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计算机技术在勘察设计行业应用的普及,大大提高了工程勘察设计的效率和质量,增强了勘察设计单位市场竞争能力。随着国家信息化进程的加快,计算机应用将逐步从单机应用向网络应用发展,从简单的计算和绘图向全过程自动化管理方向发展。
关键词:勘察设计;计算机网络;网络建设
中图分类号:U469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微处理器技术和数字传输质量的不断提高,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已遍及到各个领域。同时,煤炭设计院内部各专业协作、信息交流、资源共享以及设计集成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单机作业己无法满足生产和管理的需要。为了适应这一趋势,建设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网络化、信息化、集成化已势在必行。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辅助设计生产工作
1.1网络建设辅助设计的行业应用现状
网络建设辅助设计是运用计算机软件制作并模拟实物设计,展现新开发商品的外型,结构,色彩,质感等特色。随着网络建设辅助设计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建设辅助设计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平面印刷出版、城市规划、工程建设等诸多领域。其在各个行业的应用与推广促进了各行业设计人员对计算机应用的认识与专业技能的提高,在行业领域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行业设计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2有效运用网络最新技术整合设计全过程运作系统
虽然软、硬件技术发展十分迅速, 但限于我国经济条件, 以及设计人员的习惯。加上目前显示器屏幕太小; 另外校审和对图时可能涉及多張图纸, 因此目前仍需继续采取输出纸介质图纸进行校审和对图。但按设计流程的全过程信息流转则应更新改在网上进行, 并实现智能化以及质量与进度的同步控制。
1.3按照实现全面业主整合策略增强外部接口
当今市场及业主需求瞬息万变, 实现全面业主整合策略已是必然趋势。这是从全面质量管理延伸而来。设计院网络应用系统应具有完善的外部接口功能。以加快与业主、施工单位及其它有关单位之间信息传递和交流。
1.4、网络建设辅助设计的应用促进了设计行业人员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促进设计行业发展现代网络建设辅助设计系统的快速发展使得辅助设计软件日新月异,及时同一辅助设计软件其每年也都在通过更新来达到满足行业设计的需求。这就使得现代设计人员必须能够紧跟网络建设辅助设计软件的发展,加快自身对行业设计专用辅助软件的学习。由于网络建设辅助设计软件的更新换代不可能进行系统学习,仅能通过更新提示与说明进行自主学习,因此对设计人员主动学习能力有着一定的要求。网络建设辅助设计的应用极大的促进了设计行业人员对自身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前提下也促进了设计行业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促进设计行业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概述
3. 1局域网络技术
交换式以太网属于局域网交换技术的一类, 它是新近发展起来的先进网络技术。它在保证与传统以太网协议兼容的前提下, 提高网络利用率, 减少因争夺网络资源造成的冲突, 使网络性能大幅度提高, 以满足各类数据信息传输的要求。交换技术的核心是在高速总线上同时支持多对传输, 它突破了在传统的共享式以太网中、在同一时间只能有一对节点交换信息的局限, 不需人工干予实时地将独占带宽分配给一对结点, 其它结点间也可同时进行数据传输,就好象在两个节点之间有独立的传输电缆一样, 使网络效率大大提高。交换技术的产生也带来了虚拟网络技术、拥塞管理、优先级控制等其它先进技术, 为构造高带宽的多媒体网络提供了技术基础。网络交换技术最突出的优点是保护原有的网络投资, 提高网络效率, 具有良好的性能价格比, 同时能平滑过渡到新的网络技术。因此, 它是目前广大建网用户的首选技术。
2.2快速以太网技术
快速以太网实际上是10Mbps以太网的100Mbps版本,所以它的运行速度要比10Mbps以太网快得多。快速以太网继承了以太网的CSMA/CD共享介质访问方式和布线规则,在用户已经很熟悉传统以太网的情况下,快速以太网相对其他高速网络技术更容易被掌握和接受。它可以应用在共享式、交换式及主干环境下,提供高带宽的网络连接或主干连接,它还具备以下优点:
(1)快速以太网和传统以太网同样遵循CSMA/CD协议,现有的10BASE网络设备可以相当简便地升级到快速以太网,保护用户原有的投资,与其它新型网络技术相比,更方便地使现有的10MbpsLAN无缝连接到100MbpsLAN上。
(2)从10BASE升级到100BASE,只需要花少量费用,但提供比普通以太网高10倍的性能。因此,快速以太网具备较高的性能价格比。
(3)快速以太网(100BASE)已得到IEEE任命标准为802.3u,并得到了所有的主流网络厂商的支持。
(4)支持全双工方式,具有200Mbps的吞吐量。
其缺点为:
(1)基于CSMA/CD的总线竞争方式使其效率不高,在数据传输增大时损失很快。
(2)不适合多媒体实时传输的环境。
(3)传输距离有限。
二、网络管理系统
2.1 VLAN的划分和第三层交换
为隔离广播风暴,提高网络效率,应在网络中划分多个VLAN,将广播信息限制在单个VLAN内部。本方案的配置支持整个网络范围
内的全局VLAN划分,即跨交换机的VLAN。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不同的部门划分成不同的VLAN,既提高网络效率,又增强网络的安全性。
2.2 网络设备管理
为对整个网络的运行状况进行监控,配置一套具有完整功能的网络管理系统。这种网管配置可对网络中任意一个网络设备实时控制,并可对一些重要的工作站或服务器进行状态监视,也可进行事务处理、安全性设定、容错管理及虚拟网络划分等其他功能。这套网管系统的另一个功能是全网范围内的流量监测,即SMON。SMON能将网络上的信息流量以数字或图形方式显示出来,帮助网络管理员对网络的性能作出分析,并能进行网络故障定位。
三、网络应用的效果
网络的建成为设计院内外的信息快速流通、集成创造了条件,增强了竞争力。近年来,我们院加大了抓计算机应用的力度,下大功夫,投入资本,迅速建成了先进的网络。并同时制定出应用集成规划,边开发,边应用,见到了效果。现在,一个类似国际工程公司的计算机系统初步形成;一套既满足工艺计算,又满足工程计算的应用软件基本配套,解决了关键的工程设计计算问题。CAD实现了三维二维并举三维为主的系统集成,CAD成品出图率达到100%,重点项目都做了三维模型,提高了质量,节约了投资。并且在设计行业中,较早地建立了档案管理系统,除提高了管理水平,还为技术重用创造了条件。
四、结束语
勘察设计行业网络建设的任务是艰巨而困难的,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应用水平的提高,其前景仍是乐观的。只要我们处理好上述提到的诸多问题,把主要工作放在基础网络应用软件开发、人才培训、选择合适的开发商等方面,并且从掌握软、硬件转变到适应网上工作,不断增加软件投入,制定出合理可行的网络运行规则,努力提高网络应用能力,就能使我们行业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全面推进水利勘察设计单位体制改革[J].水利规划与设计.2000(03)
[2]张月辉.水利勘察设计单位“事改企”问题思考[J].四川水利.2001(01)
[3]冯忠义,曹宁,沙济彰.提高现有局域网性能的若干技术[J].河海大学常州分校学报.1998(03)
[4]寿志勤,周健,王勇.一个基于结构化综合布线的快速以太网改造方案[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05)
[5]李博.校园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网络建设[J].广东水利水电.2002(04)
关键词:勘察设计;计算机网络;网络建设
中图分类号:U469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微处理器技术和数字传输质量的不断提高,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已遍及到各个领域。同时,煤炭设计院内部各专业协作、信息交流、资源共享以及设计集成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单机作业己无法满足生产和管理的需要。为了适应这一趋势,建设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网络化、信息化、集成化已势在必行。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辅助设计生产工作
1.1网络建设辅助设计的行业应用现状
网络建设辅助设计是运用计算机软件制作并模拟实物设计,展现新开发商品的外型,结构,色彩,质感等特色。随着网络建设辅助设计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建设辅助设计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平面印刷出版、城市规划、工程建设等诸多领域。其在各个行业的应用与推广促进了各行业设计人员对计算机应用的认识与专业技能的提高,在行业领域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行业设计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2有效运用网络最新技术整合设计全过程运作系统
虽然软、硬件技术发展十分迅速, 但限于我国经济条件, 以及设计人员的习惯。加上目前显示器屏幕太小; 另外校审和对图时可能涉及多張图纸, 因此目前仍需继续采取输出纸介质图纸进行校审和对图。但按设计流程的全过程信息流转则应更新改在网上进行, 并实现智能化以及质量与进度的同步控制。
1.3按照实现全面业主整合策略增强外部接口
当今市场及业主需求瞬息万变, 实现全面业主整合策略已是必然趋势。这是从全面质量管理延伸而来。设计院网络应用系统应具有完善的外部接口功能。以加快与业主、施工单位及其它有关单位之间信息传递和交流。
1.4、网络建设辅助设计的应用促进了设计行业人员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促进设计行业发展现代网络建设辅助设计系统的快速发展使得辅助设计软件日新月异,及时同一辅助设计软件其每年也都在通过更新来达到满足行业设计的需求。这就使得现代设计人员必须能够紧跟网络建设辅助设计软件的发展,加快自身对行业设计专用辅助软件的学习。由于网络建设辅助设计软件的更新换代不可能进行系统学习,仅能通过更新提示与说明进行自主学习,因此对设计人员主动学习能力有着一定的要求。网络建设辅助设计的应用极大的促进了设计行业人员对自身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前提下也促进了设计行业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促进设计行业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概述
3. 1局域网络技术
交换式以太网属于局域网交换技术的一类, 它是新近发展起来的先进网络技术。它在保证与传统以太网协议兼容的前提下, 提高网络利用率, 减少因争夺网络资源造成的冲突, 使网络性能大幅度提高, 以满足各类数据信息传输的要求。交换技术的核心是在高速总线上同时支持多对传输, 它突破了在传统的共享式以太网中、在同一时间只能有一对节点交换信息的局限, 不需人工干予实时地将独占带宽分配给一对结点, 其它结点间也可同时进行数据传输,就好象在两个节点之间有独立的传输电缆一样, 使网络效率大大提高。交换技术的产生也带来了虚拟网络技术、拥塞管理、优先级控制等其它先进技术, 为构造高带宽的多媒体网络提供了技术基础。网络交换技术最突出的优点是保护原有的网络投资, 提高网络效率, 具有良好的性能价格比, 同时能平滑过渡到新的网络技术。因此, 它是目前广大建网用户的首选技术。
2.2快速以太网技术
快速以太网实际上是10Mbps以太网的100Mbps版本,所以它的运行速度要比10Mbps以太网快得多。快速以太网继承了以太网的CSMA/CD共享介质访问方式和布线规则,在用户已经很熟悉传统以太网的情况下,快速以太网相对其他高速网络技术更容易被掌握和接受。它可以应用在共享式、交换式及主干环境下,提供高带宽的网络连接或主干连接,它还具备以下优点:
(1)快速以太网和传统以太网同样遵循CSMA/CD协议,现有的10BASE网络设备可以相当简便地升级到快速以太网,保护用户原有的投资,与其它新型网络技术相比,更方便地使现有的10MbpsLAN无缝连接到100MbpsLAN上。
(2)从10BASE升级到100BASE,只需要花少量费用,但提供比普通以太网高10倍的性能。因此,快速以太网具备较高的性能价格比。
(3)快速以太网(100BASE)已得到IEEE任命标准为802.3u,并得到了所有的主流网络厂商的支持。
(4)支持全双工方式,具有200Mbps的吞吐量。
其缺点为:
(1)基于CSMA/CD的总线竞争方式使其效率不高,在数据传输增大时损失很快。
(2)不适合多媒体实时传输的环境。
(3)传输距离有限。
二、网络管理系统
2.1 VLAN的划分和第三层交换
为隔离广播风暴,提高网络效率,应在网络中划分多个VLAN,将广播信息限制在单个VLAN内部。本方案的配置支持整个网络范围
内的全局VLAN划分,即跨交换机的VLAN。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不同的部门划分成不同的VLAN,既提高网络效率,又增强网络的安全性。
2.2 网络设备管理
为对整个网络的运行状况进行监控,配置一套具有完整功能的网络管理系统。这种网管配置可对网络中任意一个网络设备实时控制,并可对一些重要的工作站或服务器进行状态监视,也可进行事务处理、安全性设定、容错管理及虚拟网络划分等其他功能。这套网管系统的另一个功能是全网范围内的流量监测,即SMON。SMON能将网络上的信息流量以数字或图形方式显示出来,帮助网络管理员对网络的性能作出分析,并能进行网络故障定位。
三、网络应用的效果
网络的建成为设计院内外的信息快速流通、集成创造了条件,增强了竞争力。近年来,我们院加大了抓计算机应用的力度,下大功夫,投入资本,迅速建成了先进的网络。并同时制定出应用集成规划,边开发,边应用,见到了效果。现在,一个类似国际工程公司的计算机系统初步形成;一套既满足工艺计算,又满足工程计算的应用软件基本配套,解决了关键的工程设计计算问题。CAD实现了三维二维并举三维为主的系统集成,CAD成品出图率达到100%,重点项目都做了三维模型,提高了质量,节约了投资。并且在设计行业中,较早地建立了档案管理系统,除提高了管理水平,还为技术重用创造了条件。
四、结束语
勘察设计行业网络建设的任务是艰巨而困难的,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应用水平的提高,其前景仍是乐观的。只要我们处理好上述提到的诸多问题,把主要工作放在基础网络应用软件开发、人才培训、选择合适的开发商等方面,并且从掌握软、硬件转变到适应网上工作,不断增加软件投入,制定出合理可行的网络运行规则,努力提高网络应用能力,就能使我们行业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全面推进水利勘察设计单位体制改革[J].水利规划与设计.2000(03)
[2]张月辉.水利勘察设计单位“事改企”问题思考[J].四川水利.2001(01)
[3]冯忠义,曹宁,沙济彰.提高现有局域网性能的若干技术[J].河海大学常州分校学报.1998(03)
[4]寿志勤,周健,王勇.一个基于结构化综合布线的快速以太网改造方案[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05)
[5]李博.校园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网络建设[J].广东水利水电.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