善我国的票据市场,为我国各经济主体提供更加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
五、结论
一,从分析结果来看,存款准备金率对我国货币供给M2具有反向影响,但效果较弱。存款准备金率每变动一个单位,货币供给M2反向变动1.1个百分点。而外汇储备每变动一个百分点,货币供给就同向变动0.187个百分点。外汇储备对M2有着较显著的正向影响。高额的外汇储备形成的大量外汇占款对我国基础货币的投放有较大的影响,使得货币供给量M2逐年递升。相比之下,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供给量M2的影响微乎其微。从目前央行频频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举措来看,这一工具更多的是用于对冲流动性,而不是用于传导货币政策。
二,作为传统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之一,存款准备金率在货币政策操作中的作用已不甚明显。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已经不再把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甚至在一些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已经放弃了存款准备金制度。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与改革,存款准备金率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弱,取消存款准备金制度在将来的某一天也并非不可能。目前我国应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增加外汇储备投资渠道。同时也要着力发展票据市场,完善相应法制法规,通过完善公开市场操作业务以增强我国货币政策调控能力。
参 考 文 献
【1】 岳意定,张璇.我国外汇储备对基础货币影响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7.01.
【2】 李莹.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及其政策效应分析.东北财经大学.2007.11.
【3】 魏义俊.外汇储备变动对货币供应的影响[J].金融理论,1999.6.
【4】 李冰.我国外汇储备对货币供给影响研究.天津财经大学.2009.5.
【5】 陈华英.发展我国票据市场的对策研究.厦门大学.2009.4.
刘学华.新编货币银行学[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
[关键词] 外汇储备 货币供给 存款准备金率
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保持高速增长,甚至出现了经济过热的势头,尤其在2006-2007年,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迅速发展,同时带动了房价的疯狂上涨,为了调整信贷量,对冲流动性过多以及抑制我国局部经济过热的现象,央行在这此期间频频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但实际上,货币供给量M1,M2在一直处于上升态势,尤其是在2006-2007年,尽管央行在此期间先后11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但是M1,M2一直保持上升趋势。事实证明,通过频繁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抑制经济过热,改善流动性过剩作用甚微。
一、理论阐述
中央银行通常通过准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以及贴现业务三种途径控制基础货币,进而控制货币供给。
存款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为了保证满足正常的贷款和提存要求,对所吸收存款所准备的一定比例的保证金要求。这个比例即存款准备金率,也就是说,存款准备金率越高,需要的保证金数量就越大,商业银行可以用于放贷的金额就越少。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是我国央行调控货币供给总量的常用手段。
公开市场业务即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劵以控制基础货币。
再贴现业务即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的利率来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需求。
在经济下滑时,为了应对随之而来的通货紧缩,央行可以通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从而提高货币供给。而在经济过热,导致可能发生通货膨胀时,通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减少货币供给量,可以有效抑制通货膨胀。因此,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也可视作经济运行变化的信号。
货币供给受存款准备金率影响可用公式表示为:M2=B*m2=B(1+q)/(r+q),具体推导过程如下:
根据货币供应量的公式M=m*B,其中m为货币乘数,B为基础货币。
在这里,为简化公式,M2=D+C,B=R+C,R=r*D,C=q*D,q=C/D,K=(1+q)/(r+q)
M2为广义货币,B为基础货币,R为商业银行存入中央银行的现金储备,C为流通与公众手中的通货,D为商业银行各种存款总和,q为存款漏损率,r为存款准备金率。
由此可见存款准备金率与M2成反比。当存款准备金上调时,货币供给会随之下降。央行正是通过改变存款准备金率改变货币乘数,从而影响货币供给量。
二、现实情况分析
由于影响较大,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在国外一般不常用,但是在我国,这已成为央行的常用手段。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在国内主要用于削弱流动性,控制商业银行的放贷量。2007年,在GDP增长过快,固定投资比例以及房价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央行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从年初的9.5%大幅上升至14.5%,央行此举本想借此改善流动性严重过剩的问题,但是收效甚。2007年底M2较年初上升了14.8%,2006年该数值为13.8%。
而到了2010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再次连续两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每次为0.5个百分点。上调间隔仅为一个月。据中央人民银行最近公布的数据,在2月底,广义货币供应量为63.6万亿元,同比增长25.52%,增幅比上月末低0.56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22.43万亿元,同比增长34.99%,增幅比上月末低3.97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4.29万亿元,同比增长21.98%。当月累计净投放现金2107亿元,同比多投放8048亿元。
尽管央行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但是中央人民银行近期一直强调不会加息。仍旧采取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由此可见,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在目前主要是出于对流动性控制的考量,而不是货币政策变动的实施工具。虽然理论上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通过杠杆作用会对货币供给有较大影响。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并未使得货币供给出现下降的趋势。可见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在我国并不是什么“猛药”,还有其他方面的因素影响到货币供给量。
三、实验数据分析
存款准备金率对我国货币供给影响的实证检验。
1,相关变量的选择
考虑到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频率,本次实验采用数据为2000年至2009年季度数据。本次实验以货币供给M2为因变量,在自变量的选择方面,考虑到外汇储备能够通过外汇占款影响到货币供给量,而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及贷款利率也能对货币银行存款及信贷产生较明显影响,从而影响到基础货币及货币的投放量。因此自变量采用了外汇储备(fr),存款利率(sr)及贷款利率(lr)。
本文中所用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为便于实验操作,均采用季度数据值。本文检验均采用EVIEWS 5.0软件。
2,平稳性检验:
因为所要测度的是货币供给量的随利率变化的增长情况,我们在进行实验分析时采用半对数模型。以基础货币LN(M2)为因变量,外汇储备LNFR,贷款利率LNLR,存款利率LNSR为自变量,对以上数据的时间序列做ADF检验,得到以下结果
检验结果表明这几个变量都不能拒绝单位根假设,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的,接下来对这几个变量在一阶差分的基础上再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d(lnm2),d(lnfr),d(lr),d(sr)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都能拒绝原假设,说明这几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序列。
3,协整检验
在进行整检验前,需要对这几个变量进行序列自相关检验
通过协整检验得到如下回归模型结果
LNM2=9.554+0.187LNFR-0.021LR-0.011SR
Adjusted R-squared 0.998372
t=(13.684) (2.008) (-1.341) (-2.473)
DW=2.020916
在变量为3,样本数为38的条件下,DW值经查表上下值区间为:1.318-1.656
1.656
5,对残差resid进行ADF检验,结果统计量ADF= -5.979228小于不同检验水平的三个临界值,因此残差序列E为平稳序列。即LNM2,LNFR,LR,SR存在协整关系。该长期均衡方差有明确的经济意义。
从所得出模型各自变量的系数可以看出,在长期中,外汇储备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是最大的,2000年以来,外汇储备每变动一个百分点,货币供给M2就同向变动0.187个百分点。相比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每变动一个单位对货币供给量M2的影响要更大。因此可以验证之前的结论,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对我国货币供给量M2的投
放并没有显著影响。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并不是控制货币供给量M2的有效手段。
四、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作为货币政策工具收效甚微
存款准备金制度在我国未能充分发挥其职能原因之一是受外汇占款影响较大,外汇占款是指银行收购外汇的同时投放本国货币,被银行收购的外汇资产就成了外汇储备。因此,外汇储备越多,银行投放出去的本国基础货币也就越多,基础货币通过乘数效应,使得货币供给量大幅度增加。
在我国,外汇储备近年来一直直线上升。2000年,我国外汇储备约为一千多亿美元,到2009年,已经激增至两万多亿美元。外汇储备快速增加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因为近年来我国在对外贸易中一直处在顺差状态,其二是大量的外来投资不断涌入我国。归根到底,这跟我国制造业的国际分工是有紧密联系的。虽然我国目前大力提倡产业结构升级,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力图从原有的出口型经济增长转变为由内需带动经济增长,但是这在短时间内还难以彻底改变。因此可以预计在今后的一段较长时期外汇储备仍将继续增长。外汇占款对我国货币供给量仍然有较大的影响。
另外一个原因是作为货币政策三大工具的再贴现业务和公开市场操作发展还不成熟,无法形成有效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目前我国国内的公开市场操作主要以发行央行票据为主要手段,与发达国家的票据市场相比,我国的票据市场发展相对落后,市场体系及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已经不再以现代货币主义学说作为货币政策的操作理念基础,存款准备金率也早已经不再被当做货币政策工具使用。例如英国以价格稳定,实现和保持较低的通货膨胀率为货币政策框架,放弃了法定准备金制度,转而采取公开市场操作以达到其货币政策目的。日本也已经多年没有调整期法定准备金率,其法定准备金率长期保持在低水平。发达国家在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上对我国今后在相关领域的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改变目前单一的出口型经济增长方式。拓宽外汇的使用途径,合理利用外汇储备,避免资源的闲置与浪费。长期目标将我国外汇储备控制在合理的水平。避免外汇的过度增长对我国货币供给带来过大的冲击。
二,加快我国票据市场的发展,改善相应配套的体制与环境。通过不断发展与完善我国的票据市场,为我国各经济主体提供更加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
五、结论
一,从分析结果来看,存款准备金率对我国货币供给M2具有反向影响,但效果较弱。存款准备金率每变动一个单位,货币供给M2反向变动1.1个百分点。而外汇储备每变动一个百分点,货币供给就同向变动0.187个百分点。外汇储备对M2有着较显著的正向影响。高额的外汇储备形成的大量外汇占款对我国基础货币的投放有较大的影响,使得货币供给量M2逐年递升。相比之下,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供给量M2的影响微乎其微。从目前央行频频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举措来看,这一工具更多的是用于对冲流动性,而不是用于传导货币政策。
二,作为传统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之一,存款准备金率在货币政策操作中的作用已不甚明显。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已经不再把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甚至在一些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已经放弃了存款准备金制度。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与改革,存款准备金率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弱,取消存款准备金制度在将来的某一天也并非不可能。目前我国应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增加外汇储备投资渠道。同时也要着力发展票据市场,完善相应法制法规,通过完善公开市场操作业务以增强我国货币政策调控能力。
参 考 文 献
【1】 岳意定,张璇.我国外汇储备对基础货币影响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7.01.
【2】 李莹.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及其政策效应分析.东北财经大学.2007.11.
【3】 魏义俊.外汇储备变动对货币供应的影响[J].金融理论,1999.6.
【4】 李冰.我国外汇储备对货币供给影响研究.天津财经大学.2009.5.
【5】 陈华英.发展我国票据市场的对策研究.厦门大学.2009.4.
刘学华.新编货币银行学[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