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朝宰执集团研究

来源 :河北大学学报·社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itney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年龄看,太宗朝宰执集团的年轻化很明显,一大批科举出身的年轻官僚很快跻身执政。太宗早年幕僚充斥枢密院,朝廷政局为之一新,形成进士把持中书,太宗早年幕僚把持枢密的局面。从宰相至枢密院执政,年龄呈递减之势。然而,宰相中老臣为主,关键时刻发挥了作用,直接承担起托孤重任。同时,宰执更换频繁,任职年限不长,皇权有所加强。
  关键词:宰执;任职年龄;任职年限;进擢
  中图分类号:K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16)04-0008-07
  DOI:10.3969/j.issn.1005-6378.2016.04.002
  有关宋太宗的研究,是宋史研究的热点之一,相关论著不少①。笔者即有《宋太宗》一书及《宋太宗论》《论宋太宗朝的取士》两文②。但在相关论著中,对太宗朝宰执集团的综合研究与考察却嫌不足,在《宋太宗》一书的第十二章《君臣之间》中,笔者对太宗朝的宰相作了主要是个体的研究,其整体的参政枢密,则尚未涉及,故笔者拟以年龄为中心,对太宗朝的宰执集团做一整体研究,以使宋太宗朝的政治运行状况更为明了,并对宋太宗朝的皇权与相权进行分析。广义的宰执,包括宰相、参知政事与枢密院贰官,狭义的宰执,则只包括宰相与参知政事。本文所言,用其广义。不当之处,尚祈指正。
  一、 宋太宗朝的宰相与参政
  宋太宗自开宝九年(976年)即位,至至道三年(997年)去世,在位共计22年。22年间,先后任用过宰相七届共9人,依次为:薛居正、沈伦、卢多逊、赵普、李昉、宋琪、吕蒙正、张齐贤、吕端。先后任用过参知政事八批共21人。
  其姓名与任职时间见表一《宋太宗朝宰相表》与表二《参政表》(标*号为太宗早年幕僚)。
  二、宋太宗朝宰相与参政之分析
  太宗朝的9位宰相,从任职年限看,情况如下:任职7年者,1人,李昉,两次为相。任职6年连任者,3人,薛居正、沈伦、卢多逊。其中薛居正死于任上,仅5年。任职5年者,1人,吕蒙正,两次为相。任职4年者,1人,赵普,两次为相。任职2年者,3人,宋琪、张齐贤、吕端。任职超过4年者,均是两次以上任相者,故每届任相之时间,平均不超过3年。
  若以任职届次计,宋太宗任用过7届宰相,每届平均任职3年。每届人数,则除第一届为3人,第二届为1人外,均为2人,是为常态。
  从任职年龄看。任相时60岁(含)以上者7人次,50岁以上者2人次,40多岁者3人次。任相时最年长者为沈伦,68岁,67岁3人,宋琪、赵普、李昉,最年轻者为卢多逊,43岁,他为相在开宝六年(973年),时年40岁,入太宗朝时43岁。另外两位40多岁的宰相,为45岁拜相的吕蒙正,49岁拜相的张齐贤,均为太宗朝的进士。无40(含)以下者。太宗朝任相时平均年龄58.5岁。
  据李裕民先生研究,两宋宰相的任相年龄,平均约为56岁,太宗朝偏大[1]37。太宗朝宰相,从出身看,可分为3类:留用之旧相,4人,薛居正、沈伦、卢多逊、赵普。擢用之老臣,3人,李昉、宋琪、吕端。本朝进士,2人,吕蒙正、张齐贤。留用太祖朝旧相,主要在太宗即位之初,是为沿袭太祖朝政治,以示继统之正而需。而重任老相赵普,则是为了打击皇弟廷美,保证皇权归属太宗一支,故虽有两次,但局势甫平定即告解职。总的看来,这些旧相,与太宗的关系表现为若即若离,太宗也不免心怀猜忌。是故这些旧相,对太宗朝政治的影响不大。
  宰相中的太宗朝进士,为太宗最欲任用、最为亲信者,其中尤以太宗即位后第一榜的状元吕蒙正最获信任,两次为相,合共为时5年多。
  宰相中的老臣,则在太宗朝政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内中尤以李昉、吕端为重。李昉在太宗朝宰相中任职时间最长,两次为相,发挥了重要作用。吕端任职时间虽短,但他是太宗朝最后一任宰相,受太宗托孤重任,在太宗、真宗交替之际,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使得皇位得以顺利递嬗,政治稳定得以延续。这些老臣,在太祖朝未任宰执,而是太宗一手提拔为宰执的,与太宗朝进士一样,他们颇获信用。
  从任职年龄看,卢多逊为相最年轻,太宗即位时43岁,其初任相在太祖开宝六年(973年),年仅40岁。第二位40多岁的宰相,即是太宗朝第一次贡举的状元吕蒙正,45岁;第三位40多岁的宰相,也是太祖朝第一次贡举所取进士张齐贤,49岁。卢多逊是留用大臣,除此之外,两位不到50岁的宰相,全部是太宗即位后第一次贡举时的进士,即是太宗的“门生”,中进士后才十余年即已为相。太宗在其执政时考中的进士之青睐与提拔,於此可见一斑。
  拜相时60多岁以上者有7人次之多,在为相的12人次中,超过一半。尤其是初即位时宰相与第二任的宰相及最后一任的“托孤”宰相。除一位次相外,均为60岁以上。擢用的前朝老臣3人中,最年轻者为59岁的李昉,而宋琪初相、赵普三相、李昉二相时,均为67岁。老臣在太宗朝政治中,仍具最大影响力。
  从任用时间、任相次数等方面看,在9位宰相中,太宗最为信任与重用者为吕蒙正、李昉、吕端。其次则是赵普。对太宗朝政治的影响,则以吕蒙正、李昉、赵普三人最为重要。
  太宗朝共有21位参知政事。任职时60(含)以上者4人,任职时50(含)以上者7人,任职时40(含)以上者6人,任职时30(含)以上者4人。最大67岁,宋琪。最小33岁,寇准。太宗朝参政的
  平均任职年龄50岁。
  以考中进士的届次分类,太平兴国二(977年)进士,7人。太平兴国三(978年)进士,2人。太平兴国五(980年)进士,3人。以上三榜进士共12人,超过参政人数的一半。直接由此拜相者5人,内太平兴国二年进士2人,均40多岁便拜相。参政中,任职超过两年者5人。不足一年者7人。最长4年9个月,最短3个月。参政平均任职约18个月,短于宰相的任职年限。即是说,参政的更换,比宰相的更换更为频繁。   三、宋太宗朝的枢密院长贰
  太宗朝的枢密使或知枢密院,共有6届7人,依次为:曹彬、楚昭辅、王显、张逊、柴禹锡、赵镕(石熙载)。枢密院的副职,包括枢密副使、同知枢密院事、签署枢密院事,共有22人次,实有17人。详见表三。
  从上表看,太宗朝枢密院长官,共7人,任职时年龄最长者为楚昭辅,66岁。任职时年龄最轻者为曹彬,46岁,其余5位枢密长官,则均为50多岁,51岁1位,52岁3位,54岁1位。平均约55岁。而且除前两届外,每届枢密院长官均为1人,是为常态。这和中书有两位宰相的常态正相对应。与宰相不同的是,枢密院长官在太宗朝无一人再任。
  从任职年限看,枢密院长官任职8年者1人,7年者1人,5年者1人,2年者4人。平均每届任期3年,但多数不及此限。
  从出身看,枢密院长官可分为两类:留用之旧臣:2人,曹彬、楚昭辅。太宗藩邸幕僚[2]2632:5人,石熙载、王显、张逊、柴禹锡、赵镕。可以说,太平兴国八年(983年)以后,枢密院长官就只用太宗藩邸旧人了。即或是本朝进士,可以厕身宰相之列,但当不了枢密院长官。
  枢密院长官中,若以年限论,则曹彬、楚昭辅、王显最为重要,曹彬与楚昭辅为前朝留下之旧使,其中楚昭辅早在太祖时即与太宗交好,堪称是太宗的心腹。二人均任职于太祖时,曹彬是开宝九年(976年)二月任枢密使的,八个月后太祖即死去,太宗继位,曹彬留任。楚昭辅则于开宝六年(973年)九月任枢密副使,此时枢密院长贰仅楚昭辅1人,直到开宝九年(976年)二月才由曹彬出任枢密使,太宗即位,楚昭辅升任枢密使。因此,太宗继位之初,枢密院留用旧使两人长达七年之久。
  若以重任而言,太宗朝最后一任枢密院长官是至道元年(995年)任命的赵镕,“镕与柴禹锡并掌机务,禹锡出镇,镕知院事。”[3]73可见亦负托孤重任,时宰相为吕端,二府长官均只1位,两年后,吕端不负太宗重托,保护真宗顺利继位。至道三年(997年)八月,赵镕被罢职,而由老臣曹彬出任枢密使。《宋宰辅编年录》卷3至道三年八月,载曹彬《除枢密使制》曰:“俾登枢近,以弼事功,《书》所谓心膂股肱,兹有望也。”[3]79由此制词,结合史籍未有赵镕参与拥立真宗的记载,因此可推知,在完成托孤重任方面,赵镕没有发挥什么作用,故要用元老重臣曹彬取代之,以利于稳定政局。从太宗初年至真宗初年,枢密院长官自曹彬始,又至曹彬止,也是一种有趣的巧合吧!这对后来曹彬能够配享太祖庙廷,应该是有影响的。
  综上所考可知,终太宗一朝,枢密院长官基本为太宗早年幕僚及亲信担任,其进程远快于中书。
  由签署枢密院事、枢密副使或同知枢密院事构成的枢密院副长官,太宗朝共有24人次,实有17人,除1人年龄不明外,任职时年龄最大者64岁,为杨守一,年龄最小者30岁,为寇准。23人次平均约为48岁。内中40岁以下(含40)6人次;50岁以下(含50)9人次;60岁(含60)以下7人次,内6人次为52岁;61岁以上1人次。
  枢密院副长官17人中,太宗朝进士有10人,太宗幕府人士有7人,二者瓜分了枢密院副长官,以至他人完全无法插足其中。枢密院长贰中,既非太宗早年幕僚,又非太宗朝进士者,仅曹彬与楚昭辅2人,太宗亲信对枢密院的把持确切无疑了。
  四、宋太宗朝的中书与枢密
  宋太宗的亲信,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藩府幕僚,二是太宗朝进士。
  从上列表一、表二、表三看,从宰相到参知政事再到枢密院长贰,太宗亲信所占比例呈上升势头。
  太宗朝9位宰相中,其早年幕僚1人:宋琪;太宗朝进士有2人,为相3届,二者合计3人,占约33%。太宗朝参知政事21人,其中有太宗朝进士12人,太宗早年幕僚,则有3位:窦偁、郭贽、宋琪。二者合计15人,占约70%,超过一半。太宗朝的枢密使7人,除继位时留用的曹彬、楚昭辅外,其余5任全是太宗藩府幕僚。太宗朝枢密院副长官17人,太宗朝进士10人,幕僚7人,全部是太宗亲信。但是,升任枢密使者全为藩府幕僚,太宗朝进士则以此为进身之阶而升任参知政事,如不能则罢职而去。
  从上述情形可见,太宗早年的藩府幕僚,几无进士出身者,故在中书职任的争夺上处于下风,没有能够进入中书者。而在枢密使的争夺中,则占了绝对优势,包揽了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以后的全部枢密使职位。在枢密院副长官中,藩府幕僚大致与太宗朝进士平分秋色,但在上升之途中,幕僚升为正使,而进士则升至中书为参政,走向宰相去了。
  在太宗朝进士与藩府幕僚中,太宗更信任后者。故枢密院在太宗朝权力膨胀,专断军事,几置中书于闲地。《长编》卷23即载:“初议兴兵,上独与枢密院计议,一日至六召,中书不预闻。”这种情况,引起了大臣的不满与指责,知制诰田锡即上疏说:“岂有议边陲、发师旅,而宰相不与闻!”[4]而太宗的藩府幕僚中,也少有才干出众者,弭德超之流不论,为枢密使或知院的石熙载、王显、张逊、柴禹锡、赵镕等人,无一有可称道的政绩。故太宗在选择抚孤重任时,眼光主要看着中书,选择了“大事不糊涂”的太宗朝旧臣吕端为相,而以赵镕任枢密院为辅,结果,吕端不负重托,力扶真宗继位,而赵镕却一事无成,罢相而去。这使枢密院在与中书争权的斗争彻底失势。自真宗朝以后,枢密使再也没有与中书抗衡的能力与可能了,彻底沦为宰相的下属了。真宗时澶渊宋辽会战,宋朝决策,一出中书,枢密少见出计,枢密院官员且遭殿帅斥责,中书宰相之权威,于时可见。
  五、结 语
  宋太宗一朝,注意对宰执集团的掌控,通过扩大科举取士数,使本朝进士迅速进入宰执行列;早年幕府群僚充斥枢密院,很快便完成了对于宰执集团的更替,并且使之年轻化。
  从年龄角度看,太宗朝宰执集团的迅速更新,使一大批由科举出身的年轻官僚很快跻身朝廷,参决大政,朝野议论,为之一新,对荡涤太祖朝留下的五代陋习,黜退五代旧臣,发挥了巨大作用。真仁之时,大批名臣的出现,是其直接后果。同时,宰执集团的“乍登乍降”,也使其所代表的朝廷权力,无法与皇权抗衡,使皇权的地位有所提升。作为皇帝来说,宋太宗的实际威权,比之宋太祖是大多了,以致被指为开始了宋代“独裁君主”的新时代。而这种掌控宰执的手法,也多为有宋后世君主所效仿。   然而,从宰相的年龄看,不仅太宗朝比之太祖朝明显呈老龄化趋势,而且老臣在政治上发挥了关键作用,尤其是太宗刚即位与托孤之时,更是如此。这说明太宗本身根基尚非十分稳固,需靠老臣维持。因此,从任相来看,太宗朝是比较典型的非正常继位的朝代的情况。
  [参 考 文 献]
  [1]李裕民.宋史考论·两宋宰相群体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张其凡.宋太宗·光义幕府成员表[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
  [3]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卷2[M]. 钦定四库全书本.
  [4]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0[M].北京:中华书局,1979.
  【责任编辑 卢春艳】
  Abstract: The ages of Zaizhi Group in Taizong were obviously young, and a large number of Keju origin young bureaucrats were quickly among them. The early staff of Taizong were full of the Privy Council, so the royal politics was new, forming the situation as Jinshi controlling Zhongshu, and the early staff of Taizong controlling Privy Council. The ruling from the prime minister to the Privy Council, the age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 However, the prime ministers were mainly the elders, played the important role in the key moment, and directly undertook the task of Tuogu. At the same time, Zaizhi changed frequently, the working period was not long, and the imperial power was strengthened.
  Key words: Zaizhi; the age on duty; the length of service; promotion
其他文献
摘 要:财政作为政府、市场甚至社会配置资源的重要工具,是连接经济系统、政治系统和社会系统的主要枢纽,在整个社会资源分配过程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界定“看得见的手”政府、“看不见的手”市场和新兴的“第三只手”社会这三种资源配置主体的定义与功能的理论基础上,围绕“财政能干什么”“财政应该干什么”等基本问题,分别阐述了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市场与社会关系中的作
期刊
摘要:2016年,作为国际社会向《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努力的结果,第三次全球成人学习与教育报告即GRALEIII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展示全球成人学习与教育在健康和福利、就业和劳动市场、公民和社区生活等多个领域的重要贡献。同时全球成人学习与教育在测评信息收集、经费资源投入、弱势群体关注、成人识字率提升、工作者專业化保障、性别教育平等等多个方面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并且这些挑战是持久的和亟需解
期刊
摘 要:为配合“营改增”的全面实施,保障地方财力的稳定,国家对增值税央地收入划分制度作出了调整,但具有明显的过渡特点。基于政府间财政关系的视角,从央地之间与省际之间两个角度归纳了增值税收入划分机制。通过理论分析与定量测算,发现“先分成后集中”和基于“生产地原则”的两大机制导致了省际财力分配失衡的加剧,揭示出当前增值税央地划分制度的先天不足在于损害了横向财政公平。由此得到的重要政策启示是,建立稳定的
期刊
摘要:通过“清水江文书”可知,清代民国时期,黔东南林区杉木连片经营主要通过山场租佃、栽手买卖、土股买卖及山场买卖等方式实现,杉木连片经营在杉林防火、杉林管理和规模效应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清代民国;黔东南;杉木;连片经营  中图分类号:K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378(2017)01-0072-07  DOI:10.3969/j.issn.1005-6378.2017.
期刊
摘要:在线纠纷解决肇始于电子商务领域,本源目的在于“在线纠纷在线解决”。互联网技术在司法领域的运用,在线网络平台成为司法公开的重要载体,而法院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升级,使纠纷“在线”解决中的网络技术从程序辅助迈向实质协助。目前,电子商务和司法主导下的在线纠纷解决处于并行发展态势。以京津冀三地的在线纠纷解决实践为例,地方法院纠纷在线解决的信息化技术已达到了较高层次但区域协同性不足,需要通过以跨界思维打造
期刊
摘要:行政协议争端解决机制是行政协议真正发挥其优势作用的最后一道屏障,大量行政协议出现急需争端解决机制,而实践中该机制尚未建立。然而,行政协议争端解决机制建构有法理依据做支撑,同时可以从现实理据中借鉴成功经验,不仅如此,我国法制土壤中有其生存空间。因而可以选择符合我国国情的模式和具体救济措施构建我国行政协议争端解决机制。  关键词:京津冀;行政协议;争端解决机制;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D996文献
期刊
摘要:国内外研究发现,产业集聚发迭程度与城镇化水平高低存在很大关系。首先总结了产业集聚与城镇化的内在联系,然后在回顾产业集聚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文献的基础上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东部6省市与中西部5省市产业集聚和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并得出结论:产业集聚与城镇化之间的确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并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差异。东部地区处于城镇化中期和后期阶段,第三产业集聚对城镇化的拉动作用超过第二产业。中西部地
期刊
摘要:张君劢关于中国文化走向问题是当前中国哲学界需要再次探讨的新儒学问题。在围绕这一问题的众多已有界定中,学者们往往从“精神自由”的字面表达来界定张君劢文化哲学研究的立场、方法和归宿,这致使其割裂了张君劢文化建设总纲领中“精神自由”与“民族文化”的内涵与指向的本质关系。张君劢文化哲学脉系的本原价值是将“人生观”作为民族文化的基础,将“学问之独立王国”的建立作为民族文化的核心问题,将“民族活力”作为
期刊
摘要:大城市在区域乃至全国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廓清大城市產业发展与人口集聚之间的关系,以中国直辖市以及部分副省级城市为研究蓝本,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引入人口密度、流动人口比重等变量,构建16个大城市二三次产业生产函数,定量分析大城市发展中人口聚集对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长期促进作用和劳动力在二三次产业发展中的贡献。结果证明大城市人口集聚、人口流入对于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显著性作
期刊
摘要:金融集聚通过金融功能的强化以及集聚效应的发挥,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上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遵循“机理分析路径分析模型分析”的研究思路,归纳出金融集聚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规模经济、信息溢出、知识溢出、创新催化、结构调整以及自我强化效应;基于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流动视角分析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因果反馈路径;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应用Vensim PLE进行仿真模拟和政策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