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啤儿茶爽能否“爽”起来

来源 :新营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娃哈哈是国内首屈一指的饮料公司,然而这样的大公司却难掩其品牌战略的缺失。
  娃哈哈以儿童饮料起家,随着娃哈哈品牌知名度越来越高,娃哈哈踏上了近乎“疯狂”的品牌延伸之路,于是有了娃哈哈儿童营养液、娃哈哈饮用水、娃哈哈罐头,甚至出现了娃哈哈童装……如果说娃哈哈早期的品牌延伸因市场竞争不太激烈表现还算良好的话,那么后来的品牌延伸就不太理想了,比如娃哈哈童装就出师不利,最终退出了市场。此后,娃哈哈推出了非常可乐,因可乐不具有国家心智资源优势,营销专家并不看好这一产品,但娃哈哈采用游击战术,避开了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把持的城市市场,非常可乐在农村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此基础上,娃哈哈故技重演,将“非常”繁衍成了一个品牌大家族:非常柠檬、非常甜橙、非常苹果、非常咖啡可乐、非常冰红茶、非常冰绿茶……而且,很快又推出了一个“呦呦”家族:呦呦奶咖、呦呦奶茶、呦呦奶醇……
  娃哈哈掉入品牌延伸的陷阱不能自拔,早晚会食苦果,如今,它又步入融合的误区。
  娃哈哈先是推出了咖啡与可乐融合的非常咖啡可乐,随后推出了果汁加牛奶的营养快线,接着又推出了奶加咖啡的呦呦奶咖、奶加茶的呦呦奶茶、奶加花生的呦呦奶醇。咖啡可乐刚推出时曾火爆一时,但因娃哈哈战略上的迷失,导致咖啡可乐后劲乏力,最终昙花一现。如果说营养快线在强大的广告攻势下市场表现还不错的话(关键原因在于消费者把营养快线当成了一种牛奶品类的细分—果味牛奶),那么“呦呦”家族就乏善可陈了。
  近来娃哈哈又推出了一个新产品—啤儿茶爽,同样是一个融合的产物,它的命运将会如何呢?
  
  融合的产品是一个复杂的产品
  ■复杂的产品概念
  啤儿茶爽是一个什么样的产品?娃哈哈说:啤儿茶爽萃取天然绿茶添加香浓麦芽,采用混比充气,二位一体灌装技术,零酒精,低热量,高营养,像啤酒一样酷爽,像绿茶一样健康……
  您看明白了吗?像啤酒一样爽,但它不是啤酒;像绿茶一样健康,但它不是绿茶。那它到底是一个什么产品?没有答案。
  2001年2月,TCL也曾推出过一款复杂的产品—HiD。TCL宣称,HiD不是彩电,但它有彩电功能,还可以显示相连的互动电视、数字股票机、可视电话、网络PDA、数码相机,加上机顶盒即可上网。TCL为推广HiD,仅前期就投入了6000万元费用,制作的平面广告画面精美,让消费者猜一猜HiD是什么,最终无果而终。
  其实,TCL本来是可以避免失败的。前车之鉴是,苹果公司曾经耗巨资推出过一款牛顿掌上电脑,功能齐全,既可以打电话,又可以上网,还可以处理文字,它自己也搞不清楚牛顿掌上电脑是什么,所以在印刷品广告中说:“‘牛顿’是什么?”在电视广告中,苹果公司同样在问:“‘牛顿’是什么?‘牛顿’在哪儿?谁是‘牛顿’?”遗憾的是苹果公司一直没有回答这些问题,结果是牛顿掌上电脑给苹果公司带来了一场灾难。
  ■复杂的产品名称
  产品复杂,导致这个产品到底是什么搞不清楚,因此也就无法定义品类,最终这一产品缺少一个品类名。
  而一个产品要在消费者心智中立足,需要两个名称:一个是品类名,一个是产品名。消费者首先将新产品在自己的心智中进行归类,随后取一个符合常识的名称,即品类名。比如,将水进行分类,分为天然水、矿泉水、蒸馏水等品类名;将酒进行分类,大类分为白酒、红酒和啤酒,啤酒又可细分为普通啤酒、纯生、干啤、冰啤、黑啤等等。消费者将品类名存入心中,然后将符合这一类的产品存进这一品类的格子里,这一格子是阶梯型的,每一个产品都要取一个名字即产品名放在阶梯上。只有产品名在品类的阶梯上占据一个位置的时候,才有可能成为消费者购买时的选择。比如,农夫山泉之于天然水,茅台之于白酒,张裕之于红酒,青岛啤酒之于啤酒,等等。消费者有需求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品类,然后才是品牌。比如,渴的时候,我们想到的要喝水,然后再想:是喝矿泉水还是果汁、可乐?如果是可乐,我们的选择是:喝可口可乐,还是喝百事可乐?
  现在,啤儿茶爽竟然没有一个品类名,在消费者心智中自然也就无法存在,如此,当消费者有了解渴的需求的时候,根本想不到有这样一个品类,购买啤儿茶爽也就无从谈起了。
  娃哈哈也许意识到了这一点,干脆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啤儿茶爽,是产品的名字,又是品类的名字,结果就成了一个混乱的名字、复杂的名字。啤儿茶爽是产品的名字,但它不够简单,不够顺口,也谈不上独特;如果说它是品类的名字,却又不符合消费者的认知,因为消费者的心智中不存在啤儿茶爽这样一个品类。
  ■复杂的市场竞争
  一个新品上市,必然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其销售业绩的取得必然是以牺牲其他品类的销量为代价的。啤儿茶爽当然也不例外。一个产品概念复杂、名称复杂的新品,遭遇到的必将是更为激烈的竞争。
  啤儿茶爽是啤酒吗?从容器瓶的外观和液体的色泽来看,酷似,但它没有啤酒必须含有的酒精,而且掺入了绿茶。由此看来,啤儿茶爽的竞争品类不是啤酒。啤儿茶爽是绿茶吗?它在绿茶里加入了啤酒所含有的麦芽,好像绿茶也不是啤儿茶爽的竞争品类。啤儿茶爽因为说不清自己到底是什么,也就无法确认自己的竞争品类是谁,当然也就无法明确自己的竞争对手是谁。事实上,啤儿茶爽无意间陷入到与众多饮料品类为敌的境况中。
  从目前娃哈哈的广告和其选择的目标消费群体来看,也可以证实这一点。
  啤儿茶爽针对的主要消费目标是学生族、上班族、开车族等。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受到学习环境、办公场所和开车作业的限制而不能喝啤酒,啤儿茶爽就添补了这三个消费群体想喝啤酒而得不到满足的空当。
  我们姑且不论啤儿茶爽所针对的目标消费群体是否有这个需求,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的是,在没有推出啤儿茶爽之前学生族、上班族、开车族消费的是什么饮料,答案是所有的饮料—饮用水、可乐、果汁、茶饮料甚至咖啡等等。因此,这就意味着啤儿茶爽是向所有的饮料开战。如此一来,娃哈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让目标群体放弃他们目前正在喝的饮料,给出让他们放弃的理由,而且是分别给出放弃各种饮料的理由,这就意味着,娃哈哈是在打一场四面树敌、异常艰难的战争。显而易见,一个似是而非的产品,娃哈哈不可能针对所有饮料品类制订整体性的竞争方案,也不可能针对各个饮料品类分别制订竞争方案。如此,啤儿茶爽的目标消费群体由于没有放弃其他饮料的理由,所以,他们会一如既往地延续其固有的消费习惯。
  
  融合的产品为什么容易失败
  ■融合的产品不符合品牌发展规律
  品牌的发展规律与自然界的物种一样,都处在不断的分化之中。在自然界,环境的变化创造了促使物种分化的条件。而在商业界,技术、文化和传播环境的变化创造了促使品类分化的条件。市场越成熟,竞争越激烈,品类分化的程度就越高。纵观中外商业史,分化是一个必然趋势。比如,从最早的大型主机电脑逐渐分化出小型主机电脑、个人电脑、家用个人电脑、商用个人电脑,随后又出现了掌上电脑、笔记本电脑、便携式电脑,如今简易电脑开始风靡世界。电脑还将进一步分化,而每一次分化都会有新的品牌诞生。
  ■融合的产品不符合品牌竞争规律
  品牌竞争就是一场战争。一个新品面市,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竞争品类和对手,并找到其战略性的弱点,然后集中一切力量攻击它。而融合的产品,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产品的组合,分跨多个品类,融合的产品是同多个品类的专家级对手作战,这就像体育比赛中的全能冠军,如果他接受单项比赛冠军的挑战,他必将失败。分散兵力在多条战线上同众多敌人同时作战,是兵法之大忌。同样,在营销中,与众多品牌同时竞争,对于融合产品来说,也是一场灾难。
  ■融合的产品不符合心智运行规律
  人们心智运行的一个规律,是喜欢简单而厌恶复杂,将复杂的信息拒之于心智之外。一个融合的产品,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产品进行组合,其功能必然繁复,难以得到消费者的喜爱,当然也就难以进入消费者的心智了。人们心智运行的另一个规律,是将外部信息进行简化归类并以类别名进行储存。但融合产品是多个产品的大杂烩,其概念复杂,消费者难以对融合产品进行归类,而不能归类,融合产品就无法进入人们的心智,因此,当消费者有需求的时候,融合的产品也就进入不了消费者的选择序列中。
其他文献
一个是中国家用空调领域的老大,连续14年产销量位居中国空调行业第一,目前其六大生产基地的产能达到了2700万台;一个是有着85年生产历史的“世界变频之父”,位居世界空调行业第二位,是世界上唯一集空调机及冷媒开发和生产为一体的专业厂家。2009年2月18日,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格力)与日本大金工业株式会社(以下简称大金)在珠海宣布,双方出资人民币9.1亿元,在精密模具、变频压缩机等一系列项
期刊
“太酷了!从来没有看到过这种功能的窗子。”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会长杜宗翰站在智赢门窗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赢)的展台前赞不绝口。  2008年11月参加北京国际门窗博览会,让山东智赢出了一番风头。虽然智赢的展位很小,而且位于展厅最里边的5号厅,七拐八拐才能找到的一个角落里,但还是涌来了熙熙攘攘参观的人潮。参观者中,包括杜宗翰这样的行业领导和国内同行,还有SCHUCO、ALUK和YKK等国际大门窗
期刊
1996年,从盛世长城广告公司分离出来的实力传播(Zenith Optimedia)成为国内最早成立的专业媒介策划与购买公司。13年后,实力传播旗下拥有实力媒体(Zenith Media)和突破传播(Optimedia)两大品牌,为客户提供从传播策略发展、媒介策划到谈判、购买、执行等全方位的媒介传播服务。在调研、专有工具和系统上的不断发展,实力传播极大地提升了传播策划和执行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价值和
期刊
仿佛是一种约定,又或者是一种潮流,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山寨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一种借助“恶搞”形式作为品牌传播的营销方式正在渗透到网络的各个角落。  何谓“恶搞”?从字面解释,大约可以理解为“恶意地搞”、“恶俗地搞”,或者“恶作剧地搞”,大多数人对于“恶搞”的最初印象来自于网络,其中,胡戈为“恶搞”电影《无极》制作的视频《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应该是网络“恶搞”中比较早期的作品。  随着众多
期刊
郎咸平先生,久闻大名,印象中的郎先生致力于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研究,对德隆、顾雏军案、海尔收购、TCL、长虹等重大财务问题进行过令人耳目一新的剖析,对中国股市、房地产等若干问题亦有独到见解,是一位富有激情的公司治理和金融学专家。但近日拜读郎先生的“行业本质说”新作之后,如鲠在喉,愿与郎先生商榷一二。  由于工作关系,我们接触快速消费品行业甚多,如食品、饮料行业,就我们的一些经验和粗浅心得来看,郎先生在
期刊
多年来,在游戏市场上,任天堂Wii、索尼PlayStation、微软Xbox三强鼎立,凭借电视这一游戏输出介质,配合它们提供的游戏机,三大游戏巨头在客厅娱乐市场上激战正酣。  同样为潜力巨大的游戏市场所吸引,美国首屈一指的创意玩具生产商同乐和集团(Playhut.Inc)将传统玩具与网络娱乐相结合,推出了一个综合性游戏社区平台—Golive2,力图从三大游戏巨头的手中抢得一杯羹。  从2008年7
期刊
翻译/蔡冬娥    不同于以往的品牌信念,事实上,消费者对于企业将自己与某种颜色拴绑在一起以显示区别的做法并不关注,甚至有的消费者完全没有注意到这种现象。  同时,试图将某种颜色作为企业的品牌识别色,有时反而会给企业带来麻烦。比如,橙色灵动(Orange Mobility)是欧洲最大的电话业务企业之一的法国电信(France Telecom)在英国的一个移动电话公司。橙色灵动让整个自己完全浸入橙色
期刊
2月19日,上海,初春一个晴朗的早上,《新营销》记者按照事前约定,前往采访叶丽莲女士。她一边放下案头工作,一边面带微笑地说:“刚刚与宏盟集团美国总部开完电话会议。”这位温婉而充满亲和力的女士竟是全球最大的媒体购买公司之一宏盟媒体集团的中国区首席执行官(Omnicom Media Group,简称“OMG”,旗下包括全球知名的媒体计划和购买公司OMD(即浩腾媒体)以及PHD)。  面对经济危机影响下
期刊
望着孩子们在街头点燃鞭炮闹新春,坐在车内的刘翔表情凝重,在他最为困难的时刻,父亲鼓励他说“你知道你跨了多少栏吗?10万零6个,这不过是又一个栏而已”,再次回荡在他耳边。“新年第一瓶可口可乐,我一定要跟爸爸分享!”在可口可乐2009年贺岁广告片中,刘翔父子演绎了一段父子情深的故事。这个广告片以“你想与谁分享,新年第一瓶可口可乐”为主题,展现了刘翔身处逆境时,父亲给了儿子无限的关爱和鼓励,以及在新年来
期刊
这里有一个忠告:如果您刚刚同配偶或同事吵过架,请不要阅读本文。尽管这份论文基于严谨坚实的学术研究基础之上,您也很可能忽视它。起码,沃顿商学院运营和信息管理学教授马利斯·施韦泽(Maurice Schweitzer)如此认为。在一份近期与卡内基梅隆大学弗朗西斯卡·吉诺(Francesca Gino)共同撰写的论文中,他指出情绪不但会影响人们对建议的接受程度,而且即便当前的情绪与建议或提建议的人没有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