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联合阿斯匹林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评价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wang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研究低分子肝素联合阿斯匹林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评价。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6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并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8例患者采取肝素钠进行静脉滴注治疗,实验组38例患者采取低分子肝素钙进行皮下注射,1周之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ECG与血凝指标进行治疗前后的对比;4周、12周的治疗后,分别比较心绞痛的复发率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1周后,实验组无论是临床症状还是ECG均好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凝血活酶以及凝血酶原时间都有明显的增加,血小板的计数减少,p<0.05;实验组只有纤维蛋白原减少,p<0.05。实验组患者在治疗之后的4周、12周心绞痛的复发率以及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都比对照组患者低,p<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联合阿斯匹林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具有很好的疗效,且安全可靠。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阿斯匹林;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
  不稳定心绞痛是一种临床综合征,该病的病情比稳定型心绞痛更重,但又比急性心肌梗死稍轻,若治疗不善很可能导致心肌梗死或者猝死。采用药物治疗时,抗凝治疗是关键,相比于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治疗更加安全,通过实践也印证了其优势,而关于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不稳定心绞痛的效果与安全性还没有定论。本文主要就低分子肝素联合阿斯匹林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评价展开分析讨论。现将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统计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我院相关科室所收治的76例患者资料,在76例患者中,男性56例,女性20例;年龄在66-8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5.8±7.9)岁。所有患者无论是年龄、性别和病情轻重,还是文化程度和家庭背景等方面都不存在较大差异,具有可比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标准的药物治疗:每天1次口服150mg的阿司匹林,每天3次口服10mg的消心痛,静滴20-30μg/min的硝酸甘油,口服β受体阻滞剂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8例患者采取4000IU/kg·d的肝素钠进行静脉滴注治疗,实验组38例患者采取低分子肝素钙进行皮下注射,剂量的选择因人而异。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2.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数资料的对比应用卡方检验,而剂量资料的对比应用t检验,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情况详 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血凝指标变化情况详 见表2。
  3 讨 论
  根据研究结果得知,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对治疗老年心绞痛以及改善ECG的效果均优于肝素联合阿司匹林,且心绞痛的复发率与AMI的发生率以及死亡率等情况也比后者低,主要原因是优于低分子肝素含有抗凝血酶活性与抗Xa因子,具有很好的抗血栓功能,还能有效预防急性心血管;不会减少血小板计数,减少出血现象。而且无需实时检测,比普通肝素治疗更加方便、安全。
  综上所述,低分子肝素联合阿斯匹林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具有很好的疗效,且安全可靠,应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赵晓燕,苏金林.低分子肝素联合阿斯匹林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评价[J].中国急救医学,2004,24(3):214-215.
  [2] 宋朝霞,李政.低分子肝素联合大剂量阿斯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16):3072-3073.
  [3] 孟庆革,邵春芬.低分子肝素合用阿斯匹林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3):492-493.
  [4] 王研.大剂量阿斯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8,3(7):90-91.
其他文献
工会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一部分,肩上担的是服务职工群众的责任。高校工会作为基层工会,必须从政策摆位、队伍建设、基础工作、突出问题和自我革新等方面,扎实推进新常态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03年1月至2009年共收治骨伤科病人1385例,其中胫腓骨折120例,胫腓骨干骨折在全身骨折中较为多见,我院在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胫腓骨折患者过程中,收到较好的效果,现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谈谈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