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拿着一本语文书和一本教学参考书,再在几本类似教材解读的教辅资料中摸爬滚打一阵,就能在三尺讲台上把自己的学生从初一送到初三,这是我坚持了数年的语文教学方法。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带着希望迈进初中的语文课堂,带着失望走进了社会,留下了一脸茫然的我还在原来的岗位苦苦思索:怎样让农村的学生在有限的时间,能“读好书,好读书”,最终都认为“读书好”呢? 2000年初,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在眉山地区如火如荼的展开,学校的教育教学装备建设也日趋标准化,在经受了先进教育思想的洗礼后我尝试在语文教学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下面就是我在在教學中的几点尝试
一、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为语文教学拓宽教学资源
(1)让字典“搬家”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预习是学习一篇课文的开始,因此显得格外重要。大家都知道,要让学生养成自我预习的习惯,就需要购买教辅资料和工具书,可初中的工具书一本的价格就是好几十块。农村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要求人人买一本《成语词典》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有的家庭经济还不错,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意识淡薄,哪怕教师费尽了口舌,但还是不配合。许多教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还把自己上学的时候的工具书带来,可是仅仅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工具书的准备上,总是达不到初中语文教学的要求,有时候一个班找不到一本字典,而有的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就拿小学生用的《新华字典》来充数,可是这根本就不能满足中学语文学习的要求。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我打算利用学校的资源就地解决。恰好那年我校的图书室重新装备了新的图书,图书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于是我来到图书室调查,将能在语文课堂上使用的有利于语文学习书籍进行了归纳整理成一个目录。其中就有一定数量的不同年代的不同版本《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语文学习工具,我从图书馆借阅后,每个班放一本,交由一个课代表负责。当同学们在预习每一课的时候,把不能通过自己的积累和书本上的知识解决字词的音、形、意,归纳汇总到课代表,由课代表经过查阅字典之后在早读课上公布词语的正确的音、形、义。平时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不懂得生词,她们也会主动的去科代表处借阅字典来自己解决问题。有时候,我和学生在某个词语的拼音上有争议的时候,同学们就会马上去拿字典来查阅,求证答案。“字典搬家”后,学生就形成了自觉查阅字典的习惯,而且还形成了质疑、探讨、求证的学习氛围。
(2)让名著“搬家”。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阅读文学名著每学期至少两到三部,而名著的价格比字典要高很多。因此,农村中学的学生大多数只能望洋兴叹了。于是,我们制定了一个图书借阅制度:将图书室的文学名著登记成册,班级的语文老师为管理者,班级的科代表做借阅登记,每周五向学生开放图书。学生可以根据贴在教室的名著目录选择自己的喜爱的一部,然后到课代表处登记,课代表根据登记的情况到阅览室找到图书,再一一发给学生,学生看完后按照规定的时间归还。为了让图书的阅读更有效,我们还把名著阅读和纂写读后感和名著知识竞赛联系起来,这还可以调动同学们借书,读书的积极性,又可以以读促写,一举多得。
(3)实现教学资料全校共享。我校的图书室经过精心装备后,教育和教学以及相关的资料已经非常齐备,基本可以满足全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要求。为了让这些装备更加的全面,具有地方特色,学校还鼓励教职工捐献图书等装备,让教职工把自己真藏的具有价值的图书装备存放在图书室。这些装备不仅包括图书,还包括音像制品,挂图,甚至包括教辅资料,教师的备课本,教学参考书等。这样,图书室的资料种类全,数量多,真正实现全校资料共享,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提供了更全面,更实用的信息。
二、到多媒体教室上语文课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以及对《课标》的钻研,我们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不断革新思想,转变观念,正在尝试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在多媒体教室上语文课。我校的多媒体教室有两个,装备非常齐全:有投影仪,电脑,幻灯片等先进的电教设备。按照学校的惯例,只有在公开课的时候,多媒体教室才向大家揭开神秘的面纱。可我的学生对多媒体教室一点都不陌生,因为他们在这个地方不知留下了多少美好的回忆:当阅读完励志文学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简爱》后,在这个教室,他们兴致勃勃的观看了同名电影,和革命英雄保尔以及经受磨难但仍然积极乐观的简爱拉近了距离,让他们对这些名著人物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由于有着和书本不一样的视听享受,连一些不爱看书的同学也爱上了名著,爱上了多媒体教室,爱上了语文课。于是我创造了很多的机会在多媒体教室上语文课:学生月考进步了,奖励一部教育影片,学生欢呼雀跃;有的课文不太好讲,就播放名师课堂实录,我和学生都收益匪浅;综合实践活动”母亲的歌”,学唱《妈妈的吻》,歌声在多媒体教室中飘扬;教学《黄河颂》,屏幕上的黄河那波涛滚滚的气势伴着著名朗诵家声情并茂的朗诵,学生们如临其境,怎能体会不了作者光未然的爱国情怀呢?学习写景抒情散文《春》,屏幕上的早春风光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习小说的“悬念”写法,播放《潜伏》的片段,学生就会感同身受
就在这一节节语文课中,这些纯朴的农村娃们接受了一次次的灵魂的洗礼,一次次艺术的熏陶,一次次情操的陶冶,他们不再麻木,不再安静,不再浮躁,不再讨厌语文课,而是发自内心的喜爱上了语文课。是先进的教育技术装备改变了我们教学方式和手段,让我们的语文课堂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一、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为语文教学拓宽教学资源
(1)让字典“搬家”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预习是学习一篇课文的开始,因此显得格外重要。大家都知道,要让学生养成自我预习的习惯,就需要购买教辅资料和工具书,可初中的工具书一本的价格就是好几十块。农村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要求人人买一本《成语词典》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有的家庭经济还不错,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意识淡薄,哪怕教师费尽了口舌,但还是不配合。许多教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还把自己上学的时候的工具书带来,可是仅仅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工具书的准备上,总是达不到初中语文教学的要求,有时候一个班找不到一本字典,而有的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就拿小学生用的《新华字典》来充数,可是这根本就不能满足中学语文学习的要求。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我打算利用学校的资源就地解决。恰好那年我校的图书室重新装备了新的图书,图书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于是我来到图书室调查,将能在语文课堂上使用的有利于语文学习书籍进行了归纳整理成一个目录。其中就有一定数量的不同年代的不同版本《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语文学习工具,我从图书馆借阅后,每个班放一本,交由一个课代表负责。当同学们在预习每一课的时候,把不能通过自己的积累和书本上的知识解决字词的音、形、意,归纳汇总到课代表,由课代表经过查阅字典之后在早读课上公布词语的正确的音、形、义。平时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不懂得生词,她们也会主动的去科代表处借阅字典来自己解决问题。有时候,我和学生在某个词语的拼音上有争议的时候,同学们就会马上去拿字典来查阅,求证答案。“字典搬家”后,学生就形成了自觉查阅字典的习惯,而且还形成了质疑、探讨、求证的学习氛围。
(2)让名著“搬家”。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阅读文学名著每学期至少两到三部,而名著的价格比字典要高很多。因此,农村中学的学生大多数只能望洋兴叹了。于是,我们制定了一个图书借阅制度:将图书室的文学名著登记成册,班级的语文老师为管理者,班级的科代表做借阅登记,每周五向学生开放图书。学生可以根据贴在教室的名著目录选择自己的喜爱的一部,然后到课代表处登记,课代表根据登记的情况到阅览室找到图书,再一一发给学生,学生看完后按照规定的时间归还。为了让图书的阅读更有效,我们还把名著阅读和纂写读后感和名著知识竞赛联系起来,这还可以调动同学们借书,读书的积极性,又可以以读促写,一举多得。
(3)实现教学资料全校共享。我校的图书室经过精心装备后,教育和教学以及相关的资料已经非常齐备,基本可以满足全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要求。为了让这些装备更加的全面,具有地方特色,学校还鼓励教职工捐献图书等装备,让教职工把自己真藏的具有价值的图书装备存放在图书室。这些装备不仅包括图书,还包括音像制品,挂图,甚至包括教辅资料,教师的备课本,教学参考书等。这样,图书室的资料种类全,数量多,真正实现全校资料共享,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提供了更全面,更实用的信息。
二、到多媒体教室上语文课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以及对《课标》的钻研,我们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不断革新思想,转变观念,正在尝试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在多媒体教室上语文课。我校的多媒体教室有两个,装备非常齐全:有投影仪,电脑,幻灯片等先进的电教设备。按照学校的惯例,只有在公开课的时候,多媒体教室才向大家揭开神秘的面纱。可我的学生对多媒体教室一点都不陌生,因为他们在这个地方不知留下了多少美好的回忆:当阅读完励志文学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简爱》后,在这个教室,他们兴致勃勃的观看了同名电影,和革命英雄保尔以及经受磨难但仍然积极乐观的简爱拉近了距离,让他们对这些名著人物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由于有着和书本不一样的视听享受,连一些不爱看书的同学也爱上了名著,爱上了多媒体教室,爱上了语文课。于是我创造了很多的机会在多媒体教室上语文课:学生月考进步了,奖励一部教育影片,学生欢呼雀跃;有的课文不太好讲,就播放名师课堂实录,我和学生都收益匪浅;综合实践活动”母亲的歌”,学唱《妈妈的吻》,歌声在多媒体教室中飘扬;教学《黄河颂》,屏幕上的黄河那波涛滚滚的气势伴着著名朗诵家声情并茂的朗诵,学生们如临其境,怎能体会不了作者光未然的爱国情怀呢?学习写景抒情散文《春》,屏幕上的早春风光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习小说的“悬念”写法,播放《潜伏》的片段,学生就会感同身受
就在这一节节语文课中,这些纯朴的农村娃们接受了一次次的灵魂的洗礼,一次次艺术的熏陶,一次次情操的陶冶,他们不再麻木,不再安静,不再浮躁,不再讨厌语文课,而是发自内心的喜爱上了语文课。是先进的教育技术装备改变了我们教学方式和手段,让我们的语文课堂重新焕发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