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到年末,保壳都会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戏码,上市公司总是乐此不疲。
主营多肽药物的双成药业(002693.SZ)已经连续发生亏损,临近2017年末之际,公司突击卖子扭亏,规避ST意图明显。
这次出售的资产由上市公司两年之前对外收购而来,卖价和买价足足相差2.45亿元的真金白银。这笔巨大损失究竟是管理层决策失误所致,还是背后有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双成药业的疑点不止出售资产,还有存货暴增、连年大投入却不见匹配的产出等问题,都有待上市公司给出解释。
卖子扭亏
2017年12月25日,双成药业公告称,公司将持有的杭州澳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下称“澳亚生物”)46%股权转让给杭州奥鹏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奥鹏投资”),交易金额为2.6亿元。
澳亚生物股东全部权益于评估基准日2017年10月31日所表现的公允市场价值为5.55亿元,净资产账面价值为1.85亿元,评估值比净资产账面值增值3.7亿元,增值率199.73%。
公告表示,通过本次股权出售,公司可取得2.6亿元现金流,预计可以确认投资收益约5000万元。
对于此次出售的目的,双成药业在公告中称,公司战略调整需要集中资源深耕主营业务。不过,《证券市场周刊》记者注意到,双成药业已经连续发生亏损,2016年、2017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分别为-3.88亿元、-962万元。如果2017年四季度仍然无法扭亏为盈,公司将因连续亏损两年被ST。
澳亚生物46%股权是上市公司两年之前买来的资产。2015年2月,上市公司公告称,公司拟购买澳亚生物46%股权与奥鹏投资100%股权,分别支付对价5.05亿元、9.62亿元。本次收购完成后,公司将直接持有澳亚生物46%的股权,通过奥鹏投资间接持有澳亚生物54%的股权,从而控制澳亚生物100%的股权。
2015年5月,澳亚生物46%股权完成股权过户相关手续,而剩余54%股权的收购,则在2016年春节过后因为定增终止被按下了暂停键,并以失败告终。
因此,双成药业实际只收购了澳亚生物46%的股权。此次收购遇阻之后,蹊跷之事便接踵而至。
2016年10月21日,双成药业公告称,公司2016年三季度预计对澳亚生物的长期股权投资确认减值损失1.8亿元。2017年1月17日,上市公司再度公告称,初步确定原计提的减值损失不足,2016年报告期预计对澳亚生物的长期股权投资确认减值损失2.8亿元。
对于业绩不达预期,公告给出的解释是,澳亚生物2016年累计实现净利为2100万元,与预计净利润相比降幅较大。值得注意的是,双成药业在收购时披露的公告显示,澳亚生物2014年净利润有1亿元。
而时至今日,澳亚生物业绩仍未出现好转。此次出售公告显示,澳亚生物2016年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1.29亿元、2023万元,2017年1-10月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8953萬元、1037万元。
不过,上市公司却在2016年计提巨额减值损失之后,如今又以199.73%的增值率将澳亚生物46%股权出售,这种先减值、再增值的做法,对公司业绩造成巨大波动,不能排除存在操纵利润之嫌。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即便这次出售有较大增值,但是相比购入价格仍然相差2.45亿元,一买一卖直接造成上市公司损失了2.45亿元。
2.45亿元对资金捉襟见肘的双成药业而言绝不是一个小数目。截至2017年9月30日,公司账面货币资金只有2373万元,2016年全年的收入也不过1.45亿元。这笔损失究竟是公司决策失误所致,还是背后有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对此,双成药业相关负责人对《证券市场周刊》记者表示,公司转让澳亚生物股权是出于战略目标调整需要,无其他特殊目的;公司2016年年末对澳亚生物计提减值损失是严格按照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的谨慎估计,此次出售澳亚生物股权是因为其业绩未达预期,二者之间无任何联系。
存货暴增
截至2017年9月30日,双成药业的开发支出为2138万元,而期初只有1636万元。
众所周知,会计准则对研发支出资本化的规定并没有强制性的约束条款,在实际操作中,会计师往往优先采纳企业意见,而这也成为上市公司利用开发支出调节利润的重要手段。
上市公司2017年三季度末开发支出相比期初的增加额为502万元,如果将开发支出增加部分全额费用化,那么,上市公司的亏损幅度将会进一步扩大。
上述负责人表示,公司开发支出当期无新增项目,主要是前期已进入开发阶段的项目当期持续投入增加所致。
除了开发支出以外,公司资产项中变动幅度最大的是存货科目。
截至2017年9月30日,公司存货账面价值为1.46亿元,相比期初增加326.59%。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往几年,公司存货一直维持在几千万的水平,如2014-2016年各年份三季度末的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4500万元、5315万元、3493万元。
对于存货出现大幅增加,双成药业在2017年三季报中表示,主要是子公司维乐药业进口牛磺熊去氧胆酸胶囊增加库存所致。
2017年5月25日,双成药业公告称,全资子公司维乐药业于2017年5月24日在香港与铨福发展签署《总经销协议书》,后者全权负责处理意大利贝斯迪大药厂生产的“牛磺熊去氧胆酸”在中国市场的各种事项,并指定维乐药业作为其唯一经销商在中国区域内经销该药品。
但是,牛磺熊去氧胆酸胶囊并不是稀缺药品,网络上售卖该种药品的药房比比皆是。
从维乐药业自身的经营情况来看,过往业绩不容乐观。年报显示,2014-2016年,维乐药业收入分别为1122万元、3399万元、1828万元,净利润分别为34万元、417万元、-351万元。 而2017年,维乐药业的收入和净利润居然双双出现负数。财报显示,2017年上半年,维乐药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769万元、-810万元,这种情况并不常见。
从这家子公司过往历史的经营情况来看,维乐药业作为一家药品销售公司,体量非常小,这从侧面可以推断出其在渠道等方面并不具有优势。如今借助经销这个并不稀缺的药品,维乐药业就能够翻身吗?
上述负责人表示,公司看好牛磺熊去氧胆酸胶囊(商品名:滔罗特)在中国市场的拓展空间,该品种自2017年8月正式形成销售,目前销售情况良好;维乐药业上半年收入和利润是负数主要是处理了以前年度代理商的退货所致。
巨额投入不见相匹配产出
双成药业固定资产从2011年开始出现连续大幅增长。财报显示,2011年年末和2017年9月底,公司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分别为7789万元、3.98亿元,期间大幅增加411.45%。
与固定资产大幅增长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公司收入却停滞不前,2011年和2016年的收入分别为1.34亿元、1.45亿元,6年时间基本没有什么增长。
从报表来看,双成药业固定资产增加部分主要是项目转固所致,金额较大的转固项目有多肽原料药车间、固体制剂车间、冻干粉针生产线、冻干第四车间、卡氏瓶灌装生产线、抗肿瘤药物和口服固体制剂产品的研发和生产项目(宁波项目一期工程)、注射剂产品的研发和生产项目(宁波项目二期工程)。
其中,前四个项目的建设资金均来自IPO募集资金。双成药业在招股书中称,计划投入2.53亿元用于现有厂房技改及新厂房建设项目,预计项目投产后第三年实现销售收入2.56亿元。
很显然,公司IPO募投项目远远没有达到预期。在主业不佳的情况下,双成药业将希望寄托在宁波项目上,即抗肿瘤药物和口服固体制剂产品的研发和生产项目(宁波项目一期工程)、注射剂产品的研发和生产项目(宁波项目二期工程)。
2017年中报显示,宁波一期项目计划投入11.87亿元,截至报告期末累计实际投入金额2.13亿元,项目进度17.97%;宁波二期项目计划投入5.41亿元,截至报告期末累计实际投入金额2952万元,项目进度5.46%。
而截至2017年9月30日,公司账面上货币资金只有2373万元,自身造血能力又并不是太好,资产负债率已经攀升至44.46%。如何解决资金问题,将是双成药业当前面臨的最大困境。
财报显示,2017年上半年,宁波一期项目、宁波二期项目投入金额分别为938万元和零元。从投资进度来看,上市公司似乎已经到了无米下炊的地步。
对此,上述负责人表示,公司子公司宁波双成目前尚处于建设期,尚未产生收益,因此,固定资产投资连年增加,但经营收入和利润未有增长。
主营多肽药物的双成药业(002693.SZ)已经连续发生亏损,临近2017年末之际,公司突击卖子扭亏,规避ST意图明显。
这次出售的资产由上市公司两年之前对外收购而来,卖价和买价足足相差2.45亿元的真金白银。这笔巨大损失究竟是管理层决策失误所致,还是背后有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双成药业的疑点不止出售资产,还有存货暴增、连年大投入却不见匹配的产出等问题,都有待上市公司给出解释。
卖子扭亏
2017年12月25日,双成药业公告称,公司将持有的杭州澳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下称“澳亚生物”)46%股权转让给杭州奥鹏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奥鹏投资”),交易金额为2.6亿元。
澳亚生物股东全部权益于评估基准日2017年10月31日所表现的公允市场价值为5.55亿元,净资产账面价值为1.85亿元,评估值比净资产账面值增值3.7亿元,增值率199.73%。
公告表示,通过本次股权出售,公司可取得2.6亿元现金流,预计可以确认投资收益约5000万元。
对于此次出售的目的,双成药业在公告中称,公司战略调整需要集中资源深耕主营业务。不过,《证券市场周刊》记者注意到,双成药业已经连续发生亏损,2016年、2017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分别为-3.88亿元、-962万元。如果2017年四季度仍然无法扭亏为盈,公司将因连续亏损两年被ST。
澳亚生物46%股权是上市公司两年之前买来的资产。2015年2月,上市公司公告称,公司拟购买澳亚生物46%股权与奥鹏投资100%股权,分别支付对价5.05亿元、9.62亿元。本次收购完成后,公司将直接持有澳亚生物46%的股权,通过奥鹏投资间接持有澳亚生物54%的股权,从而控制澳亚生物100%的股权。
2015年5月,澳亚生物46%股权完成股权过户相关手续,而剩余54%股权的收购,则在2016年春节过后因为定增终止被按下了暂停键,并以失败告终。
因此,双成药业实际只收购了澳亚生物46%的股权。此次收购遇阻之后,蹊跷之事便接踵而至。
2016年10月21日,双成药业公告称,公司2016年三季度预计对澳亚生物的长期股权投资确认减值损失1.8亿元。2017年1月17日,上市公司再度公告称,初步确定原计提的减值损失不足,2016年报告期预计对澳亚生物的长期股权投资确认减值损失2.8亿元。
对于业绩不达预期,公告给出的解释是,澳亚生物2016年累计实现净利为2100万元,与预计净利润相比降幅较大。值得注意的是,双成药业在收购时披露的公告显示,澳亚生物2014年净利润有1亿元。
而时至今日,澳亚生物业绩仍未出现好转。此次出售公告显示,澳亚生物2016年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1.29亿元、2023万元,2017年1-10月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8953萬元、1037万元。
不过,上市公司却在2016年计提巨额减值损失之后,如今又以199.73%的增值率将澳亚生物46%股权出售,这种先减值、再增值的做法,对公司业绩造成巨大波动,不能排除存在操纵利润之嫌。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即便这次出售有较大增值,但是相比购入价格仍然相差2.45亿元,一买一卖直接造成上市公司损失了2.45亿元。
2.45亿元对资金捉襟见肘的双成药业而言绝不是一个小数目。截至2017年9月30日,公司账面货币资金只有2373万元,2016年全年的收入也不过1.45亿元。这笔损失究竟是公司决策失误所致,还是背后有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对此,双成药业相关负责人对《证券市场周刊》记者表示,公司转让澳亚生物股权是出于战略目标调整需要,无其他特殊目的;公司2016年年末对澳亚生物计提减值损失是严格按照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的谨慎估计,此次出售澳亚生物股权是因为其业绩未达预期,二者之间无任何联系。
存货暴增
截至2017年9月30日,双成药业的开发支出为2138万元,而期初只有1636万元。
众所周知,会计准则对研发支出资本化的规定并没有强制性的约束条款,在实际操作中,会计师往往优先采纳企业意见,而这也成为上市公司利用开发支出调节利润的重要手段。
上市公司2017年三季度末开发支出相比期初的增加额为502万元,如果将开发支出增加部分全额费用化,那么,上市公司的亏损幅度将会进一步扩大。
上述负责人表示,公司开发支出当期无新增项目,主要是前期已进入开发阶段的项目当期持续投入增加所致。
除了开发支出以外,公司资产项中变动幅度最大的是存货科目。
截至2017年9月30日,公司存货账面价值为1.46亿元,相比期初增加326.59%。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往几年,公司存货一直维持在几千万的水平,如2014-2016年各年份三季度末的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4500万元、5315万元、3493万元。
对于存货出现大幅增加,双成药业在2017年三季报中表示,主要是子公司维乐药业进口牛磺熊去氧胆酸胶囊增加库存所致。
2017年5月25日,双成药业公告称,全资子公司维乐药业于2017年5月24日在香港与铨福发展签署《总经销协议书》,后者全权负责处理意大利贝斯迪大药厂生产的“牛磺熊去氧胆酸”在中国市场的各种事项,并指定维乐药业作为其唯一经销商在中国区域内经销该药品。
但是,牛磺熊去氧胆酸胶囊并不是稀缺药品,网络上售卖该种药品的药房比比皆是。
从维乐药业自身的经营情况来看,过往业绩不容乐观。年报显示,2014-2016年,维乐药业收入分别为1122万元、3399万元、1828万元,净利润分别为34万元、417万元、-351万元。 而2017年,维乐药业的收入和净利润居然双双出现负数。财报显示,2017年上半年,维乐药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769万元、-810万元,这种情况并不常见。
从这家子公司过往历史的经营情况来看,维乐药业作为一家药品销售公司,体量非常小,这从侧面可以推断出其在渠道等方面并不具有优势。如今借助经销这个并不稀缺的药品,维乐药业就能够翻身吗?
上述负责人表示,公司看好牛磺熊去氧胆酸胶囊(商品名:滔罗特)在中国市场的拓展空间,该品种自2017年8月正式形成销售,目前销售情况良好;维乐药业上半年收入和利润是负数主要是处理了以前年度代理商的退货所致。
巨额投入不见相匹配产出
双成药业固定资产从2011年开始出现连续大幅增长。财报显示,2011年年末和2017年9月底,公司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分别为7789万元、3.98亿元,期间大幅增加411.45%。
与固定资产大幅增长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公司收入却停滞不前,2011年和2016年的收入分别为1.34亿元、1.45亿元,6年时间基本没有什么增长。
从报表来看,双成药业固定资产增加部分主要是项目转固所致,金额较大的转固项目有多肽原料药车间、固体制剂车间、冻干粉针生产线、冻干第四车间、卡氏瓶灌装生产线、抗肿瘤药物和口服固体制剂产品的研发和生产项目(宁波项目一期工程)、注射剂产品的研发和生产项目(宁波项目二期工程)。
其中,前四个项目的建设资金均来自IPO募集资金。双成药业在招股书中称,计划投入2.53亿元用于现有厂房技改及新厂房建设项目,预计项目投产后第三年实现销售收入2.56亿元。
很显然,公司IPO募投项目远远没有达到预期。在主业不佳的情况下,双成药业将希望寄托在宁波项目上,即抗肿瘤药物和口服固体制剂产品的研发和生产项目(宁波项目一期工程)、注射剂产品的研发和生产项目(宁波项目二期工程)。
2017年中报显示,宁波一期项目计划投入11.87亿元,截至报告期末累计实际投入金额2.13亿元,项目进度17.97%;宁波二期项目计划投入5.41亿元,截至报告期末累计实际投入金额2952万元,项目进度5.46%。
而截至2017年9月30日,公司账面上货币资金只有2373万元,自身造血能力又并不是太好,资产负债率已经攀升至44.46%。如何解决资金问题,将是双成药业当前面臨的最大困境。
财报显示,2017年上半年,宁波一期项目、宁波二期项目投入金额分别为938万元和零元。从投资进度来看,上市公司似乎已经到了无米下炊的地步。
对此,上述负责人表示,公司子公司宁波双成目前尚处于建设期,尚未产生收益,因此,固定资产投资连年增加,但经营收入和利润未有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