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可平:如何防止改革碎片化

来源 :财经国家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mp_d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要深入研究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提出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媒体舆论中关于恢复“体改委”、践行“顶层设计”的呼声不绝于耳,相关专家学者或回忆总结“体改委”经验,或着力探讨当前环境下可行的新的“体改委”的框架。《财经国家周刊》为此专访了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
  建立超越部门利益的决策机构
  《财经国家周刊》:深化改革是朝野共识,但如何改革却争论不断。有观点认为,现在社会上的各种智囊研究机构,比如各个部委旗下的、体制外的民间研究机构,因为自身固有的利益取向,着重于局部和短期利益,忽视全局和长期利益,对此您怎么看?
  俞可平:在利益多元化和政治民主化的背景下,一方面,各个利益群体必然要通过自己的代言人对公共政策施加影响;另一方面,政府的政策也必须尽可能地反映社会各个群体的不同利益诉求,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因此,社会的利益之争和政治博弈通常体现为各个智库间不同的政策倡议。每个利益群体都希望政府政策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倾斜,但既得利益群体由于占据社会的主要资源,他们对公共政策的影响通常是最重要的。
  党和国家的决策要不被既得利益群体绑架,决策者仅有“执政为民”的意愿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发展起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决策程序和机制,让不同的利益团体,特别是弱势群体,都有通畅的利益表达渠道。
  从某种意义上说,目前存在着的各种官方的和民间的政策咨询机制,大多都有明显的部门利益和群体利益偏好。这种利益偏好有时甚至不是故意的和自觉的,而是无意的和不自觉的。我们可以发现,不少公共政策是在“国家”和“人民”的名义下,寻求部门或群体利益的增长。决策者要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政策目标,就要建立一个超越部门利益、地方利益和群体利益的决策咨询机制,并且依靠这个决策咨询机制实现公共政策的“帕累托最优”,即所有相关者的利益均有所增加,避免多数人的利益受损。
  至于党政机关内部数量众多的各类“研究室”、“研究中心”,严格地说,还说不上是政策咨询机构,它们的主要职能是为各级领导起草文稿,是“写作班子”。改革各类党政部门的“研究室”,应当及早提上议事日程。这既是领导干部转变文风和作风的需要,更是建立现代政策咨询机制的需要。
  加强对改革的顶层设计研究
  《财经国家周刊》:现在体制内外的一些专家学者,在呼吁成立或者恢复类似“体改委”的机构,如“改革委”,您怎么看待这种诉求?“改革委”是否像部分专家所预期的那样,是践行“顶层设计”、避开各种既得利益阻力、推进改革的最优方案?
  俞可平:我也注意到这种呼吁,它反映了人们对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某种期待和担忧。改革要深化,在一些重点领域必须有所突破,就需要加强改革战略的研究。缺乏长远的和全局性的国家改革发展战略研究,是我国现行决策体制的致命弱点之一。
  同时,从国家层面看,公共决策存在着严重的碎片化现象,一些重大政策前后不统一,各个地区各个群体间不一致,一些政策甚至被部门利益和团体利益绑架。例如,最近披露的退休金高低相差50倍,就是公共政策碎片化的典型反映。其实,类似的政策碎片化在医疗、住房、教育、就业、低保等基本民生问题上,都有明显的体现。
  要有效克服这些弊端,设立一个超越部门利益之上的综合性协调机构,专门负责研究和协调改革发展中的重大政策问题,对国家改革发展战略进行“顶层设计”,确实有其客观的需要。
  《财经国家周刊》:在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下,中央层面应当有什么样的决策咨询机构,才能最有利于推动重点领域的改革?是否如部分专家所言,成立“改革委”这样的机构,才算是改革真正的标志和信号?
  俞可平:当然不能简单地把是否设立这样一个“改革委”当作是否真正改革的标志和信号。呼吁恢复原来的“体改委”或成立新的“改革委”,只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思路。这种思路的优点是,有一个职司改革的专门机构,可以有力地推动改革的深化。但如果它一旦成为一个重要的职能部门,它就难免也会有自己的部门利益,自觉或不自觉地去寻求部门的职权。
  其实我们还可以有另一种思路,即设立国家层面的综合性决策咨询协调委员会。凡是重大的国家改革发展政策,均须经过该委员会的讨论审议。但它本身不是一个职权部门,而是一个政策咨询议事机构。
  与一般政策咨询机构相比,它应当有两个主要特点。其一,它是超越政府各个部门之上、横跨党政两大系统的综合性决策咨询机构,可以使国家政策具有整体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防止公共政策“部门化”和“碎片化”的弊端。其二,它既被充分授权,又被严格限权,任何重大政策均须经过该委员会的论证和听证,但它本身无权制定公共政策。它也不是过去的“体改委”,它本身没有任何审批权和决策权,其政策咨询和研究的范围也不仅限于经济体制改革的领域。
  按照后一种思路,要加强对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战略研究,与其设立新的“改革委”,不如建立和完善中央的决策咨询协调机制。
  《财经国家周刊》:从当年体改委的经验教训来看,这样一个决策咨询机构,如果权力过多则可能蜕变为一个新的官僚机构,但如果权力太弱则无助于突破权力部门设置的藩篱,那么它在现有的权力架构和决策程序中应当处于什么位置?
  俞可平:与当年“体改委”面临的情况极不相同,现在面临的改革发展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经济体制的范畴,也远远超越了政府的管理权限。如果社会政治体制不做重大的改革,如果党政关系不进行重大调整,即使经济改革也难以深化。
  因此,如果要设立一个拥有足够权威的国家层面的决策咨询协调机构,就必须直接对中央最高决策者负责。这样一个机构,不应当设在国务院下面,而应由中共中央来设立,并对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最高决策层负责。现在已经到了必须将党自身的改革与政府的改革统筹考虑,将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政治体制改革统筹考虑的时候了,否则,改革还会进一步碎片化。统筹考虑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恰恰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建立现代决策咨询机构的智囊团
  《财经国家周刊》:您认为新的决策咨询协调机构应当有什么样的职能?原“体改委”有四项任务:理论创新,设计总体方案,协调各方利益,组织试点。当时,各部委的所有改革方案都要送到体改委征求意见,经过体改委协调后才能上报。这样的模式可以参照吗?
  俞可平:原来的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有很大的权力,它不仅是一个咨询议事机构,也是一个决策机构,曾经是国务院的组成部门。当年的许多重要体制改革条例和规定,都是由体改委发布的。
  如果要设立中央层面的政策咨询机构,它不应当再成为一个新的职权部门,不应拥有原来体改委的那些决策权力。它的主要职能应当是两项:一是研究设计重大改革的总体方案,二是咨询协调国家的重大改革发展政策。
  这些年来无论在中央层面,还是在地方层面,在党政系统还是在学术系统,已经建立起了众多的政策研究咨询机构。但它们本身也处于严重的碎片化状态,特别是体制外的政策咨询机构,很难对中央政策产生影响。各官方咨询机构之间,以及官方咨询机构与民间咨询机构之间,都缺乏一个统一的协调机构,中央的政策咨询协调机构应当承担起统筹协调的职能。
  《财经国家周刊》:新的决策咨询体系具体的运行机制是什么,应该如何吸纳体制内外的智力资源?
  俞可平:中央层面的政策咨询协调机构,其工作重点不应当是自己招募人员开展研究和咨询,而应是担负起统筹协调业已存在的体制内外各智库的作用。它可以就中央政府的某个重大政策动议召集全国范围内的相关专家学者进行研讨、听证和咨询,也可以向全社会发布政策咨询招标课题或委托课题。总之,我的想法是,它不应当把着眼点放在新增机构和人员上,而应当放在充分协调和利用已有的各类政策咨询机构的作用上。
  此外,民间智库的产生和发展,是现代决策咨询体系的一个显著特征。决策咨询机构不仅仅为官方所有,非官方的民间智库也开始对公共政策发挥日益重要的影响,这也是政治民主化的一个趋势。民间智库应当成为新型的决策咨询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央和各级政府在决策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这些民间思想库的作用,包括委托决策咨询课题、参与政策听证和论证等。
  《财经国家周刊》:您怎么看待顶级智囊机构在历史中的作用?比如曹操身边有一群谋臣策士,李世民有天策府。基本上在每一个大的历史环节都有一群智囊的影子,您认为他们与现在的政策智囊有什么区别?
  俞可平:最聪明的人也是人而不是神,总有其知识、经验和才能的局限。因此,一个优秀的政治家不仅自己要有雄才大略,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吸取他人的智慧。
  历史上,政治家身边总会有一群谋士,成功的政治家通常伴随着杰出的谋臣、智囊、师爷。但在传统政治下,决策者与谋士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一种私人的关系,而且缺乏制度性规定。在现代政治下,传统意义上的谋士、智囊、师爷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的决策咨询体制。重大政策应当经过专家的咨询、论证和听证,已经成为一种制度性规定。从事政策咨询的专家学者,不再是领袖人物的私人顾问,而是公共政策的专业服务人员。
  是否存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公共决策咨询体系,是判断传统政治与现代政治的一个重要指标。合理的决策咨询制度,对于政府公共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尽管我们习惯上还常常把那些从事决策咨询的专家学者称作智囊、文胆、顾问等,但我们必须明白,他们的作用与过去作为政治家私人顾问的谋士有实质性的区别。作为现代决策咨询机构的智囊团和思想库,其主要为国家和政党的公共政策服务,不再是哪个政治家的私人顾问机构。
  俞可平简介
  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世界经济论坛全球议程理事会制度治理议题组成员。推荐机构为世界经济论坛全球议程理事会网络(Global Agenda Councils)。该机构汇集来自世界各领域专业人士,根据不同议题分设88个理事会,就全球面临的重大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www.weforum.org/gac
其他文献
在莫斯科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汇率问题被轻轻带过。  纵观两天的会议,尽管各国财长和央行行长们避免用尖锐的字眼刺激敏感的金融市场,但仍感觉到会上会下各方就汇率问题的暗中角力。汇率战,降温的也许只是表面,底下依然蕴藏着滚烫的岩浆。  早在此次G20会议前,一些分析人士预计汇率将成为会议的中心议题,因日元一篮子货币持续贬值4个月,幅度15%以上而处于舆论漩涡的日本将承受较大的压力。
期刊
2月19日,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内部的学术年会上,有专家提出:“营改增”有可能成为启动中国新一轮改革的“导火索”,引起本刊特别关注。  从2012年初上海试点“营改增”开始,由本刊记者组成的调研组就在持续关注这一改革进程。但将其视为“中国新一轮改革的导火索”,是以“营改增”作为突破口、并以财税改革作为主线索、由此带动并延伸至其他领域的改革、进而推动全面改革,这一推断是否成立?  中国现行税制结构中,
期刊
近年来第一次,人民币没有成为各国货币汇率争战的焦点。  数日前,在俄罗斯的G20财长、央行行长峰会上,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忙着为欧元政策辩护,日本一直解释其超宽松货币政策意在抵制通缩,金砖国家齐刷刷呼吁发达国家注意货币政策的外溢性,而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从头至尾讳莫如深,在媒体上只留下只言片语。  不痛不痒的措辞是急着为“汇率战”灭火,甚至回避了此前G7曾提到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绝不能用于令货币贬值,由市
期刊
在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货币刺激措施促进日本经济的效果显现之前,美国大型对冲基金们通过做空日元最先成为了受益者,因此业内产生了一个新名词——“安倍交易”。  世界外汇投资大鳄乔治·索罗斯创建的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通过“安倍交易”赚10亿美元,使82岁的索罗斯再次站在了全球金融界的风口浪尖。  “市场一直充满不确定性和变化,在市场变化明显时退出,在变化未被预期时投资,才能获得利润。”这是索罗斯奉行的投资理
期刊
海洋领土争端一直是亚洲安全问题的焦点,但该地区对淡水资源的争夺同样危险。水资源需求爆发式的增长,已经使亚洲成为全球人均淡水占有量最少的地区。亚洲很多水源流经多国,为冲突埋下隐患。尤其是中国、印度面临的水资源安全挑战,不仅影响两个新兴大国的关系,也牵涉亚洲整体利益。  前不久,亚洲协会和布鲁金斯学会印度项目部联合举办了一场关于亚洲水资源安全挑战的研讨会,邀请美国教育型智库“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
期刊
数字音乐进入人类视野不到20年,却已给音乐行业带来迅速而深刻的变化。在过去数年间,CD(Compact Disk,即小型镭射盘)销量持续下滑,似乎预示着这一声频储存媒介走向没落,甚至终结。  19世纪末,英国画家弗朗西斯·巴罗(Francis Barraud)在哥哥马克·巴罗(Mark Barraud)去世后带走了他的狗尼珀(Nipper)、一台留声机和一些录音。  在播放哥哥生前录音时,巴罗发现
期刊
今年2月2日,纽约中央车站庆祝启用100周年。我在纽约生活20多年,亲历中央车站从衰败到华丽再现,成为纽约标致性建筑。  坐落在曼哈顿42街和公园大道的这座车站,在一个半世纪前是几条铁路的终点站,并不是纽约市地理上的中央。二十世纪初需要重建时,都市的发展令这块地被纳入纽约中心地带。  在上世纪“镀金时代”,车站确有炫富意图。铁路大亨范德比尔特说,到达纽约要有进入殿堂的感觉。  修建车站用了十年,造
期刊
中国监管层对银行理财产品的规范化发行要求正在日益提高,关于银行理财产品的整顿行动从2012年年底开始延续至今。  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2月中下旬开始,已经有部分股份制银行陆续接到监管层关于理财产品资金池问题的自查要求,对理财产品资金与资产对应不够明确的情况进行整改。尽管一些大型银行尚未收到相应的自查要求,但对“资金池-资产池”这种模式也加强了风险控制。  银监会对理财产品资金池风险提示已久
期刊
周其仁教授对邓小平时代的经济轨迹有一个聪明的分析,那是一篇影响力深远的文献:邓小平做对了什么,或者中国做对了什么。  周其仁的学术框架中,关于将企业家请回来的学术分析,或许能够让我们更加有效地看清楚1978年以后中国经济史和企业史的双向叙事。  一个巨大的事实在于,中国近代化以来,如果要选择一个关键词,毫无疑问,就是开放。开放与反开放,构成一种张力,国家的转型与企业家的思维方式,或者是中国的现代化
期刊
牛顿因看到苹果坠落而受到启发,导出了万有引力灵感的故事,长期为人们津津乐道。牛顿的同胞拜伦甚至还将其写进了《唐璜》:  “据说牛顿看见一只苹果坠落/就灵机一动,找到了一个论据……”  的确,牛顿对重力和引力问题所做的一系列深入思考及相关研究,对物理学、天文学乃至整个现代科学都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巨大影响,极大地改变了人类认知的历史。苹果与万有引力的故事,完美地象征着通过观察普通事物就能突然涌现灵感的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