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密闭式吸痰法对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并发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 将30例机械通气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观察组采用密闭式吸痰,对照组采用开放式吸痰。观察病人吸痰前后SpO2、HR值、呼吸道粘膜损伤、肺部感染情况及发生时间等。结果 两组吸痰前后SpO2、HR值变化、血性痰液、肺部感染发生率和发生时间比较,均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提示因密闭式吸痰有利于维持较好的氧合,保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对气道粘膜刺激性小,能有效防止交叉感染,和环境污染,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操作安全性强,减轻护理工作量。
关键词:机械通气;密闭式吸痰法或;肺部感染
机械通气人病人气道管理是降低肺部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肺泡适当通气、氧合作用及气体交换功能的关键。而排痰是气道管理中最基本、常规的护理干预措施。近年来发展为密闭式吸痰,密闭式吸痰有利于维持较好的氧合,保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对气道粘膜刺激性小,降低肺部感染。因此我科于2011年4月至2012年8月采用密闭式与开放式吸痰方式对30例病人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同期入住ICU行机械通气的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50-94岁,男18例,女12例。慢性阻塞性肺病14例,哮喘急性发作1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6例,将30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种、病程及通气状况等,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吸痰方法
1.2.1.1 观察组:采用意大利MALLINCKRODT DAR公司生产的密闭式吸痰装置。① 开保护帽,把负压吸引控制阀连接到负压吸引器,根据需要调节吸引器负压,将密闭吸痰装置接口与呼吸机和气管导管连接,需要时可使用连接管。②逆时针旋转病人通路阀至打开位置,用一只手将吸痰管插入气管导管至适当深度,用另一只手固定吸引器与导管连接的部分。③ 按住负压吸引控制阀进行旋转吸引,边吸边撤吸痰管,直至完整地看到导管前端的黑色标记。④顺时针旋转病人通路阀至关闭位置,使吸痰管与病人气道完全隔开。此时应完全可见黑色标记。⑤清洁吸痰管时病人通路阀必须位于关闭位置,确保吸痰管与病人气道完全隔开,用灭菌治疗碗盛生理盐水冲洗吸痰管,按住负压吸引控制阀边冲洗边吸。⑥更换吸痰管病人通路阀必须位于关闭位置,确保吸痰管与病人气道完全隔开.顺时针旋转取下吸痰管,如同一病人需要再次使用,可用盖帽封口。⑦ 进行纤支镜检查时,先取下吸痰管,用自动封帽盖住封口,旋转至打开位置,即可进行纤支镜操作,此时机械通气的压力维持不变。⑧ 有些型号的呼吸机如PB840呼吸机不配有雾化吸人器.给呼吸道管理带来许多不便.此时可将通路阀位于开放位置,顺时针取下吸痰管,将雾化器连接管与通路阀前端相连即可在不脱机状态下行雾化吸人。
1.2.1.2 对照组:采用12-14号抗静电吸痰管(广东电白卫生器械厂生产),选择吸痰管大小以不超过气管导管内径的1/2或1/3为宜。① 连接。戴一次性无菌手套,撕开吸痰管外包装后连接负压吸引器并调节负压值。②吸痰。吸痰前给纯氧2min,按无菌操作,脱开呼吸机,将吸痰管轻轻插入呼吸道,按压负压器开关即可吸痰,此时是开放式吸痰,呼吸机无法正常工作,故吸痰时间和次数受制,并且需二名护士操作(因尽量缩短断开呼吸机时间)。需稀释痰液时,可将稀释液直接注入气道内(稀释液不宜过多,注入气道时沿导管壁缓慢注入,以免引起病人呛咳)。吸痰结束后将一次性手套连同吸痰管一起作感染性废物处理,进行有效洗手。
1.2.2 评估指标 ① 吸痰前后SpO2、HR变化:两组病人分别在吸痰前后用多功能监护仪测定SpO2、HR变化。② 呼吸道粘膜损伤:观察吸痰后是否出现血性痰液。③肺部感染:病人在使用呼吸机后通过其痰培养检查,观察肺部感染发生率及发生时间,感染细菌种类。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种吸痰方法对HR、SpO2 的影响见表1。表1可见,两组病人吸痰前后0.5minSpO2、HR值比较,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观察组P>0.05,无统计学意义
摘要:目的 密闭式吸痰法对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并发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 将30例机械通气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观察组采用密闭式吸痰,对照组采用开放式吸痰。观察病人吸痰前后SpO2、HR值、呼吸道粘膜损伤、肺部感染情况及发生时间等。结果 两组吸痰前后SpO2、HR值变化、血性痰液、肺部感染发生率和发生时间比较,均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提示因密闭式吸痰有利于维持较好的氧合,保持血流动力學的稳定,对气道粘膜刺激性小,能有效防止交叉感染,和环境污染,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操作安全性强,减轻护理工作量。
关键词:机械通气;密闭式吸痰法或;肺部感染
机械通气人病人气道管理是降低肺部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肺泡适当通气、氧合作用及气体交换功能的关键。而排痰是气道管理中最基本、常规的护理干预措施。近年来发展为密闭式吸痰,密闭式吸痰有利于维持较好的氧合,保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对气道粘膜刺激性小,降低肺部感染。因此我科于2011年4月至2012年8月采用密闭式与开放式吸痰方式对30例病人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同期入住ICU行机械通气的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50-94岁,男18例,女12例。慢性阻塞性肺病14例,哮喘急性发作1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6例,将30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种、病程及通气状况等,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吸痰方法
1.2.1.1 观察组:采用意大利MALLINCKRODT DAR公司生产的密闭式吸痰装置。① 开保护帽,把负压吸引控制阀连接到负压吸引器,根据需要调节吸引器负压,将密闭吸痰装置接口与呼吸机和气管导管连接,需要时可使用连接管。②逆时针旋转病人通路阀至打开位置,用一只手将吸痰管插入气管导管至适当深度,用另一只手固定吸引器与导管连接的部分。③ 按住负压吸引控制阀进行旋转吸引,边吸边撤吸痰管,直至完整地看到导管前端的黑色标记。④顺时针旋转病人通路阀至关闭位置,使吸痰管与病人气道完全隔开。此时应完全可见黑色标记。⑤清洁吸痰管时病人通路阀必须位于关闭位置,确保吸痰管与病人气道完全隔开,用灭菌治疗碗盛生理盐水冲洗吸痰管,按住负压吸引控制阀边冲洗边吸。⑥更换吸痰管病人通路阀必须位于关闭位置,确保吸痰管与病人气道完全隔开.顺时针旋转取下吸痰管,如同一病人需要再次使用,可用盖帽封口。⑦ 进行纤支镜检查时,先取下吸痰管,用自动封帽盖住封口,旋转至打开位置,即可进行纤支镜操作,此时机械通气的压力维持不变。⑧ 有些型号的呼吸机如PB840呼吸机不配有雾化吸人器.给呼吸道管理带来许多不便.此时可将通路阀位于开放位置,顺时针取下吸痰管,将雾化器连接管与通路阀前端相连即可在不脱机状态下行雾化吸人。
1.2.1.2 对照组:采用12-14号抗静电吸痰管(广东电白卫生器械厂生产),选择吸痰管大小以不超过气管导管内径的1/2或1/3为宜。① 连接。戴一次性无菌手套,撕开吸痰管外包装后连接负压吸引器并调节负压值。②吸痰。吸痰前给纯氧2min,按无菌操作,脱开呼吸机,将吸痰管轻轻插入呼吸道,按压负压器开关即可吸痰,此时是开放式吸痰,呼吸机无法正常工作,故吸痰时间和次数受制,并且需二名护士操作(因尽量缩短断开呼吸机时间)。需稀释痰液时,可将稀释液直接注入气道内(稀释液不宜过多,注入气道时沿导管壁缓慢注入,以免引起病人呛咳)。吸痰结束后将一次性手套连同吸痰管一起作感染性废物处理,进行有效洗手。
1.2.2 评估指标 ① 吸痰前后SpO2、HR变化:两组病人分别在吸痰前后用多功能监护仪测定SpO2、HR变化。② 呼吸道粘膜损伤:观察吸痰后是否出现血性痰液。③肺部感染:病人在使用呼吸机后通过其痰培养检查,观察肺部感染发生率及发生时间,感染细菌种类。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結果
2.1 两种吸痰方法对HR、SpO2 的影响见表1。表1可见,两组病人吸痰前后0.5minSpO2、HR值比较,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观察组P>0.05,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密闭式吸痰于8O年代初在美国应用于临床,吸痰系统可直接连接在患者气管插管与Y型管之间,该系统最显著特点为操作时无需断开与呼吸机连接而终止机械通气。在环境保护,医务人员保护及减少交叉感染方面的优势毋庸置疑。因其操作是在密闭条件下进行的,避免了分泌物喷出造成的对人、物及环境的污染,加强了医疗护理工作安全性。
采用密闭式吸痰可以减少吸痰所造成的肺容量下降及肺泡萎陷。开放式吸痰时必须断开呼吸机与患者连接,中断机械通气,导致肺容量大幅度下降及呼气末正压(PEEP)丢失,而密闭式吸痰从根本上解除了这一不利因素,避免了因肺泡萎陷而造成的严重通气一血流比例失调,克服了肺泡萎陷与复张形成的剪切力,减少了肺组织的再损伤.Maggiore等[1]报道,使用密闭式吸痰时患者肺容量损失较小。表明密闭式吸痰有助于维持肺泡形态 保持肺泡功能。本研究亦显示采用密闭式吸痰时由于不断开呼吸机,患者肺容量降低少,有利于维持较好的氧合和防止出现反射性心率增快。Johnson等[2]对127次开放式吸痰和149次密闭式吸痰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开放式吸痰引起吸痰过程中平均动脉压力的显著升高。两种吸痰方法都引起平均心率升高,但吸痰结束30s后,采用开放式吸痰的患者其平均心率明显高于采用密闭式吸痰者,并且密闭式吸痰很少出现心律失常。开放式吸痰组动脉血氧饱和度和全身静脉血氧饱和度降低,而密闭式吸痰组动脉血氧饱和度和全身静脉血氧饱和度高于开放式吸痰组。王晓萍[3]研究发现,与开放式吸痰相比,密闭式吸痰前后心率、平均动脉压(MAP)无显著变化,保持了血流动力学的相对稳定,提高了工作效率。
密闭吸痰管远端柔软易弯曲。尖端由超软材料制成,导管前端侧壁为4孔设计(此设计可保证导管始终位于气道中央)使贴壁吸痰的可能性降至最低.减少了损伤黏膜的可能性,使吸痰操作最大限度地安全进行。本组患者采用密闭式吸痰发生肺部感染率明显低于开放式吸痰的发生率,且出现的时间晚,说明密闭式吸痰管对病人的气道损伤小,能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但缺点是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费用。感染的病原菌以G-杆菌占优势,假单胞菌属次之。临床主要用药是将喹诺酮类,第三代头孢菌素、部分耐酶青霉素作为首选,再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及临床变化作出调整。
4 结论
在对机械通气病人护理时,密闭式吸痰有利于维持较好的氧合,保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对气道粘膜刺激性小,能有效防止交叉感染,和环境污染,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操作安全性强,减轻护理工作量。同时使用密闭式吸痰术时,要加强临床护理管理,使密闭式吸痰术在临床发挥最佳效果,在使用过程中,及时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评估吸痰效果,提高机械通气的有效性,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人工气道的管理质量和抢救成功率,从而进一步提高病人的生质量。
参考文献:
[1]Maggiore SM,Lellouche F·Pigeot J.et a1. Prevention of endotracheal
suctionin~induced alveolar derecruitment in acute lung injury.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3.167(9):1215-1224.
[2]Johnson KI ·Kearney PAt Johnson SB.et a1.Closed versus open endotracheal suctioninglCosts and physiologicconsequences.Crit Care Med.1994,22(4);658-666.
[3]王晓萍.传统吸痰法与密闭式吸痰方式的临床比较,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4):41.
[4]马胜春,密闭式吸痰的研究进展,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5):101.
[5]周红慧,密才式气管骨吸痰法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中国知网,2010,8(18):472.
关键词:机械通气;密闭式吸痰法或;肺部感染
机械通气人病人气道管理是降低肺部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肺泡适当通气、氧合作用及气体交换功能的关键。而排痰是气道管理中最基本、常规的护理干预措施。近年来发展为密闭式吸痰,密闭式吸痰有利于维持较好的氧合,保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对气道粘膜刺激性小,降低肺部感染。因此我科于2011年4月至2012年8月采用密闭式与开放式吸痰方式对30例病人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同期入住ICU行机械通气的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50-94岁,男18例,女12例。慢性阻塞性肺病14例,哮喘急性发作1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6例,将30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种、病程及通气状况等,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吸痰方法
1.2.1.1 观察组:采用意大利MALLINCKRODT DAR公司生产的密闭式吸痰装置。① 开保护帽,把负压吸引控制阀连接到负压吸引器,根据需要调节吸引器负压,将密闭吸痰装置接口与呼吸机和气管导管连接,需要时可使用连接管。②逆时针旋转病人通路阀至打开位置,用一只手将吸痰管插入气管导管至适当深度,用另一只手固定吸引器与导管连接的部分。③ 按住负压吸引控制阀进行旋转吸引,边吸边撤吸痰管,直至完整地看到导管前端的黑色标记。④顺时针旋转病人通路阀至关闭位置,使吸痰管与病人气道完全隔开。此时应完全可见黑色标记。⑤清洁吸痰管时病人通路阀必须位于关闭位置,确保吸痰管与病人气道完全隔开,用灭菌治疗碗盛生理盐水冲洗吸痰管,按住负压吸引控制阀边冲洗边吸。⑥更换吸痰管病人通路阀必须位于关闭位置,确保吸痰管与病人气道完全隔开.顺时针旋转取下吸痰管,如同一病人需要再次使用,可用盖帽封口。⑦ 进行纤支镜检查时,先取下吸痰管,用自动封帽盖住封口,旋转至打开位置,即可进行纤支镜操作,此时机械通气的压力维持不变。⑧ 有些型号的呼吸机如PB840呼吸机不配有雾化吸人器.给呼吸道管理带来许多不便.此时可将通路阀位于开放位置,顺时针取下吸痰管,将雾化器连接管与通路阀前端相连即可在不脱机状态下行雾化吸人。
1.2.1.2 对照组:采用12-14号抗静电吸痰管(广东电白卫生器械厂生产),选择吸痰管大小以不超过气管导管内径的1/2或1/3为宜。① 连接。戴一次性无菌手套,撕开吸痰管外包装后连接负压吸引器并调节负压值。②吸痰。吸痰前给纯氧2min,按无菌操作,脱开呼吸机,将吸痰管轻轻插入呼吸道,按压负压器开关即可吸痰,此时是开放式吸痰,呼吸机无法正常工作,故吸痰时间和次数受制,并且需二名护士操作(因尽量缩短断开呼吸机时间)。需稀释痰液时,可将稀释液直接注入气道内(稀释液不宜过多,注入气道时沿导管壁缓慢注入,以免引起病人呛咳)。吸痰结束后将一次性手套连同吸痰管一起作感染性废物处理,进行有效洗手。
1.2.2 评估指标 ① 吸痰前后SpO2、HR变化:两组病人分别在吸痰前后用多功能监护仪测定SpO2、HR变化。② 呼吸道粘膜损伤:观察吸痰后是否出现血性痰液。③肺部感染:病人在使用呼吸机后通过其痰培养检查,观察肺部感染发生率及发生时间,感染细菌种类。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种吸痰方法对HR、SpO2 的影响见表1。表1可见,两组病人吸痰前后0.5minSpO2、HR值比较,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观察组P>0.05,无统计学意义
摘要:目的 密闭式吸痰法对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并发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 将30例机械通气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观察组采用密闭式吸痰,对照组采用开放式吸痰。观察病人吸痰前后SpO2、HR值、呼吸道粘膜损伤、肺部感染情况及发生时间等。结果 两组吸痰前后SpO2、HR值变化、血性痰液、肺部感染发生率和发生时间比较,均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提示因密闭式吸痰有利于维持较好的氧合,保持血流动力學的稳定,对气道粘膜刺激性小,能有效防止交叉感染,和环境污染,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操作安全性强,减轻护理工作量。
关键词:机械通气;密闭式吸痰法或;肺部感染
机械通气人病人气道管理是降低肺部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肺泡适当通气、氧合作用及气体交换功能的关键。而排痰是气道管理中最基本、常规的护理干预措施。近年来发展为密闭式吸痰,密闭式吸痰有利于维持较好的氧合,保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对气道粘膜刺激性小,降低肺部感染。因此我科于2011年4月至2012年8月采用密闭式与开放式吸痰方式对30例病人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同期入住ICU行机械通气的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50-94岁,男18例,女12例。慢性阻塞性肺病14例,哮喘急性发作1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6例,将30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种、病程及通气状况等,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吸痰方法
1.2.1.1 观察组:采用意大利MALLINCKRODT DAR公司生产的密闭式吸痰装置。① 开保护帽,把负压吸引控制阀连接到负压吸引器,根据需要调节吸引器负压,将密闭吸痰装置接口与呼吸机和气管导管连接,需要时可使用连接管。②逆时针旋转病人通路阀至打开位置,用一只手将吸痰管插入气管导管至适当深度,用另一只手固定吸引器与导管连接的部分。③ 按住负压吸引控制阀进行旋转吸引,边吸边撤吸痰管,直至完整地看到导管前端的黑色标记。④顺时针旋转病人通路阀至关闭位置,使吸痰管与病人气道完全隔开。此时应完全可见黑色标记。⑤清洁吸痰管时病人通路阀必须位于关闭位置,确保吸痰管与病人气道完全隔开,用灭菌治疗碗盛生理盐水冲洗吸痰管,按住负压吸引控制阀边冲洗边吸。⑥更换吸痰管病人通路阀必须位于关闭位置,确保吸痰管与病人气道完全隔开.顺时针旋转取下吸痰管,如同一病人需要再次使用,可用盖帽封口。⑦ 进行纤支镜检查时,先取下吸痰管,用自动封帽盖住封口,旋转至打开位置,即可进行纤支镜操作,此时机械通气的压力维持不变。⑧ 有些型号的呼吸机如PB840呼吸机不配有雾化吸人器.给呼吸道管理带来许多不便.此时可将通路阀位于开放位置,顺时针取下吸痰管,将雾化器连接管与通路阀前端相连即可在不脱机状态下行雾化吸人。
1.2.1.2 对照组:采用12-14号抗静电吸痰管(广东电白卫生器械厂生产),选择吸痰管大小以不超过气管导管内径的1/2或1/3为宜。① 连接。戴一次性无菌手套,撕开吸痰管外包装后连接负压吸引器并调节负压值。②吸痰。吸痰前给纯氧2min,按无菌操作,脱开呼吸机,将吸痰管轻轻插入呼吸道,按压负压器开关即可吸痰,此时是开放式吸痰,呼吸机无法正常工作,故吸痰时间和次数受制,并且需二名护士操作(因尽量缩短断开呼吸机时间)。需稀释痰液时,可将稀释液直接注入气道内(稀释液不宜过多,注入气道时沿导管壁缓慢注入,以免引起病人呛咳)。吸痰结束后将一次性手套连同吸痰管一起作感染性废物处理,进行有效洗手。
1.2.2 评估指标 ① 吸痰前后SpO2、HR变化:两组病人分别在吸痰前后用多功能监护仪测定SpO2、HR变化。② 呼吸道粘膜损伤:观察吸痰后是否出现血性痰液。③肺部感染:病人在使用呼吸机后通过其痰培养检查,观察肺部感染发生率及发生时间,感染细菌种类。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結果
2.1 两种吸痰方法对HR、SpO2 的影响见表1。表1可见,两组病人吸痰前后0.5minSpO2、HR值比较,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观察组P>0.05,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密闭式吸痰于8O年代初在美国应用于临床,吸痰系统可直接连接在患者气管插管与Y型管之间,该系统最显著特点为操作时无需断开与呼吸机连接而终止机械通气。在环境保护,医务人员保护及减少交叉感染方面的优势毋庸置疑。因其操作是在密闭条件下进行的,避免了分泌物喷出造成的对人、物及环境的污染,加强了医疗护理工作安全性。
采用密闭式吸痰可以减少吸痰所造成的肺容量下降及肺泡萎陷。开放式吸痰时必须断开呼吸机与患者连接,中断机械通气,导致肺容量大幅度下降及呼气末正压(PEEP)丢失,而密闭式吸痰从根本上解除了这一不利因素,避免了因肺泡萎陷而造成的严重通气一血流比例失调,克服了肺泡萎陷与复张形成的剪切力,减少了肺组织的再损伤.Maggiore等[1]报道,使用密闭式吸痰时患者肺容量损失较小。表明密闭式吸痰有助于维持肺泡形态 保持肺泡功能。本研究亦显示采用密闭式吸痰时由于不断开呼吸机,患者肺容量降低少,有利于维持较好的氧合和防止出现反射性心率增快。Johnson等[2]对127次开放式吸痰和149次密闭式吸痰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开放式吸痰引起吸痰过程中平均动脉压力的显著升高。两种吸痰方法都引起平均心率升高,但吸痰结束30s后,采用开放式吸痰的患者其平均心率明显高于采用密闭式吸痰者,并且密闭式吸痰很少出现心律失常。开放式吸痰组动脉血氧饱和度和全身静脉血氧饱和度降低,而密闭式吸痰组动脉血氧饱和度和全身静脉血氧饱和度高于开放式吸痰组。王晓萍[3]研究发现,与开放式吸痰相比,密闭式吸痰前后心率、平均动脉压(MAP)无显著变化,保持了血流动力学的相对稳定,提高了工作效率。
密闭吸痰管远端柔软易弯曲。尖端由超软材料制成,导管前端侧壁为4孔设计(此设计可保证导管始终位于气道中央)使贴壁吸痰的可能性降至最低.减少了损伤黏膜的可能性,使吸痰操作最大限度地安全进行。本组患者采用密闭式吸痰发生肺部感染率明显低于开放式吸痰的发生率,且出现的时间晚,说明密闭式吸痰管对病人的气道损伤小,能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但缺点是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费用。感染的病原菌以G-杆菌占优势,假单胞菌属次之。临床主要用药是将喹诺酮类,第三代头孢菌素、部分耐酶青霉素作为首选,再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及临床变化作出调整。
4 结论
在对机械通气病人护理时,密闭式吸痰有利于维持较好的氧合,保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对气道粘膜刺激性小,能有效防止交叉感染,和环境污染,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操作安全性强,减轻护理工作量。同时使用密闭式吸痰术时,要加强临床护理管理,使密闭式吸痰术在临床发挥最佳效果,在使用过程中,及时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评估吸痰效果,提高机械通气的有效性,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人工气道的管理质量和抢救成功率,从而进一步提高病人的生质量。
参考文献:
[1]Maggiore SM,Lellouche F·Pigeot J.et a1. Prevention of endotracheal
suctionin~induced alveolar derecruitment in acute lung injury.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3.167(9):1215-1224.
[2]Johnson KI ·Kearney PAt Johnson SB.et a1.Closed versus open endotracheal suctioninglCosts and physiologicconsequences.Crit Care Med.1994,22(4);658-666.
[3]王晓萍.传统吸痰法与密闭式吸痰方式的临床比较,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4):41.
[4]马胜春,密闭式吸痰的研究进展,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5):101.
[5]周红慧,密才式气管骨吸痰法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中国知网,2010,8(18):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