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普遍粗鄙化

来源 :北方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dong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今社会中有不少人似乎得了一种精神上的流行病,那就是变得越来越要面子,但却又越来越粗鄙。这是由于“荣誉”与“不荣誉”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甚至荡然无存。不久前,某艺人母女三人在江苏教育电视台竞猜节目录制中放泼撒野、大爆粗口,母亲对着一位观众挖苦道,我能把女儿培养成亿万人喜爱的明星,你母亲做得到吗?显然,她觉得当名艺人的母亲是特有面子的事,而正是为了争这个面子,夸耀这个面子,可以在大庭广众下,行为嚣张,言语粗野,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阵势。
  有人把这种粗鄙称为“不要脸”,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寡廉鲜耻、不知羞耻。其实与“要面子”同生共长的“不要臉”并不是没有羞耻感,而是不知道什么是该羞耻的,什么是不该羞耻的。粗鄙是一种羞耻心像癌症一样的病变,这种病变在特定的被污染的社会环境中特别容易发生,就像污染了的自然环境容易诱发癌症病变一样。
  例如,在一般的文明社会里,“绅士风度”是一件有面子的事情,以绅士风度待人接物也是体面人会自然而然地要求自己的行为。但在一些时期“绅士”成了革命的对象,而革命者又以越粗鄙越光荣为行为准则,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就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有面子”与“要脸”的关系:粗鄙不仅不再是“不要脸”,而且是有觉悟、混得开的事,不仅如此,甚至还能为粗鄙者带来特别“有面子”的头衔、荣誉称号、地位或职位,让他们成为“成功人士”。
  这种“成功人士”的传人之后会把施展才能的领域从政治转向了经济,祝东力曾这样描述他们粗鄙化的成功:“一口糙话、一身匪气,这才是‘爷们儿’,是吃得开、混得好的标记。粗鄙化——粗野、鄙俗,是当今世俗社会的主流价值。粗鄙代表‘强悍’、‘有力量’,彰显着粗鄙者的‘有胆儿’、‘拔份儿’”。在一个缺乏社会正义、价值观紊乱的社会环境中,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自配着人们的行为,“人自为战,文雅、谦和、友善等等,似乎直接等同于懦弱无能。出门在外,没几分流氓气,是很难混的。粗鄙的言行和仪范,暗示着在无序竞争中较高的生存和成功概率。这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一种集体无意识。”
  一个社会整体越缺乏是非价值,越不正派,不知耻之人就会越发大胆地发无耻之言、行无耻之事。2013年12月8日在广州的国际慈善义卖活动中,善款出现4900元假币,引发了一场“丢脸”之争。有官员在微博中称外国人在中国义卖是“假慈善”,“其用心就是想丢中国人的脸”,他挖苦道,丢脸的是心怀叵测的外国人。针对这样的丢脸指责,比利时王国驻广州总领事馆官方微博回应称,该领事馆参加义卖的所有产品都是比利时企业无偿赞助的,义卖价格均为成本价,义卖所得全部捐出,领事馆人员自愿星期六加班一天,做慈善没有什么好丢脸的,真正丢脸的是那些假币。
  对假币问题是非不辨,反倒是无端辱骂做好事的人“丢脸”,哪怕是出于为国家“要面子”的良好动机,也是一件粗鄙的事。这位官员事后声称自己决不后悔,令人想起不久前一位教授为替毛主席争面子而打一位老者耳光的事,这位教授也是事后宣称决不后悔。死不认错其实是在粗鄙地对待自己的粗鄙,是一种应该被人瞧不起的色厉内荏行为。
  任何一个社会里都会有粗鄙之事,在一个有正派价值的社会里,粗鄙是一件丢脸的事,对自己的粗鄙行为道歉则是一件有面子的事情。然而,在一个丢失了正派价值的社会里,粗鄙变得理直气壮,而社会中许多人对粗鄙的人和事则要么熟视无睹,要么无可奈何,粗鄙于是也就更加猖狂。
  粗鄙的有恃无恐印证了邵燕祥在《普遍粗鄙化:当代的社会病》中说的,中国的粗鄙化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病和一种社会病。在粗鄙化的社会里,人必须习惯粗鄙才能生存,因此会变得很皮实,这就像在污染的环境中,人都会变得特别能“抗毒”一样。这种对环境的适应虽然显示了非凡的生存调适能力,但未必是一件好事。中国有一段时期,千千万万的人随时都在被羞辱,在丢脸,以至丢脸成了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结果差不多整个社会都变得一样不要脸。不少人因为“要脸”,因为忍受不了无端羞辱而自杀。而那些能够经受不公对待和百般羞辱而忍耐着存活下来的,都是特别皮实的人。然而,他们的皮实恰恰帮助积淀了中国文化中千百年来的那种逆来顺受和隐忍苟活。
  个人的粗鄙化与公共权力的粗鄙化往往如影相随。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被强梁的权力粗鄙地对待(被蔑视、羞辱、没有尊严、不受尊重、公民权和财产权得不到保障),无处说理也无理可说,久而久之便会因人格贬损而在心理和行为上发生“自鄙变态”。这种变态常常表现在自鄙者的自我称呼上,例如,nigger(黑鬼)本是一个侮辱性的字眼,然而,这个字却会频频出现在地位低下的黑人们的相互交谈中,成为一种有意识的弱者群体维系。在中国,“屁民”,“草民”“屌丝”也在成为这样的字眼。用这样的称谓来自嘲和自我矮化,也许是为了寻求一种人格心理上的自我保护,它可以使当事人用适应和习惯矮化的方式,来把矮化的实际伤害降低到最低程度。然而,这种先是对矮化的游戏性的自嘲和脱敏,却可能不幸变成一种真正的麻木和屈从,也使矮化之人变成了不折不扣的侏儒。
其他文献
一个文艺青年,明星般要了些灯光舞美,结果麦没握热,嗓子破了,调子走了,不说自己技艺差,反怪音响不给力。谢幕的时候,还弄一副大腕相。  刚刚谢幕的广州婴儿安全岛,就这么回事。  广州市社会福利部门在争议声中高调推出的婴儿安全岛,日前宣布“临时闭岛”。截至“暂停试点”,作为地处中国经济最为发达地区之一的广州市社会福利院,在婴儿安全岛推出的48天时间里,接收弃婴262人。院长徐久表示,福利院的居室、床位
期刊
在人类之外的动物界,哪些动物产后坐月子?动物在坐月子时都干吗?灵长类动物的月子和人一样吗?  昆虫生了就闪  鱼儿月子有几种  先说说野生动物。无脊椎动物说起来就没意思了,譬如那些六足的昆虫,它们把卵产在各种适宜孵化的地方,之后便振翅一飞,该吃吃,该喝喝。  脊椎动物的情况复杂些。很多人都听说过或在电视上看过,大马哈鱼逆流而上产卵,中途又遭棕熊的毒手,成为腹中餐。到达目的地的大马哈鱼产卵之后,大多
期刊
茫茫人海,没有人不喜欢幸福的,没有人不期待幸福的,没有人不向往幸福的。但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理解,不同的阶层有着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年龄有着不同的要求。无论怎么不同,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幸福降临的时候,会感到比美妙更美妙,比快乐更快乐,总会激动不已甚至泪流满面。  我们的幸福其实无处不有。初春的花蕾里,炎夏的细雨里,金秋的丰收里,寒冬的篝火里,五彩的平原里,茫茫的沙漠里,碧绿的森林里,湛蓝的天空
期刊
这个世界,总有你不喜欢的人,也总有人不喜欢你。这都很正常。而且,无论你有多好,也无论对方有多好,都苛求彼此不得。因为,好不好是一回事,喜欢不喜欢是另一回事。  刻意去讨人喜欢,折损的,只能是自我的尊严。不要用无数次的折腰,去换得一个漠然的低眉。纡尊降贵换来的,只会是对方愈发地居高临下和颐指气使。没有平视,就永无对等。  也不要在喜欢不喜欢上,分出好人和坏人来。带着情绪倾向的眼光,难免会陷入褊狭。咬
期刊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有太多的人渴望成功。他们渴望与成功人士一样,有着名与利,但是他们是否扪心自问过,他们自己有没有真心付出过,有没有自己去努力、去奋斗过?也许他们把成功想得太过于简单了,成功难道就是那么容易的吗?难道就是一蹴而就的吗?  也许很多时候,我们真的把成功想得太简单了。因为我相信,每一位成功人士都至少花了几年、甚至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时间去为了自己的目标,不断的追求,不断的努力,才有了他
期刊
2月21日12时,在启动黄色预警整24小时后,北京市启动2014年首个橙色预警。次日环保部通报,中东部地区大部分省份出现严重雾霾,20个城市重度污染,波及面积约143万平方公里,吞噬15%的中国。  雾霾笼罩下,空气净化器成为“新宠”。  但被遮蔽的事实是,对于室内PM2.5颗粒物的消除,空气净化器仅有辅助作用,实效与“99%去除率”相差甚远,且由于没有科学统一的检测方法,一些产品甚至没做过检测。
期刊
“国资委”的全称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从行政上看,国资委的领导层包括一个主任、七个副主任以及千余名公务员。  33万亿的中央企业资产,2013年6月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披露了这一数字,在理论上由这1000多人负责管理。其前主任蒋洁敏的下马,让我们有机会打量下国资委及其主任,他的权力、能力以及管理边界。  国资委能管多少央企  如果看新闻,你会以为国资委权力很大。从央企退出房地产领域,到某央
期刊
6年前,德鲁·利文斯顿还只是美国洛杉矶一个广告公司的喷绘工。德鲁家境不错,参加工作那年父母就为他购买了一辆汽车。但德鲁不想依赖父母,于是拿到车钥匙那天他做出承诺:以后车子的一切开销由自己负责。可开车一段时间后他就发现,自己挣的工资支付完日益上涨的油价后就所剩无几了。  一次,公司承接了一个婴儿用品的广告,德鲁负责几个商场广告牌的喷绘。  德鲁仅用一天时间就完成了任务,剩余两天时间做什么呢?百无聊赖
期刊
关于购物,我们喜欢列备忘录。  你有各种名目的备忘录,图书、化妆品、应季衣物、生活用品等等。圣诞新年来临,你点出自己的需求,总能为电商欢天喜地的“几十亿”出一分力。身边有朋友出国,你的脑子里也立刻弹出列表:韩国?带点化妆品吧。巴西?哈瓦那拖鞋、果冻鞋我都要。日本?包包、纳豆素、胶原蛋白、袜子,你的行李到底还有多大空间?  每逢购物日,你在超市入口推上购物车,两个小时后,满满地推出来。当然,超市的货
期刊
107岁高龄的邵逸夫终告辞世,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又将走出故纸堆,被媒体舆论与坊间大众所关注。  他们的吝啬,给民族资本家以另一种朴素的定义:一分一厘都是辛苦赚来的,在心理上,永远很差钱。  和邵逸夫先生一起生活了17年后,1969年,方逸华小姐加入邵氏兄弟公司,负责物资采购和财务管理工作,立刻以节俭出了名。  她处处省俭,“申请单永远cut半”,所以人称CuttingManager。最经典的事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