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发事件下大学生群体心理应激特征及干预疏导策略

来源 :高校辅导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vonnec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大突发事件破坏性大、波及面广、关注度高,易对学生心理产生影响。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针对特定群体的心理援助和危机干预是一项重要内容。高校辅导员的多重身份属性决定了其在重大突发事件下的大学生心理干预疏导工作中,扮演着心理健康的“教育监测者”、应急处置的“执行协调者”、思政教育的“引领关怀者”等多重任务角色。大学生自身性格基础不同,导致其在重大突发事件后表现出的心理特征也不尽相同,对此,应当从个体、时间和空间三个维度准确把握。高校辅导员应从工作体系建构、重点学生干预和全体学生干预三个方面建构有效开展心理干预
其他文献
Telemedicine is the us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o deliver healthcare at a distance.It has been resorted to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to lessen the need for in-person patient care decreasing the risk of transmission,and it can be of
习近平总书记立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节点,对青年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构筑了内涵丰富、系统全面、逻辑严密的思想体系。习近平青年工作观遵循从本体论到价值论和方法论的理论逻辑,依序回答了基本要义、价值意义和前进路径,彰显了以青年为本的价值取向、立足实际的问题意识和统筹兼顾的整体视野等品质特色。新时代高校共青团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青年工作观为行动指南,在聚焦思想引领、全面从严治团、激发基层活力和增强服务意识方面强化工作改革,引导青年为实现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深入推进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应深刻把握主渠道与主阵地、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灌输与启发、内容供给与智能表达、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等五对关系。这五对关系既彼此区分,又紧密关联,蕴含着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和长效机制问题,从根本上影响着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质量提升。
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建设是赢得人民拥护、巩固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党内团结、维护党的权威的内在要求,亦是提高党的声望、增强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基石。党的形象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执政为民的“人民公仆”形象、开放创新的“时代先锋”形象、负责担当的“民族脊梁”形象。新时代加强党的形象建设,应当善于借鉴真抓实干、自我革命、创新宣传、严格要求等历史经验与做法。
疫情防控常态化场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从现实逻辑看,要克服侥幸心理麻痹思想,把握好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应对能力。从内容逻辑看,应发挥好疫情场域育人功能,深入挖掘其内蕴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用伟大抗疫精神坚定青年理想信念、培育青年生命价值、锤炼青年品德修养、增强青年科学素养。从实践逻辑看,应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要求,从熔铸情境、形塑主体、应对场域三个方面进一步优化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长期以来,学界对于党的领导方式的描述,基本上是沿用“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这一出自党的十二大修改通过的党章中的表述。党的十九大修改通过的党章对这一表述进行删改后,学界的研究还没有做出相应的变化。梳理中国共产党对党的领导的实践探索发现,党对领导方式的探索是一个渐进式的内在适应性发展过程,会根据形势变化和实践要求而做出调整。加强对党的领导的研究,应把握好从“三种领导”到“全面领导”所体现的深刻变化。
新闻报道是一种特殊的叙事形式,往往在真实反映社会现实的同时也形塑着社会公众的群像。《人民日报》“一线抗疫群英谱·青春力量”系列报道真实记录了中国青年在抗疫斗争中的突出表现,他们渐趋从“故事”的倾听者、“话语”的学习者、“精神”的传承者成长为“故事”的主人公、“话语”的建构者、“精神”的铸就者。中国青年在抗疫斗争中所彰显的担当之勇、创新之智、仁爱之心、实干精神等可贵品质,是我们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今世界更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宝贵精神财富,必须认真培塑并发扬光大。
近年来,高校不断提高对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视程度。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形态愈加丰富多样,全媒体传播格局逐渐形成,新媒体成为其中的“先锋”。新媒体高度凸显了数字信息时代移动网络媒介的特质,新媒体在当下社会愈来愈更主流地承载了新闻舆论传播的功能。融媒时代高校着力打造新闻宣传“先锋”,应成为推动高校新闻宣传工作改革创新的抓手。
红色文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资源,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容,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实效,引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当前,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核心价值发挥不足、思想政治教育阵地错位、学生主体参与不强等问题。高校应创新教育形式、挖掘红色素材、开发实践资源,使红色文化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
数字化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蕴藏新内涵,应遵循新要求。数字化时代劳动要素出现新特征,即劳动主体的泛物化、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割裂化、劳动精神和劳动技能疏离化、劳动关系非理性化、劳动环境工具化。数字化时代开展劳动教育,需要在教育层面上超越劳动“异化”,要培养新的劳动素质以超越物化,协同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以超越割裂化,融合劳动精神和劳动技能以超越疏离化,回归劳动本身以超越功利化,深化对生活意义的体验以超越工具化,共同推动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掷地有声”和“落地生根”。