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得城镇居民收入水平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与此同时,城镇居民间在收入层面上还存在着一定的不平衡性,收入差距始终存在,且有着逐渐拉大的趋势,为了逐步实现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缓解社会矛盾,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本文将从收入结构的视角切入,针对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与产生原因展开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收入结构视角 城镇居民 收入差距
居民收入结构主要是指居民收入组成中的各来源类型,通过对不同收入水平居民的收入结构调查,能够一定程度上了解居民收入差距产生的相关影响因素,其对于宏观调控政策的科学制定以及缩小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措施的提出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是一种较为科学可行的方法。
一、居民收入结构的组成
针对目前我国城镇居民收入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与统计,可以将居民收入结构划归为两大类,即工资性收入与非工资性收入,其中非工资性收入又可以按照实际情况的不同划分为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以及财产性收入三种类型。具体来看,工资性收入是大多数居民收入结构中的基础部分,主要是指居民通过在各岗位工作中不同形式的劳动付出,所获得的劳动报酬收入;经营性收入主要是指居民进行生产策划或管理等经营性行为所获得的收入;转移性收入通常指居民所获得的相关国家补贴以及各类福利方面的收入;财产性收入通常基于家庭固有财产,包括动产与不动产的科学利用所获得的收入。
二、基于收入结构的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一)城镇居民总收入差距分析
对于城镇居民总收入差距的分析是在暂不考虑各收入结构所占比重的前提下,对影响居民总收入的因素进行分析。通过调查分析可以发现在各项相关影响因素中,行政级别、性别、民族分别成为了影响居民总收入差距的前三位因素,具体来说,相同条件下的居民,行政级别越高在总收入方面也越高,行政级别差距越大,总收入差距也相对越大,科级以上干部在平均总收入上要高于普通职工约30%。单从性别角度考虑,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男性总收入一般比女性要高出约24%。民族因素方面汉族居民与其他少数民族居民总收入相比较,汉族城镇居民平均总收入要相对高出约19%。此外,其他较为主要的影响因素,还包括工作单位性质、所有制结构、居民户籍、受教育程度以及年龄等。
(二)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差距分析
作为大多数城镇居民的基本收入结构组成,工资性收入差距的分析也具有着重要的意义。结合对调查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可以发现对于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影响相对较为显著的因素主要包括行政级别、性别以及所有制结构三个方面,其中行政级别依然占据首位,行政级别所产生的工资性收入差距与总收入差距基本一致,而性别因素方面随着近年来社会思想的逐渐进步其影响性相对减弱,但所产生的工资性收入差距依然能达到约22%,所有制结构为国有或国有控股的企业员工在工资性收入上占据着优势,其影响程度能够达到约10%的水平。此外,受教育程度对于工资性收入的影响也较为明显,而相对的户籍、民族等因素在这一方面则影响较弱。
(三)城镇居民非工资性收入差距分析
非工资性收入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在其分析上也相对更为复杂。综合来看,城镇居民非工资性收入方面普遍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有行政级别、民族、性别几项,其中行政级别在非工资性收入差距的影响作用上相较于总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更大,达到了约39%的水平,民族因素紧随其后,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城镇居民在非工资性收入差距上达到了约38%,性别因素方面,相同條件下男性居民较女性居民非工资性收入高出约28%。此外,户籍因素在居民非工资性收入差距上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受教育程度方面虽然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但不及以上几方面因素突出。
(四)分析总结
行政级别对于城镇居民收入结构各部分的影响都是较高的,并且在非工资性收入的影响方面要更加显著。同时,在性别方面男性居民在总收入、工资性收入与非工资性收入方面也都有着较大的影响,但整体来看有逐渐弱化的趋势,而非工资性收入方面则依然影响较强。由于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户籍制度的不完善性,也使得户籍和民族两项因素成为了造成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影响因素,打破户籍和民族两方面的制约是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途径。受教育程度对于居民总收入、工资性收入以及非工资性收入三方面的影响基本持平,均处于约8%的水平,可见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相应获得更高收入的能力也会增加,且不仅仅局限于工资性收入方面。此外,因工龄制度的影响,年龄因素也会一定程度上对收入差距造成影响。
三、缩小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建议
首先,由于行政级别所产生的收入差距可能会造成一定的社会矛盾与公众的质疑,行政级别与干部所要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应加强政府机关或企业的领导干部收入的透明化,将其各方面收入进行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从而避免少数干部以权谋私,确保收入差距的合理性。
其次,推动户籍制度的改革已成为当前缩小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所必须要重视的一项工作。应打破户籍所形成的壁障,全面推动社会资源的公平合理分配,避免因权利不平等造成居民收入差距的加大,并带来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矛盾,尤其是在居民受教育权利上,应着力消除户籍制度对受教育权利的限制,并加大力度实现教育建设的全面均衡,保证所有居民都能够享受到均等的教育资源,也进一步缩小教育对于收入差距的影响。
最后,应进一步加快工资改革。由原本的工龄工资制改变为更加合理的贡献工资制度,使居民收入与付出成正比,消除年龄因素对于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并以此来激励各领域工作人员加强对自我提升的重视,避免因工龄工资收入差距的影响,导致部分人员工作积极性不强,缺乏奉献精神,仅依靠混工龄来提高收入,同时也要保证高龄员工与离退休员工享受到应用的福利与待遇等非工资性收入的水平,对他们的长期付出给与肯定与回报。
参考文献
[1]吴建民,丁疆辉.地区收入结构与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化——基于2000~2009年数据的考察[J].经济地理,2011(10).
[2]蒋志华,谷峰,王亚敏.基于基尼系数分析的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研究[J].中国统计,2014(07).
[3]刘一鑫,王鹏飞.浅析我国区域城镇化发展模式——与国外城镇化发展的比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3).
【关键词】收入结构视角 城镇居民 收入差距
居民收入结构主要是指居民收入组成中的各来源类型,通过对不同收入水平居民的收入结构调查,能够一定程度上了解居民收入差距产生的相关影响因素,其对于宏观调控政策的科学制定以及缩小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措施的提出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是一种较为科学可行的方法。
一、居民收入结构的组成
针对目前我国城镇居民收入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与统计,可以将居民收入结构划归为两大类,即工资性收入与非工资性收入,其中非工资性收入又可以按照实际情况的不同划分为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以及财产性收入三种类型。具体来看,工资性收入是大多数居民收入结构中的基础部分,主要是指居民通过在各岗位工作中不同形式的劳动付出,所获得的劳动报酬收入;经营性收入主要是指居民进行生产策划或管理等经营性行为所获得的收入;转移性收入通常指居民所获得的相关国家补贴以及各类福利方面的收入;财产性收入通常基于家庭固有财产,包括动产与不动产的科学利用所获得的收入。
二、基于收入结构的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一)城镇居民总收入差距分析
对于城镇居民总收入差距的分析是在暂不考虑各收入结构所占比重的前提下,对影响居民总收入的因素进行分析。通过调查分析可以发现在各项相关影响因素中,行政级别、性别、民族分别成为了影响居民总收入差距的前三位因素,具体来说,相同条件下的居民,行政级别越高在总收入方面也越高,行政级别差距越大,总收入差距也相对越大,科级以上干部在平均总收入上要高于普通职工约30%。单从性别角度考虑,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男性总收入一般比女性要高出约24%。民族因素方面汉族居民与其他少数民族居民总收入相比较,汉族城镇居民平均总收入要相对高出约19%。此外,其他较为主要的影响因素,还包括工作单位性质、所有制结构、居民户籍、受教育程度以及年龄等。
(二)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差距分析
作为大多数城镇居民的基本收入结构组成,工资性收入差距的分析也具有着重要的意义。结合对调查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可以发现对于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影响相对较为显著的因素主要包括行政级别、性别以及所有制结构三个方面,其中行政级别依然占据首位,行政级别所产生的工资性收入差距与总收入差距基本一致,而性别因素方面随着近年来社会思想的逐渐进步其影响性相对减弱,但所产生的工资性收入差距依然能达到约22%,所有制结构为国有或国有控股的企业员工在工资性收入上占据着优势,其影响程度能够达到约10%的水平。此外,受教育程度对于工资性收入的影响也较为明显,而相对的户籍、民族等因素在这一方面则影响较弱。
(三)城镇居民非工资性收入差距分析
非工资性收入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在其分析上也相对更为复杂。综合来看,城镇居民非工资性收入方面普遍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有行政级别、民族、性别几项,其中行政级别在非工资性收入差距的影响作用上相较于总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更大,达到了约39%的水平,民族因素紧随其后,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城镇居民在非工资性收入差距上达到了约38%,性别因素方面,相同條件下男性居民较女性居民非工资性收入高出约28%。此外,户籍因素在居民非工资性收入差距上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受教育程度方面虽然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但不及以上几方面因素突出。
(四)分析总结
行政级别对于城镇居民收入结构各部分的影响都是较高的,并且在非工资性收入的影响方面要更加显著。同时,在性别方面男性居民在总收入、工资性收入与非工资性收入方面也都有着较大的影响,但整体来看有逐渐弱化的趋势,而非工资性收入方面则依然影响较强。由于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户籍制度的不完善性,也使得户籍和民族两项因素成为了造成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影响因素,打破户籍和民族两方面的制约是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途径。受教育程度对于居民总收入、工资性收入以及非工资性收入三方面的影响基本持平,均处于约8%的水平,可见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相应获得更高收入的能力也会增加,且不仅仅局限于工资性收入方面。此外,因工龄制度的影响,年龄因素也会一定程度上对收入差距造成影响。
三、缩小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建议
首先,由于行政级别所产生的收入差距可能会造成一定的社会矛盾与公众的质疑,行政级别与干部所要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应加强政府机关或企业的领导干部收入的透明化,将其各方面收入进行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从而避免少数干部以权谋私,确保收入差距的合理性。
其次,推动户籍制度的改革已成为当前缩小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所必须要重视的一项工作。应打破户籍所形成的壁障,全面推动社会资源的公平合理分配,避免因权利不平等造成居民收入差距的加大,并带来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矛盾,尤其是在居民受教育权利上,应着力消除户籍制度对受教育权利的限制,并加大力度实现教育建设的全面均衡,保证所有居民都能够享受到均等的教育资源,也进一步缩小教育对于收入差距的影响。
最后,应进一步加快工资改革。由原本的工龄工资制改变为更加合理的贡献工资制度,使居民收入与付出成正比,消除年龄因素对于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并以此来激励各领域工作人员加强对自我提升的重视,避免因工龄工资收入差距的影响,导致部分人员工作积极性不强,缺乏奉献精神,仅依靠混工龄来提高收入,同时也要保证高龄员工与离退休员工享受到应用的福利与待遇等非工资性收入的水平,对他们的长期付出给与肯定与回报。
参考文献
[1]吴建民,丁疆辉.地区收入结构与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化——基于2000~2009年数据的考察[J].经济地理,2011(10).
[2]蒋志华,谷峰,王亚敏.基于基尼系数分析的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研究[J].中国统计,2014(07).
[3]刘一鑫,王鹏飞.浅析我国区域城镇化发展模式——与国外城镇化发展的比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