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更是一门艺术,所以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离不开语文老师的精心设计。近年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不管怎么变,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学生,要在不变中求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那么就要优化课堂教学的设计,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一、导入设计
好的导入,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快速进入角色,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主动求知的欲望,形成一个利教利学的课堂氛围,并有助于获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目前,语文课堂导入方式多种多样,但我认为要使导入能真正起到作用,必须做到“新、奇、巧、简”的标准。
“新”就是新颖。新颖的导入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新颖的富有时代性的信息更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学生参与的兴趣越浓,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会越好。所以教师要因文而异,因情况而异,不能千篇一律,而且教师进行课堂导入时如能利用时下学生关心的热点信息和流行素材或借助于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相关的背景材料,必定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课堂气氛,从而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进入正题。
“奇”就是好奇。学起于“奇”,好奇几乎是所有孩子的心理特征,好奇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可根据实际来讲述跟课文相关的小故事,或以生动、风趣的语言和饱满的激情描绘出一个生动、曲折的情景,充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其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样就可出其不意,自然而然地进入主题了。
“巧”就是巧妙。在导入环节中如果适当地制造悬念,适度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思考,又会涉及到课文的学习,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文章,就能起到先声夺人和拨动学生心弦,激发学生兴趣之功效。如有个老师在导入《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就用“三十六计”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问“本文用了‘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来设置悬念。这样就可引导学生进入到最佳的学习情境,激其情,引其思。
“简”就是简洁。新课的导入,要自然简洁明了,达到省时高效、点睛显旨的目的,所以不能繁杂冗长,时间控制在3~5分钟为宜。
二、提问设计
课堂提问是艺术性很强的教学手段之一,所以要在教学中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能,必须在课堂提问的技巧上下一番工夫。
首先,要问在惊疑处。“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师要善于激疑促思,问到学生心里去,使学生产生疑虑之情,困惑之感,内心感情强烈波动,如粘似缚,始终不离。用疑问开启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惊疑处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教《孔雀东南飞》一文时,在学生整体感知后问:“女主人公聪明美丽,勤劳贤惠,那么她究竟因何而被休弃的呢?”学生的好奇心就会被激起,这时学生就会运用已有的认识能力、知识,在矛盾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获得知识,从而达到对文本积极而深入的学习。
其次,要问在关健处。提问在精不在多,如果漫无目的地“满堂问”,不仅会抑制学生的思维,而且还淹没了课堂教学重点。所以要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问在最需要、最值得问的地方,以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提高课堂效率。所以所提问题就要紧随所学关键内容,紧扣主题,以点带面地将问题串连起来,形成环环相扣,问问相连。如教《祝福》一文,以理解小说的主题为学习目标,就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1)读读有关祥林嫂的描写,你从中了解到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祥林嫂是怎么死的?是谁害死了她?(3)祥林嫂死在祝福的时候说明什么?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三个问题紧紧围绕学习目标,铺垫引导,层层推进,不仅突出了本文的重难点,而且围绕三个问题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最后,提问要把握契机。一个善于揣摩学生心理的教师懂得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学情”,随时捕捉提问的机会。因为提问的“火候”未到,学生难以出现积极反应;错过了良机,也难以发挥提问的最佳效应。如在教学戏剧《雷雨》时,在了解了创作背景、理清了情节结构之后,分析鲁侍萍的人物形象,我抓住时机发问,鲁侍萍该不该要周朴园的五千元情感赔偿金?问题一提出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触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课堂上展开热烈的讨论,这样就能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
三、拓展设计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中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创造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培养学生这些能力的途径很多,但在课堂中通过优化拓展设计来实现这一要求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进行设计。
1.比较式拓展。比较就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通过比较,可以认知异中之同,辨别同中之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如学完李白的《蜀道难》,让学生把它与《剑阁赋》在艺术风格上进行比较;也可以对不同作家、不同文体的作品比较,如教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后,可以比较刘禹锡的《秋词》和王维的《山居秋暝》,从而感受不同的秋的特点,也可以更深地感受到郁氏之境那种“侯馆残梅”的落寞和“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感伤。这种设计既扩展了学生的阅读面,又通过比较训练,培养了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2.补充式拓展。这种拓展的目的往往是从某个问题和任务出发,教师补充一定的相关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究以获取更多的知识来丰富和更深刻理解所学内容,如学完《鸿门宴》,教师可以补充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的《叠题乌江亭》以及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自题诗来让学生研讨:以上三人对项羽持什么看法?你认为如何评价项羽才较客观公平?这样学生就不会对项羽作出片面的评价了,而会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通过探究,对人物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把握。这种方法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缜密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3.想象式拓展。文学作品向来很重视含蓄,在作品中往往会留下许多空白:或在情节上,或在情感上,或在细节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行补白。如教学《项链》一文后,可以让学生根据女主人公路瓦栽夫人的性格的多重性想象,续写她得知所借项链是假的之后的故事。这种拓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和想象能力。
4.迁移式拓展。如教完《项链》一文后,让学生说说:你在内心深处是否也有类似玛蒂尔德的虚荣心?这样的问题可以说是问到了正处在青春期学生心灵的深处,是在对学生进行一次人生观的教育。这种拓展使得课内的学习迁移到讲述自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反省能力。
总之,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之一,教师只有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运用,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获得最佳效果,学生也能发挥潜能,获得最佳学习效果。
一、导入设计
好的导入,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快速进入角色,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主动求知的欲望,形成一个利教利学的课堂氛围,并有助于获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目前,语文课堂导入方式多种多样,但我认为要使导入能真正起到作用,必须做到“新、奇、巧、简”的标准。
“新”就是新颖。新颖的导入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新颖的富有时代性的信息更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学生参与的兴趣越浓,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会越好。所以教师要因文而异,因情况而异,不能千篇一律,而且教师进行课堂导入时如能利用时下学生关心的热点信息和流行素材或借助于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相关的背景材料,必定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课堂气氛,从而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进入正题。
“奇”就是好奇。学起于“奇”,好奇几乎是所有孩子的心理特征,好奇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可根据实际来讲述跟课文相关的小故事,或以生动、风趣的语言和饱满的激情描绘出一个生动、曲折的情景,充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其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样就可出其不意,自然而然地进入主题了。
“巧”就是巧妙。在导入环节中如果适当地制造悬念,适度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思考,又会涉及到课文的学习,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文章,就能起到先声夺人和拨动学生心弦,激发学生兴趣之功效。如有个老师在导入《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就用“三十六计”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问“本文用了‘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来设置悬念。这样就可引导学生进入到最佳的学习情境,激其情,引其思。
“简”就是简洁。新课的导入,要自然简洁明了,达到省时高效、点睛显旨的目的,所以不能繁杂冗长,时间控制在3~5分钟为宜。
二、提问设计
课堂提问是艺术性很强的教学手段之一,所以要在教学中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能,必须在课堂提问的技巧上下一番工夫。
首先,要问在惊疑处。“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师要善于激疑促思,问到学生心里去,使学生产生疑虑之情,困惑之感,内心感情强烈波动,如粘似缚,始终不离。用疑问开启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惊疑处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教《孔雀东南飞》一文时,在学生整体感知后问:“女主人公聪明美丽,勤劳贤惠,那么她究竟因何而被休弃的呢?”学生的好奇心就会被激起,这时学生就会运用已有的认识能力、知识,在矛盾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获得知识,从而达到对文本积极而深入的学习。
其次,要问在关健处。提问在精不在多,如果漫无目的地“满堂问”,不仅会抑制学生的思维,而且还淹没了课堂教学重点。所以要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问在最需要、最值得问的地方,以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提高课堂效率。所以所提问题就要紧随所学关键内容,紧扣主题,以点带面地将问题串连起来,形成环环相扣,问问相连。如教《祝福》一文,以理解小说的主题为学习目标,就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1)读读有关祥林嫂的描写,你从中了解到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祥林嫂是怎么死的?是谁害死了她?(3)祥林嫂死在祝福的时候说明什么?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三个问题紧紧围绕学习目标,铺垫引导,层层推进,不仅突出了本文的重难点,而且围绕三个问题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最后,提问要把握契机。一个善于揣摩学生心理的教师懂得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学情”,随时捕捉提问的机会。因为提问的“火候”未到,学生难以出现积极反应;错过了良机,也难以发挥提问的最佳效应。如在教学戏剧《雷雨》时,在了解了创作背景、理清了情节结构之后,分析鲁侍萍的人物形象,我抓住时机发问,鲁侍萍该不该要周朴园的五千元情感赔偿金?问题一提出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触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课堂上展开热烈的讨论,这样就能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
三、拓展设计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中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创造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培养学生这些能力的途径很多,但在课堂中通过优化拓展设计来实现这一要求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进行设计。
1.比较式拓展。比较就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通过比较,可以认知异中之同,辨别同中之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如学完李白的《蜀道难》,让学生把它与《剑阁赋》在艺术风格上进行比较;也可以对不同作家、不同文体的作品比较,如教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后,可以比较刘禹锡的《秋词》和王维的《山居秋暝》,从而感受不同的秋的特点,也可以更深地感受到郁氏之境那种“侯馆残梅”的落寞和“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感伤。这种设计既扩展了学生的阅读面,又通过比较训练,培养了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2.补充式拓展。这种拓展的目的往往是从某个问题和任务出发,教师补充一定的相关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究以获取更多的知识来丰富和更深刻理解所学内容,如学完《鸿门宴》,教师可以补充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的《叠题乌江亭》以及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自题诗来让学生研讨:以上三人对项羽持什么看法?你认为如何评价项羽才较客观公平?这样学生就不会对项羽作出片面的评价了,而会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通过探究,对人物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把握。这种方法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缜密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3.想象式拓展。文学作品向来很重视含蓄,在作品中往往会留下许多空白:或在情节上,或在情感上,或在细节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行补白。如教学《项链》一文后,可以让学生根据女主人公路瓦栽夫人的性格的多重性想象,续写她得知所借项链是假的之后的故事。这种拓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和想象能力。
4.迁移式拓展。如教完《项链》一文后,让学生说说:你在内心深处是否也有类似玛蒂尔德的虚荣心?这样的问题可以说是问到了正处在青春期学生心灵的深处,是在对学生进行一次人生观的教育。这种拓展使得课内的学习迁移到讲述自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反省能力。
总之,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之一,教师只有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运用,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获得最佳效果,学生也能发挥潜能,获得最佳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