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独立学院是近1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成果,为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事业、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积极贡献。笔者以所在的独立学院为例,结合我校以“坚持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的办学特色和理念,阐述了在弹性学分制下的校公选课现状及实施对策。
关键词:弹性学分制 校公选课 现状分析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4(a)-0143-02
1 引言
弹性学分制最早是一种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而学分制的发展则又起源于选课制的产生和发展。选修课作为培养创新人才、实施个性化教育的一个重要教学方式,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尊重教育对象的个性差异和趣味发展,其重要性日益凸显。选修课分为 “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其中公选课 (即公共选修课)是指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以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类教育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公共选修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弹性学分制下的课程设置,是以选修制为核心,拥有大量的选修课。保证选修课的数量与质量是学分制实施的精髓。目前,我校在完成课程计划规定的必修课基础上都开设了一定数量的公共选修课(以下简称公选课),学校在公选课的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学生管理等方面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公选课涉及范围小,学生选课受限制
我校公选课开设课程资源数量相对较少,课程知识涉及范围小、学生选择余地有限。据调查统计:笔者学校前三年公选课开课总数不到40门,而选修课程的学生近4000人,学校选课网络一打开,学生就风起云涌挤进机房登录选课,造成一时间学校教学网络堵塞甚至中断,极大地影响学校教学网络正常的服务;能进入学校教学网络的同学有课就选,根本没有时间斟酌自己的知识或个人发展的需要与课程内容知识的深浅相关问题,结果有不少同学选到自己不满意或没兴趣的课程。
2.2 课程结构设置不够合理
为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其综合素质,高校越来越重视公选课的开设,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选修一定数量的公选课程,累积公选课程一定的学分方能毕业。但是学校由于各专业年级的教学计划调整较大,每个年级专业要求修读的公选课学分不同,如:2006级以前的学生要求16学分,2007级要求20学分;2008级要求24学分等。而各个学期开设的公选课程不稳定,可供学生选择的余地不大。导致一部分公选课变成了“必修课”,失去了公选课的开设的现实教育意义。国内高校大多是由教师根据个人的专业特长和爱好自行申报,随意性较大,因人设课现象比较严重。一般较热门的课程如语言类、艺术欣赏类课程开设较多,专业课程开设较少,课程分布不平衡。
2.3 学生选课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调查发现,由于选课前缺乏必要的指导和引导,学生选择课程往往取决于课程的名称、学分的比重、课时的多少、课程的难易程度或口耳相传的了解。有的同学修课后方知选课的课程与自己知识需要和意愿不符,不是自己所期望的,因而不得不中途退选或改选。学生盲目和随意选课不仅给公选课的教学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也给自己增添麻烦。还有学生选修与就业密切相关的实用型课程或比较轻松易学的课程,如语言基础类、艺术体育类、人文学科类和信息科学类,特别是热衷于影视欣赏类课程,选修的热情日渐高涨,影视赏析、音乐欣赏、英文歌曲赏析等课程的选修人数节节攀高,门门爆满。但是,对一些真正具有“通识”意义的课程,学生缺乏兴趣不愿选,以至于不少有现实意义的、有价值的课程或一些有学校特色的课程,却因学生选修人数不够而缩小开课规模甚至停开。
2.4 公选课的教学和考核过程缺乏监控
因教学资源有限,高校大部分公选课被安排在周末或晚上,这个时间往往是教学质量考核部门的休息时间,除了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有意进行教学大检查外,大部分公选课往往轻松地“躲”过了教学监督。另外,公选课考核方式日趋多元化,以抽查试卷等为代表的传统教学效果评估手段难以对公选课教学效果进行有效监控。
影响公选课教学质量.除了学生方面的问题以外,还有学校的教学及管理方面的问题。相当部分的高校对公选课教学管理不够严格,对公选课的教学大纲及授课计划、的制订、教材的选用等要求没能严格审查;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没能做到融合、更新学科的知识,传授更多更新的技能,课程考核未严格审查,如:大多课程考核以一篇论文作、调研报告、情景对话等作为考试和成绩评定依据。没有课程考核标准.没有统一的时间,这给不认真学习学生的带来捷径.这种没有严格的监督措施的作法导致学校设置公选课的目的、意义不能很好地完成和体现。
2.5 管理技术系统力量薄弱
学生选择公选课采用的是网上选课方式。由于学生规模大,选课系统服务器不堪重负,“在规定的选课时间内,学生经常无法登录选课系统,往往选1门课程需要较长的时间,导致学生随意选择几门课程就了事,有些班级甚至出现只要一有同学登录系统,大家就都委托这位学生选课,根本无法顾及自己是否喜欢了”,匆忙中的选择为以后的旷课埋下了伏笔;更有少数同学用选上的课作为交易的筹码,助长学生有不良习气。
3 学分制条件下加强公选课管理的对策
3.1 学校方面要做到对公选课的合理规划、统筹安排,保证学生有充足的选课资源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公选课体制。在公选课的课程建设中应把国家的教育目标、学校的办学特色、社会市场的需求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在尊重学生的成才选择与课程选择、尊重教师的教学自由与学术自由的基础上,引导师生由课程体系的顺从者向参与者的角色转化,建立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其次,积极鼓励优秀教师开设公选课供学生选择,即要满足课源充足又要保证课程质量。在合理分配教室资源的基础上,对那些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可以根据选课人数的多少适当调整教学班规模,为优秀教师开课提供宽广的平台,提供充足的课程资源。
3.2 均衡课程资源,优化课程结构,建立科学合理的公选课课程体系
公选课的设置要注意学科结构的合理化,注意选修课门类的全面、均衡。学校应该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根据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拟定出一套适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公选课课程目录。要优化公选课课程结构,还必须打造一批具有真正“通识”意义的精品课程,使这些课程内容和教学效果都比较好的精品课程能稳定下来,坚持连续开课,提高选修课的巩固率。
3.3 做好学生选课的指导工作,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和随意性,提高对公选课的认识
教学管理部门应编制详细的手册,向学生全面、细致地介绍各种教学、管理信息,其中应含有包括公选课在内的各种课程介绍、开课计划、学习奖惩措施、选课制度等。另外,对每一门课程的任课教师也应作介绍,包括学历、职称、教学经历、研究方向、论著等。这样一来,学生在选课前对自己所要选择的课程就有了大致的了解,再经过一到两周的试听,学生一次选择成功的比率将大大提高。还有,学生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选课,提高对公选课的认识,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能够得到导师的及时引导,这样学分制才能良性发展。通过各种途经让学生熟悉本专业的教学要求,了解公选课的教学管理运行流程、课程内容。
3.4 加强公选课日常教学管理,加大教学过程管理与监控力度,强化教学质量意识
首先,严抓课堂纪律和学生到课率是保证教学正常开展的前提之一。同时注意加大平时考查在最终成绩认定中的比重,强调日常教学的重要性;调整考试的内容,减少对记忆知识的考核,加大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维方法的考查;通过制订和实施课程质量调查制度,采取专家听课、同行互评及师生互评等有效途径,多方面搜集信息,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逐项落实,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还应健全学生考核机制,建立一套既适合公选课特点,又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考核机制。具体来说,我校的做法是:一是将公选课的成绩纳入学生评价体系,所占比重应与必修课一样;二是公选课考核方式不能简单地定性为考查课。公选课里应既有考试课,又有考查课。为防止学生不选考核方式为考试的公选课,教学管理部门可以做出硬性规定,要求每名学生必须选择一定比例的考核方式为考试的公选课程;三是可以考虑为公选课的教学班级配备临时班主任。任课教师可以将学生课堂出勤等表现情况反馈给班主任,从而影响学生的综合测评等切身利益。
3.5 提供强大的网络硬件和软件技术力量
要为选课工作提供完善的技术保障,须做到:一是拓宽选课空间。争取将选课服务器放到IN TERNET公网、减少访问端IP限制,以充分利用家庭、网吧等网络环境,缓解选课登录压力;二是要改善服务器的硬件水平和宽带资源,提高网络速度,满足选课需求;三是适合理安排选课时间段,确保学生网上选课的正常开展;四是积极开展网络教学,扩大校际联合,让学生享受更多的优质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4 结语
弹性学分制下高等学校公共选修课的教学与管理在实践中摸索,在前进中完善,是高等教育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必然趋势。公选课教学与管理同其它课程的教学管理一样,是高校整个教学管理体系的一部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师资队伍、教学设备、课程内容、教学资源及管理水平等方方面面。通过公选课的不断完善,最终成为高校学生拓展各方面知识的一条有效途径,使其不再局限于专业知识,从而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多层次、多样性要求,实现我国与国际接轨培养国际化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徐佩琴.学分制的由来与实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2] 张洪珍,颜冰,毕开颖.我国高校学分制实施现状与改革策略研究[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2).
[3] 叶素梅.关于高校公选课课程体系构建的几点思考[J].科教文汇,2008(4).
[4] 钱厚斌.加强高校公选课教学与管理的探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2).
关键词:弹性学分制 校公选课 现状分析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4(a)-0143-02
1 引言
弹性学分制最早是一种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而学分制的发展则又起源于选课制的产生和发展。选修课作为培养创新人才、实施个性化教育的一个重要教学方式,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尊重教育对象的个性差异和趣味发展,其重要性日益凸显。选修课分为 “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其中公选课 (即公共选修课)是指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以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类教育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公共选修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弹性学分制下的课程设置,是以选修制为核心,拥有大量的选修课。保证选修课的数量与质量是学分制实施的精髓。目前,我校在完成课程计划规定的必修课基础上都开设了一定数量的公共选修课(以下简称公选课),学校在公选课的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学生管理等方面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公选课涉及范围小,学生选课受限制
我校公选课开设课程资源数量相对较少,课程知识涉及范围小、学生选择余地有限。据调查统计:笔者学校前三年公选课开课总数不到40门,而选修课程的学生近4000人,学校选课网络一打开,学生就风起云涌挤进机房登录选课,造成一时间学校教学网络堵塞甚至中断,极大地影响学校教学网络正常的服务;能进入学校教学网络的同学有课就选,根本没有时间斟酌自己的知识或个人发展的需要与课程内容知识的深浅相关问题,结果有不少同学选到自己不满意或没兴趣的课程。
2.2 课程结构设置不够合理
为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其综合素质,高校越来越重视公选课的开设,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选修一定数量的公选课程,累积公选课程一定的学分方能毕业。但是学校由于各专业年级的教学计划调整较大,每个年级专业要求修读的公选课学分不同,如:2006级以前的学生要求16学分,2007级要求20学分;2008级要求24学分等。而各个学期开设的公选课程不稳定,可供学生选择的余地不大。导致一部分公选课变成了“必修课”,失去了公选课的开设的现实教育意义。国内高校大多是由教师根据个人的专业特长和爱好自行申报,随意性较大,因人设课现象比较严重。一般较热门的课程如语言类、艺术欣赏类课程开设较多,专业课程开设较少,课程分布不平衡。
2.3 学生选课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调查发现,由于选课前缺乏必要的指导和引导,学生选择课程往往取决于课程的名称、学分的比重、课时的多少、课程的难易程度或口耳相传的了解。有的同学修课后方知选课的课程与自己知识需要和意愿不符,不是自己所期望的,因而不得不中途退选或改选。学生盲目和随意选课不仅给公选课的教学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也给自己增添麻烦。还有学生选修与就业密切相关的实用型课程或比较轻松易学的课程,如语言基础类、艺术体育类、人文学科类和信息科学类,特别是热衷于影视欣赏类课程,选修的热情日渐高涨,影视赏析、音乐欣赏、英文歌曲赏析等课程的选修人数节节攀高,门门爆满。但是,对一些真正具有“通识”意义的课程,学生缺乏兴趣不愿选,以至于不少有现实意义的、有价值的课程或一些有学校特色的课程,却因学生选修人数不够而缩小开课规模甚至停开。
2.4 公选课的教学和考核过程缺乏监控
因教学资源有限,高校大部分公选课被安排在周末或晚上,这个时间往往是教学质量考核部门的休息时间,除了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有意进行教学大检查外,大部分公选课往往轻松地“躲”过了教学监督。另外,公选课考核方式日趋多元化,以抽查试卷等为代表的传统教学效果评估手段难以对公选课教学效果进行有效监控。
影响公选课教学质量.除了学生方面的问题以外,还有学校的教学及管理方面的问题。相当部分的高校对公选课教学管理不够严格,对公选课的教学大纲及授课计划、的制订、教材的选用等要求没能严格审查;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没能做到融合、更新学科的知识,传授更多更新的技能,课程考核未严格审查,如:大多课程考核以一篇论文作、调研报告、情景对话等作为考试和成绩评定依据。没有课程考核标准.没有统一的时间,这给不认真学习学生的带来捷径.这种没有严格的监督措施的作法导致学校设置公选课的目的、意义不能很好地完成和体现。
2.5 管理技术系统力量薄弱
学生选择公选课采用的是网上选课方式。由于学生规模大,选课系统服务器不堪重负,“在规定的选课时间内,学生经常无法登录选课系统,往往选1门课程需要较长的时间,导致学生随意选择几门课程就了事,有些班级甚至出现只要一有同学登录系统,大家就都委托这位学生选课,根本无法顾及自己是否喜欢了”,匆忙中的选择为以后的旷课埋下了伏笔;更有少数同学用选上的课作为交易的筹码,助长学生有不良习气。
3 学分制条件下加强公选课管理的对策
3.1 学校方面要做到对公选课的合理规划、统筹安排,保证学生有充足的选课资源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公选课体制。在公选课的课程建设中应把国家的教育目标、学校的办学特色、社会市场的需求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在尊重学生的成才选择与课程选择、尊重教师的教学自由与学术自由的基础上,引导师生由课程体系的顺从者向参与者的角色转化,建立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其次,积极鼓励优秀教师开设公选课供学生选择,即要满足课源充足又要保证课程质量。在合理分配教室资源的基础上,对那些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可以根据选课人数的多少适当调整教学班规模,为优秀教师开课提供宽广的平台,提供充足的课程资源。
3.2 均衡课程资源,优化课程结构,建立科学合理的公选课课程体系
公选课的设置要注意学科结构的合理化,注意选修课门类的全面、均衡。学校应该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根据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拟定出一套适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公选课课程目录。要优化公选课课程结构,还必须打造一批具有真正“通识”意义的精品课程,使这些课程内容和教学效果都比较好的精品课程能稳定下来,坚持连续开课,提高选修课的巩固率。
3.3 做好学生选课的指导工作,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和随意性,提高对公选课的认识
教学管理部门应编制详细的手册,向学生全面、细致地介绍各种教学、管理信息,其中应含有包括公选课在内的各种课程介绍、开课计划、学习奖惩措施、选课制度等。另外,对每一门课程的任课教师也应作介绍,包括学历、职称、教学经历、研究方向、论著等。这样一来,学生在选课前对自己所要选择的课程就有了大致的了解,再经过一到两周的试听,学生一次选择成功的比率将大大提高。还有,学生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选课,提高对公选课的认识,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能够得到导师的及时引导,这样学分制才能良性发展。通过各种途经让学生熟悉本专业的教学要求,了解公选课的教学管理运行流程、课程内容。
3.4 加强公选课日常教学管理,加大教学过程管理与监控力度,强化教学质量意识
首先,严抓课堂纪律和学生到课率是保证教学正常开展的前提之一。同时注意加大平时考查在最终成绩认定中的比重,强调日常教学的重要性;调整考试的内容,减少对记忆知识的考核,加大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维方法的考查;通过制订和实施课程质量调查制度,采取专家听课、同行互评及师生互评等有效途径,多方面搜集信息,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逐项落实,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还应健全学生考核机制,建立一套既适合公选课特点,又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考核机制。具体来说,我校的做法是:一是将公选课的成绩纳入学生评价体系,所占比重应与必修课一样;二是公选课考核方式不能简单地定性为考查课。公选课里应既有考试课,又有考查课。为防止学生不选考核方式为考试的公选课,教学管理部门可以做出硬性规定,要求每名学生必须选择一定比例的考核方式为考试的公选课程;三是可以考虑为公选课的教学班级配备临时班主任。任课教师可以将学生课堂出勤等表现情况反馈给班主任,从而影响学生的综合测评等切身利益。
3.5 提供强大的网络硬件和软件技术力量
要为选课工作提供完善的技术保障,须做到:一是拓宽选课空间。争取将选课服务器放到IN TERNET公网、减少访问端IP限制,以充分利用家庭、网吧等网络环境,缓解选课登录压力;二是要改善服务器的硬件水平和宽带资源,提高网络速度,满足选课需求;三是适合理安排选课时间段,确保学生网上选课的正常开展;四是积极开展网络教学,扩大校际联合,让学生享受更多的优质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4 结语
弹性学分制下高等学校公共选修课的教学与管理在实践中摸索,在前进中完善,是高等教育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必然趋势。公选课教学与管理同其它课程的教学管理一样,是高校整个教学管理体系的一部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师资队伍、教学设备、课程内容、教学资源及管理水平等方方面面。通过公选课的不断完善,最终成为高校学生拓展各方面知识的一条有效途径,使其不再局限于专业知识,从而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多层次、多样性要求,实现我国与国际接轨培养国际化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徐佩琴.学分制的由来与实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2] 张洪珍,颜冰,毕开颖.我国高校学分制实施现状与改革策略研究[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2).
[3] 叶素梅.关于高校公选课课程体系构建的几点思考[J].科教文汇,2008(4).
[4] 钱厚斌.加强高校公选课教学与管理的探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