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粮食安全是全球粮农治理的重要内容。全球气候变化和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给世界粮食安全带来重大挑战。去年11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五次峰会上指出,中方倡议适时召开国际粮食减损大会,欢迎二十国集团成员和相关国际组织积极参与。为落实习近平主席的重要倡议,经国务院批准,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山东省人民政府,于9月9日至11日在山东省济南市举办国际粮食减损大会。国际粮食减损大会召开前,国新办举办新闻发布会,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马有祥、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司长隋鹏飞介绍了我国在减少粮食损失与浪费方面所做的工作,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记者:粮食减损和减少浪费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中国倡议并首次召开国际粮食减损大会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马有祥:确实,粮食减损和减少浪费是国际社会的共同关切。粮食的损失浪费现象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2019年粮食及农业状况》显示,全球在收获后到零售前的供应链环节内损失的粮食约占到总产量的14%,比例非常高。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召开首届国际粮食减损大会主要考虑有以下三点:
一是节粮减损的重要性。民以食为天,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安全是天大的事情。实现粮食安全需要“加法”“减法”一起做。“加法”是千方百计增产,我国粮食产量去年达到了6.695亿吨,六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减法”是千方百计节约和减损,目前世界粮食年产量大约28亿吨,如果世界糧食减损一个百分点,相当于减少2800万吨粮食的损失,那么就可以多养活约7000万人。如果我国粮食减损一个百分点,就相当于减少损失650万吨,可以养活约1600万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减损就是增产。另外,粮食生产需要水、土、肥、药、种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按生产一吨粮食需要3亩左右的耕地计算,世界粮食减损一个百分点,相当于节约耕地8000多万亩。因此,节粮减损也就是节约珍贵的水土资源、减少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的消耗,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这就是节粮减损的重要性。
二是节粮减损的紧迫性。去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国际粮食供应链遭受冲击、价格上涨、供给趋紧,世界粮食安全状况不断恶化,有近20个国家采取了粮食出口限制,加之去年春夏一些国家突发沙漠蝗灾,更是加剧了粮食安全恐慌,个别国家甚至进入了紧急状态。据联合国报告,去年全球至少1.55亿人面临重度粮食不安全,是近五年的新高。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粮食损失、发达国家粮食浪费问题长期存在。发展中国家的设施差一点、技术差一点,所以损失比较多;发达国家不缺钱、不缺粮,浪费比较多。这些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所以减少粮食损失与浪费对保障世界粮食安全的意义更加凸显。
三是节粮减损的复杂性。节粮减损既涉及到生产、收获、运输,又涉及到仓储、加工、销售;既涉及到供应,又涉及到消费;既涉及到设施装备技术,又涉及到思想观念传统;既涉及到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又涉及到国际贸易,涉及范围非常广。因此,节粮减损是系统性工程、国际性工程。
所以,在当前背景下我们召开国际粮食减损大会概括起来的主要考虑就是:节粮减损因为重要所以需要重视,因为紧迫所以需要解决,因为复杂所以需要合作。
记者:除了粮食损失和浪费,当前全球粮食市场面临着震荡加剧、供应链不稳、政策多变等挑战。请问,中国在强化农业经贸合作、促进全球粮食市场稳定发展方面有哪些打算?
隋鹏飞: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依然流行,今年北美的干旱、国内的洪涝不断频发,国际市场粮食价格高位波动,给全球粮食安全带来了巨大挑战。这种不稳定性还容易引发更多不同层面的解读。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将继续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原则,积极参与全球粮农治理,推动农业国际合作,分享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经验和实践,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贡献。我们重点从三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是加强人力资源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我国通过实施对外援助和农业“南南合作”等,已经向非洲、亚洲、南太平洋、加勒比海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出了2000多名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近10万名所在国农民受到了培训。另外,还在华举办了将近500多期培训班,培训国外专家、专业人员1.1万名。在作物生产、畜牧业水产养殖、农田水利、农产品加工等各个领域,向需要的国家进行了1500多项技术推广和示范,带动项目区平均增产40%-70%,超过150万户农民从中受益。
二是加强农业科技合作,推动提升国际粮食减损技术支撑能力。多年来,我国已经与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组织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与80多个国家的科研机构以及21个国际组织签署了500多份合作协议和备忘录,共建了170多个联合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在育种、农机、植保等领域持续有效地开展了大量工作。
多年来,我们在“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推动农业对外投资合作,把当地的生产能力,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生产能力提高了很大一步。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围绕粮食减损的关键环节,加强技术、工艺、装备等方面的联合研发。
三是加强政策协调。从全球层面推动粮农治理能力,加强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的合作,围绕保障全球粮食安全、提高粮食减损能力设置议题,推动各国在粮食安全治理方面形成共识;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国际植保公约等国际标准和规则的制定,推动在粮食减损、运输、检疫、进出口贸易等方面形成合理的国际规则;更好地利用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平台,开展信息交流和政策对话协调,促成公平公正的国际粮食市场 秩序。
马有祥:我们是全球主要粮食生产国、贸易国。一方面通过夯实国内粮食生产,端牢自己的饭碗,这本身也是为世界粮食安全做贡献;另一方面坚持深化农业对外开放,分享中国发展红利,促进全球粮食市场稳定。 一是深化农业贸易合作。我国是全球第二大农产品贸易国和最大农产品进口国,农产品贸易规模连续四年稳定在2000亿美元以上。今年前7个月,中国农产品贸易同比增长25.8%,进口增长33.3%,可以说中国农产品市场的开放为全球农业的稳定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是加强农业投资合作。目前,我们已经与100多个国家建立了农业投资合作关系,今后我们将以实现互利共赢、促进合作国民生改善为目标,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区域,以提高当地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为重要内容,稳步扩大农业投资,开展基础设施、农资农机、仓储物流等全产业链合作,推进农业服务贸易发展,共同提升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水平。
三是强化农业科技合作。加强与各国在良种培育、土壤健康、高产栽培技术、疫病防控、设施农业等方面的合作,提升农业科技对农业的支撑力度。
四是开展农业政策交流。在国家间开展广泛对话,支持世界贸易组织、粮农组织以及有关多双边机制发挥作用,推动减少不合理的粮食贸易限制。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壁垒增加,我们需要积极进行合作,消除壁垒,为促进全球粮食和农业贸易创造稳定、可预期的外部环境。
记者: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4月出台了《反食品浪费法》,请问我国在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方面做了哪些努力?下一步有哪些打算?
马有祥:我们常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絲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珍惜粮食、反对浪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减少粮食损失与浪费问题,习近平主席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采取综合措施降低各环节的粮食损失与浪费。除了刚才提到的中央一号文件有关部署和《反食品浪费法》外,“十四五”规划也明确提出,要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今年5月,国家发改委又印发了《全链条粮食节约减损工作方案》。这些年中国围绕粮食损失与浪费进行了积极探索,主要是四方面的减损。
一是设施减损。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减损基础,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努力做到旱涝保收,力争实现每亩年产吨粮。开展田间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加强粮食仓储和流通设施建设,减少农产品的产后损失,通过设施建设来减损。
二是技术减损。推广粮食减损技术,降低各环节损耗。研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推进粮食生产的良田、良种、良制、良机、良法“五良融合”,促进生产全程的增粮减损。大力推进机收提质减损,今年夏粮和早稻因为机收做到了精细化,我们少损失了30亿斤的粮食,挽回了150万吨粮食。另外,我们还倡导适度、合理加工,提高综合利用水平。
三是防灾减损。构建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减少灾害损失。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气象灾害、病虫害监测网络,加强监测预警、综合防控和灾后恢复生产,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四是制度减损。加强节粮减损宣传和立法,减少“舌尖上的浪费”;开展“光盘行动”,树立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社会风尚;实施《反食品浪费法》,推动形成长效机制。
减少粮食损失与浪费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夯实生产基础、加强科技研发、健全政策体系、强化宣传引导,减少全产业链的损失与浪费。另外,世界各国在减少粮食损失与浪费方面也有很多经验做法值得学习借鉴,我们拟在山东潍坊设立国际粮食减损研发交流平台,我们将通过这个平台开展国际节粮减损技术经验交流、创新和试验,欢迎国际社会积极参与、共享共建。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从长远来看,节约就是增产,节粮减损相当于粮食增产,是增加粮食有效供给的“无形良田”。请问,当前我国粮食全产业链中有哪些环节需要作出减损转变?接下来如何建立节粮减损长效机制?
隋鹏飞:目前受生产条件、技术水平、消费意识等影响,我国粮食损失与浪费在产、收、储、运、消等各个环节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都需要作出减损的转变或者要作出对粮食产业发展的转型。
在生产环节,就存在播种粗放、用种量偏高等问题。如果用精量播种,更大程度代替粗放播种,在播种时就节约了粮食。比如说,生物灾害和自然灾害依然是引发粮食损失的重要因素,如果不断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就会最大程度减少损失。
在收获环节,就存在收割机械精细化程度不够、农机农艺不配套等问题,这都需要强化机械装备和农业的精准配套,确保更大程度的颗粒归仓。
在储运环节,储运设施装备落后、储运途径不完善,特别是过去对冷链体系重视不够,这些都影响了粮食的储运。
在加工环节,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存在着过度加工,这就需要我们尽可能、多用途地食用掉加工的东西,避免造成浪费;另一方面,在国际上还有加工环节有延长产业链和提升价值链的问题。
在流通环节,同样存在流通物流体系和专用性技术装备不到位的问题。比如可以更好地建设一些粮食接卸专用平台,更好地健全物流标准化。
在消费环节,需要继续大力提倡“光盘行动”,避免“舌尖上的浪费”,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节粮减损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到经济社会、科学技术、政策法规等诸方面因素,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努力,综合施策,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作进一步强化和努力:一是加快科技创新和装备提升。加强各环节基础性的科学研究,加快新品种的选育,提升种子质量,提高收获环节的机械性能和质量,改善烘干、仓储、物流条件,提升加工工艺和配套装备。二是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主要体现在推进标准化生产、推进社会化服务、强化物流体系建设。三是建立完善的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制度体系,落实好《反食品浪费法》,进一步强化珍惜粮食、反对浪费的意识教育,明确各级政府和全民在减少粮食损失与浪费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记者:粮食减损和减少浪费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中国倡议并首次召开国际粮食减损大会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马有祥:确实,粮食减损和减少浪费是国际社会的共同关切。粮食的损失浪费现象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2019年粮食及农业状况》显示,全球在收获后到零售前的供应链环节内损失的粮食约占到总产量的14%,比例非常高。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召开首届国际粮食减损大会主要考虑有以下三点:
一是节粮减损的重要性。民以食为天,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安全是天大的事情。实现粮食安全需要“加法”“减法”一起做。“加法”是千方百计增产,我国粮食产量去年达到了6.695亿吨,六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减法”是千方百计节约和减损,目前世界粮食年产量大约28亿吨,如果世界糧食减损一个百分点,相当于减少2800万吨粮食的损失,那么就可以多养活约7000万人。如果我国粮食减损一个百分点,就相当于减少损失650万吨,可以养活约1600万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减损就是增产。另外,粮食生产需要水、土、肥、药、种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按生产一吨粮食需要3亩左右的耕地计算,世界粮食减损一个百分点,相当于节约耕地8000多万亩。因此,节粮减损也就是节约珍贵的水土资源、减少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的消耗,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这就是节粮减损的重要性。
二是节粮减损的紧迫性。去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国际粮食供应链遭受冲击、价格上涨、供给趋紧,世界粮食安全状况不断恶化,有近20个国家采取了粮食出口限制,加之去年春夏一些国家突发沙漠蝗灾,更是加剧了粮食安全恐慌,个别国家甚至进入了紧急状态。据联合国报告,去年全球至少1.55亿人面临重度粮食不安全,是近五年的新高。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粮食损失、发达国家粮食浪费问题长期存在。发展中国家的设施差一点、技术差一点,所以损失比较多;发达国家不缺钱、不缺粮,浪费比较多。这些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所以减少粮食损失与浪费对保障世界粮食安全的意义更加凸显。
三是节粮减损的复杂性。节粮减损既涉及到生产、收获、运输,又涉及到仓储、加工、销售;既涉及到供应,又涉及到消费;既涉及到设施装备技术,又涉及到思想观念传统;既涉及到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又涉及到国际贸易,涉及范围非常广。因此,节粮减损是系统性工程、国际性工程。
所以,在当前背景下我们召开国际粮食减损大会概括起来的主要考虑就是:节粮减损因为重要所以需要重视,因为紧迫所以需要解决,因为复杂所以需要合作。
记者:除了粮食损失和浪费,当前全球粮食市场面临着震荡加剧、供应链不稳、政策多变等挑战。请问,中国在强化农业经贸合作、促进全球粮食市场稳定发展方面有哪些打算?
隋鹏飞: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依然流行,今年北美的干旱、国内的洪涝不断频发,国际市场粮食价格高位波动,给全球粮食安全带来了巨大挑战。这种不稳定性还容易引发更多不同层面的解读。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将继续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原则,积极参与全球粮农治理,推动农业国际合作,分享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经验和实践,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贡献。我们重点从三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是加强人力资源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我国通过实施对外援助和农业“南南合作”等,已经向非洲、亚洲、南太平洋、加勒比海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出了2000多名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近10万名所在国农民受到了培训。另外,还在华举办了将近500多期培训班,培训国外专家、专业人员1.1万名。在作物生产、畜牧业水产养殖、农田水利、农产品加工等各个领域,向需要的国家进行了1500多项技术推广和示范,带动项目区平均增产40%-70%,超过150万户农民从中受益。
二是加强农业科技合作,推动提升国际粮食减损技术支撑能力。多年来,我国已经与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组织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与80多个国家的科研机构以及21个国际组织签署了500多份合作协议和备忘录,共建了170多个联合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在育种、农机、植保等领域持续有效地开展了大量工作。
多年来,我们在“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推动农业对外投资合作,把当地的生产能力,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生产能力提高了很大一步。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围绕粮食减损的关键环节,加强技术、工艺、装备等方面的联合研发。
三是加强政策协调。从全球层面推动粮农治理能力,加强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的合作,围绕保障全球粮食安全、提高粮食减损能力设置议题,推动各国在粮食安全治理方面形成共识;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国际植保公约等国际标准和规则的制定,推动在粮食减损、运输、检疫、进出口贸易等方面形成合理的国际规则;更好地利用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平台,开展信息交流和政策对话协调,促成公平公正的国际粮食市场 秩序。
马有祥:我们是全球主要粮食生产国、贸易国。一方面通过夯实国内粮食生产,端牢自己的饭碗,这本身也是为世界粮食安全做贡献;另一方面坚持深化农业对外开放,分享中国发展红利,促进全球粮食市场稳定。 一是深化农业贸易合作。我国是全球第二大农产品贸易国和最大农产品进口国,农产品贸易规模连续四年稳定在2000亿美元以上。今年前7个月,中国农产品贸易同比增长25.8%,进口增长33.3%,可以说中国农产品市场的开放为全球农业的稳定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是加强农业投资合作。目前,我们已经与100多个国家建立了农业投资合作关系,今后我们将以实现互利共赢、促进合作国民生改善为目标,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区域,以提高当地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为重要内容,稳步扩大农业投资,开展基础设施、农资农机、仓储物流等全产业链合作,推进农业服务贸易发展,共同提升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水平。
三是强化农业科技合作。加强与各国在良种培育、土壤健康、高产栽培技术、疫病防控、设施农业等方面的合作,提升农业科技对农业的支撑力度。
四是开展农业政策交流。在国家间开展广泛对话,支持世界贸易组织、粮农组织以及有关多双边机制发挥作用,推动减少不合理的粮食贸易限制。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壁垒增加,我们需要积极进行合作,消除壁垒,为促进全球粮食和农业贸易创造稳定、可预期的外部环境。
记者: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4月出台了《反食品浪费法》,请问我国在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方面做了哪些努力?下一步有哪些打算?
马有祥:我们常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絲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珍惜粮食、反对浪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减少粮食损失与浪费问题,习近平主席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采取综合措施降低各环节的粮食损失与浪费。除了刚才提到的中央一号文件有关部署和《反食品浪费法》外,“十四五”规划也明确提出,要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今年5月,国家发改委又印发了《全链条粮食节约减损工作方案》。这些年中国围绕粮食损失与浪费进行了积极探索,主要是四方面的减损。
一是设施减损。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减损基础,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努力做到旱涝保收,力争实现每亩年产吨粮。开展田间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加强粮食仓储和流通设施建设,减少农产品的产后损失,通过设施建设来减损。
二是技术减损。推广粮食减损技术,降低各环节损耗。研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推进粮食生产的良田、良种、良制、良机、良法“五良融合”,促进生产全程的增粮减损。大力推进机收提质减损,今年夏粮和早稻因为机收做到了精细化,我们少损失了30亿斤的粮食,挽回了150万吨粮食。另外,我们还倡导适度、合理加工,提高综合利用水平。
三是防灾减损。构建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减少灾害损失。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气象灾害、病虫害监测网络,加强监测预警、综合防控和灾后恢复生产,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四是制度减损。加强节粮减损宣传和立法,减少“舌尖上的浪费”;开展“光盘行动”,树立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社会风尚;实施《反食品浪费法》,推动形成长效机制。
减少粮食损失与浪费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夯实生产基础、加强科技研发、健全政策体系、强化宣传引导,减少全产业链的损失与浪费。另外,世界各国在减少粮食损失与浪费方面也有很多经验做法值得学习借鉴,我们拟在山东潍坊设立国际粮食减损研发交流平台,我们将通过这个平台开展国际节粮减损技术经验交流、创新和试验,欢迎国际社会积极参与、共享共建。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从长远来看,节约就是增产,节粮减损相当于粮食增产,是增加粮食有效供给的“无形良田”。请问,当前我国粮食全产业链中有哪些环节需要作出减损转变?接下来如何建立节粮减损长效机制?
隋鹏飞:目前受生产条件、技术水平、消费意识等影响,我国粮食损失与浪费在产、收、储、运、消等各个环节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都需要作出减损的转变或者要作出对粮食产业发展的转型。
在生产环节,就存在播种粗放、用种量偏高等问题。如果用精量播种,更大程度代替粗放播种,在播种时就节约了粮食。比如说,生物灾害和自然灾害依然是引发粮食损失的重要因素,如果不断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就会最大程度减少损失。
在收获环节,就存在收割机械精细化程度不够、农机农艺不配套等问题,这都需要强化机械装备和农业的精准配套,确保更大程度的颗粒归仓。
在储运环节,储运设施装备落后、储运途径不完善,特别是过去对冷链体系重视不够,这些都影响了粮食的储运。
在加工环节,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存在着过度加工,这就需要我们尽可能、多用途地食用掉加工的东西,避免造成浪费;另一方面,在国际上还有加工环节有延长产业链和提升价值链的问题。
在流通环节,同样存在流通物流体系和专用性技术装备不到位的问题。比如可以更好地建设一些粮食接卸专用平台,更好地健全物流标准化。
在消费环节,需要继续大力提倡“光盘行动”,避免“舌尖上的浪费”,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节粮减损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到经济社会、科学技术、政策法规等诸方面因素,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努力,综合施策,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作进一步强化和努力:一是加快科技创新和装备提升。加强各环节基础性的科学研究,加快新品种的选育,提升种子质量,提高收获环节的机械性能和质量,改善烘干、仓储、物流条件,提升加工工艺和配套装备。二是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主要体现在推进标准化生产、推进社会化服务、强化物流体系建设。三是建立完善的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制度体系,落实好《反食品浪费法》,进一步强化珍惜粮食、反对浪费的意识教育,明确各级政府和全民在减少粮食损失与浪费方面的责任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