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榆县是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和全省两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幅员面积8476平方公里,辖8镇8乡,有172个行政村、748个自然屯,总人口25万,其中,贫困人口占20%。受深度贫困及农民生产生活不良习惯影响,全县农村建设规划滞后、管理失位,私搭乱建、柴草乱堆、垃圾乱扔现象严重,农村环境极度破败,亟须进行全面彻底整治。2018年尤其是今年5月份以来,县委、县政府决定实施拆建结合、破立并举的举措,以拆除农村废弃建筑物为切入点,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开展、全面开花,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攻克难点,大拆危旧建筑
几十年以来,通榆县广大农民大都居住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建设的土房内,随着人口迁移,大量破败土坯房废弃闲置,成为影响农村环境的根本性因素,也是开展农村环境整治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面对如此艰巨的拆除危旧建筑难题,通榆县要迎难而上,站在民生大局的高度,开始了为期百天的“拆旧”大会战。一是明确拆除范围,全面摸清底数。把享受危房改造政策未拆除的危房、农民自建新房后没有拆除的旧房、一户多宅而闲置的残损房、多年外出务工无人居住的废弃房、长期不用的畜禽棚舍和其他一切有碍观瞻或存在安全隐患的废弃建筑物都列入拆除范围,统计全县应拆除危旧建筑物33000处;二是打好“宣传牌”“法律牌”,攻破万户“守旧”关。包村乡领导亲自入村组织召开支委会、“三委”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做部分村干部和重点人群的思想工作,包保干部用实际行动为包保户解决实际困难,用真心真情感化,争取百姓对“拆旧”的认可和支持。对可能随时坍塌、危害公共安全的建筑物告知限期自行拆除,否则将依法依规强制处理;三是分段突击,有序推进拆除工作。采用快刀斩乱麻的方式,先将5000余户危房快速拆除。然后,开展第一轮攻坚、第二轮攻坚,到目前,全县存量的危旧破损房31514处、78785间、220万平方米,已经拆除29287处、70416间、198万平方米,完成总工程量的96.7%。拆除废弃畜禽圈舍2.4万处,通榆县整体农村面貌将发生历史性变化和质的飞跃。
二、突出重点,大建安全住房
为了彻底改变农村面貌,通榆县强力推动危房改造,启动实施屯内街巷道路和庭院围栏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一是搞好危房全面排查。邀请第三方评估机构和市住建局组成40人的排查队伍,对全县农村所有房屋进行了全覆盖科学摸排,共确定危房2.2万户,占全县农户的22%,全部列入改造范围;二是实施危房改造攻坚。为抢工期、赶进度,采取多人多队伍同时进驻的办法,现在全县共有787个施工小队、6000名施工人员在同时进行危房改造建设。到目前,6266户危房改造任务全部完成‘三是推进配套基础设施。多方筹集资金,以“家家门前有巷道、户户庭院有围栏”为目标,全县共编制297个项目,农村道路1060公里,圆钢丝围栏和简易围网5300公里,8月31日前将全部建设完成。
三、抓住要点,大清垃圾废物
坚持拆旧建新、整治清洁并举,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努力建立健全长效治理机制。一是实施村庄清洁行动。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清理村内沟塘、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建立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的“三清一改一建”行动。年初以来,累计清理垃圾27.1万立方米,清理柴草堆3.5万个,清理粪土堆13万立方米,清理沟渠42.1万延长米,清理道路3101.3公里,使多年积存的垃圾废物全部得到清除;二是组建专业保洁队伍。全县各行政村全部组建了稳定的保洁队伍,保洁员优先从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招聘,工资利用光伏扶贫村级收益资金解决。在管理上,建立了保洁员工作职责、农户门前“三包”制度和卫生环境评比制度。既解决了部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增收问题,又实现了美化环境的公益目标;三是落实干部整治责任。将农村环境整治纳入年终绩效考核之中,提升了全县上下的重视程度和推进力度。抽调12777名包保干部和工职人员,深入村屯,全面开展“六清”工作,从室内到庭院,从道路、沟渠到所有公共区域,开展为期100天的全方位、无死角的集中攻坚,带动广大农民群众一道参与到环境整治中来;四是引导农民改变不良习惯。充分利用干部驻村的机会,干部亲自下厨做饭、做菜,示范引导农民养成良好的吃、住、行习惯,宣传农村环境整治的重要性。采取考核奖惩、爱心超市积分兑换、群众监督举报和曝光不文明行为等多种方式,全力提升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文明意识。通过综合施策,使广大农民群众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逐步养成了自觉爱护环境、讲究卫生的生活习惯,全县村风、民风悄然转变。
实现村庄整洁有序,是通榆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取得的第一場胜利。,我们将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坚持把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作为改善农村民生、促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重大举措,加大力度,加快推进,努力创建优美的农村人居环境,切实增加农村居民幸福感与获得感。
一、攻克难点,大拆危旧建筑
几十年以来,通榆县广大农民大都居住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建设的土房内,随着人口迁移,大量破败土坯房废弃闲置,成为影响农村环境的根本性因素,也是开展农村环境整治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面对如此艰巨的拆除危旧建筑难题,通榆县要迎难而上,站在民生大局的高度,开始了为期百天的“拆旧”大会战。一是明确拆除范围,全面摸清底数。把享受危房改造政策未拆除的危房、农民自建新房后没有拆除的旧房、一户多宅而闲置的残损房、多年外出务工无人居住的废弃房、长期不用的畜禽棚舍和其他一切有碍观瞻或存在安全隐患的废弃建筑物都列入拆除范围,统计全县应拆除危旧建筑物33000处;二是打好“宣传牌”“法律牌”,攻破万户“守旧”关。包村乡领导亲自入村组织召开支委会、“三委”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做部分村干部和重点人群的思想工作,包保干部用实际行动为包保户解决实际困难,用真心真情感化,争取百姓对“拆旧”的认可和支持。对可能随时坍塌、危害公共安全的建筑物告知限期自行拆除,否则将依法依规强制处理;三是分段突击,有序推进拆除工作。采用快刀斩乱麻的方式,先将5000余户危房快速拆除。然后,开展第一轮攻坚、第二轮攻坚,到目前,全县存量的危旧破损房31514处、78785间、220万平方米,已经拆除29287处、70416间、198万平方米,完成总工程量的96.7%。拆除废弃畜禽圈舍2.4万处,通榆县整体农村面貌将发生历史性变化和质的飞跃。
二、突出重点,大建安全住房
为了彻底改变农村面貌,通榆县强力推动危房改造,启动实施屯内街巷道路和庭院围栏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一是搞好危房全面排查。邀请第三方评估机构和市住建局组成40人的排查队伍,对全县农村所有房屋进行了全覆盖科学摸排,共确定危房2.2万户,占全县农户的22%,全部列入改造范围;二是实施危房改造攻坚。为抢工期、赶进度,采取多人多队伍同时进驻的办法,现在全县共有787个施工小队、6000名施工人员在同时进行危房改造建设。到目前,6266户危房改造任务全部完成‘三是推进配套基础设施。多方筹集资金,以“家家门前有巷道、户户庭院有围栏”为目标,全县共编制297个项目,农村道路1060公里,圆钢丝围栏和简易围网5300公里,8月31日前将全部建设完成。
三、抓住要点,大清垃圾废物
坚持拆旧建新、整治清洁并举,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努力建立健全长效治理机制。一是实施村庄清洁行动。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清理村内沟塘、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建立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的“三清一改一建”行动。年初以来,累计清理垃圾27.1万立方米,清理柴草堆3.5万个,清理粪土堆13万立方米,清理沟渠42.1万延长米,清理道路3101.3公里,使多年积存的垃圾废物全部得到清除;二是组建专业保洁队伍。全县各行政村全部组建了稳定的保洁队伍,保洁员优先从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招聘,工资利用光伏扶贫村级收益资金解决。在管理上,建立了保洁员工作职责、农户门前“三包”制度和卫生环境评比制度。既解决了部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增收问题,又实现了美化环境的公益目标;三是落实干部整治责任。将农村环境整治纳入年终绩效考核之中,提升了全县上下的重视程度和推进力度。抽调12777名包保干部和工职人员,深入村屯,全面开展“六清”工作,从室内到庭院,从道路、沟渠到所有公共区域,开展为期100天的全方位、无死角的集中攻坚,带动广大农民群众一道参与到环境整治中来;四是引导农民改变不良习惯。充分利用干部驻村的机会,干部亲自下厨做饭、做菜,示范引导农民养成良好的吃、住、行习惯,宣传农村环境整治的重要性。采取考核奖惩、爱心超市积分兑换、群众监督举报和曝光不文明行为等多种方式,全力提升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文明意识。通过综合施策,使广大农民群众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逐步养成了自觉爱护环境、讲究卫生的生活习惯,全县村风、民风悄然转变。
实现村庄整洁有序,是通榆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取得的第一場胜利。,我们将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坚持把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作为改善农村民生、促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重大举措,加大力度,加快推进,努力创建优美的农村人居环境,切实增加农村居民幸福感与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