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大夫传统的式微与“时代意识”之困——以郭沫若为例

来源 :郭沫若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mei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郭氏1961年撰写的《读随园诗话札记》与初版于1971年的《李白与杜甫》中,早年反抗时代、指点江山的英雄豪情已悄然淡出了画面。在这两部学术著作中,作者极其真诚地试图摈弃知识分子与诗人的立场,努力与“时代意识”融为一体,真心实意地接受特定时代强加给知识人的命运。郭沫若对知识分子身份的有意放弃正是当时绝大多数知识人共同努力的方向。在前所未有的自我否定、自我批判之后,中国知识人也无可避免地由历史舞台的中心走向了边缘,并集体丧失了经世济民的自信与拷问时代的勇气。
其他文献
介绍了通过摄影技术和陶瓷印花技术制备陶瓷影像的工艺过程.
郭沫若于1937年7月25日破晓逃离日本市川回国,27日清晨在船上作七绝《黄海舟中》:此来拼得全家哭,今往还将遍地哀。四十六年余一死,鸿毛泰岱早安排。
在2009年6月由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珍品大系.信函卷》第一辑第97页中有一封被拟题为《郭沫若致巴金、靳以》的短简,只有二十四个字。但是要弄清楚
陶瓷相片是将人的影像或图画通过感光的方式成像于瓷板上,形象逼真,永久保存,但一般以脱膜、翻贴为主的传统成像工艺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制作程序复杂,环节多;二是手工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