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子曰:“生而弗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经》中这简单的一句话,不仅将清修无为的淡泊刻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更是道出了几千年来为人处世的一种理想境界,如同“无招胜有招”的道理,无名才是低调的奢华,是内敛的奔放。江湖之中同样如此,人外有人、山外有山,无论是华山思过崖的老头,还是藏经阁的老僧,總能给我们惊喜。正因为江湖中的这些人,让我们相信这个江湖有无限的可能。
问题摘要:
返璞归真,不忘初心。
传说中的最强有何来历?
侠中隐士——隐侠。
身在江湖,心在山林。
洞天福地,何处最佳?
全真教为何被黑?
隐士在武侠中的影响力评估。
太任性?不当大侠当隐士的理由。
武侠小说中有哪些主角最后是归隐了?
武侠小说中常见这样一种套路,历经种种江湖恩怨情仇的主角们,在克服重重困难、打败武林魔头、拯救苍生之后,总会选择急流勇退,在最辉煌的时刻离开。或许是因为没有了上升空间,文笔用老反倒读者没有了代入感,但不能否认中国人心中的那种隐士情节,说是逃避也好,说是淡泊也罢,但读者似乎也能接受归隐就是最好的结局了。
袁承志远走海外、陈家洛豹隐回疆、杨过小龙女绝迹江湖,《开唐》李浅墨、《昆仑》梁萧众人远走海外,沈浪和朱七七、李寻欢和孙小红、张小凡和陆雪琪等等……选择归隐的大多是不再留恋世间纷扰,亦或是懂得个人抵挡不住历史洪流的道理。
《天龙八部》中的扫地僧到底是什么身份?
关于扫地僧的身份,无数武侠迷都曾有过不少猜想:将段延庆打成重度残疾的幕后指使者、萧远山的汉人师父、慕容博的杀父仇人、扫地僧和逍遥派的暧昧关系、丁春秋欺师灭祖的背后靠山。看似不稽,但也是脑洞大开。
其实从行文的技法上来看,“扫地僧”这个人物形象是行文的大忌。不能说你们两边打得火热时,突然不知从哪来冒出来一个毫无伏笔铺垫的人物,说“做人最重要的是要开心,不要打了,我下面给你们吃啊。”写得不好,就会很出戏。但金庸大侠笔下的“扫地僧”明显是写得好的,一出场就气场十足。萧家和慕容家已成死局,谁赢都是无益于江湖道义,这时一个世外高人出来调停倒也是合情合理。
至于其身份,作者故意留白,所以并无定论,任凭各位猜想,或许只是单纯想致敬图书管理员这个职业呢?
最具武侠特色的隐士是谁?
说到武侠中的隐士,就不能不提及《笑傲江湖》中的刘正风了。其实严格意义上讲,刘正风并不算是隐士,因为他的金盆洗手大会被嵩山派搅黄了,只能说是一心归隐而不得的人。
说到刘正风,我想许多侠友会疑惑,归隐就归隐,何不举家离开,还办什么金盆洗手大会,不摆明了让左冷禅这等小人前来搞事情,还设定时限,未免行事太不小心。然而,这里就是江湖特色了。
左冷禅并非是因为刘正风要归隐所以才杀他,只是想趁机削弱衡山派的势力,他们内心中并不相信刘正风是真正想归隐的。所以,即便他不金盆洗手,只怕会强压衡山派自己清理门户,或者直接暗地下手,因为曲洋的关系,他们是有理由和借口的。这就是刘正风作为隐士,最为悲剧的地方:不光印证了“人在江湖,生不由己”,更是展示无数隐士所面临的“一心远离权力斗争,却成为斗争的牺牲品”这一宿命。
江湖中有没有大隐隐于市的人物?
俗话说,“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江湖本是名利场,充斥着爱恨情仇、贪嗔痴狂,似乎无论如何都与隐士这般的小清新不沾边,但是江湖中还真有这般人物。
何足道就是这样一个人物,虽然只在《倚天屠龙记》开篇部分出场,但让人印象深刻,为其魅力所折服。何足道似乎谈不上英俊,他“长脸深目,瘦骨棱棱”,一身白衣有点小骄傲。郭襄与他初见,他便如隐士一般,独自抚琴,空山之中,唯有招来百鸟相伴,空有绝高棋艺,只能画地为局,自己跟自己对弈。尹克西偷走少林寺《楞严经》,临死前良心发现希望何足道转达“经在猴中”,虽说阴差阳错传成“经在油中”,但他信守承诺,他自西域来嵩山少林寺,不过是受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所托,落败后也信守承诺,终身不履中原。江湖人称“昆仑三圣”之下,自名“何足道”,那不只谦虚,更有满怀落索、自叹徒负才华之意了。这番胸怀,当真是何足道哉!
武侠中最适合隐居的地方是哪?
武林中最后的桃花源究竟在哪里?是《连城诀》中的雪谷,还是《山河》中的鸣佩峰,亦或是《大风吟》中的神仙岛?江湖中真有如八刀红茶小说中说的“破落院”吗,进了此院,江湖恩怨就休得再提?
侠客岛,本来是江湖中人人皆知并为之色变的地方,说是去隐居,那打死也是不可能的。只是当真相大白的时候,众人无不瞠目结舌,众江湖人士嘴上说不要,身体却很老实,一个个在岛上忘却了武林恩怨,废寝忘食一心钻研岛上的神秘武功,简直是让人叹为观止。侠客岛上喝粥练功简直是美滋滋,用来隐居是再合适不过了。
“终南捷径”是什么意思?
终南山又叫做太乙山,是中国道教的发祥圣地,有“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称,历史上无数隐士在此地隐居。然而古代人隐居的原因有很多种,有的人是想凭借隐居之举抬高自身声望、提升身价,以此来谋求官职,就因为隐居之举容易引起官府的关注,在士人中形成影响,所以朝廷往往会征用那些隐居的人,以表示自己对人才的重视。
唐代卢藏用就是这样一个人,科举不第后,在终南山隐居,受朝廷征召为官,被称为“随驾隐士”。后来友人司马承祯表明自己想去五台山隐退,卢藏用说,为何不去终南山,那里地方好,但司马承祯回道,那里是做官的便捷之道罢了。
武侠中的终南山作为全真派的山门,有一个情节十分有趣,霍都带领蒙古兵士上山册封招降全真派,但全真只是赵志敬部分人投降,并且杀了大批不愿投降的弟子,直到七子出关才逃过一劫。然而与武侠小说不同,历史上的全真教因为在北国境内,与南宋并没有什么联系,王重阳还参加过金朝的科举,最后全真教也长期接受蒙古册封,只是丘处机劝说成吉思汗慎杀也是确有其事。
隐士文化对武侠有什么影响?
武侠中的隐士对于江湖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武林中有太多的隐士,而且他们没事就宅在江湖中各个山洞、深谷之中,所以每当主角们掉到山洞、谷底,才有可能拿到绝世秘笈和神兵利器。若没这些前辈,杨过、段誉、君中凤等人可就哭晕在谷底了,江湖中也就少了许多精彩的故事。
其次,这种隐士的思想更是浸润了一代又一代的江湖人,让他们时刻谨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指不定路过的乞丐和樵夫都是绝世高手。隐士就如同水一般,濯洗着刀光剑影的江湖武林,在武侠暴力的外衣中,深藏着一颗仁爱无为的内核,让武林少了一丝戾气,多了些许旷达。
武侠中的侠客归隐都有哪些理由?
最为普遍的理由是为情所苦,有的是想过段清净日子,如杨过、小龙女,有的是为情所伤,对红尘再无留念,如《白发魔女传》岳鸣珂,在铁珊瑚死后伤心归隐,远居天山。梁羽生武侠中的主人公常常有归隐之举,然后在下一部小说里作为一个世外高人的形象,时不时出来刷存在。
还有的是出于对人生、宗教的彻悟,如一灯、鸠摩智,也有是因为难求一败的寂寞,所以隐居起来。还有一批是厌倦了江湖斗争选择逃离的,像恶人谷中的十大恶人。林林总总,都是怨憎会、求不得,种种因缘,难逃苦海,只得寻找心灵的港湾。
结语:中国隐士文化是颇为发达的,是与思想文化和社会现实紧密联系的。真隐士的人格特点是寻求诗意的栖居,是人性的一种回归,是对仕隐情结的一种解脱。如老子出关归隐,孔子周游列国累了,便说沂水春风;庄子看惯了大小诸侯尔虞我诈,便要到自然中去逍遥;陶渊明在仕途上倦了,便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种归隐文化成为中国人心中最后的一道防线,每当灯火阑珊时,总有可以承载希望的地方。
问题摘要:
返璞归真,不忘初心。
传说中的最强有何来历?
侠中隐士——隐侠。
身在江湖,心在山林。
洞天福地,何处最佳?
全真教为何被黑?
隐士在武侠中的影响力评估。
太任性?不当大侠当隐士的理由。
武侠小说中有哪些主角最后是归隐了?
武侠小说中常见这样一种套路,历经种种江湖恩怨情仇的主角们,在克服重重困难、打败武林魔头、拯救苍生之后,总会选择急流勇退,在最辉煌的时刻离开。或许是因为没有了上升空间,文笔用老反倒读者没有了代入感,但不能否认中国人心中的那种隐士情节,说是逃避也好,说是淡泊也罢,但读者似乎也能接受归隐就是最好的结局了。
袁承志远走海外、陈家洛豹隐回疆、杨过小龙女绝迹江湖,《开唐》李浅墨、《昆仑》梁萧众人远走海外,沈浪和朱七七、李寻欢和孙小红、张小凡和陆雪琪等等……选择归隐的大多是不再留恋世间纷扰,亦或是懂得个人抵挡不住历史洪流的道理。
《天龙八部》中的扫地僧到底是什么身份?
关于扫地僧的身份,无数武侠迷都曾有过不少猜想:将段延庆打成重度残疾的幕后指使者、萧远山的汉人师父、慕容博的杀父仇人、扫地僧和逍遥派的暧昧关系、丁春秋欺师灭祖的背后靠山。看似不稽,但也是脑洞大开。
其实从行文的技法上来看,“扫地僧”这个人物形象是行文的大忌。不能说你们两边打得火热时,突然不知从哪来冒出来一个毫无伏笔铺垫的人物,说“做人最重要的是要开心,不要打了,我下面给你们吃啊。”写得不好,就会很出戏。但金庸大侠笔下的“扫地僧”明显是写得好的,一出场就气场十足。萧家和慕容家已成死局,谁赢都是无益于江湖道义,这时一个世外高人出来调停倒也是合情合理。
至于其身份,作者故意留白,所以并无定论,任凭各位猜想,或许只是单纯想致敬图书管理员这个职业呢?
最具武侠特色的隐士是谁?
说到武侠中的隐士,就不能不提及《笑傲江湖》中的刘正风了。其实严格意义上讲,刘正风并不算是隐士,因为他的金盆洗手大会被嵩山派搅黄了,只能说是一心归隐而不得的人。
说到刘正风,我想许多侠友会疑惑,归隐就归隐,何不举家离开,还办什么金盆洗手大会,不摆明了让左冷禅这等小人前来搞事情,还设定时限,未免行事太不小心。然而,这里就是江湖特色了。
左冷禅并非是因为刘正风要归隐所以才杀他,只是想趁机削弱衡山派的势力,他们内心中并不相信刘正风是真正想归隐的。所以,即便他不金盆洗手,只怕会强压衡山派自己清理门户,或者直接暗地下手,因为曲洋的关系,他们是有理由和借口的。这就是刘正风作为隐士,最为悲剧的地方:不光印证了“人在江湖,生不由己”,更是展示无数隐士所面临的“一心远离权力斗争,却成为斗争的牺牲品”这一宿命。
江湖中有没有大隐隐于市的人物?
俗话说,“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江湖本是名利场,充斥着爱恨情仇、贪嗔痴狂,似乎无论如何都与隐士这般的小清新不沾边,但是江湖中还真有这般人物。
何足道就是这样一个人物,虽然只在《倚天屠龙记》开篇部分出场,但让人印象深刻,为其魅力所折服。何足道似乎谈不上英俊,他“长脸深目,瘦骨棱棱”,一身白衣有点小骄傲。郭襄与他初见,他便如隐士一般,独自抚琴,空山之中,唯有招来百鸟相伴,空有绝高棋艺,只能画地为局,自己跟自己对弈。尹克西偷走少林寺《楞严经》,临死前良心发现希望何足道转达“经在猴中”,虽说阴差阳错传成“经在油中”,但他信守承诺,他自西域来嵩山少林寺,不过是受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所托,落败后也信守承诺,终身不履中原。江湖人称“昆仑三圣”之下,自名“何足道”,那不只谦虚,更有满怀落索、自叹徒负才华之意了。这番胸怀,当真是何足道哉!
武侠中最适合隐居的地方是哪?
武林中最后的桃花源究竟在哪里?是《连城诀》中的雪谷,还是《山河》中的鸣佩峰,亦或是《大风吟》中的神仙岛?江湖中真有如八刀红茶小说中说的“破落院”吗,进了此院,江湖恩怨就休得再提?
侠客岛,本来是江湖中人人皆知并为之色变的地方,说是去隐居,那打死也是不可能的。只是当真相大白的时候,众人无不瞠目结舌,众江湖人士嘴上说不要,身体却很老实,一个个在岛上忘却了武林恩怨,废寝忘食一心钻研岛上的神秘武功,简直是让人叹为观止。侠客岛上喝粥练功简直是美滋滋,用来隐居是再合适不过了。
“终南捷径”是什么意思?
终南山又叫做太乙山,是中国道教的发祥圣地,有“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称,历史上无数隐士在此地隐居。然而古代人隐居的原因有很多种,有的人是想凭借隐居之举抬高自身声望、提升身价,以此来谋求官职,就因为隐居之举容易引起官府的关注,在士人中形成影响,所以朝廷往往会征用那些隐居的人,以表示自己对人才的重视。
唐代卢藏用就是这样一个人,科举不第后,在终南山隐居,受朝廷征召为官,被称为“随驾隐士”。后来友人司马承祯表明自己想去五台山隐退,卢藏用说,为何不去终南山,那里地方好,但司马承祯回道,那里是做官的便捷之道罢了。
武侠中的终南山作为全真派的山门,有一个情节十分有趣,霍都带领蒙古兵士上山册封招降全真派,但全真只是赵志敬部分人投降,并且杀了大批不愿投降的弟子,直到七子出关才逃过一劫。然而与武侠小说不同,历史上的全真教因为在北国境内,与南宋并没有什么联系,王重阳还参加过金朝的科举,最后全真教也长期接受蒙古册封,只是丘处机劝说成吉思汗慎杀也是确有其事。
隐士文化对武侠有什么影响?
武侠中的隐士对于江湖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武林中有太多的隐士,而且他们没事就宅在江湖中各个山洞、深谷之中,所以每当主角们掉到山洞、谷底,才有可能拿到绝世秘笈和神兵利器。若没这些前辈,杨过、段誉、君中凤等人可就哭晕在谷底了,江湖中也就少了许多精彩的故事。
其次,这种隐士的思想更是浸润了一代又一代的江湖人,让他们时刻谨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指不定路过的乞丐和樵夫都是绝世高手。隐士就如同水一般,濯洗着刀光剑影的江湖武林,在武侠暴力的外衣中,深藏着一颗仁爱无为的内核,让武林少了一丝戾气,多了些许旷达。
武侠中的侠客归隐都有哪些理由?
最为普遍的理由是为情所苦,有的是想过段清净日子,如杨过、小龙女,有的是为情所伤,对红尘再无留念,如《白发魔女传》岳鸣珂,在铁珊瑚死后伤心归隐,远居天山。梁羽生武侠中的主人公常常有归隐之举,然后在下一部小说里作为一个世外高人的形象,时不时出来刷存在。
还有的是出于对人生、宗教的彻悟,如一灯、鸠摩智,也有是因为难求一败的寂寞,所以隐居起来。还有一批是厌倦了江湖斗争选择逃离的,像恶人谷中的十大恶人。林林总总,都是怨憎会、求不得,种种因缘,难逃苦海,只得寻找心灵的港湾。
结语:中国隐士文化是颇为发达的,是与思想文化和社会现实紧密联系的。真隐士的人格特点是寻求诗意的栖居,是人性的一种回归,是对仕隐情结的一种解脱。如老子出关归隐,孔子周游列国累了,便说沂水春风;庄子看惯了大小诸侯尔虞我诈,便要到自然中去逍遥;陶渊明在仕途上倦了,便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种归隐文化成为中国人心中最后的一道防线,每当灯火阑珊时,总有可以承载希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