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的家族历经三代,是中国现代史上不可忽视的书香门第:
祖父是爱新觉罗家族的乘龙快婿,《大公报》和北京辅仁大学的创立者;
台湾政坛领袖马英九是他父亲的得意门生,母亲做过北京儿童图书馆馆长;
他是演员、翻译家、话剧导演,
以及还是新中国的文化部副部长。
一人成就了家族传奇
出生于中国末代王朝的名门望族,英若诚的祖母爱新觉罗·淑仲是满清王朝的皇族后裔,祖父英敛之则更是那崇尚武功的武士家族中少有的知识分子。若说英若诚的一生充满了传奇,那关于英式家族的传说则要从这位祖父英敛之说起,作为那个时代中国人中最早皈依天主教的八旗子弟,他生平即使是放到现在还是会让人不禁感叹唏嘘。
出生于1866年的英敛之,祖上是八旗中最下等破落的旗人,家中长辈包括父亲,都目不识丁以摇煤球卖煤球为生。祖上三代皆是文盲的英敛之幼时曾被一位道人拐走,成日打骂。一日,英敛之忽然在路上遇到了一位书生,书生见这孩童在地上写写画画十分聪颖,便问他愿否学习读书写字,当他的书童——正是这段奇遇成就了日后广文博学的英敛之和显赫一时的英家时代。
当书童的经历不仅让英敛之改变了命运,还为他带来了一段旷世姻缘:教书先生的女学生是亲王的名媛,不曾想竟看上了这陪读的书童。最终爱新觉罗的千金小姐将穷小子招赘进王府中,英敛之摇身成为炙手可热的皇族新贵。
自由恋爱成功后,少年英敛之的事业更是顺风顺水。在天津创办了《大公报》,在北京则创办了辅仁大学,成为最早加入天主教的中国教民,梵蒂冈的教皇都曾几次亲笔写信给他。英敛之和儿子英千里都被教皇亲封为爵士,英家中有不少的亲戚做过中国教区的主教。难怪英若诚小时候在英家管辖的教区内读教会学校,从小练得一口流利纯正的英文和落落洒脱的外交派头。
就这样英敛之仅凭一人之力便养活了英家的一大家子。他给几个弟弟妹妹都找了正经的行当经营,不是学校的校长就是创办印刷厂粮店当铺之类,英家算是彻底撑起了门面。
英敛之的儿子,也就是英若诚的父亲英千里,可谓子承父业,在台湾担任起了台湾辅仁大学的副校长,弟子中包括今天台湾政坛的马英九。
英若诚与父亲分开时,不过是大学三年级学生。因为相隔两岸,英千里在台湾收养了一位邻居的女儿做义女。最终英若诚在1980年访美时才与英千里取得联络,最终也是父亲的学生马英九促成了这对相隔两岸的父子团圆。
牢狱的日子,传记的开始
英家到了英若诚这一辈,已经算得上名副其实的书香门第、名门望族。父亲,台湾辅仁大学的创始人;母亲,北京儿童图书馆馆长;私人别墅坐落在颐和园附近。如果不是大时代的变故,英若诚顺理成章地就成为英家的第三代世袭爵士。
头脑和文化上,他承袭了祖辈流利的英文和广博的外交能力。在翻译、戏剧、电影等诸多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在官场上也可谓春风得意,仅凭7年的党龄,最终担起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的职位,成了著名作家和文化高官王蒙的副手。
不过也许更多人认识他是从认识他的面孔开始的,在电影《末代皇帝》和《小活佛》中,英若诚稳重而张弛有度的表演让许多中国人和外国人都为之倾倒。
2000年,美国作家康开丽接到了病中英若诚的邀请。通过英若诚英文自述和与她对话的录音,康开丽最终整理出一本英若诚的传记来,题为《水流云在》。
“我对那种从头写到尾的自传有点儿看烦了,所以决定我的传记从我人生的中段开始。我一生中最离奇的是1968年被捕,蹲了3年大狱。”在他的回忆中,3年辗转几座监狱的经历仿佛像美国大片《肖申克的救赎》一般,毫无预兆而莫名其妙地被捕入狱,身边充满诸多想不通或是想太多而最终精神失常的狱友。狱中的英若诚开始有意识地为自己找事做,消磨时光。
“对我来说最可怕的就是被逼疯,因为我承受的压力巨大。我目睹周围多少人疯了,于是,下决心给自己找事干,保持清醒的头脑。”
文革中的监狱不为提供犯人喝粥用的勺子,英若诚开始了他的第一个计划——为自己做勺。他悄无声息地用碎玻璃割下了洗漱间一把铲子的木柄,以此为原料,花了两周时间做了一把漂亮的木勺,在众人用手指甲刮碗底的残粥时,木勺让他吃得体面而干净——也许这就是知识分子仅剩的尊严了。
正是这次成功试验,英若诚开始了下一个计划。狱中最珍贵的便是书写工具,他用做勺子剩下的木条和羊皮袄的毛做了一只合用的水笔,为同室的狱友画肖像或者抄写毛主席诗词练书法。
由于同室的狱友来自各行各业,他开始四处求教偷偷学艺打发无聊时光:跟着酱园老工人学会了做腌酱菜,跟着泥瓦匠学会了砌砖和水泥,甚至还学会了辨别小鸡的雌雄、沙里淘金、做假鸦片、用溪流发电、发摩尔斯电码等等。
也正是这些现学现卖的手艺让他一次次地争取到了新机会:给监狱门口砌水泥字让他获得了宽松的活动空间,申请为监狱染布制衣让他偷偷藏下了日后书写用的珍贵墨水——在这本满是手工艺大全的本子里,鲜少有对现实痛苦的控诉,反而处处满溢着对新鲜事物的好奇。
与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犯人安迪不同的是,在英若诚所在的监狱中“没有人企图越狱,即使监狱大门都敞开,也不会有人逃走,能逃到哪里?马上就会被发现,因为当时人们生活在一个由工作单位为结构的社会环境中,没有自我和个人的概念。”如果不会在狱中自娱自乐自我排解,英若诚也会像其他获罪的知识分子一样,永远走不出囚禁自我精神的牢房,不是自杀就是精神失常。
正因为他这一项项技能傍身,英若诚在一次转狱中意外找回了原本被没收的手表,靠着手表上的指南针和太阳的角度,最终确认了自己将去往何方,也慢慢知道了自己因何入狱。终于,他成功地熬过了3年的牢狱之灾。
个人魅力流行世界
因为出色的外语和祖辈几代与海外的关系,出狱后,英若诚一步步走上了世界的舞台。也许大风大浪后历练出了他大气与敏锐的气质,1978年,著名剧作家阿瑟·米勒访华,准备在中国第一次导演自己的剧本,英若诚成功获选男主角威利·罗曼这个角色。
诚如康开丽所言,“英氏家族是中国最神奇的一个家族,从摇煤球起家,到满门才俊;从清末到民国,再到当朝。从毛时代到邓时代,他们小心翼翼地避开各种政治漩涡,成功地保住了名门望族的地位。其间虽有挫折与妥协,但依旧是中国硕果仅存的书香门第,大户人家。”
祖父是爱新觉罗家族的乘龙快婿,《大公报》和北京辅仁大学的创立者;
台湾政坛领袖马英九是他父亲的得意门生,母亲做过北京儿童图书馆馆长;
他是演员、翻译家、话剧导演,
以及还是新中国的文化部副部长。
一人成就了家族传奇
出生于中国末代王朝的名门望族,英若诚的祖母爱新觉罗·淑仲是满清王朝的皇族后裔,祖父英敛之则更是那崇尚武功的武士家族中少有的知识分子。若说英若诚的一生充满了传奇,那关于英式家族的传说则要从这位祖父英敛之说起,作为那个时代中国人中最早皈依天主教的八旗子弟,他生平即使是放到现在还是会让人不禁感叹唏嘘。
出生于1866年的英敛之,祖上是八旗中最下等破落的旗人,家中长辈包括父亲,都目不识丁以摇煤球卖煤球为生。祖上三代皆是文盲的英敛之幼时曾被一位道人拐走,成日打骂。一日,英敛之忽然在路上遇到了一位书生,书生见这孩童在地上写写画画十分聪颖,便问他愿否学习读书写字,当他的书童——正是这段奇遇成就了日后广文博学的英敛之和显赫一时的英家时代。
当书童的经历不仅让英敛之改变了命运,还为他带来了一段旷世姻缘:教书先生的女学生是亲王的名媛,不曾想竟看上了这陪读的书童。最终爱新觉罗的千金小姐将穷小子招赘进王府中,英敛之摇身成为炙手可热的皇族新贵。
自由恋爱成功后,少年英敛之的事业更是顺风顺水。在天津创办了《大公报》,在北京则创办了辅仁大学,成为最早加入天主教的中国教民,梵蒂冈的教皇都曾几次亲笔写信给他。英敛之和儿子英千里都被教皇亲封为爵士,英家中有不少的亲戚做过中国教区的主教。难怪英若诚小时候在英家管辖的教区内读教会学校,从小练得一口流利纯正的英文和落落洒脱的外交派头。
就这样英敛之仅凭一人之力便养活了英家的一大家子。他给几个弟弟妹妹都找了正经的行当经营,不是学校的校长就是创办印刷厂粮店当铺之类,英家算是彻底撑起了门面。
英敛之的儿子,也就是英若诚的父亲英千里,可谓子承父业,在台湾担任起了台湾辅仁大学的副校长,弟子中包括今天台湾政坛的马英九。
英若诚与父亲分开时,不过是大学三年级学生。因为相隔两岸,英千里在台湾收养了一位邻居的女儿做义女。最终英若诚在1980年访美时才与英千里取得联络,最终也是父亲的学生马英九促成了这对相隔两岸的父子团圆。
牢狱的日子,传记的开始
英家到了英若诚这一辈,已经算得上名副其实的书香门第、名门望族。父亲,台湾辅仁大学的创始人;母亲,北京儿童图书馆馆长;私人别墅坐落在颐和园附近。如果不是大时代的变故,英若诚顺理成章地就成为英家的第三代世袭爵士。
头脑和文化上,他承袭了祖辈流利的英文和广博的外交能力。在翻译、戏剧、电影等诸多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在官场上也可谓春风得意,仅凭7年的党龄,最终担起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的职位,成了著名作家和文化高官王蒙的副手。
不过也许更多人认识他是从认识他的面孔开始的,在电影《末代皇帝》和《小活佛》中,英若诚稳重而张弛有度的表演让许多中国人和外国人都为之倾倒。
2000年,美国作家康开丽接到了病中英若诚的邀请。通过英若诚英文自述和与她对话的录音,康开丽最终整理出一本英若诚的传记来,题为《水流云在》。
“我对那种从头写到尾的自传有点儿看烦了,所以决定我的传记从我人生的中段开始。我一生中最离奇的是1968年被捕,蹲了3年大狱。”在他的回忆中,3年辗转几座监狱的经历仿佛像美国大片《肖申克的救赎》一般,毫无预兆而莫名其妙地被捕入狱,身边充满诸多想不通或是想太多而最终精神失常的狱友。狱中的英若诚开始有意识地为自己找事做,消磨时光。
“对我来说最可怕的就是被逼疯,因为我承受的压力巨大。我目睹周围多少人疯了,于是,下决心给自己找事干,保持清醒的头脑。”
文革中的监狱不为提供犯人喝粥用的勺子,英若诚开始了他的第一个计划——为自己做勺。他悄无声息地用碎玻璃割下了洗漱间一把铲子的木柄,以此为原料,花了两周时间做了一把漂亮的木勺,在众人用手指甲刮碗底的残粥时,木勺让他吃得体面而干净——也许这就是知识分子仅剩的尊严了。
正是这次成功试验,英若诚开始了下一个计划。狱中最珍贵的便是书写工具,他用做勺子剩下的木条和羊皮袄的毛做了一只合用的水笔,为同室的狱友画肖像或者抄写毛主席诗词练书法。
由于同室的狱友来自各行各业,他开始四处求教偷偷学艺打发无聊时光:跟着酱园老工人学会了做腌酱菜,跟着泥瓦匠学会了砌砖和水泥,甚至还学会了辨别小鸡的雌雄、沙里淘金、做假鸦片、用溪流发电、发摩尔斯电码等等。
也正是这些现学现卖的手艺让他一次次地争取到了新机会:给监狱门口砌水泥字让他获得了宽松的活动空间,申请为监狱染布制衣让他偷偷藏下了日后书写用的珍贵墨水——在这本满是手工艺大全的本子里,鲜少有对现实痛苦的控诉,反而处处满溢着对新鲜事物的好奇。
与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犯人安迪不同的是,在英若诚所在的监狱中“没有人企图越狱,即使监狱大门都敞开,也不会有人逃走,能逃到哪里?马上就会被发现,因为当时人们生活在一个由工作单位为结构的社会环境中,没有自我和个人的概念。”如果不会在狱中自娱自乐自我排解,英若诚也会像其他获罪的知识分子一样,永远走不出囚禁自我精神的牢房,不是自杀就是精神失常。
正因为他这一项项技能傍身,英若诚在一次转狱中意外找回了原本被没收的手表,靠着手表上的指南针和太阳的角度,最终确认了自己将去往何方,也慢慢知道了自己因何入狱。终于,他成功地熬过了3年的牢狱之灾。
个人魅力流行世界
因为出色的外语和祖辈几代与海外的关系,出狱后,英若诚一步步走上了世界的舞台。也许大风大浪后历练出了他大气与敏锐的气质,1978年,著名剧作家阿瑟·米勒访华,准备在中国第一次导演自己的剧本,英若诚成功获选男主角威利·罗曼这个角色。
诚如康开丽所言,“英氏家族是中国最神奇的一个家族,从摇煤球起家,到满门才俊;从清末到民国,再到当朝。从毛时代到邓时代,他们小心翼翼地避开各种政治漩涡,成功地保住了名门望族的地位。其间虽有挫折与妥协,但依旧是中国硕果仅存的书香门第,大户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