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〇回本《红楼梦》中有关袭人结局之疑论

来源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xue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红楼梦》前八十回作者曹雪芹所留伏笔及与袭人相关的一系列意象、袭人名字由来及袭人“花解语”别称的典故,可以推知一二〇回本《红楼梦》中有关袭人再嫁蒋玉菡的结局是正确的但是不完整的;再根据袭人形象及成长经历可以推测袭人别嫁蒋玉菡不会是喜剧式的结束,而是另一段悲剧的开始;袭人应遭遇与蒋玉菡或生离或死别后才能为其一生画上不完美但完整的句号,同时这也是作者“伏线千里”的题中之意.尤其袭人无法脱离她的那个时代而独存,故袭人的悲剧结局因带有时代烙印而更具代表性意义.
其他文献
数字经济浪潮下,各行各业均正经历数字化转型,但有关会议目的地竞争力评估的研究中鲜有考虑城市数字化发展的影响.从会议设施、配套设施、相关设施、营商环境、气候环境、旅游休闲娱乐资源6个维度建立会议目的地竞争力评估模型,采取序关系分析与熵值法结合的评价方法对成都、重庆、昆明、贵阳4个西南代表性城市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成都在四个样本城市中竞争力排名第一,城市的配套设施、会议设施、相关设施为会议目的地竞争力排名前三的影响因素.提升会议目的地竞争力的路径有三:一是完善城市如人力资源等会议配套设施;二是会议基础场馆
“动人”是高明《琵琶记》自觉追求的戏曲创作与审美观念.作品对其内涵展布主要表现为三方面:一是“庸中之奇”叙述中自然而然感发接受者向“善”伦理意志;二是“布帛菽粟”题材与笔墨中传达丰富深刻内涵;三是“因文生事”中体现杰出“文才”.三方面内涵展布,体现出对戏曲文体传“奇”本质尊重、对“文”抒情特征与表现才能开发、对经史传统征实尚用重教“不务胜人而务感人”观念继承、对读者与观众审美情趣自觉迎合.这三方面展布,使《琵琶记》形成非同凡响格调,促成它“经典”地位确立.以《琵琶记》“动人”内涵展布成功为借镜,可为当今文
小说的人物是小说核心之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小说中,除了人物的心境与行为等能塑造人物形象外,环境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有正反馈的作用.简单来说,就是环境可以使人物形象具象化.在《春风沉醉的晚上》这篇小说中,郁达夫以幽暗与光明这两种光影元素为媒介,通过真实、细腻环境描写来具象化“我”与陈二妹的人物形象,凸显出“我”之幽暗形象和陈二妹之光明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