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鄂尔多斯周家湾地区延安组延10小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研究区内100余口钻井岩心观察及测井资料分析,结合区域沉积、构造资料认为延10小层为辫状河沉积体系,并进一步划分了河道和河泛两个沉积亚相。由于构造整体抬升,古水系发育,河道砂体受地貌控制明细,4条河道在周家湾地区汇合后,继续向南延伸汇入甘陕主河道。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 周家湾 延10 古地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P539.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10-100-2
周家湾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中部,面积约2000km2。中侏罗统延安组主要为深灰色泥岩、粉砂岩及黄灰色中、细粒砂岩夹煤层,其下以假整合接触关系覆于富县组之上或以微角度不整合关系直接覆于上三叠统延长组之上;其上与直罗组呈平行不整合关系。根据延安组内岩性变化、沉积旋回、含油性及煤层发育特征又将延安组从下至上划分Y10、Y9、Y8、Y7、Y6、Y5、Y4、Y3、Y2、Y1等10个油层组。本文基于研究区内100余口钻井岩心观察及测井资料,对周家湾地区延安组延10地层展开古地理特征研究。
1古地貌特征
三叠系末期,鄂尔多斯盆地受印支运动的影响整体抬升,延长组顶部遭受风化及河流侵蚀等作用,形成水系广布、沟壑纵横、丘陵起伏的古地貌景观,在此背景下沉积了侏罗系。前侏罗系古地貌控制着早侏罗系沉积发育及油气的富集规律,精确恢复刻画古地貌形态对于侏罗系油气勘探至关重要。由于古河的侵蚀切割、侧向加积,发育了多支次级古河,其边滩相砂体发育,构成了研究区独特的古地貌景观,后期侏罗系下统的富县、延安组正是基于这凹凸不平的不整合面而沉积的。富县组为古地貌的初期充填,延10期为超覆河谷充填,到延10末期,前侏罗系古地形已日趋夷平。研究区的富县组和延10两层之间没有明显的分层标志。富县和延10地层厚度及岩性差異形成的压实构造继承了延长顶面的高地形,两者构造高点较为吻合。
2沉积环境分析
研究区河流主要为辫状河沉积。在时空上发育于富县组和延安组Y10段,辫状河主要发育在处于剥蚀程度强烈的山间谷地平原内。在岩性上表现为砂质细砾岩—中细砂岩。具大型槽状层理、板状交错层理和高流态的平行层理发育。由于辫状河携带的载荷中悬浮质少,因而以泥质、粉砂质为特征的顶层亚相沉积少,层内泥质夹层少。根据其剖面特征,可进一步将其划分为河道和堤泛两种沉积亚相。
(1)河道亚相:是河流经常充水的部位,包括接受粗屑物质沉积的河床空间,位于河床内主水流线内,水动力能量强。其沉积主要包括河床滞留沉积和心滩(纵向沙坝)沉积。其中河床滞留沉积为一套中—细砾岩,底面具明显的冲刷面,向上为河道心滩沉积。槽状交错层理极为发育,并见板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等,总体显示出不太明显的正粒序特征(图1)。
(2)堤泛亚相:由于辫状河中河床不固定,所以该亚相在辫状河沉积体系中极不稳定,厚度薄,主要由一套砂质泥岩夹粉砂岩组成,见水平层理,并含钙质结核,且常为上覆河道亚相沉积所侵蚀。鄂尔多斯盆地辫状河沉积中,堤岸和决口扇一般不发育。由于辫状河具有强烈侵蚀性、摆动频繁性或快速迁移性,使堤岸沉积和决口扇沉积很难保存下来。辫状河中有时也发育边滩,但与曲流河相比,规模及发育程度均小得多,并且常受到较强烈的改造(图1)。
研究区内河道以辫状河流沉积的粗碎屑岩为主,砂岩与泥岩之比大,垂向上或平面上“砂包泥”,以心滩发育为特征,砂体垂向剖面上无一定的粒序和沉积物构造序列,顶底岩性呈突变,垂向上呈透镜状叠加,侧向连续性差。在垂向沉积序列中虽然仍具“二元结构”,但二者发育极不对称,以河道亚相沉积占绝对优势为特点。
3侏罗系延10古地理特征
河道砂体展布明显受地貌形态控制,主要受蒙陕古河及周家湾支河谷的控制,两条河道在周家湾地区汇合后,继续向南延伸汇入甘陕主河道(图2)。河道砂岩构成了油气次生运移的载体和储集体。主要发育心滩砂体,砂体厚度范围在为0~65.4m,研究区内西北部砂体厚度大于15m的面积相对较大,占总研究区的40%左右,大于25m的砂体也占30%。区域内厚层砂及巨厚层砂较发育,且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南部。新49井-陕361井-新61井-杨53井-杨114井一线以东砂体不发育,大面积砂体厚度小于10m,为河漫滩沉积,只发育4条走向北东—南西向的砂体,分别为陕53井—陕361井、苏354井—陕354井、靖1井—新33井、杨21—杨29井,河道较窄,宽3—6m,砂体厚度变化不大,分布在10—20m,苏354井—陕354井、靖1井—新33井两条砂体在陕354井处汇聚成一条砂体向南西向延伸。新49井-陕361井-新61井-杨53井-杨114井一线以西砂体发育较好,整体砂体较厚,西北部河道呈北西—南东向与陕53井—陕361井砂体汇聚后又分叉成两条分别向正北与南东向延伸的河道砂坝。
4结论
周家湾地区延安组延10小层发育辫状河沉积体系,包括河道和河泛两个沉积亚相。河道亚相中的心滩微相砂体粒度较粗,是油气聚集的良好储集体。三叠系末期,鄂尔多斯盆地受印支运动的影响整体抬升,古河道发育,河道砂体展布明显受地貌形态控制,研究区主要受蒙陕古河及周家湾支河谷的控制,4条河道在周家湾地区汇合后,继续向南延伸汇入甘陕主河道。
基金项目:四川盆地长兴组、飞仙关组礁滩储层成因与气藏成藏机理研究2011ZX05007-003-01
参考文献
[1]田景春.箕状断陷湖盆斜坡带砂体特征演化及控制因素.矿物岩石[J],21(3):56~63.
[2]张抗.鄂尔多斯断块构造和资源[M].陕西省科学技术出版社,193~250.
[3]邓秀芹,蔺昉晓,刘显阳等.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沉积演化及其与早印支运动关系的讨论.古地理学报[J].2008,10(2):159~165.
[4]薛良清,Galloway W E.1991.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与三角洲体系的分类.地质学报[J],65(2):141~153.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 周家湾 延10 古地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P539.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10-100-2
周家湾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中部,面积约2000km2。中侏罗统延安组主要为深灰色泥岩、粉砂岩及黄灰色中、细粒砂岩夹煤层,其下以假整合接触关系覆于富县组之上或以微角度不整合关系直接覆于上三叠统延长组之上;其上与直罗组呈平行不整合关系。根据延安组内岩性变化、沉积旋回、含油性及煤层发育特征又将延安组从下至上划分Y10、Y9、Y8、Y7、Y6、Y5、Y4、Y3、Y2、Y1等10个油层组。本文基于研究区内100余口钻井岩心观察及测井资料,对周家湾地区延安组延10地层展开古地理特征研究。
1古地貌特征
三叠系末期,鄂尔多斯盆地受印支运动的影响整体抬升,延长组顶部遭受风化及河流侵蚀等作用,形成水系广布、沟壑纵横、丘陵起伏的古地貌景观,在此背景下沉积了侏罗系。前侏罗系古地貌控制着早侏罗系沉积发育及油气的富集规律,精确恢复刻画古地貌形态对于侏罗系油气勘探至关重要。由于古河的侵蚀切割、侧向加积,发育了多支次级古河,其边滩相砂体发育,构成了研究区独特的古地貌景观,后期侏罗系下统的富县、延安组正是基于这凹凸不平的不整合面而沉积的。富县组为古地貌的初期充填,延10期为超覆河谷充填,到延10末期,前侏罗系古地形已日趋夷平。研究区的富县组和延10两层之间没有明显的分层标志。富县和延10地层厚度及岩性差異形成的压实构造继承了延长顶面的高地形,两者构造高点较为吻合。
2沉积环境分析
研究区河流主要为辫状河沉积。在时空上发育于富县组和延安组Y10段,辫状河主要发育在处于剥蚀程度强烈的山间谷地平原内。在岩性上表现为砂质细砾岩—中细砂岩。具大型槽状层理、板状交错层理和高流态的平行层理发育。由于辫状河携带的载荷中悬浮质少,因而以泥质、粉砂质为特征的顶层亚相沉积少,层内泥质夹层少。根据其剖面特征,可进一步将其划分为河道和堤泛两种沉积亚相。
(1)河道亚相:是河流经常充水的部位,包括接受粗屑物质沉积的河床空间,位于河床内主水流线内,水动力能量强。其沉积主要包括河床滞留沉积和心滩(纵向沙坝)沉积。其中河床滞留沉积为一套中—细砾岩,底面具明显的冲刷面,向上为河道心滩沉积。槽状交错层理极为发育,并见板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等,总体显示出不太明显的正粒序特征(图1)。
(2)堤泛亚相:由于辫状河中河床不固定,所以该亚相在辫状河沉积体系中极不稳定,厚度薄,主要由一套砂质泥岩夹粉砂岩组成,见水平层理,并含钙质结核,且常为上覆河道亚相沉积所侵蚀。鄂尔多斯盆地辫状河沉积中,堤岸和决口扇一般不发育。由于辫状河具有强烈侵蚀性、摆动频繁性或快速迁移性,使堤岸沉积和决口扇沉积很难保存下来。辫状河中有时也发育边滩,但与曲流河相比,规模及发育程度均小得多,并且常受到较强烈的改造(图1)。
研究区内河道以辫状河流沉积的粗碎屑岩为主,砂岩与泥岩之比大,垂向上或平面上“砂包泥”,以心滩发育为特征,砂体垂向剖面上无一定的粒序和沉积物构造序列,顶底岩性呈突变,垂向上呈透镜状叠加,侧向连续性差。在垂向沉积序列中虽然仍具“二元结构”,但二者发育极不对称,以河道亚相沉积占绝对优势为特点。
3侏罗系延10古地理特征
河道砂体展布明显受地貌形态控制,主要受蒙陕古河及周家湾支河谷的控制,两条河道在周家湾地区汇合后,继续向南延伸汇入甘陕主河道(图2)。河道砂岩构成了油气次生运移的载体和储集体。主要发育心滩砂体,砂体厚度范围在为0~65.4m,研究区内西北部砂体厚度大于15m的面积相对较大,占总研究区的40%左右,大于25m的砂体也占30%。区域内厚层砂及巨厚层砂较发育,且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南部。新49井-陕361井-新61井-杨53井-杨114井一线以东砂体不发育,大面积砂体厚度小于10m,为河漫滩沉积,只发育4条走向北东—南西向的砂体,分别为陕53井—陕361井、苏354井—陕354井、靖1井—新33井、杨21—杨29井,河道较窄,宽3—6m,砂体厚度变化不大,分布在10—20m,苏354井—陕354井、靖1井—新33井两条砂体在陕354井处汇聚成一条砂体向南西向延伸。新49井-陕361井-新61井-杨53井-杨114井一线以西砂体发育较好,整体砂体较厚,西北部河道呈北西—南东向与陕53井—陕361井砂体汇聚后又分叉成两条分别向正北与南东向延伸的河道砂坝。
4结论
周家湾地区延安组延10小层发育辫状河沉积体系,包括河道和河泛两个沉积亚相。河道亚相中的心滩微相砂体粒度较粗,是油气聚集的良好储集体。三叠系末期,鄂尔多斯盆地受印支运动的影响整体抬升,古河道发育,河道砂体展布明显受地貌形态控制,研究区主要受蒙陕古河及周家湾支河谷的控制,4条河道在周家湾地区汇合后,继续向南延伸汇入甘陕主河道。
基金项目:四川盆地长兴组、飞仙关组礁滩储层成因与气藏成藏机理研究2011ZX05007-003-01
参考文献
[1]田景春.箕状断陷湖盆斜坡带砂体特征演化及控制因素.矿物岩石[J],21(3):56~63.
[2]张抗.鄂尔多斯断块构造和资源[M].陕西省科学技术出版社,193~250.
[3]邓秀芹,蔺昉晓,刘显阳等.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沉积演化及其与早印支运动关系的讨论.古地理学报[J].2008,10(2):159~165.
[4]薛良清,Galloway W E.1991.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与三角洲体系的分类.地质学报[J],65(2):14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