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体育实施了模块教学以后,给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带来了更大的空间。轮滑,这项来自国外的运动项目迅速的吸引了当代青年,也渗入到了高中校园。如何才能有效的引入到高中体育教学中来是教师探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轮滑;高中;体育;推广;策略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体育兴趣上出现了分化且相对严重,对于参与运动项目的选择偏重于娱乐性、刺激性。轮滑是一项速度和力量相结合并具有极强的娱乐性的运动,尤其花样轮滑因其在音乐伴奏下,将跳跃、旋转等动作与优美的舞蹈动作有机地结合,而在视觉上形成了极强的美感和参与的诱惑力。高中生对其迷恋者非常多,但如何有效的将这项运动引入到高中体育教学中来呢?
一、力争知己知彼,获得打开引入推广之门的钥匙
我们知道,当我们即将对某种事物进行引入与推广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必须对其有个充分的了解,这样我们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运作。对于轮滑运动,可以说在校园还是一个新兴项目。相关研究资料显示轮滑运动在我国的中学体育教育开设了有十几年的时间。毛振喜、 李文武、王金玲在《我国近10年速度轮滑研究综述》中说:轮滑运动是一项融健身、竞技、娱乐、趣味、技巧、休闲、惊险于一体的体育运动项目。轮滑运动不受场地的限制,无论在广场、室内外的篮球场和排球场等范围一定的平坦空地上都可以组织轮滑教学活动,不像其他体育项目那样要有针对性的场地,轮滑运动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活动,它更加随心所欲,更贴近自然。据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最近的研究报告中提出惊人的发现, 在轮滑运动中对下肢各关节的冲击力量比跑步低约50% 。这说明轮滑运动对关节具有安全性。轮滑运动训练可以更好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陶冶情操,培养健康向上的精神。极限运动的出现是以反叛的姿态向传统体育发出的强有力的挑战的。同时,有些人需要寻求刺激来发泄压力、释放能量,而极限运动的兴起,正好满足了他们的这一需求。总之,当我们掌握了上述知识或信息,相信必定会促进我们将此项运动引入到高中体育的工作中来。
二、通过参与意识、兴趣的培养,夯实引入与推广根基
体育课堂教学关注的就是学生的参与度,一节没有学生参与的体育课必定是无效的、失败的。影响学生参与意识和参与兴趣的因素有很多,但老师和学生两个层次最为重要。教师的教法选择与设计、教学能力的高低、专业技术能力的高低等,都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师个人魅力的评价,最终将导致其参与意识的形成和参与兴趣的高低。教师要通过各种机会表现自己,如动作的示范等,这样增强学生对自己的喜爱和敬畏,从而提高参与度。例如,老师在上课前做出一连串的高难动作,用实际行为征服学生。这种无声胜有声的行为,恰恰是最有利的策略。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参与兴趣,我们可以相应降低动作难度,增强氛围的渲染,例如动感的背景音乐等。总之,意识先于行为产生并支配行为,反之,行为又刺激意识的产生。如何将其两者在引入与推广中加以运用是我们体育教师要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
三、通过主体与个体的强化,催化引入与推广正面效应
新课程理念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个体,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发展主体,如何将学生的个体和主体有效的在轮滑教学中得以体现,势必影响其引入与推广。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承认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从学习的角度讲,轮滑的引入必须根据学生个体学习的特点,有选择性的进行设计与落实。而从教师的角度讲,如何根据学生发展的主体性进行设置教学目标、组织形式选择以及成绩评价等,都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因此,这时候分层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发展性评价等就显得格外重要。
四、通过教师的观念转变、能力提升,保障引入和推广的实施
观念,对于一个人所从事的事情的成功与否、效率高低都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教学也是如此。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教师不能再以单纯的知识传授作为教学任务,而应该把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以及灵活的知识迁移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师自身业务水平和知识结构是决定教学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轮滑运动是近年来的一项体育运动,教龄稍久的体育教师没有学过这项运动的相关技术。因此,从技术层面上和学生属于同一技术层面。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熟练掌握的练习。
五、通过学习环境的营造,提高引入与推广的成功率
教育需要环境,环境影响教育,这是一个不容质疑的观点。因此,在轮滑运动走进高中体育的过程中必须对相应的环境给予满足。首先是政策环境,即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程度。例如,对场地器材配置问题、对场馆功能的开发问题等。换句话说就是为轮滑教学提供相应的便利条件。其次,是课堂学习环境的营造。课堂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的场所,也是具有专业指导的场所。但如何让学生能快乐的学习,愿意接受老师的指导,就需要我们体育教师对其动动脑筋了。例如,音乐的加入、比赛教学模式的实施等。
总之,以上五个策略只是笔者的实践经验,可能由于教学对象的不同会出现不同的效果,这里仅作交流参考。
【参考文献】
[1]阎智力.试析新体育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J].课程.教材.教法,2005,10(25):69-72
[2]曹建民,张健.极限运动(一)[J].中国学校体育,2002(1):48-49
[3]朱红香,于素梅.论极限运动与健康[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2 (9): 709-710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第一中学)
【关键词】轮滑;高中;体育;推广;策略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体育兴趣上出现了分化且相对严重,对于参与运动项目的选择偏重于娱乐性、刺激性。轮滑是一项速度和力量相结合并具有极强的娱乐性的运动,尤其花样轮滑因其在音乐伴奏下,将跳跃、旋转等动作与优美的舞蹈动作有机地结合,而在视觉上形成了极强的美感和参与的诱惑力。高中生对其迷恋者非常多,但如何有效的将这项运动引入到高中体育教学中来呢?
一、力争知己知彼,获得打开引入推广之门的钥匙
我们知道,当我们即将对某种事物进行引入与推广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必须对其有个充分的了解,这样我们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运作。对于轮滑运动,可以说在校园还是一个新兴项目。相关研究资料显示轮滑运动在我国的中学体育教育开设了有十几年的时间。毛振喜、 李文武、王金玲在《我国近10年速度轮滑研究综述》中说:轮滑运动是一项融健身、竞技、娱乐、趣味、技巧、休闲、惊险于一体的体育运动项目。轮滑运动不受场地的限制,无论在广场、室内外的篮球场和排球场等范围一定的平坦空地上都可以组织轮滑教学活动,不像其他体育项目那样要有针对性的场地,轮滑运动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活动,它更加随心所欲,更贴近自然。据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最近的研究报告中提出惊人的发现, 在轮滑运动中对下肢各关节的冲击力量比跑步低约50% 。这说明轮滑运动对关节具有安全性。轮滑运动训练可以更好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陶冶情操,培养健康向上的精神。极限运动的出现是以反叛的姿态向传统体育发出的强有力的挑战的。同时,有些人需要寻求刺激来发泄压力、释放能量,而极限运动的兴起,正好满足了他们的这一需求。总之,当我们掌握了上述知识或信息,相信必定会促进我们将此项运动引入到高中体育的工作中来。
二、通过参与意识、兴趣的培养,夯实引入与推广根基
体育课堂教学关注的就是学生的参与度,一节没有学生参与的体育课必定是无效的、失败的。影响学生参与意识和参与兴趣的因素有很多,但老师和学生两个层次最为重要。教师的教法选择与设计、教学能力的高低、专业技术能力的高低等,都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师个人魅力的评价,最终将导致其参与意识的形成和参与兴趣的高低。教师要通过各种机会表现自己,如动作的示范等,这样增强学生对自己的喜爱和敬畏,从而提高参与度。例如,老师在上课前做出一连串的高难动作,用实际行为征服学生。这种无声胜有声的行为,恰恰是最有利的策略。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参与兴趣,我们可以相应降低动作难度,增强氛围的渲染,例如动感的背景音乐等。总之,意识先于行为产生并支配行为,反之,行为又刺激意识的产生。如何将其两者在引入与推广中加以运用是我们体育教师要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
三、通过主体与个体的强化,催化引入与推广正面效应
新课程理念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个体,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发展主体,如何将学生的个体和主体有效的在轮滑教学中得以体现,势必影响其引入与推广。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承认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从学习的角度讲,轮滑的引入必须根据学生个体学习的特点,有选择性的进行设计与落实。而从教师的角度讲,如何根据学生发展的主体性进行设置教学目标、组织形式选择以及成绩评价等,都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因此,这时候分层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发展性评价等就显得格外重要。
四、通过教师的观念转变、能力提升,保障引入和推广的实施
观念,对于一个人所从事的事情的成功与否、效率高低都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教学也是如此。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教师不能再以单纯的知识传授作为教学任务,而应该把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以及灵活的知识迁移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师自身业务水平和知识结构是决定教学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轮滑运动是近年来的一项体育运动,教龄稍久的体育教师没有学过这项运动的相关技术。因此,从技术层面上和学生属于同一技术层面。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熟练掌握的练习。
五、通过学习环境的营造,提高引入与推广的成功率
教育需要环境,环境影响教育,这是一个不容质疑的观点。因此,在轮滑运动走进高中体育的过程中必须对相应的环境给予满足。首先是政策环境,即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程度。例如,对场地器材配置问题、对场馆功能的开发问题等。换句话说就是为轮滑教学提供相应的便利条件。其次,是课堂学习环境的营造。课堂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的场所,也是具有专业指导的场所。但如何让学生能快乐的学习,愿意接受老师的指导,就需要我们体育教师对其动动脑筋了。例如,音乐的加入、比赛教学模式的实施等。
总之,以上五个策略只是笔者的实践经验,可能由于教学对象的不同会出现不同的效果,这里仅作交流参考。
【参考文献】
[1]阎智力.试析新体育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J].课程.教材.教法,2005,10(25):69-72
[2]曹建民,张健.极限运动(一)[J].中国学校体育,2002(1):48-49
[3]朱红香,于素梅.论极限运动与健康[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2 (9): 709-710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